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忆的容颜(2008-2011口述精选集2)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菁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菁编著的《记忆的容颜》揭示了人物生平的某些节点。人生中总会有几个重要的关键时刻,或是机遇,或是挑战,影响至大至深,或为事业之起点,或为命运之转折,可以称为节点。了解人物必须明了其生命轨迹中的节点,描述人物也必须抓住这些节点。节点有显有隐,有时似大实小,有时似小实大。口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节点”的真伪及其意义,有助于重建人物的行为逻辑。

内容推荐

李菁编著的《记忆的容颜》中所收各篇文章,仍然是在《三联生活周刊》“口述”栏目陆续发表的。“口述”栏目始创于2006年,李菁担任主笔至今。2009年,她的第一本书《往事不寂寞》出版,周刊主编朱伟的序言和李菁自己的后记详细记述了栏目从创意到成型的过程。与《往事不寂寞》相比,《记忆的容颜》各文选题定位更为清晰,题材选择更为自信,结构处理更为圆熟,文字风格也更为鲜明。进步的背后当然是艰苦的付出。“口述”虽然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写出,决不意味着记述人只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话题的选择和谈话方向的把握,最后成文的主线、结构和素材的采用,需要大量阅读背景资料,并每每考验记述者的见识和功力。一起来翻阅《记忆的容颜》吧!

目录

序言

传奇

从基督徒到红色特工——我的父亲阎宝航

金戈铁马已成昨——回忆我的大伯薛岳

我的父亲母亲:“人民导演”与“红色间谍”

为舞台而生的人——我的母亲舒绣文

亲历

“共和国第一冤案”——潘汉年案审判亲历

我的父亲与黄金运台之谜

1971年9月13日:一场特殊的飞行和被改变的命运

回忆我的远征军历程

走过一世纪的沧桑

名流

我的父亲:海上闻人杜月笙

故都旧事——我的母亲凌叔华

我的父亲周信芳:传奇之恋与生离死别

“山西王”阎锡山的最后岁月

我的父亲周扬

往事

我与父亲项英:两代人的沧桑往事

最后的“战犯”——我的父亲黄维

最后的“云南王”——我的父亲卢汉

我的父亲胡宗南

短暂的辉煌——我的父亲博古

试读章节

因为家庭贫困,无力供其上学,直到十二岁他还在村里为人放猪。但是父亲的求知欲极强,他经常偷空到村里的私塾馆窗下听课,日积月累,竟也能熟练地诵读课文,爱惜人才的私塾先生便免费接纳了他。就这样,父亲在村里接受了几年的旧式启蒙教育。1913年,父亲考上奉天两级师范学校,这是当时东三省的最高学府。他不仅学习成绩非常好,还长于各种运动,是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的队员。

当时在沈阳,有一个来自西方的组织——基督教青年会,它也是当时关外东三省最大的一个民众组织。青年会经常举办智力讲演、科学讲演等活动,吸引了包括父亲在内的青年学生,他也很快成为活动骨干。1918年,父亲加入基督教青年会做干事,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总干事是美国人普赖德,他非常欣赏我的父亲。青年会在沈阳算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组织,由此也吸引了很多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青年,张学良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青年会有一个不错的剐球场,张学良特别喜爱在此打网球,由此两人得以结识。父亲比张学良大五岁,他经常陪张学良参加青年会的活动,比如学习英文或是舞会,也介绍少帅结识了不少西方友人。张作霖当时对我父亲也非常赏识。

父亲年轻时崇尚“教育救国”。1918年4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父亲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和几位同学一起,在一座废弃的破庙里创办了“奉天贫儿学校”。学校免费接收失学儿童,也免费供给课本与文具,使很多贫苦子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东北首创。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奉天贫儿学校”越办越好,声望也越来越高。后来发展成拥有六个分校和一个试验工厂的完善的教育机构,父亲因此也成为在沈阳有名的社会人士。

“贫儿学校”也得到了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关注。张学良不但自己慷慨解囊,还让奉军中的高级将领带头捐资。郭松龄也对学校特别支持,他的夫人韩淑秀不但捐款,而且做义务教员,所以父亲与郭松龄夫妇的关系也特别密切。1925年冬天,郭松龄举兵反奉失败,郭松龄与韩淑秀被张作霖就地枪杀。父亲得知这一消息曾潸然落泪。为避免受牵连,他曾到一位国际友人家中躲避,后由于张作霖并没有牵扯其他人,他才又复出。

