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武帝大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安作璋//刘德增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安作璋、刘德增所著的《汉武帝大传》以详实的资料、精审的考辨、优美的文笔、传神地再现了汉武帝雄才大略、波澜壮阔的一生,细腻透彻地剖析了他的思想、性格和才情,展现了影响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的群像。

《汉武帝大传》把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内容推荐

汉武帝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一个彪炳史册、震铄中外的时代。汉武帝“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赫赫功业奠定了他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成为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百代之人物。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教育等制度,大多创始于武帝一朝;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的疆域版图,于此时基本奠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从此开通。汉武帝以他的雄才大略,以他的风流多采,以他的刚毅无情,更以他晚年痛下“罪己”、毅然改弦更张的魄力,将属于他的54年帝王生涯演绎得有声有色,从而使汉家皇朝从辉煌到“昭宣中兴”再创辉煌。

安作璋、刘德增所著的《汉武帝大传》以翔实的资料,精审的考辨,优美的文笔,论述了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背景下,从16岁登基到70岁波澜壮阔的一生,客观地分析论述了传主所处政治、经济环境及人物对他的影响,传神地再现了传主雄才伟略和世罕其匹的空前功业,细腻、透辟地剖析了他的思想、性格和才情,展现了影响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的群像。全书将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是一部个性鲜明、刻意创新的人物传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继承帝位

 一、封为胶东王

 二、立为皇太子

 三、继承帝位

第二章 大有作为的时代

 一、丰厚的遗产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颁定治国思想

 一、独尊儒术

 二、汉家制度的形成

第四章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二、强化皇权

 三、加强对百官的监察

 四、以严刑峻法驭下

第五章 改革兵制与选官制度

 一、加强皇宫保卫

 二、改革选官制度

 附论:李广何以难封

第六章 外事“四夷”

 一、南平两越

 二、北伐匈奴

 三、经营西域

 四、通西南夷

 五、东定朝鲜

第七章 缓解财政危机

 一、财政危机

 二、修渠屯垦

 三、卖官鬻爵

 四、劝民捐献

 五、垄断财利

 六、私奉助赋

第八章 宫廷生活

 一、妻妾儿女

 二、声色犬马

 三、留恋人世

第九章 晚年的转变

 一、三个契机

 二、历史的转折

 三、临终托孤

 四、转危为安

第十章 论汉武帝

 一、司马迁“谤书”考

 二、“雄才大略”的风流人物

 三“功至著”的汉家天下

 四、“冠于百王”的“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

附录 汉武帝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一)刘荣之废

薄皇后是靠了景帝祖母薄太后而正位中宫的,景帝不喜欢祖母的这个娘家女。薄皇后无子无女,这原因可能在她本人,更有可能是景帝绝少与她相处。她的皇后位子一开始就不稳固,只是靠了薄太后才勉强维系着。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四月,薄太后撒手人寰。四年后,薄皇后被废。

谁将成为景帝的第二任皇后?

栗姬最有希望。她正得景帝之宠,更重要的是,她的儿子刘荣已被立为皇太子,母以子贵,乃古之通例。景帝也有立她的打算。栗姬自以为非她莫属,自是万分得意。

她高兴得太早了。馆陶长公主决计要报昔日拒婚之仇。她见了景帝就百般诋毁栗姬,说她“挟邪媚道”云云①。

景帝并非那种轻信谗言之君,馆阿长公主与栗姬的恩怨,他也知晓,故对馆陶长公主的话只是姑妄听之而已。凭馆陶长公主一个人之力,很难扳倒栗姬。

问题是算计栗姬的并非馆陶长公主一人。皇后的那顶凤冠,众嫔妃谁人不眼红?栗姬最有希望获得,自然也就成为众矢之的,在栗姬的皇后之位没有成为既成事实以前,那些夫人、美人是不会死心的;况且即使皇后之位已有所属,还会有入觊觎呢!那些自以为有一线希望的嫔妃总不忘寻机诽谤栗姬。众口铄金,不怕景帝不信。

