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建立过信仰,哪怕最普通的人,也曾经追寻过信仰!
你的人生可能不完整,唯一的理由是信息太多,信仰太少!
继《洗脑术》后,作者高德推出洗脑术终极课程——《信仰(洗脑术终极课程)》!
作者结合15年经验5万份资料3000次实验调查,延续《洗脑术》课程的研究,是对《洗脑术》的升级进化!
从《洗脑术》到《信仰》,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探讨信仰对人性的根本启示。
高德信仰课程将对你的个人和企业带来重大提升作用,包括以下8个组成部分:愿景力、忠诚度、沟通力、意志力、协作力、执行力、领导力、人格力。
本书适用于在生活中迷失,在工作中挣扎的普通人,教你在识人用人、升职加薪、高端谈判、企业管理、情感对话中占得优势。
从《洗脑术》到《信仰》,高德结合15年经验5万份资料3000次实验调查,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探讨信仰对人性的根本启示。
高德所著的《信仰(洗脑术终极课程)》延续《洗脑术》研究课程,更加针对国内职场、商场等各种人际场。《信仰(洗脑术终极课程)》从识人用人、升职加薪、高端谈判、企业管理、情感对话等多个角度给人们以指导,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照亮你内心黑洞的生活指南,也会是改变你工作态度的行动指南!
为什么会有“上帝”?
问:我们为什么创造“上帝”?
答:因为人类从诞生开始就需要信仰,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支柱,需要“上帝”来解释和仲裁许多人类本身无法掌控的事物,从而说服我们自己。所以,世界各国都有它们自己的“上帝”——西方的基督、耶稣,东方的释迦牟尼……这些都可以称为人类心智中至高无上的仲裁者。正因为“上帝”是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之内的,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它无处不在。只要你对这个世界还存在困惑,你就希望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为你遮风挡雨。
随着文明的发展,当物质生活不断地被提升和扩充之后,一个人的信仰或信念就会成为其最具原始动力的道德审判力和精神支柱。从物质层面讲,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只需要新鲜的氧气、适当的空间和足够的食物、水。但是道德、精神以及灵魂的存在,却在不断地提示我们——人类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并非有了这些物质满足就可以活得很好。
我们与低等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运用这种深藏在心智中的道德审判力,判断真伪、是非、对错,并以此影响自身以及周围人的行为和心智,来抵御单纯依靠物质生存可能带来的困境、磨难、挫折。
也就是说,人类的心智中为自己塑造的信仰和精神依托,是一种能够使我们正确地面对物质、更加满足地生存下去的内在动力。“上帝”的出现,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一种符号,好像小时候父亲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就会带给你安全感,当母亲不在你的视野中你就会放声大哭一样。
从猿人直立行走创造人类文明开始,就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类最初的哲学思考形态,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生命、人以及灵魂本体的思考,比如:
“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生命有没有指向性?” “命运是否已被安排?”
“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是每一个人的思想走向成熟的入门课,我们利用信仰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之提供答案(思考源)和论据(逻辑),从而形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思想秩序”。
宗教信仰为人类社会提供r最基本的道德审判力,形成了道德秩序。
“上帝”给予人类的道德审判力的根本就在于是非和对错的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信仰,人们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又是不能做的?宗教可以团结最多的力量形成一种氛围,并干预天性中的“自私因素”,以防它们发展壮大。
宗教信仰促成人与自然、社会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形成了竞争秩序。
不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任何宗教都会强调“和谐”——至少是它十分重要的内容。宗教信仰不单纯地追求文明的发展,而是要求人类在自然和科技的发展中找到平衡,规定竞争的标准,而不是单纯鼓励“胜者为王”。
每当人类错以为自己就是自然的主人时,宗教就会及时地站出来或者被利用来扭转人们的这种“脱轨认识”,告诉你必须按照另一种方式去融入世界。末世论的出现正是对于人类无限扩张的警惕——这最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命运。
其实,人类本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无法凌驾于任何自然形态之上,必须融入自然才能延长文明寿命。具体到每一个人,你又需要融人各种各样的组织——它们和“自然”具有相同的性质:权威、神秘、强大而又异常脆弱(需要你的奉献),你永远不能背叛心中的“上帝”,所以我们永远不能脱离“经书已规定好的群体生活”,在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中生存、发展。
人类的精神世界将会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提出更多这样的问题,而能给予我们答案、塑造我们信仰和灵魂的,除了宗教以外,就是我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你的信仰决定你的未来,也决定了你生命的质量。
P3-5
建立信仰,提升你的人生高度
最近几百年来,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不幸的事情之一就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一个新成就,都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比以往更少了。获取信息的窗口在增加,得到的有效信息却在减少,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但我并不因此感到意外。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理智与意志的搏斗——这是一场永恒的战争,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书写着一部时而主动、时而被动的洗脑历史。
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两个出口:一个是理智,一个是意志。在理智与意志的冲突中,我们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很“强”,而不是“弱”。就像在庞杂的信息面前,当几种代表不同选择或倾向的信息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一旦开始相信某个选项,你就会暗示自己:“我的选择是对的,其他完全错误。”或者:“只有我的判断是理智的,其他判断充满盲目,它们都是幼稚肤浅的。”强大的意志力支持你的这种判断,并加固自我认同。
于是,在这种不可扭转的动机影响下,人们不可避免地掉进了“文明越进步,思考越脆弱”的深渊。
灵魂——我们思考力的源泉——它的存在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和身体的存在一样,不证自明。控制身体的力量科学家已经找到了,那么,是什么在控制我们的灵魂呢?灵魂的形状与颜色,灵魂的进化与强弱,都是什么力量在支配和驱使呢?
