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科研领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对中国抗战局势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外历史事件依旧存有分歧和争议的问题,本书以史实为依据,观点鲜明地阐述了作者的见解。比如对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驳斥了时任国民政府西亚司司长的卜道明(自始至终参加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 “追叙”中所持的“不得已而为之”、“利大于弊”等观点(至今在学术界仍有不少赞成者) 。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卜道明在“追叙”中所持的上述观点,纯粹是站在国民党独裁统治集团的立场,完全背离民族利益至上立场,为国民政府因屈服美苏压力而丧权辱国的行径开脱罪责的狡辩,充分表现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缺乏承担历史罪责的勇气。就连时任中国首席谈判代表的宋子文都怕担当卖国贼骂名而遗臭万年,中途辞去外交部长和首席谈判代表的职务。因此,决不可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署仅仅看成是“不得已而为之”和“利大于弊”,更不可归结为“国弱无外交”,而是地地道道丧权辱国的行径。为进一步驳斥卜道明所持的观点,本书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与拒签“和约”的后果作为对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导言
一、编著此书缘起
二、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
三、历史启示
第一章 日本侵略步步紧逼,国共两党由对抗到联合对外(1931年9月~l937年7月)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后的国内外政治形势
一、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形势
二、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三、西方大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与政策
四、苏联与共产国际对日本侵华的方针政策
五、国共两党、中间党派对日本侵略采取的方针政策
第二节 华北事变与国际政局
一、华北事变
二、“蒙古自治运动”与“华北自治运动”
三、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掠夺
四、日本与英美等国矛盾的加深
第三节 华北事变与国内政局
一、国民党对目方针政策的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内外政策的重大变化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二章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第一节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国内外政治局势
一、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英美对日本全面侵华的策略方针
第二节 中国政府争取和平的外交努力
一、求助英美调停
二、争取国际联盟与《九国公约》签字国的支持和援助
三、陶德曼的调停及德目对国民政府的诱降
四、国民政府反对英法对日绥靖妥协与争取德意中立的外交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联苏外交
一、“南联英美,北结苏俄”
二、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三、苏联成为中国抗战初期最大的援助国
第四节 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政治军事局势
一、日本对国民政府施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双重策略
二、国共两党紧密团结,全国人民同仇敌忾
三、中国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与政治主张
四、中间政治势力的抗战主张
五、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政治主张
第三章 国际政治局势纷纭变幻,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复杂(1938年10月一1941年12月)
第一节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一、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
二、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三、日本促进“汪蒋合流”的活动
四、英美对中日战争政策的变化
五、国共两党的分歧与斗争
第二节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欧洲战争爆发与中外政局
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国际反响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中国抗战局势
四、欧洲战争爆发与世界政局
五、欧洲战争爆发与中国抗战局势
第三节 《日苏停战协定》与中国政局
一、诺门坎事件与《日苏停战协定》
二、《日苏停战协定》与中国政府的反应
三、以蒋介石为首的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第四节 1940年的国际国内政局
一、1940年的国际政治局势
二、1940年的国内政治局势
三、皖南事变
第五节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与苏德战争爆发
一、《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前的日苏关系
二、《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前的中苏交涉
三、《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与中国政局
四、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阵线基本形成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中国战场占据重要地位(1941年12月一1943年9月)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一、日本与美国的秘密会谈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国军事、政治局势
三、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同盟国关系的加强、冲突与交涉
一、积极争取英美加强援华
二、中美、中英签订新约
三、中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奠定世界“四强”地位
四、英、美、中、苏战略出发点和目的的差异
五、与英美的冲突与交涉
六、中苏关系的恶化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制止蒋介石挑起的反共高潮
一、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四、制止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第五章 抗战后期的国际政局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3年9月—1945年8月)
第一节 1943—1944年的国际政治形势
一、同盟国“四强”的联合与分歧
二、开罗会议
三、德黑兰会议
四、《联合国宪章》第一签字国
第二节 豫湘桂战役和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变化
一、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事的溃败
二、豫湘桂战役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三、赫尔利使华和美国确立扶蒋反共政策
第三节 反法西斯战争后期世界大国间的勾结与争夺
一、雅尔塔会议
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三、《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国际国内政局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政局
一、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二、战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
三、美蒋联合抢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
四、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
五、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
综述
主要参考和引证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