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路先锋(广东风云人物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贤章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骏(1988年5月)》、《加快梅州市场经济建设——访梅州市市长谢强华(1992年6月)》、《李卓彬副市长畅谈广州“三年一中变”(2001年9月)》……本书是关于收录广东风云人物访谈录的专著。

内容推荐

本书是《开路先锋(广东风云人物访谈录)》,书中具体收录了:《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骏(1988年5月)》、《加快梅州市场经济建设——访梅州市市长谢强华(1992年6月)》、《李卓彬副市长畅谈广州“三年一中变”(2001年9月)》等人物访问记。

目录

序一:书写先锋的价值廖红球

序二:有责任感的作家肖建国

广东农业开发战略决策——访林若同志(1986年10月)

人才问题纵横谈——访郑国雄(1987年11月)

肖扬谈犯罪问题(1987年5月)

佛山高速度发展的道路——访佛山市市长卢瑞华(1987年5月)

保持廉洁是当前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宗春谈党风建设问题(1988年6月)

社会文化与改革开放——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浩(1988年6月)

深化改革开放中的江门——访中共江门市委书记黎子流(1987年7月)

打好牢固基础占领经济制高点——访中共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1988年9月)

梅城无处不飞花(1987年11月)

广州城市建设进行曲——访广州市副市长石安海(1988年5月)

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骏(1988年5月)

把广州建设成为多姿多彩的文明城市——访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汉青(1988年5月)

访司法厅厅长曾洪(1988年6月)

卢瑞华纵横论述佛山经济发展(1991年9月)

淡水旋风(1991年11月)

加快梅州市场经济建设——访梅州市市长谢强华(1992年6月)

曲江经济战略构想——访中共韶关市委常委、曲江县委书记

梁灿盛(1992年5月)

新的战略构想:推进斗门城市化——访中共珠海市委常委、斗门县委书记、县长苏泽群(1993年7月)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广深珠高速公路——访广深珠高速公路副总指挥李牧(1997年3月)

深圳有个潘强恩(1998年5月)

广东农业怎样闯过人世“瓶颈”——李容根副省长畅谈入世后广东农业结构大调整(2001年5月)

李卓彬副市长畅谈广州“三年一中变”(2001年9月)

美在花城(广州市)(2001年10月)

正是龙腾虎跃时——访深圳市龙岗区委书记刘志庚(2001年11月)

广东工业交通和商业一样面临机遇与挑战——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畅谈入世对策(2002年9月)

反哺父老乡亲——访吴炯声(2006年)

零距离接近大师——量子化学泰斗潘毓刚的故乡情结(2006年12月)

塑造和谐梅州新形象——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及各县(市、区)委书记访谈录(2007年5月-7月)

屹立在潮汕平原的一棵艺术巨树——记著名画家杜应强(2007年6月)

小艇是怎样变成战舰——访梅雁集团总经理杨钦欢(2007年7月)

艺术对话录——访潘鹤(2007年12月)

廉政梅州的构想与实施——访梅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纯德(2008年1月)

化腐朽为神奇的城市大管家——访梅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吴献华(2008年1月)

他一直战斗在高等学校改革前沿——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2008年1月)

解放思想扬帆竞渡一个奋进的汕头——访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2008年3月)

高等教育扩容必须重视提高素质——重访化学大师潘毓刚(2008年4月)

神奇老学者升华的“把玩”境界——访原广东省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王贵忱

试读章节

林若刚从日本访问回来。万里出访,却神采奕奕,仿佛已经洗尽富士山和太平洋风尘。时值深秋,南国广州却十分酷热。会议室虽打开所有窗子,室温仍达三十摄氏度。林若微笑着和记者握手寒暄。我坐在离他较远的位置,于是,他刚刚坐下,又站起来对我说:“你身体胖,怕热,吊扇正好在这位置,换个位子吧?”我说:“林若同志,我们早就见过面了,耀邦同志来梅县视察时,当时的地委领导谈到要修铁路,你说,梅县最大的问题是动脉硬化了。当时耀邦同志问,‘什么动脉硬化?’你说,梅江河因水土严重流失,现在严重淤塞,地委要立即投入力量造林绿化,恢复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结果不幸言中,今年特大洪水,果然应验你的论断。”林若同志笑了,他点头说:“你真好记性。不过梅县这次抗洪抗灾成绩很大,短短几个月,便有灾不见灾,不简单。”

林若同志非常关心本报和《现代人报》的情况。我们向林若同志如实汇报:《风流人物报》是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办的,是全同第一张报告文学报。现在发行二十五万至三十万份,在安徽有一个印刷点;《现代人报》是全国第一张民办报纸,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林若同志连连点头说:“你们人少,办的报纸却飞向大江南北,不简单。”林若同志谈笑自若,采访也在无拘束的气氛下进行。

