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本书的特点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作为高等学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心理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肖永春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本书的特点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作为高等学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阅读。 内容推荐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需要客观基础,但是客观基础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社会构造。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认为:“当人们连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点,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就开始呈递减态势,并且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鸿沟’现象。”当前我国国民也在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小康社会建设要显著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应在精神文化方面投入更多,因为客观物质条件对民众幸福感提升的贡献将越来越小,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将日益突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复旦大学推出了《幸福心理学》课程,几年来课程颇受学生欢迎,选课踊跃,我们因此而颇受鼓舞,就幸福这个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因而有此书的诞生。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 目录 第一篇 幸福是什么 第一章 探讨幸福 第二章 幸福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 人格完善 第四章 积极心态 第二篇 实现幸福 第五章 把握情绪 第六章 洞悉情商 第七章 逆风飞扬 第三篇 拥抱幸福 第八章 沟通的艺术 第九章 两性与爱情 第十章 婚姻幸福 第十一章 设定目标 第十二章 用好时间 第十三章 感悟幸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情绪的功能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多数心理失常者都在情绪上有困扰,因此,情绪的调适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在正常的情绪下,情绪反应符合下列几个条件:第一,它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该原因并为当事者本人所觉知。第二,情绪反应的强度应和引起它的情境相称、。第三,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反应会视情况而逐渐平复。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助于个体的行为适应。 (1)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 (2)愉快的情绪还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据说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在年轻时由于工作紧张,神经失调,身体虚弱,久治无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做了详细检查,没有开药方,只留下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仔细琢磨,觉得有道理。从此以后,他经常抽空去看滑稽戏、马戏和喜剧等,并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之后,到野外和海边度假,调剂生活情趣,以保持经常的心境愉快,结果活了76岁,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人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长寿老人平时都非常愉快,并且长期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亲密,感情融洽,精神上没有压力的环境中。 (3)达观快乐的积极情绪还能使别人更喜欢接近自己,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杰·列文甚至认为:“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此种说法虽不免有些夸张,但真诚的笑,确能感染别人,消除隔阂。来了陌生的客人,相视一笑,即可握手言欢;打扰、伤害了别人,歉然一笑,便能得到谅解;遇到异国朋友,投之一笑,彼此的心就通了。一个面孔阴郁,从来不笑的人,很难说心理是健康的。无怪乎莎士比亚说:“如果你一天之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是白活了。” (4)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只要适当(符合前边讲的三个条件),也是正常而有益的。个体在适度的焦虑情绪之下,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张力增加,思考能力亢进,反应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人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这说明忧愁也有好的一面。过分的恐惧,固然反常,但对一切都不知惧怕,也是不正常的。适度的惧怕,可使人们小心警觉,避免危险,预防失败。恐惧使个体进入紧张激动状态,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呼吸、心跳、脉搏加快加强,血压、血糖和血中含氧量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把大量营养输向大脑和肌肉组织,血小板较平时增加很多,因之血液较易凝固,而消化器官的活动将会减低,甚至完全停止,这种应激反应的作用,使身体有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危险。 二、不良情绪的危害 所谓不良情绪是指两种情形:一是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二是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两者对于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有害的。 1.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 人的情绪虽然主要受皮层下中枢支配,但是当这一部分活动过强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等将受到抑制,使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国外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几个大学生个别地进入实验室,该室有四个门,其中三个门是锁住的,只有一个门可以打开,实际上只要按顺序将各门试一下,便能很快找到出路。但当实验者用冷水、电击、强光、大声等强烈刺激同时加之于受试者,使之趋于紧张状态时,好几个被试者呈现慌乱现象,不知道按顺序找出路,四面乱跑,已经试过是被锁住的门,会重复地去尝试,显然是给弄糊涂了。像这一类因情绪激动而失去理智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好些学生平时成绩不错,到了考试时,由于过分紧张,成绩反而降低。有些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也常常因心情紧张而临场发挥不好。