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我国司法实践尤其是刑事诉讼中的“重复鉴定”现象入手,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并且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对两大法系国家的鉴定权配置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在分析两大法系国家鉴定权配置改革成败经验的基础之上,反思我国刑事鉴定权配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革建议。全书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创新。
导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意义/5
三、本书的结构/9
第一章 理论框架及相关分析性概念/13
一、刑事诉讼的功能与结构/13
(一)诉讼功能/15
(二)诉讼结构/17
二、鉴定权配置及相关概念/22
(一)鉴定与鉴定权/22
(二)鉴定权与诉讼结构/28
(三)鉴定权的表现形式/32
(四)鉴定权与程序规制/35
第二章 鉴定证据的重要作用及其内在限制/37
一、鉴定证据的历史性作用/37
(一)证明方法的替代作用/38
(二)证明范围的拓展作用/43
二、鉴定证据的内在限制之一:可靠性/49
(一)鉴定证据可靠性的制约/49
(二)可靠性引起的诉讼问题/59
三、鉴定证据的内在限制之二:理解性/61
(一)鉴定证据理解性的困难/62
(二)理解性产生的诉讼问题/64
第三章 鉴定权配置的结构冲突与功能紊乱/68
一、我国鉴定权配置的历史沿革/68
(一)职权主义鉴定权配置:单向鉴定/68
(二)当事人主义鉴定权配置:双向鉴定/70
二、两类鉴定权配置的重叠与冲突/74
(一)鉴定权配置的重叠:静态描述/74
(二)鉴定权配置的冲突:动态分析/76
三、“重复鉴定”的不同解释观点评析/82
(一)司法机关鉴定权配置/82
(二)鉴定机构管理体制/87
四、“重复鉴定”:功能紊乱的表象/89
(一)实体公正问题/92
(二)程序公正问题/95
(三)司法效率问题/96
第四章 鉴定权配置模式的比较研究/100
一、大陆法系鉴定权配置模式及其规制/100
(一)鉴定权配置模式:单向鉴定/101
(二)鉴定权程序规制的基本特征/105
二、英美法系鉴定权配置模式及其规制/108
(一)鉴定权配置模式:双向鉴定/109
(二)鉴定权程序规制的基本特征/112
三、两类鉴定权配置模式的比较与评价/117
(一)功能评价:实体真实/117
(二)功能评价:程序公平/125
第五章 鉴定权配置方式的国别改革/130
一、大陆法系国家鉴定权配置改革——以法国为中心的考察/130
(一)大陆法系国家鉴定权配置改革状况/131
(二)法国鉴定权配置的改革及其现实/139
(三)法国鉴定权配置改革失败的原因/142
二、英美法系国家鉴定权配置改革——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147
(一)英美法系国家鉴定权配置改革状况/147
(二)美国鉴定权配置的改革及其现实/154
(三)美国鉴定权配置改革困难的原因/157
三、两大法系国家鉴定权配置改革的启示/161
第六章 鉴定权配置改革的路径选择/166
一、鉴定权配置模式的选择/166
(一)政治合法性前提/167
(二)诉讼制度性条件/171
(三)外国经验的参考/175
二、鉴定权配置方式的确立/178
(一)鉴定权纵向配置的合理化/179
(二)鉴定权横向配置的合理化/181
(三)鉴定权配置中的当事人参与/183
第七章 鉴定权配置改革的具体内容/185
一、鉴定权配置改革的具体内容/185
(一)公安、检察、审判三机关之间的鉴定权/186
(二)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权利与司法机关的鉴定决定权力/190
(三)当事人鉴定权与司法机关鉴定权之间的关系/195
二、鉴定权配置改革的配套制度/197
(一)鉴定申请权利的程序保障/197
(二)鉴定程序启动的裁量标准/198
(三)鉴定专家选任的基本要求/201
三、鉴定机构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其改革/203
(一)鉴定机构管理体制的缺陷/203
(二)改革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208
结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鉴定权配置/210
参引文献/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