农业不是“烂棉袄”,而是聚宝盆

这几年,大家都说经济改革已从农村转向城市。谁都知道,工业产值可以以几何级数递增。农业发展则常常以数学级数递增。农业还受气候、年成、灾害等因素制约。广东又是改革开放比较早的省份。广东省委于去年冬在韶关开了山区工作会议,今年又召开了东莞会议,对广东农业开发作了宏观的控制和战略性的布置,运筹帷幄,定下决胜百年大业。我们就这一问题请教林若同志。林若同志倒问我们:“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听到什么反映?”记者回答说:“去年韶关会议后,有些人忧虑省委花大力气抓农业得不偿失,而农民和基层干部却非常拥护省委这一决策,说共产党没忘农民。今年东莞会议时,全省人民都看到省委发展农业的战略措施抓出了成效,有疑虑的同志大都转变过来。广大干部群众则备受鼓舞,全省掀起了开发山区、造林种果的热潮,认识到这是农村致富的光明途径。连比较偏僻的梅县也提出建设十万亩沙田柚的农业开发计划。可见,这一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并且深得民心。”

“哦,哦!”林若同志连连点头。林若同志说:“这几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声音特别响,而‘无农不稳’的声音却叫得不响亮,也不够理直气壮。富裕地区,如珠江二三角洲,有些人把农业看作是件‘烂棉袄’,穿起来不暖,弃之又可惜。而偏僻山区又不看实际条件,办工厂,卖洋货,海南汽车事件,不少地区卷进了。他们在山不靠山,在山不吃山,结果,既不能脱贫,更不能致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全省涌现了不少治山致富的专业户、专业村,治山致富的区、乡、县,东莞就是一个例子。这几年,东莞的水果面积已经迅速发展到五十七万亩。去年,东莞生产了一亿八千五百万公斤水果,今年估计可达二亿五千万公斤。东莞青年农民叶钦海,八二年承包了区林场十七亩残次林,办起一个家庭农场种上了良种水果。四年过去了,叶钦海在十七亩土地上赚了四十一万元。这样的例子,在我省各地都有。农业和工业一样可以致富。它是一个聚宝盆,不是一件丢不得又没什么用处的‘烂棉袄’。”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去年十一月在韶关召开的山区工作会议和今年东莞召开的全省县(市)委书记会议,对广东开发农业作了重大决策。林若同志在会上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作了精辟的论述和创见性解释。林若同志说,“无农不稳”不应单纯理解为解决农民吃饱饭问题,它是指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林若同志这个论断,广东省委这一决策,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测,而是行万里路,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得出的正确结论。去年山区工作会议前,林若同志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亲自跑了韶关、惠阳、梅县、肇庆等十几个山区县,经常步行爬山,找农民座谈。他在粤东大埔银江区视察时,和当地老农座谈,老农挥泪指着光秃秃的荒山对风尘仆仆的省委书记说:“过去我们这里有一句话——砍不尽的银江木,而今却变成荒山一片了。”林若心情沉重地对随行的梅县地委副书记李国泰说:“这几年,我们欠的债太多了,不还不行!”他看到大埔县领导这几年因为经营洋货造成了二干多万元的亏损,更加感到端正山区经济指导思想的重要性。那次山区工作会议印发的十几个典型材料,大部分是林若同志亲自发现的。今年,林若又到珠江三角洲调查,发现有些地方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而农业却处于萎缩状态,便抓住东莞县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开发农业,造林致富,在经济上形成拳头的典型,召开了东莞会议,进一步端正平原地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使全省开发农业的战略决策更加全面和完善。

两个金娃娃都要抱

林若不断移动桌子上的茶缸,对记者说:“从宏观上看,谁都知道,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这是指大工业而言。其实呢,工业和农业按农民的话说是一对金娃娃。这两个金娃娃我们都要。不过,发展工业要具备条件,工业本身常受交通、能源、人才等条件的制约。”林若向记者谈及他最近去日本考察时的感受。他说:“我最近去日本,看到它的工业区都密集在海滨城市,交通十分发达,海运和铁路十分方便。所以,发展工业特别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偏僻城镇,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即使具有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三来一补’的业务怎样也无法与珠江二=角洲或平原地区竞争。”说到这里,林若指着我说:“贤章同志,不是说山区没人才,珠江三角洲的干部调到山区工作,情况不也是一样吗?!”林若同志这一客观的公正评价,引起了记者由衷的笑声。

林若同志说,山区发展工业一定要斟地制宜,不贪大求洋,不搞无米之炊。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办厂、办矿。我省阳山县发展小水电,小煤窑,云浮县开采大理石、花岗岩,兴宁县的横陂区发展小炼铁业,都很有成效。梅县有个石扇区,不就是搞水泥厂和石灰粉厂起飞的吗?P2-5

