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与火的缠绵(精)/池莉经典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池莉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架飞机,看上去小小的,像玩具,慢慢地飞过1980年5月的灰色天空,降落在武汉的南湖机场。京广线上的一列火车,又长又粗,黑糊糊带着千里奔波的风尘,莽撞又霸道,呼啸着,穿越汉口,跨越长江大桥,依傍着蜿蜒的蛇山,冲向武昌火车南站。江面上的轮船,无论是停泊还是起锚,都发出了呜呜的汽笛声;长长的锚链,哗啦啦从江面升起,哗啦啦钻入水中。武汉钢铁公司的烟囱群,突突地吐着黄色或者黑色的浓烟,半边天空的云层,因此浓重而沉郁。附近的石油化学总公司的烟囱里,吐出的则是火焰,这里的半边天空,因此明亮而鲜艳。这就是曾芒芒的出生之地和生长之地——城市。城市就是一种混响着的巨大声音,就是一种胡乱涂抹的浓重油彩。二十二岁的女青年曾芒芒,她的1980年5月的某个星期天,就在这片混响与油彩中开始了……

内容推荐

这是著名作家池莉创作的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小说,一部关于生命成长的小说,一部关于城市成长的小说。

80年代初,男女主人公高勇、曾芒芒相遇了,他们单纯、敏感、内向,都深藏着自己美好却空茫的人生理想。在为时代所规定的狭隘环境里,他们相恋了。而整个婚恋过程,充满了矛盾、碰撞、刺激,理解和被理解,误解和被误解,各种关系节外生枝,山重水复。18年的经历,从幼稚到成熟,收获着许多经验教训和智慧的同时,他们似乎更加艰难和复杂,然而,却一直坚持呵护着自己的个性与理想。因此,生命的愉悦、欣慰、甘苦和意义便从生活的每一道皱褶里发出了迷人的光芒。

试读章节

一架飞机,看上去小小的,像玩具,慢慢地飞过1980年5月的灰色天空,降落在武汉的南湖机场。京广线上的一列火车,又长又粗,黑糊糊带着千里奔波的风尘,莽撞又霸道,呼啸着,穿越汉口,跨越长江大桥,依傍着蜿蜒的蛇山,冲向武昌火车南站。江面上的轮船,无论是停泊还是起锚,都发出了呜呜的汽笛声;长长的锚链,哗啦啦从江面升起,哗啦啦钻入水中。武汉钢铁公司的烟囱群,突突地吐着黄色或者黑色的浓烟,半边天空的云层,因此浓重而沉郁。附近的石油化学总公司的烟囱里,吐出的则是火焰,这里的半边天空,因此明亮而鲜艳。这就是曾芒芒的出生之地和生长之地——城市。城市就是一种混响着的巨大声音,就是一种胡乱涂抹的浓重油彩。二十二岁的女青年曾芒芒,她的1980年5月的某个星期天,就在这片混响与油彩中开始了。

这一天,天上下着温暖的细雨。曾芒芒对父母谎称她在工厂加班,因此获得了一个悠闲的星期天。曾芒芒斜躺在她单身宿舍的单人床上,阅读着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被子折叠得四四方方。枕头洁白。洁白的枕套是曾芒芒自己用钩针钩出来的,大朵大朵的云状牙边,镂空的枕面上是一句古语:梅花香自苦寒来。被子与枕头摞起来,把脑袋垫得舒舒服服。齐腰的长发,昨天晚上就洗过了,今天故意没有扎辫子,披散着,一根一根交错滑落,垂挂在枕头的花边上。胸襟上别了两枚新鲜的白兰花,时时暗香浮动。细腰过于凹陷,搭上一条银灰色的纱巾,酷似匪首那妖艳的压寨夫人。窗台上一盆玻璃海棠,繁华的小红花开满无名的相思。床边的凳子上,一只印着大红“奖”字的搪瓷茶缸,里面装满一杯开水,两只搪瓷碗,扣着一个二两的大馒头,一根香肠,十几根榨菜丝。这就是曾芒芒为自己准备的一天的伙食。