这个问题,我相信你也十分关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设定一个简单的探讨题目:“给你5分钟,你能对别人做些什么?”
假如设定的对象再具体一些,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某个部门的老大或者组织的最终boss。对于你“统治”范围内的人员,如果我给你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你能让他们做出什么样的与过去有所区别的改变呢?
有位旧金山科技研发公司的CEO耸耸肩说:“哦……你们被解雇了。如果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让他们发生巨大的思想变化,我只想到了这一句话。我想,他们一定会感到震撼,然后纷纷骂我是骗子,是恶棍。”
哇哦!这是一个好主意!要改变员工的思想并不是一门多么复杂的课程,你看,这位CEO的办法是激起手下的愤怒。
还有一位伟大的老板获得的评价也是“骗子”——至少这是他的绰号之一,但他使用的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获得了“臣民”的爱戴,而不是他们的愤慨或其他什么攻击性的情绪。
他就是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人们对他指指点点:“瞧这位沃尔特先生,他不是天才就是骗子,不是伪君子就是典范,不是江湖郎中,就是世世代代儿童热爱的老爹。”
这是多么复杂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正是这个被人们称作骗子、伪君子和江湖郎中的人,他在用自己的思想“行骗”之余,一手建立了娱乐动画业不可超越的王国,使自己的统治范围无限扩张,从美洲一路向西,跨越太平洋,最终囊括了全部有儿童居住的大洲,进驻了几乎每一座具备相应消费力的城市。
“娱乐万岁!”这是迪士尼独创的童话洗脑课程,针对每一名儿童,每一名潜在的顾客(孕妇和她的宝宝),甚至还附带俘获了无数的成年家长——人们在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童年梦想的成年世界。这成了后来几乎每一家娱乐公司的样板,他们将其奉为典范、神话,甚至是毕生追赶的对象。
迪士尼的成就让每个在那里工作的员工都感到骄傲,并渴望继续为它奉献,这使得公司的理念几乎“统治”了整个地球以及将来所有的孩子,成为儿童娱乐产业有史以来唯一的巨无霸。
沃尔特众多的称号并非世人随意编造出来的,如果你了解迪士尼的历史,会发现这是一家文化理念私密而且偏执的公司。沃尔特在1923年创建了它,经过几十年的品牌塑造和理念实践,逐步形成了迪士尼特有的核心理念。不论是从企业文化的建立,还是从员工的选拔塑造上,迪士尼的做法都是苛刻而特立独行的。
最不可思议的部分并不在于沃尔特提出的公司理念,而是公司内部与员工有关的培训工作,这是迪士尼最秘密的核心部分。每一名新员工的培训都是经过别有心裁的安排的——他们被安排在特别设计的训练室里,墙上贴满了创始人沃尔特的肖像,还有米老鼠、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图片——他们都是迪士尼最著名的角色,这样安排的意图就是创建一种特殊的只属于迪士尼的环境。
经过严格培训和筛选的培训师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会采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脚本,并用反复提问的方式对员工灌输公司的历史传统、理念、创造的神话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强化员工对于公司文化的认知,并初步培养他们的工作信仰,输入属于迪士尼的“血液”。
看起来这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员工培训了,但这背后的意义,却是把迪士尼的宗旨——给他人带来快乐——灌输进每一名员工的血液。在日后的工作中,即使他们感觉十分辛苦和劳累,也会牢牢地记住并且遵守公司的训诫。
在他去世后,继任人曾经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这并不奇怪。对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来说,如果创始人是如此卓越,他的继承者一定会出现相当一段时期的困惑。就像现在的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去世以后,人们忽然发现“苹果落地”了,丧失了一切鲜明的个性。迪士尼低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15年,这段时期,它处于低潮和停滞状态,甚至有充满敌意的对手企图将其收购。但是管理层坚持下来了,他们秉持沃尔特的信念没有动摇,最终使迪士尼走出了低谷。