序言

中国人民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30年不平凡历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地处沿海的广东,历史上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更是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30年来广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与此相对应的是,南粤大地大量涌现的改革者形象,层出不穷的群众经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在这30年间已经形成了广东文学创作的资源优势和精神动力。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广大作家施展聪明才智、实现艺术抱负,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创作天地。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广东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共同组成了高度浓缩的、形象化的、新时期改革史的部分见证,其中,就包括程贤章长篇小说《神仙·老虎·狗》等作品。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程贤章先生又推出一部人物专访集《开路先锋》,读来耐人寻味。这是一本历经22栽写就的沉淀之作,是社会实践与作家才情相结合的文学结晶,具有时代气息、南粤风格,富有创新精神、探索勇气,记录了前进道路上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和精彩绝伦的思想交锋。这是一部先锋人物列传,更是一位广东优秀作家自觉为改革开放事业著书立传奉献的厚礼。我认为,在程贤章先生超过50年的漫长文学创作历程中,这部心血之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一,它集中展现了一位作家坚持文学理念、探索创作规律的累累硕果。程贤章先生曾提出文学创作“短距离论”,表示要短距离反映现实。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自己的主张付诸行动,一系列享誉文坛的长篇小说《青春无悔》、《围龙》、《大迁徙》、《长舌巷》、《仙人洞》等,都是新时期广东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令人赞叹的是,他一手搞小说创作,一手写人物专访,并以报告文学集《从祖庙到自由神赢得“两栖作家”的美誉。而今这部《开路先锋》同样是借助文字观照社会,常常从社会事务敏感处切入,字里行间闪现着记者的睿智、灵敏和作家的感性、深刻。相当一部分的篇章来自他担任《风流人物报》主编期间,对省市领导以及珠江三角洲风云人物的专访,包括林若、卢瑞华、郑国雄、梁广大、张汉青、李鸿忠、黄浩、李容根、谢强华、游宁丰等。该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创办,几乎每期的头版都有他撰写的人物专访,报纸一度洛阳纸贵,发行量高达29万份,在省内掀起了“改革开放宣传热”和“珠江三角洲宣传热”。我记得2003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在全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而举世瞩目”,广东改革开放的奇迹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广东改革开放成就的重大文化价值,是广东为全国作出的比物质贡献更有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贡献”。重温这些篇章,我仿佛看到,一位有为的作家,站在时代前列,满怀爱国热情,抒写历史风云,反映人民心声。也许就是在虚拟的文学世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双重锤炼下,他探寻到了攀登艺术高峰、实现文学理想的幽径,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旺盛的创作力。

其二,它充分反映了一位作家与时俱进、不断思索的心路历程。优秀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名思想者。阅读程贤章先生的文学作品,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他独特的洞察力、练达感。他善于精深、精确把握生活,深邃、深刻认识时代,营造文学世界能够处理正确的方向,驾驭到理性的平衡点。而在《开路先锋》中,他对社会重大课题的专注和把握,同样令人击节叫好。像《林若同志谈广东农业开发战略决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探讨了农业与工业地位问题,影响很大,曾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此外,他还就如何防止珠三角“农业滑坡”问题专访过黎子流等政府官员,忠实地记录了不同时期对决策者理念的思考。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巨大的变化,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首先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我想,程贤章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善于抓好文化积累、文化创新,还在于他善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他的报告文学、专访等非虚拟作品,跟他的一大批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因为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传达时代精神的本质而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三,它见证了一位作家高风亮节、提携后晋的人格魅力。“才出于学,器出于养”。程贤章先生长期把培植新人当作一代作家神圣的使命和天职。据我所知,他负责《风流人物报》期间,率领着一批与众不同的记者方阵:清一色的文学院专业作家。他每次出发采访,都带着一名作家同行,文章发表时共署名字。他无私的传、帮、带,至今仍在圈内为人津津乐道:《风流人物报》后来停刊了,却有一批作家成长了起来。在《开路先锋》跨越22年的时间长河里,我时常耳闻为数不少的基层作家得到程贤章先生的指导和关怀。他退休后每年写一本书,采写《开路先锋》的部分篇章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然而他总是孜孜以求决不放弃,对事业的执着、忠诚和毅力令人感动。

读程贤章先生的著作,我强烈地感受到,进步的作品,总是能够自觉从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有为的作家,总是能够坚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理想和远大的文化抱负。作家不只是“我手写我心”的个体,还应成为人民心声的代言人,做社会进步的记录者。

讴歌开路先锋,同样,也礼赞时代书写者。

是为序。

2008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