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能引起超限抑制,一个人吓得呆住或气得说不出话来就是这种表现。在盛怒之下引起心脏病猝发而突然死亡的事例,在临床上也时有所见。即使高兴的情绪也需要适度,“乐极生悲”并不是耸人听闻。心肌梗死患者大笑容易发生意外,重症高血压病人过度兴奋可能诱发脑溢血。一位外国作家曾举出过许多由于高度愉快而引起死亡的例子:有一个人得知三个儿子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同时夺得金牌后突然死亡。当一位哲学家去世时,他的侄女因为在他临终床头找到了6万法郎,就快活地死掉了。《儒林外史》中屡试不第的穷书生范进,在突然听到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后,喜极发疯,患了癫狂病。 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另一种不利的情形是情绪的持久性反应。当人在焦虑、忧愁、悲伤、惊恐、愤怒、痛苦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是正常现象,当情绪反应终了时,生理方面又将恢复平静。通常此类变化为时短暂,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但若情绪作用的时间延续下去,生理方面的变化也将延长。久而久之,就会通过神经机制和化学机制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躯体疾病。 有人用动物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A、B两只猴子的身体固定在相邻的铁架上,只让前肢自由活动,下肢均有导线相连,可由一自动控制的仪器通电给以电击。两猴面前各置一弹簧开关(放松即自动弹回),所不同者A猴面前的开关可用以切断电流,使两猴都解除痛苦,B猴面前开关虽可操纵但无效用。实验开始前,先让猴子学会操纵开关。每次实验时间为6个小时,然后休息6小时。实验中每隔20秒电击一次,在通电之前先亮灯为信号。由于A猴要时刻警觉,每隔20秒操纵一次开关(倘若疏忽,两猴会同时受到电击),因而比“坐以待击”的B猴加倍紧张。实验持续23天后A猴便死亡,经解剖发现其肠胃中已产生溃疡,而B猴的肠胃却安然无恙。 还有学者曾对500多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人们在经历一系列紧张事件后,各种疾病都有所增加。据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所有门诊病人中,属于情绪紧张而患病的占76%。这些病人因为长期陷于某种情绪状态,对那种紧张心情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症状上,而不觉得它和情绪有关了。 三、惰绪与癌症 Temoshok提出癌症患者的“C型”性格特征——不善于宣泄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倾向于为了取悦他人或怕得罪他人而抑制自己的情绪。Hagnell对2550名瑞典人进行持续10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在发病前不善于表达情绪,在情绪忧郁时容易转化为退缩、幼稚、幻想及合理化自慰等状态。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对于C型性格作了一个解释:喜欢抑制烦恼、绝望和悲观的性格,这样的情绪容易使机体的免疫力受到影响,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方法来达到虚假、和谐的性格,表面上处处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是心中其实又有所不甘,遇到困难当时并不出击,到最后却要做困兽犹斗等悲观的性格,比较容易患癌,他们把这种性格叫做C型性格或者癌症性格。P96-99 序言 幸福是什么? 尼采说:幸福就是随着权力的增加,阻力被克服了的那种感觉;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说:幸福是有健康的身体和易忘的记忆;卢梭认为:幸福是银行有丰厚存款,家中有美食佳肴,加上良好的胃口;哲学家罗素认为幸福存在于心灵的宁静与淡泊;萧伯纳与雨果则认为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真正的分享;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认为幸福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里,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小学老师觉得:“幸福就是我的学生都能成才,我的儿子将来有所作为。”工人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加班的时间少一点,能和妻子、女儿散散步、逛逛公园。”起早摸黑的农民说:“我的牛越长越壮,奶卖得越来越多,就能给儿子娶媳妇了,这就是我一辈子的幸福。”一名井下工作的矿工说:“幸福就是马上要出井的时候。”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思索,古已有之,但抱怨不幸福者众。钱勒在其自传中说过:“当你自问自己是否幸福时,幸福就离开了你。”作家埃里克·贺佛(Eric Hoffer)也说过:“思索什么是幸福正是许多人不幸的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需要客观基础,但是客观基础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社会构造。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认为:“当人们连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点,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就开始呈递减态势,并且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鸿沟’现象。”当前我国国民也在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小康社会建设要显著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应在精神文化方面投入更多,因为客观物质条件对民众幸福感提升的贡献将越来越小,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将日益突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复旦大学推出了《幸福心理学》课程,几年来课程颇受学生欢迎,选课踊跃,我们因此而颇受鼓舞,就幸福这个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因而有此书的诞生。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本书的特点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作为高等学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阅读。 本书由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肖永春副教授担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明波和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举担任副主编,由具有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体老师编撰而成,各章撰稿人为:曹高举(第一章、第七章),朱臻雯(第二章),肖永春(第三章、第十三章),刘明波(第四章),丁志强(第五章、第六章),范洁琼、马敏芝(第八章),李淑臻(第九章、第十章),余蓉蓉(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因而本书也是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和实践的同志们的集体智慧结晶。但因编者学识限制,本书恐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此书得以面世,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孙晶同志和责任编辑马晓俊同志的关心支持。同时,本书在构思和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大量有关资料,也一并致谢。 编者 2008年春于复旦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