对于很多中国的企业来说,迪士尼的这种对于员工和客户的极致的洗脑做法似乎有点太过“夸张”了。它对人的塑造和对公司理念的偏执到极点的坚持,让中国公司的管理者们感觉有些莫名其妙。有的老板会说:“至于吗?我有这些钱和精力,不如多雇几个能干的业务员,去疏通客户关系,用到见效较快的地方。”而且,多数公司虽然也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对员工做相关的“洗脑”工作,但他们自己其实根本不知道应该灌输什么样的理念,或者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他们有时虽然努力去做了,却无法像成功的公司那样,让自己的“核心理念”渗透进员工的心灵,深入他们的生活并影响其工作的状态。
“工作很累,但我快乐。”
瞧,这是多么令老板们欢呼雀跃的事情,你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或者为你服务的“别人”时时刻刻都怀抱此心吗?他们有时甚至会觉得受不了这么高强度的活儿了,却心甘情愿,因为这份工作、这件事是他的人生信仰。
我想起了一次对一位癌症患者家属的采访,地点在华盛顿州立医院的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对象是一名绝症女孩的男友考森。他照顾女友已近两年,却始终不言辛苦,投入如初。
让我们听听考森的真实心声:
“我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睡着,甜甜蜜蜜睡上一觉,我就放心了,因为这意味着她终于摆脱了清醒时的痛苦。这就是我的心愿,是我每天所做一切的唯一目的。”
“我感觉自己快要垮掉了,但一想到要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我就全身充满了力量。这已经不是爱情了,而是我的宗教。”
“我爱她吗?是的,我很爱她,但如果有一种行动可以表现这种爱,我想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与我目前的行为相提并论,我以此证明对她的爱,并期望她知晓,我为她骄傲,希望她也为我骄傲。”
这位男友对绝症女友不离不弃的表现,其精神支柱并非人们所想象的“爱情”这么简单,更多的动机在于他渴望“证明这种爱”,并把此视为付出全部努力的精神信念。
一个人在看不到结果的时候仍然能够牺牲自己,只为了全力成全对方的“需要”,或者完成双方的一个承诺。我们毫不夸张地说,这正是“情感洗脑”的最高级表现。
帮助人们塑造企业理念,灌输工作理念,并形成强大的员工信仰,建立无坚不摧的铁人团队,这就是本书的宗旨之一。它不应该是一种口号式的呼唤,无论是在成熟型还是成长型的公司,企业的领导者都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不再像过往那样徒有其表,因为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蓝图,在创立之初就应该牢固地建立然后坚实地执行。
但是,建立企业理念——成功地体现出团队的信仰并让它成为恒久和卓越的传统——并不是一件简单得让人信手拈来的事情,这其实不比你赚取自己的第一个“10亿美金”来得容易。
对管理者和创业者而言,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是,我们无法按照某一个具体的公司形成理念的方法复制出一条道路来——比如向迪士尼学习,任何学来的价值观和理念都无法完全搬到自己的企业中来,因为这是“属于它们——而不是你自己”的理念。而且,我们也没有任何标准可以判断一个公司理念的好坏,一种信念或者说价值观的优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也是我在几百万张调查问卷中得到的结果:
经理人和员工对于这个理念的接受程度,以及这个理念对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影响,这两个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理念好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目前,企业理念的竞争已经成为众多世界级企业都在关注的重点,而理念竞争(信仰竞争)也慢慢地具体为细节竞争。成千上万名企业高管参加我的课程培训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帮助自己和他们的公司找到这种理念,并且把它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去年,我们在国内针对20家知名公司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每个公司的核心理念并不相同,但是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将自己的核心理念细化为可执行的细节,融入并渗透到员工的工作中去,使他们的大脑充满了坚固的难以摧毁的信仰,具备对公司无限大的忠诚度和几乎无可质疑的执行力。
比如在LG(中国)公司,任何一名新来的员工从一进门就会感受到公司的宣传理念。因为在楼梯的每一个拐角处,都贴有醒目的富有革新理念的标语:革新是核心!执行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业绩争第一!