事情很快就有了变化。

一次,景帝生病,栗姬在旁伺候。景帝有些悲伤,与栗姬谈起诸位皇子,对栗姬说:“百岁后,善视之。”②要栗姬好好照看他们。栗姬心胸狭窄,而且正恼恨到处败坏她的众嫔妃,怒气冲冲地断然拒绝。《史记·外戚世家》说她“言不逊”,至于她说了什么,没有记载。《汉武故事》说她骂景帝“老狗”,恐为揣测之辞。景帝大为不快,联想起馆陶长公主和诸嫔妃之言,觉得栗姬确实不配做母仪天下的皇后。

刘彻的母亲王夫人一直在悄悄注视着这场立后之争,窥伺到景帝不满于栗姬后,大为亢奋,要再给栗姬致命一击。王夫人工于心计,忖思自己出面说栗姬的坏话可能会招致景帝的不满,怀疑她落井下石,只能借他人之手为之。于是,她暗中指使人挑唆典客去奏请册立栗姬为后。典客乃九卿之一,送往迎来,封爵授官,典其礼仪。皇宫内的恩恩怨怨,他并不知晓,只觉得皇后之位不可久虚,遂向景帝上了一道奏疏:“‘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正对栗姬大失所望,典客此疏偏偏戳到他的痛处,吼道:“是而所宜言邪!”诏令把他拉出去斩首。这位典客还不明就里便糊里糊涂命赴黄泉。接着,景帝颁下第二道诏令:废皇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太子太傅窦婴、太尉周亚夫谏诤,景帝也不予理睬。这是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春正月的事。

贬刘荣,实际上是打破了栗姬的皇后梦。栗姬不仅功亏一篑,眼看就要到手的富贵丢了,而且连累了儿子,愈想愈怨,终于恚恨而死。三年后,刘荣也自杀。

栗姬之死,后人认为咎由自取。景帝废立刘荣一事,后世也援为故事①。

(二)角逐皇太子

刘荣一废,皇太子位空缺,又一场角逐开始了。

十三位王爷中,谁人能夺得这把交椅?

栗姬的另一个儿子临江王刘阏已在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病死。此外,她还有河问王刘德一子。刘德言行端庄,温仁恭俭,敦厚爱下,被服如儒生,名声极好。但是,由于栗姬的缘故,皇太子之位他是无望的了,对此,他十分清楚。刘德死后,河间国中尉常丽上书汉武帝,说刘德“明知深察”,看来刘德是个明于事理之人。他不问政治,潜心收集古书,谁人献上古书,他便请人誊写一份,留下真本,将副本返还给人家,再送上一大笔金钱。由是四方献书者络绎不绝。几年下来,他收集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老子》、《孟子》、《周官》等先秦古籍,王府的藏书不逊中央。然后,他组织儒生等对收集的古籍进行整理、研究,河间成为儒经研究的中心之一。后世儒生对刘德评价极高,为他不能继承帝位而感叹不已。《朱子语类》卷八五《礼二》:

温公论景帝太子既亡,当时若立献王为嗣,则汉之礼乐制度必有可观。不过,这只是后世儒生的一厢情愿。刘荣被废、自杀,栗姬愤懑而亡,刘德能保全性命已属不易。

长沙王刘发,母微贱而无宠,太子之位也轮不到他的名下。

程姬三个儿子,两个儿子有生理缺陷。鲁王刘馀,口吃,说话不能成句。他也自知于皇太子之位无望,把精力投入修建宫室之中。后来,他拆除孔子旧宅扩建宫殿,在墙壁中发现了一批经书。《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批古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坚壁起来的。后世儒生对这一发现赞不绝口。1925年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一文中说:

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虚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①

程姬的另一个儿子胶西王刘端阳痿,一近女色,便病数月。汝南王刘非,勇猛过人,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年方十五岁的刘非奏请将兵出征,景帝壮之,赐将军印,统兵击吴,以战功得赐天子旌旗。然此人有勇无谋。

