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江西全南过山瑶纪实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谭知真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谭知真编著的《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江西全南过山瑶纪实》虽是纪实体作品,但它不会为纪实而纪实、为写史而写史。该书采用了较灵活的游记体的方式,通过作者游历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把全南过山瑶的渊源由来、图腾信仰、历史发展、文化形态、现状发展等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全南过山瑶多姿多彩的全景图。

内容推荐

谭知真编著的《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江西全南过山瑶纪实》介绍了,全南瑶族村是江西省唯一一个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和习俗的瑶族行政村。其过山瑶特有的习俗文化,在全省具有独特性。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地理位置等种种因素,红土地上这一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湮没在深山旮旯里,不为外人所知。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瑶族生活的日益汉化,对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已迫在眉睫。在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崛起中,如美玉一样的全南过山瑶民族在红土地上逐渐显露出独特的魅力。

目录

序言

一、深山山有个瑶寨

 1.零散的瑶山印象

 2.红土地上的“穿越”

 3.“松果”化身的山寨

 4.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

 5.瑶族名称的演变

 6.“免赋税徭役”的民族

 7.瑶族始祖的传说

二、瑶寨有些神奇

 奇风异俗

1.“大堂灶”里过生活

2.无字瑶语很独特

3.热情好客“挂袋子”

4.“油浸肉”的趣事

5.“酷年,酷年,再来一瓜箪”

6.隆重宴席“长桌宴”

7.入乡随俗有禁忌

8.山歌为媒自由婚

9.同族姻亲“传香炉”

10.融祭祀娱乐于一体的节日

 盘王节

11.瑶胞的共同节日

12.祭祀欢庆共“游乐”

13.《盘王歌》和《长鼓舞》

 “朝皇”仪式

14.独特的祭祀还愿习俗

15.“开坛”与“还愿”

16.传承达人王天祥

三、神奇有成大美

 1.瑶寨四季有故事

 2.梧桐花开好寻亲

 3.杨梅酿酒好待客

 4.金秋得意“耍堂歌”

 5.暖冬笋菇悠悠香

 6.好穿“五彩斑衣”

 7.纹形图案话渊源

 8.即兴山歌满山寨

 9.“花棍舞”舞动神州

四、大美有了点赞

 1.瑶山不“摇”成了“坐地瑶”

 2.空前力度助发展

 3.民生优先暖民心

 4.关心关爱春意浓

 5.特色打造春满园

后记

试读章节

瑶族名称的演变

瑶族是一个起源于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民族。其远古时代的始祖,是传说中的九黎部落首领蚩龙。据传说,约五六千年前,蚩龙部落被黄帝所败以后,一部分瑶族先民开始南迁,形成了新的部落集团,即“三苗”集团。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主要集居在湘中湘北一带。唐末宋初,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实体,并开始迁入到两广地区。到了明代,广东、广西已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从而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格局。明末清初,部分瑶民从两广迁入云贵山区,其分布基本上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布局,直至现在。

瑶族的构成比较复杂。随着南迁与各民族的接触和交往,加上居住分散,瑶族形成了几个语言差异大、风俗习惯不同、有各自独特个性和文化特色的支系。第一是盘瑶支系,自称为盘瓠的子孙,该支系又分为操勉语的盘瑶支系(也称“瑶语支系”)和汉语方言支系;第二是布努瑶支系;第三是茶山瑶支系。因此瑶族是一个由不同支系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全南过山瑶属于操勉语的盘瑶支系。

“为什么叫瑶族呢,瑶族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我们一行人的兴趣。原本被弯弯曲曲的山路摇晃得昏昏欲睡的人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因为民宗局的领导卖起了关子,并推波助澜,“说对了的有奖,就奖一罐瑶族的特产——油浸肉。”于是一行人欢呼起来,气氛活跃了,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陈说:“进山路七弯八拐的,车摇摇晃晃的,我们摇着去有山的地方,所以叫摇山吧”,众人大笑。文艺青年小林若有所思后说:“瑶胞世代久居深山,视大山为其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所以他们就自称摇族,总比叫篮族好吧”,众人一笑,都认为有理。袁老师接着说:“过去瑶佬仔野人般模样,就是一个叫花仔,要饭的,‘要’与‘瑶’谐音,由此得名。”众人竖起大姆指,认为袁老夫子说的最靠谱。此外还有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民宗局局长说:“你们说的都有点道理,但都不是瑶族名称的真正由来,瑶族名称的由来经历了几个阶段,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南北朝以前,瑶族先民被统称为“蛮”,如“盘瓠蛮”“长沙蛮”。