这套小说得来不易。曾芒芒答应给人编织一双绒线手套,约翰·克利斯朵夫才专属于曾芒芒一个星期。新出版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套四册,都是大厚本,定价四块三毛钱。曾芒芒买不起,曾芒芒的月薪才二十一块五毛。每个月的饭菜票需要十五块左右,而女孩子又还有固定的花费。此外,书,学习资料,电影票,新手绢,同学来了请吃牛肉面,都是需要花钱的。而一个月到头,总是还想积攒两三块钱吧?攒一点点私房钱,是女孩子永远的隐秘游戏,一点点的积蓄,可以带来大大的快乐。《约翰·克利斯朵夫》得来不易,不属于曾芒芒,因此曾芒芒更馋。解馋的阅读因此更加紧张、沉迷又畅快。

献给

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罗曼·罗兰

这是扉页的题词。曾芒芒把这句题词抄录到了她的笔记本上,同时还把这句话顺过来,这么写了一遍:受苦的奋斗的自由灵魂必战胜一切!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由中国最好的翻译家之一、傅雷同志翻译的。按说傅雷同志应该比谁都懂得,受苦的奋斗的自由灵魂必战胜一切。然而,傅雷同志却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就与妻子朱梅馥同志双双上吊自杀了。据说,自杀之前,他们受到过红卫兵的冲击和侮辱。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有多少人受到过冲击和侮辱啊。曾芒芒的父母曾分地和郝毓秀也受到了红卫兵的冲击和侮辱。就连当时读小学三年级的曾芒芒,也受到了红小兵的冲击和侮辱。面对冲击与侮辱,有的人选择了死亡,有的人选择了生存。对于自由的灵魂,是消亡意味战胜,还是生存意味战胜?消亡要下多大的决心,生存又要下多大的决心?一个人为什么选择消亡或者生存?曾芒芒不明白。曾芒芒反复吟咏扉页的题词,她还是不明白。正是这种不明白,深深地诱惑了曾芒芒的阅读。

法国文学名著。窗外惆怅的春雨。二十二岁的女青年。被谎言掩护的阅读。慵懒无奈的侧卧。无所适从的忧愁。一条优美的身体曲线。不由自主地自怜自爱。“文化大革命”过去了。毛泽东主席去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结束是一种突然的停顿,停顿下来喘息,放松,反思,悔过。然而,突然的停顿总归会使养成的习惯茫然失措。初始的新时代,是万物复苏的原野,热烘烘,耳朵发烧,树木花朵和野草都在生长,看上去一片茂盛但实际上又是一片混乱。

曾芒芒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了。她却对自己的处境和未来,变得更加惶然。因为她对自己的一切,从来都是无可选择和毫无心理准备的。五年前,一个寒冷的乡村之夜,大队党支部书记,忽然召集知青们开会,让大家当场进行推荐选拔,以便完成向国家输送两名知青去读大学的光荣任务。下放才一年的曾芒芒,很不情愿地从热被窝里钻了出来。当她还在墙角冷得瑟瑟发抖,却意外地获得了最高的票数。第二天,一份武汉工学院的招生表格,就神话一般地出现在她面前了。一个月之后,曾芒芒就背着行李离开农村,来到了武汉工学院,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曾芒芒学习的专业,也不是她自己挑选的,没有任何人征求她的想法和意见。曾芒芒在学校公布的榜上,看见自己被分配到了动力系,专门学习液压传动。液压?是的。液压!液压是什么?据说是一种先进的工业动力技术。不管此前曾芒芒对这种技术是多么陌生,从此它就是曾芒芒这一辈子的安身立命之本了。曾芒芒得认真学习它,掌握它,然后运用它。每天八小时工作。然后,获得薪水。然后,用这份薪水吃饭,成长,结婚,生子,老去,死亡。武汉钢铁公司,一个十几万职工的国家大公司,人人都说它是最好的单位。公司直属冶金部,级别高,社会地位高,劳保福利好。仅仅是为了方便自己的职工上下班,就有自己专门的通勤公司和通勤车。武钢职工乘车,只需出示本公司的月票即可。逢年过节,免费发票,大卡车将准时地出现在某个地点,凭票发放鸡鸭鱼肉。尽管如此,曾芒芒的惶然之感依然挥之不去。一夜之间,下放知青变成工农兵大学生。一个月之间,麦子变成液压,校园变成工厂,女大学生变成技术员。一个来不及适应角色转换的女青年,每天夹杂在十几万人之中,朝他们的工厂进发。大家都是同样的成分,大家都是同样的气息,气息里都带着跑月票的汽油味。在公共汽车上,大家都谈论同样的话题——防暑降温分发的白糖已经生虫了,而春节分发的鸡蛋居然有一半是臭的!十几万人的钢铁公司,同样的人太多了,同样的呼吸太多了,多得成了一个庞大的统计数字,没有人对悄然加入这个统计数字的一个普通女青年感到新鲜和好奇。帆布工装,翻毛牛皮大头鞋,硬邦邦的安全帽。穿行于自动轧钢线的地下设备之中,观察各种仪表,检查液压传动是否正常。车间门口永远有人打考勤。车间的墙壁上永远有抓革命促生产的大标语。黑板报上永远是国际的大好形势摘要,祖国的大好形势摘要,武钢的大好形势摘要,本厂的大好形势摘要,以及永远飘扬的党旗、团徽和好人好事。所有这一切的一切,是给予所有人的。是一个大的包围圈,一个大的环境。而曾芒芒自己呢?针对这个女青年所发生的一切呢?在哪里?不知道。没有。不在哪里。曾芒芒的历史和现实,一片空白和静默。

