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译本,终身典藏。至今唯一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各国顶尖学者极力推荐。
本书经过五次修订,亚当·斯密毕生最重视的作品。
改变千百万人命运的书籍,经久不朽的经典畅销名著。与智者相伴,与成功随行,迈向成功,获得幸福,发现潜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情操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英)亚当·斯密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最新译本,终身典藏。至今唯一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各国顶尖学者极力推荐。 本书经过五次修订,亚当·斯密毕生最重视的作品。 改变千百万人命运的书籍,经久不朽的经典畅销名著。与智者相伴,与成功随行,迈向成功,获得幸福,发现潜能。 内容推荐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了六个版本。书中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目录 第一卷 行动的适宜性 第一篇 论适宜性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快乐 第三章 论通过看他人情感与自己情感是否一致,判断其是否适宜 第四章 续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与适宜性一致的不同程度的激情 引言 第一章 论从肉体获得的激情 第二章 论因想象的某个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关系到行为适宜性的顺境和逆境对人类判断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赞同 第一章 虽然对悲伤的同情通常比对欢乐的同情更为强烈,但它常常没有当事人感受到的那么强烈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及地位的划分 第三章 论由赞赏富人和大人物、鄙视或忽视穷人和小人物倾向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或奖赏和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 论优点和缺点的感受 引言 第一章 任何表现为适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值得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适宜的憎恨对象的行为应受惩罚 第二章 论感激和憎恨的适宜对象 第三章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赞同损人者的动机,就不会同情受难者的憎恨 第四章 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正义和悔恨的感觉,以及优点的意识 第三章 论天性构成的实用性 第三篇 就优点或缺点的行为,论财富对人情感的影响 引言 第一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命运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 论情感变化无常的最终原因 第三卷 论评判自己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及责任的感觉 第一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对责备和应受责备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心的权威和影响 第四章 续 第五章 论自我欺骗的本性,及普遍规则的起源和效用 第六章 论道德普遍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神的法则 第七章 何种情况下责任感应是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何种情况下应该与其他动机一起发挥作用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所有艺术品的美、以及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品性和行为的美,以及美感在何种程度上能被看作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习惯和风尚对美与丑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美德的品性 第一篇 论个人的品性,就其影响个人幸福而言;或论谨慎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性,就其对他人幸福的影响而言 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 第一章 论天性使个人成为关心和注意的对象的次序 第二章 论天性把社会团体作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章 论普遍施行的仁慈 结论 试读章节 无论我们认为一个人有多么自私,很显然他的本性中有这样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使他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虽然他除了因看到人们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获。这种类型就是同情或怜悯,是我们看到或是被迫轻松地看待它们时,一种感受到他人痛苦的感情。我们常常从别人的悲伤中感受到悲伤,这个事实非常明显,不需任何例子来证明。这种感情和其他的人性中的原始激情一样,绝不仅限于善良和仁慈的人,虽然他们或许会以最敏感的识别力来感受它。最毒的恶棍,对社会法律违犯最严重的人,也并非完全没有这种感情。 