贾夫人生的赵王刘彭祖,为人巧佞卑谗,表面上一副谦逊的样子,内心里却阴险狡诈。他身居王位,却喜欢代手下的官吏处理事务。中央任命的国相、太傅等,常遭他陷害,在他的小王国中都难以任职满二年。贾夫人的另一个儿子中山王刘胜,仅有两个嗜好:美女与佳酿。“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②刘彭祖好越俎代庖,干预吏治,他不以为然,道:“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声色。”刘彭祖反唇相讥:“中山王徒日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③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城西南约两公里的陵山主峰发现了刘胜的王墓,该墓为洞室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后室等组成。墓中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金缕玉衣”;墓中出土的陶器中,有若干是盛酒的。在距刘胜墓120米处,又发现了一座大型洞室墓,从墓中出土的铜印上我们知道墓主叫“窦绾”,字“君须”,为刘胜的王后④。

P11-13

序言

出古城西安北去,过了渭水,便是广袤三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咸阳塬。咸阳塬,秦陶文中作“咸塬”,汉代又名“五陵塬”。极目远眺,但见坦荡如砥的黄土台塬上,荒冢累累,一个个坟丘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九座高大的陵墓,西边一座陵墓最大,那便是汉武帝的茂陵。茂陵位于汉代槐里县茂乡(今陕西兴平南位镇茂陵村),故名。茂陵周边,有武帝钟情的李夫人,战功卓著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宰相公孙弘,儒学宗师董仲舒,顾命大臣上官桀、金日碑、霍光,音乐家李延年,以及平阳公主等人的陪葬墓。岁月如梭,茂陵高大的封土堆上草木丛生,一岁一枯荣。这堆黄土原是极神圣的,取其一抔土,罪莫大焉。汉亡之后,禁律自然也就废弛了。游人至此,必欲爬上陵顶,看个仔细。千人登,万人攀,遂踩出一条二三米宽的路来,直达陵顶;大路两旁,又岔出一条条小径,蜿蜒而上。陵中所藏珍宝,也屡屡被盗;陵旁的便殿、寝殿,早已夷为平地;城垣、门阙,仅存地基。李白有诗云: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荒凉的废墟、一堆黄土和俯拾皆是的残瓦碎砖。然而,那堆黄土,那些残迹,犹有巨大的吸引力、震撼力。游人至此,巡礼那一处处遗迹,耳畔会顿时响起毛泽东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汉武帝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一个彪炳史册、震铄中外的时代。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四十八岁的景帝病人膏肓,终于不治而死。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彻登上未央宫前殿,南面称帝,是为武帝。父祖留给他一笔丰厚的遗产。汉承战乱之后,满目疮痍。贵为天子,刘邦的乘舆竟凑不齐颜色相同的四匹马;那些开国将相,则只有坐老牛破车的份了。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刘邦君臣只好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惠帝二年(前193年),曹参接替萧何出任相国,萧规曹随,奉行无为而治。从此,这种出自黄老学派的主张被定为统治思想,历吕后、文帝、景帝不改。到武帝即位时,经济终于繁荣起来。父祖的遗产不仅仅是一笔巨额的物质财富,还有六十多年来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赢得的民心。唐人马周有言:.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另一方面,父祖也留给他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黄老无为的历史使命结束,但不肯退出历史舞台;诸侯王骄横不法,有的甚至觊觎皇位;豪强地主奢侈不轨,武断于乡曲;丞相权势过大,皇权被削弱。这是皇朝内部的四个突出问题。外部则有来自大漠匈奴人的不时侵掠。这些内忧外患不解决,大汉皇朝连生存都将成问题,遑论发展!丰厚的遗产,使武帝有条件有所作为;遗存的问题,又迫使他必须有所作为。武帝十分清楚时代赋予他的重大使命,他曾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变更制度、消除边患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武帝就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巨人并能产生巨人的时代。于是,汉朝历史上最辉煌也是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页,被掀开了。初登大位,武帝还得听命于祖母窦太后,她两眼早已失明,却不甘寂寞。她虽然没有像婆婆吕后那样临朝听政,却也左右着帝国的命运。她目睹了无为而治之下欣欣向荣的景象,确信这是最佳选择,早在景帝朝,她便以无为而治政策监护人的面目出现。终于,在她的干预下,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尝试失败了,军国大政被拽回到无为而治的老路上来。