在南北朝时出现了“莫徭”的称号,缘于“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所以瑶族是由免服徭役而得名。

据《梁书·张缵传》记载: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住有“莫徭蛮”之人,长期以来依山为险,不归属王朝统治。梁大同九年(543年),张缵任湘州刺史,因“宽徭省赋”“奉宣皇恩”,召致莫徭开始“向化”,莫徭从此与外界的官府衙门建立了关系。

《隋书·地理志》也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名……”

唐宋时沿用徭役的“徭”来称呼瑶族,如“莫徭”“徭入”等。唐代诗圣杜甫《岁晏行》有诗云:“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就是曾任连州刺史的大诗人刘禹锡也作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可见两位大诗人都把瑶人称为“莫徭”,也是最早把“莫徭”写入诗中的。

但到了元代,由于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统治者把“瑶人”打入另册,把“徭”字改成带犬字旁的“猺”,出现了“猺人”“蛮猺”,而且这一称谓一直沿用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可见瑶族同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把“猛”改为“瑶”,统称为瑶族,意为像美玉一样宝贵的民族。

我们何曾想到,连瑶族的称谓都是这样的富有传奇色彩。P14-16

序言

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我去过几次。每一次去,都切买感受到瑶族村的发展变化很大,欣喜之余,也为瑶族文化在现代生活浪潮的冲击下日渐湮没而感到一丝忧虑。在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崛起中,如美丽一样的全南过山瑶民族在红土地的深山旮旯里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魅力,并日益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一些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被其深深吸引着,纷纷到瑶山一睹芳容,一探究竟。于是便有了些对瑶山、瑶寨、瑶民的纪实、发现和感悟。全南县委人才办的谭知真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如他自己所说的“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因工作关系多次深入瑶族村,常被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所吸引,常记录一些片断”。日积月累,那些片断便链接成反映瑶族村的历史风貌。其时,恰逢赣州市在少数民族乡村开展“四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村寨、特色人才)建设,全南县委统战部和县民宗局的同志便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该同志把其所记录的瑶族民俗风情资料加以整理、补充,从而形成了一篇较完整的反映全南瑶族村历史发展全貌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并取名为《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江西全南过山瑶纪实》,准备出版发行,我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现在该书的样稿已出来了,全南的同志请我为此书作序,确实勉为其难,但拜读完后,亦心有所感。

首先,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将弥补江西省瑶族文化的空白。瑶族,就我省而言,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分布也不广,集中居住就更少。目前全省只有两个瑶族行政村,一个是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另一个是景德镇乐平市浯口镇瑶冲瑶族村。正因如此,反映江西瑶族历史发展全貌的东西就少之又少,即使有点,也是零散的或是某一方面的。就目前全省仅有的两个瑶族行政村来说,全南瑶族村不仅设立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成立了瑶族大队;而且是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的瑶族村,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是第一部翔实反映全南瑶族历史发展全貌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江西瑶族的经典面貌。

其次,该书具有较好的史料价值。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过山瑶民许多生活习俗正在逐步改变。现代瑶民生活与当地汉族群众生活基本上没多大区别,在瑶族青年一代中,很少有人会跳瑶民传统舞蹈;瑶民的传统服饰也不常见,只有在重大节目或外出参加重要活动时瑶民才会穿瑶族服装,平时大多穿汉服。更何况,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全南过山瑶,其传统文化和习俗是靠口耳相传承袭下来的,有断续,不完整。而《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对整个县境内瑶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作了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记叙。特别是对一些将要失传的习俗文化,如瑶族挂袋子的习俗、“朝皇”仪式的内容和仪轨等在书中作了较详细的采访、记载和一些考证、借鉴比较,让读者对全南过山瑶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此外,该书图文并茂,作者收集了许多反映不同时期瑶族生产生活的照片,很多都有珍藏价值。如1950年“瑶族人民庆祝土改翻身大会”照片,全南瑶族特有的祭祀还愿习俗“朝皇”仪式系列照片以及全南瑶族文化的代表“花棍舞”表演系列照片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再次,该书具有可读性。《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虽是纪实体作品,但它不会为纪实而纪实、为写史而写史。该书采用了较灵活的游记体的方式,通过作者游历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把全南过山瑶的渊源由来、图腾信仰、历史发展、文化形态、现状发展等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全南过山瑶多姿多彩的全景图。有传说故事,有情景显现,有人物写真,有景物描绘,有图文展现,让读者在这些状态中去认识、体验和感悟,从而了解、热爱和赞赏这瑶山、这瑶民和这五彩斑斓的瑶族文化。该书可读性较强,语言活泼,通俗易懂,风格清新,图文并茂,就连该书四大部分的标题都具有啬谣韵味。