由于我们对他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的经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设身处地地去想我们的感受,否则就无法了解他人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兄弟即将上绞刑架,只要我们安然自得,我们的感受绝不会告诉我们他承受的痛苦。它们从来没有,也无法超越我们感受的范围:唯有通过体会,我们才能对他的感受形成某些认识。而想象也只能通过我们设身处地时会有什么感受,来告诉我们他的感受。想象所复写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兄弟的感受。通过想象,我们把自己置于他的处境中,想象自己也经历了所有同样的折磨。我们进入了他的身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并对他的感受形成某些想法,甚至觉得,虽然在程度上弱一些,我们的感受与他的感受并非完全不同。当他的痛苦为我们所熟知时,当我们因此接受并把它当作自己的痛苦时,这种痛苦最终开始影响我们,于是我们会因想到他的感受而颤抖和惊悚。对于我们来说,处于任何痛苦或不幸中都会激起极度的悲伤,所以认为或想象我们也处在这种处境中,会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同样的、与想象的概念的快活或呆板感成比例的感情。 这就是我们同情他人的痛苦的原因。正是通过转变成受害者的角色,我们能构想他人的感受,或被他人的感受所影响。如果这些例子不够详尽的话,还有很多明显的观察能证实:当人群凝视站在松弛的绳子上的舞者时。看到舞者的动作,他们很自然地也会扭动身体以保持自己的平衡。他们觉得在这种处境下必须这么做。本性脆弱和体质不佳的人抱怨,当看到街上乞丐暴露出的伤口和溃烂时,在自己身体相应的部位会有同样的痛楚或不自在的感觉。因为这种厌恶感来自想象他们自己受苦的样子,所以如果他们真的变成自己看到的乞讨者,而且特定部位受到同样痛苦的影响的话,他们对那些可怜人的痛苦怀有的厌恶感会在自身的特定部位,产生比其他部位更大的影响。这种感受足以在他们虚弱的身体里产生所抱怨的那种痛楚或不自在的感受。最强健的人发现当看到痛苦的眼神时,他们自己也有明显的痛苦,这也是源于同一个道理:眼睛在最强壮的人身上,要比弱者身上的任何部位都更脆弱。 引起我们同情的,不只是这种产生痛苦或悲哀的情况。无论当事人对某个对象产生的激情是什么,在每个留心的旁观者心中,都会因想到他的处境而涌起类似的情感。我们为自己感兴趣的悲剧或罗曼史中英雄被解救而感到高兴,这与我们对他们危难所怀的悲伤一样真挚,但我们对他们痛苦的同情并不比对他们的幸福的同情更真挚。我们赞同他们在逆境中不舍弃自己的忠诚朋友的感激:我们也南衷地赞同他们憎恨那些伤害、抛弃或欺骗他们的背信弃义的叛徒。在人的内心可能受到影响的各种激情中,旁观者的情绪总是与他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认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 “怜悯”和“体恤”是表示我们对他人悲伤抱有同感的合适的词语。同情也许原本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词现在用来表示对任何激情的同情,也并无不适宜之处。 有时候,同情似乎只是源于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而在有些情况下,这种情绪似乎能即时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知道什么使当事人激动之前感染他。例如,悲伤和欢乐通过人们的外观和手势有效地传达,能立即以同样程度的痛苦或愉快的感受影响观众。一张笑脸令人欢欣愉悦;反之,一副愁容则令人郁郁寡欢。 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或是每种感情都如此。有些感情不会激起任何同情,而是在我们熟悉了这种情形之前,让我们对它产生厌恶和反感。发怒者的狂暴的举止更容易引起我们对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的反感。由于我们对他挑衅的原因不了解,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考虑他的情况,也无法想象它激起的任何类似的激情。但只要看看引起愤怒的原因,以及如此暴怒带来的暴力,我们就会很快地同情他们的恐惧或愤怒,并立即参与进来,反对使人陷入危险的发怒者。 如果正是悲伤和欢乐的出现赋予我们一定程度类似的感情,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好的或坏的命运降临到我们所看到的人身上的一般理解。这些激情足以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悲伤和欢乐对感受到这些情绪的人的影响消失了,它们的表现不像憎恨那样,能让我们想起一些所关心的人和利益与我们相悖的人。因此,对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想法会使我们关注具备某种命运的人。但挑衅的想法不会激起对忍受愤怒的人的同情。天性似乎教会我们更讨厌体谅这种激情,并且在了解发怒的原因之前,有反对它的倾向。 在我们获知悲伤或欢乐的原因之前,我们对两者的同情通常极不充分。一般的痛哭表达不了什么,无非是受难者的极度痛苦,引起我们探询他处境的好奇心以及同情他的意向,而非真正的同情。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你怎么了呢?除非我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否则即使我们会因想到他的不幸而不安,或是因思考这种不幸是什么而愈加受折磨,其实我们的同情也并不充分。p4-7 书评(媒体评论) 左手拿《国富论》、右手拿《道德情操论》。其实亚当·斯密一生中非常看重《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他的《国富论》揭示了人的物质属性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则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亚当·斯密去世前曾经想把《国富论》这本书烧掉,单独留下《道德情操论》,因为他担心《国富论》会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被胡乱打开。 ——经济学家 邹恒甫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