1980年的5月,这种空白和静默达到了极致。“这种静默很奇怪。”——克利斯朵夫在小说中感叹。曾芒芒太同意了!只有小说能够给予她强烈的共鸣。这种静默是很奇怪。周围很热闹,她却无法抓握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从来都没有抓住过属于自己的东西。曾芒芒的眼睛潮湿了。她想哭,却流不出泪水来。复杂的心绪暴雨般敲击着一扇尚未开启的门,这扇门仿佛十分沉重。芒芒被阻隔了!曾芒芒的额角生长着奶黄色的茸毛,目光纯净,短浅,怯生生的。她的脸颊过于饱满。紧绷的皮肤,透出青春的血液,忽而绯红,忽而苍白。P1-5

序言

写作半辈子,苦苦思索近十年,笨拙的我,这才明确地发现:文学其实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这是我从去年到今年十几个月的日子里,第六次毙掉此前的自序,第七次重新提笔。冬日午后,是世上所有时间里最静肃的一段光阴。今天的静肃尤其令人眩晕,连头顶的云层也晕晕地荡开,忽然,强有力的阳光英雄般凯旋,覆盖大地的一瞬间是如此金光通透又静美无声。这样的冬日午后,也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对于我,一种神圣的悸动突如其来,仅此一刻的世界,它就成为了我的:一束巨大的光芒从苍穹缝隙里探照下来,偏偏就是要穿透我的身体。穿透,强烈而细密的震颤无法停息,直至我奔到书桌前写下我向自己索要了许多年的答案: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好了。我安静了。我明白了。我可以垂首静思与默默写作了。现在的人类实在庞大,可怜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深深裹挟,掷于人人同样的生活,而不.管个人是否情愿。那些无数的千百年的被裹挟感和不情愿,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绝望——再不用多说什么。

揣摩绝望以及绝处逢生的可能性,这才是我写作根源的根源!

我不指望文学能够消灭或者创造什么,但我相信文学足以发现与发泄。发现与发泄大约是我们与绝望相处的最好方式了。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必须对付绝望;只要对付绝望,生命就会显露真实与美的生动姿态;只要生命能够生动地真实与美,文学的可能性就会无穷无尽。

这套文选,应能证明我的写作。因此,我的选编特意以写作的年轮排序,每部小说题头还简略地附记了写作当时的情形;第九卷则选编了有别于小说的文字:散文、诗歌和文论;我想这些文字多少能够传达我的一种真实与立体。就这样,这套文选像一条河,静静流淌过来,由文字自己发出自己的絮语,诉说从前,诉说往后。

池莉

2009年12月2日 一个星期三的午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