1927年,在张学良的赞助下,父亲去英国爱丁堡大学读社会学。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和在伦敦大学教中文的舒台予——也就是后来的老舍结下深厚友情。父亲借留学之机曾去丹麦考察,我就是这期间在沈阳出生。老舍跟父亲建议说:就叫这个孩子“丹麦”吧!所以“丹麦”成了我的小名。我记得小时候动不动就有大人喊我唱个丹麦歌,其实我也不会,就唱些乱七八糟的英文歌,后来大人又嫌“丹麦”麻烦,改成了“丹丹”。

1929年,父亲学成回国,此时总干事普赖德要卸任回国,便劝说父亲接替他,出任总干事。过去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总干事都是外国人,父亲是第一个担任此职的中国人,这也是非常少见和难得的。在父亲的领导下,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发展得特别快,张学良赞助他一笔钱重新改造,将青年会一个小楼盖成四层大楼。青年会的旧址现在还保存在沈阳。P4-5

序言

李菁的新书《记忆的容颜》就要面世了,承蒙她的信任,让我为之写几句话。作为同事和这些作品的最早读者,我想借此机会与读者交流一下自己阅读后的心得。

这本书中所收各篇文章,仍然是在《三联生活周刊》“口述”栏目陆续发表的。“口述”栏目始创于2006年,李菁担任主笔至今。2009年,她的第一本书《往事不寂寞》出版,周刊主编朱伟的序言和李菁自己的后记详细记述了栏目从创意到成型的过程。与《往事不寂寞》相比,《记忆的容颜》各文选题定位更为清晰,题材选择更为自信,结构处理更为圆熟,文字风格也更为鲜明。进步的背后当然是艰苦的付出。“口述”虽然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写出,决不意味着记述人只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话题的选择和谈话方向的把握,最后成文的主线、结构和素材的采用,需要大量阅读背景资料,并每每考验记述者的见识和功力。

口述资料因其亲身经历的独特性受到重视,近年来坊间此类出版物日益增多,但论者毁誉不一,聚讼纷纭,主要因为这类作品出自本人或亲属,往往有隐恶扬善的嫌疑,或因选择性记忆反而模糊了事情的真相。李菁的这些文章在读者中口碑不错,我也听到不少历史学者包括老专家的赞许之词,究其原因,我以为是扬长避短,尽可能突出亲历亲为的特点,复原鲜为人知的言行及生活细节,而不去纠缠人物是非功过的评价。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

一是再现了历史人物生存的小环境。历史人物是时代大环境的产物,以近百年为例,如民国新肇,如抗日烽火,如国共内战,不同人物作出不同选择,形成了各自极为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地域和社会关系之中,可以称之为小环境。如家庭出身,早年所受的教育,姻亲关系,朋友和同事等等,小环境的人际关系网络,无处不在地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物的行为和言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环境只有作用于小环境,才构成了人物历史活动的背景,才能展示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口述史十分有助于再现历史人物活动的小环境,从而能合理地说明人物言行与时代大潮的关系,“知世”而后“论人”。

二是揭示了人物生平的某些节点。人生中总会有几个重要的关键时刻,或是机遇,或是挑战,影响至大至深,或为事业之起点,或为命运之转折,可以称为节点。了解人物必须明了其生命轨迹中的节点,描述人物也必须抓住这些节点。节点有显有隐,有时似大实小,有时似小实大。口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节点”的真伪及其意义,有助于重建人物的行为逻辑。

三是在某种程度上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无论是研究人物还是描写人物,精神层面的把握最为困难。人物的志向目标、思想观念以及趣味爱憎等等,需要认真挖掘史料,排比对勘,方能粗知,仓促定谳,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这方面,精彩的口述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李菁说要“警惕他们过于自我的视角”,“无论他们如何沉醉,也须冷眼相看”,表现出记述者应有的冷静和自觉。

李菁的这些文章写得十分好看,写出好看的故事,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衷心希望周刊的“口述”栏目继续保持特色,也希望李菁为我们写出更多好看的故事。

2012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