但是,年轻的武帝并非无所事事,他一面与匈奴和亲,一面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他在等待,在等待中做好充分准备。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寿终正寝。这时,尽管母后王娡尚健在,但她只是在王氏外戚的权益受到冲击时才出面干预,并不过问军国大政。至此,武帝终于放开手脚,去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武帝一朝历史的见证人司马迁把武帝的文治武功概括为八个字:“外攘夷狄,内修法度。”这两个方面都是凭借父祖留下的丰厚遗产,围绕父祖遗存的问题展开的。对内,颁定治国思想,在“独尊儒术”的名义下,“悉延百端之学”,创立“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分化削弱诸侯王,打击地方豪强大族;裁抑相权,组建中朝;以严刑峻法驭下,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构筑严密的防御体系,加强对皇宫和京师的保卫;建设官僚队伍,广开仕途,唯才是举,量能授官。对外,重点是北伐匈奴,解除这一长期困扰大汉皇朝的边患。与此同时,南平两越,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文治武功,特别是北伐匈奴的战争,很快便耗尽了父祖留下的那笔物质财富,北伐匈奴等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当此之时,武帝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财政措施,如修渠屯垦、统一铸币、算缗告缗、官营盐铁、均输平准、榷酒酤等等,借此积聚了大笔钱物,使北伐匈奴等战争得以进行下去。但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国库空虚,富人也贫困潦倒,穷人则更加贫穷。穷则思乱,难以苟延残喘的黎民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到天汉二年(前99年),从燕赵到江汉,整个“关东”地区,到处都是衣衫褴褛、手执刀枪的起义军。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但表明社会危机已开始总爆发,大汉帝国濒临“土崩”的险境。在此危难之际,武帝毅然于征和四年(前89年)颁发了《轮台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罪己诏。在诏书中,武帝检讨.了自己的失误,“深陈既往之悔”,宣布从今以后,当务之急是“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也就是说,把军国大政的重点从北伐匈奴转移到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上来。实际上,这一转变是武帝的既定方针。不过,他原本把政策的转变设计在下一代,由他的后任来完成。然而,时局的发展迫使他不得不提前。对于这种转变之必要,当朝公卿如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商丘成、搜粟都尉桑弘羊等并没有意识到,桑弘羊甚至至死未能理解。武帝慧眼独具,从种种迹象中发现已到了非改弦更张不可的时候了。正是这一转变,挽狂澜于既倒,并使大汉皇朝再次焕发生机,在武帝死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武帝以赫赫功业奠定了他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

汉人认为,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出生人死打下天下,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祖述高祖,无为而治,至武帝才又轰轰烈烈,把西汉皇朝推向辉煌,“功至著”。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汉初六十余年,清静无为,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是给武帝打基础、搭舞台的。武帝登基,把属于他的那五十四年演得有声有色。武帝死后,余音未绝,又有一幕“昭宣中兴”。一部西汉史,武帝占去少半。

武帝不仅仅是一位“功至著”的汉家天子,更是一位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百代之人物。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若干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教育等制度、政策大多创始于武帝一朝;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的疆域版图,于此时基本奠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从此开通,等等。人们常以“秦皇汉武”连称,确实是事出有因,他们同是中国封建时代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张维华先生完稿于1957年的《论汉武帝》一书,对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了如下评价:

汉武帝在位作皇帝,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历时五十四年,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而且在他在位的期间,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或是在对外关系上,都有些极重要的变革和措施;而这些重要的变革和措施,不仅影响到汉王朝自身,而且也影响到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各方面。旧日中国历史工作者,在人物的类比上,有“秦皇汉武”之说;在历代王朝的类比上,有“汉唐之盛”之说。前一句话,虽然是说秦皇汉武在各人一生的行动和生活上有些类同之处,但也暗含着他们对于当时历史所起的某些作用。后一句话,虽然是指着两个王朝说的,其实是影射着汉武帝唐太宗对于造成“汉唐盛世”所起的影响。

武帝能够在汉代和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首先是时代使然。马克思有言:

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造就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帝的才识。

雄才大略,是班固写完《汉书·武帝纪》后给武帝下的一个评语。班氏所言不虚。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武帝可能有失误、不当之处,但他有通览全局之明。他的才识展现在他对天下大势高屋建瓴般的把握上,雄才大略之内涵,即在于此。“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事情千头万绪,变化多端,但武帝始终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有整体的把握,因此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即位之初,他对外征伐,对内改制,完成时代赋予他的“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使命。当此之时,他已制订了下一步对策:一旦“外攘夷狄”大功告成,即把军国大政的重点从开边转移到富民上来。当危机日重、百姓蜂起之时,他又意识到不能等他的下一代再转变了,当机立断,痛下罪己之诏。秦皇、汉武并称,二人在若干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但在对时局的把握、及时地调整统治方针上,始皇实不及武帝雄才大略。始皇是个实干家,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裁决,一天要看一石奏章,看不完不休息。武帝则像个战略家,他的精力更多地用在战略方针的研究、制定上,具体事务多责臣下。

武帝用人,唯才是举。他打破了汉初以来家庭身份的限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哪怕是“有负俗之累”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也选拔出来。武帝一旦看中了某人,往往不问年岁,不论资历,破格提拔任用。广开仕途,善于任用,使得武帝一朝人才济济。班固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苏轼说:

古之人,惟汉武帝号知人。盖其平生所用文武将帅、郡国边鄙之臣,左右侍从、阴阳律历博学之士,以至钱谷小吏、治刑狱、使绝域者,莫不获尽其才,而各当其处。武帝正是靠大批杰出的人才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武帝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辞赋就写得很有水平。他喜欢游玩享乐,追求声色犬马。后宫佳丽成群,多至数千,武帝以好色而屡遭后人讥斥。他还喜欢驰逐射猎,观赏斗兽、歌舞,与臣子玩射覆、射壶、蹴鞠等游戏。武帝是一位至尊至贵至高至上的皇帝,但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当他登上未央宫前殿时,他是天下共主;下得殿来,他又成了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皇帝的权威与人的本性,在武帝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20世纪40年代,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中对汉武帝其人有一段形象的描写:

说到汉武帝,也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幅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很活泼、很天真、重情感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黩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徒,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①

武帝连同他那个辉煌的时代,俱往矣。我们今天再次给他立传,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复原那一段历史,是立传的基本要求。当然,要把早已烟消云散的这段历史详细复原出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依据《史记》、《汉书》等文献和考古发掘提供的材料,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视角对焦于以下几个问题:武帝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时代给武帝以什么样的机遇?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武帝是怎样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使命的?他的所作所为对后代有什么影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等等。

对此,先贤今哲已进行了若干总结,关于汉武帝的学术专著就有张维华先生的《论汉武帝》等十余部;学术论文,更不胜枚举。先贤今哲已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起点。我们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草成此稿,试图对汉武帝其人其事做些更合乎历史事实的诠释。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失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本书所附地图,由安国同志绘制。插图由宋新刚同志制作。

谢玉堂同志虽先后担任繁重的省市领导职务,但于百忙中仍一直关心和支持秦皇、汉武两部传记的编写工作,谨在本书出版之际,再次表示敬意和感谢。

作者

2004年12月于济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