这些激励斗志的提示会很快渗透到员工的思想中去,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战斗的环境,而且是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积极上进的氛围。于是,革新就成为全体员工至高无上的信仰,他们愿为此贡献自己的才华。
而且,在LG办公室的墙壁上,每个部门都挂着每年的业绩挑战和目标销量,员工抬头便可以看到,同时感受到沉重的压力。有人用“口号LG”来形容LG公司,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整个集团的口号就是“GreatCompany,Greatpeople,GreatLG!LG!LG!”(伟大的公司,伟大的员工,伟大的LG!LG!LG!)。同时,各个部门也有他们自己的口号,就像行军的士兵在整齐划一的口号声中以力量饱满的姿态向前一样,口号激励的方式使这里变成了一座随时准备战斗的“军营”。
戴尔公司的理念则是“求胜”:不断地强调10%不可能和30%的可能,而不是接受失败。他们会首先制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参照系不是戴尔公司自己的历史业绩,而是要在权威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增加。如果市场的平均预期增长是10%,戴尔公司就把目标增长定到30%。
这充满野心,不是吗?但这正是戴尔的信仰。一家公司可以不成功,但不能没有野心。这是戴尔公司的价值观,没有野心的人在这个环境中注定会被淘汰,只有能干的野心家才能脱颖而出,在戴尔实现他的人生梦想。根据这一项总的目标(野心的最高值),戴尔公司再把阶段目标分配下去,一一分解到每条产品线、每个部门、每一天和每一个人的身上,并且在每个月的电话会议中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评比。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全球各生产基地的同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
我们仔细地审视这些公司就会发现,相对于理念的内容,理念的真实性和公司连续一贯符合理念的程度更加重要——这才是最难的部分,因为细节的设计反映了理念的契合程度。
本书就是要告诉全世界所有的管理者,企业核心理念的打造和灌输(信仰的产生)是“洗脑”的第一步。而这一步从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就要开始启动。比如华为公司——这家已经被美国政府视为“美国高科技公司最大拦路虎”的中国企业,在最近十年,崛起的速度是惊人的。它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更让美国人心悸,因为它的主题充满了雄心壮志和极强的成长力:“打败跨国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为民族工业争光。”
员工加入公司后,华为会从生产、市场和管理一线抽派出色的职员与新人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并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员工在生动的课程中与现实接轨。在培训的过程中,华为还会穿插高层的演讲,让员工在热情洋溢的氛围中感觉到:自己已经热血沸腾了,迫不及待地要加入这个战斗的大家庭。华为有一名员工对我说:“总裁的每一次演讲都会让我备受鼓舞。”
除此之外,华为公司还会组织员工高唱激励歌曲,比如他们最常唱的《真心英雄》和《华为之歌》。而且,针对一线辛苦的销售人员,还有专门的激励歌曲。许多人在多年后还对自己在培训时期参加的“大合唱”记忆犹新,虽然听起来很傻很土——十分普通和成本低廉的方法,可是员工在这样的氛围中确实会被感染。尤其是当合唱结束听到台下掌声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一种重生。这时候,员工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华为公司的正式成员了。
每一家先进的公司都需要天才,但是更需要的是一样的颜色和一样的基因,那就是共同的信仰。在温顺的公司教徒与高绩效的组织叛逆者之间,老板总是更喜欢前者。而我们这本书要告诉你的,就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使你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
我们对此的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50家的公司大学和公司管理学院。而公司大学的建立则表明公司理念传递的触角已经扩展到了更深远的领域。然而,接下来我的问题是:当员工的组织行为有了一种模式的时候,如何保证其不会出现变动呢?要知道,“洗脑”虽然可以洗去旧的行为模式,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如何让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得到传承,这是考查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质上,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控制他人心智的秘密,从本书中,你会发现有一种元素正以惊人的能量活动在我们的身体中,它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内,甚至主宰着我们精神的“生死存亡”。当然,它也随之控制了我们的一言一行。它就是信仰。与信仰有关的一切分支部分,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管理部门。当你把它扩大到更广的范围时,你将看到一个聪明人是怎么控制一个群体、一家聪明的公司是如何驱使他的雇员的。
真正塑造你的是你的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生存价值观。无论你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它都在设计你的现在及未来,并且可能从一开始就基于你的认识而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