最后,该书在继承弘扬瑶族文化,促进瑶族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全南过山瑶迁居到全南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客家人云集的赣南全南,能集中居住成为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也是较为罕见的。瑶族村特有的过山瑶文化习俗,在赣南红土地上就显得很独特和耀眼。但由于久居深山僻壤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不为外人所知,就连在全南土生土长的作者本人以前也是知之甚少。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瑶族生活的发展变迁,瑶族文化的日益尘封和湮没,对全南过山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已迫在眉睫。因为这是解读过山瑶群众心灵窗户的重要依据,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就是这一成果的体现,为继承和弘扬瑶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者为抢救和挖掘全南过山瑶文化所做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下,瑶族村要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主打其特色文化牌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令人欣喜的是,地方政府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集中力量开展了瑶族特色村寨的打造,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初见规模和成效。秀美瑶寨已成为全南特色旅游的新亮点,吸引着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的出版将有助于全南瑶族村特色旅游的宣传推介,在促进瑶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该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但世上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吗?或许正是这些缺陷在提示着我们,要积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红土地上的“吉普赛人”》付梓之际,聊赘数语,是为序。

罗光泉

2016年5月28日于南昌

(罗光泉,系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社会事业处处长)

后记

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是江西省仅有的两个瑶族村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一个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和习俗的民族村。其特有的文化,如花棍舞已成为全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其文化特性在全省具有独特性。全南瑶族属于过山瑶,在全南的历史只有70多年,由于规模小和地处深山僻壤,养在深闺人不识。不要说是外地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全南本地人,大多也只是听说过,有许多人都没到过瑶族村,特别是在十年以前。笔者也是在五年前才第一次进瑶山,对瑶族特有的文化习俗也是知之甚少。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进瑶山的次数也多了。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爱好者,随着对瑶寨了解的深入,常被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所吸引,经常会记录一些有关瑶山的游记片断。日积月累,红土地上这一过山民族的特色文化就觉得如美玉一样,在深山旮旯里逐渐显露出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于是常在不知不觉间聊起瑶山的一切和感悟。后欣蒙县委统战部和县民宗局领导的赏识,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我,把记录瑶山的那些片断进行整理、补充和考证,较全面地反映了瑶族村历史发展和文化习俗特征的纪实作品《红土地上“吉普赛人”——江西全南过山瑶纪实》一书便诞生了。初稿出来后,得到省民宗局罗光泉处长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并欣然为之作序,深受鼓舞。以后又经过几次的修改补充,特别是一些珍贵照片的收集,使其具有了更好的史料价值。在瑶族村的生活日益汉化下的今天,对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已迫在眉睫的情形下,尽了自己的努力,这是笔者感到庆幸的。遗憾的是,由于作者能力和水平的局限,书中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交由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前,由“全南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用《全南瑶寨风情录》的书名编印过,以内部资料的形式散发给在全南瑶族村召开的“赣州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现场会”的各位嘉宾。本书在此基础上稍作了些修改,补充了一些图片。

在本书撰写修改的过程中,得到县委、县政府多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省市民宗局有关领导的指导,得到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县财政局、县新华书店和瑶族村村委、县档案局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和积极配合,以及本单位人士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凌云老师和袁慧老师的大力帮助。本书参考了《瑶绣》(邓菊花、盘才万、莫瑞福编著)、《中国广东乳源瑶族与瑶语》(李少梅编著)、《风情瑶山》(袁世频著)、《艺术奇葩民间之魂——谈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的美学价值》(曹晓芸著)、《聆听舞声——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生态背景图”》(曹晓芸著)、《赣南瑶族花棍舞的形态特征及审美意蕴》(黄文华著)、《瑶族盘王节》(广西贺州民族研究会编著)以及《赣南日报》等资料和有关报道。部分图片由李广、周晓雄等同志提供,同时采用了有关媒体(网络)发表的图片,在此不一一列出。对以上有关单位、人士的大力帮助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谭知真

2016年12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