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道,先知恩
每个人都有家,但家的意义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
有这样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南非的内战时期,当时许多家庭因为战乱变得支离破碎,许多人都饱受亲友离散之苦。其中,有一个大家庭,原本有十几口人,但是因为战乱,家中只剩下一个老奶奶。老奶奶不仅年龄很大了,而且浑身都是病,每天待在空荡荡的家里,一心只想去死。有一天,老奶奶突然听人说,她的小孙女还活在世上,便瞬间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她决定去找她的小孙女。于是,她离开了
只剩下她一个人的家。
一个浑身是病的老奶奶,辗转在非洲大地上,只为找到她在世间的唯一亲人——她的小孙女。终于,在历尽千辛万苦,几乎踏遍非洲大陆上的每一寸土地之后,她找到了她的小孙女。老奶奶激动万分地紧紧抱着自己的小孙女,在离家千万里的地方,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到家了!”
有亲人,才有家。在一个家中,无论是堆满金银财宝,还是破败凋敝,只要亲人之间相互敬爱、相互牵挂,那就是家。否则,那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而已。家,是爱的聚合体。天下之家,皆为爱而聚,无爱而散。
很多人说,家是归宿,是心灵的港湾。如果家中没有亲人、没有爱,还能成为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吗?所以,家应该是心安所在,对于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家人。家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就是家道。有了家道,家人之间才有了爱与和谐,才有了家。
人和人之间相处的道理有千千万,技巧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要想达到和谐,有一点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那就是——感恩。在人际关系中,唯有“感恩”才能化解所有的矛盾和痛苦。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血缘和不求回报的付出是亲情建立的根本。这份恩情是我们任何时候都无法否定的。
但是,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不知恩、感恩,不知道父母恩、兄弟情是什么,似乎父母辛苦养育他们是理所当然,兄弟姐妹对他的付出和帮助也是理所当然,最后导致家庭关系疏离,甚至恶化,家道也就无从谈起。
在一个家庭中,唯有人人懂得知恩、感恩,才能老人有德,夫妻有爱,父母有志,子女有孝,兄弟有义,婆媳有恩,师友有信,才能实现家人之间和谐相处。孩子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知恩、感恩教育对于孩子尤其重要。
曾经有媒体做过一份有关孩子知恩、感恩的调查:
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包括“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妈妈平时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父母每天下班为你做什么”“你生病时父母通常怎么做”“天冷了,你给父母拿过衣服、围过围巾吗”“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你是否买菜、做饭、洗碗”“父母生病时你为他们买药、熬药吗”等。
最终的调查结果让人非常吃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注重对“孝道”的传承,但是,当代的孩子却极少有人知道父母的生日、烦恼,甚至绝大多数的孩子对于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视若无睹,更是极少有孩子主动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最让人痛心的是,“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居然只有1.5%的孩子提到朝夕相处的父母,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体
育明星或者影视明星。
虽然调研结果显示,在当下,许多孩子都不知父母恩,但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更让我们担心的是,他们对于兄弟姐妹间守望相助之情的淡薄。当家长们在感叹、抱怨孩子不知恩、不感恩的时候,是否想过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在中国著名的《颜氏家训》中,作者颜之推在开篇自序中就提到: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意思是说:
我从小受到的门风家教就非常严谨。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家风、家训方面的启蒙和教诲。每天跟着我的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父母双亲,冬天为父母暖被,夏天为父母扇凉,做事循规蹈矩,言语安详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是给父母请安一样。父母也经常赞美、勉励我们,关心我们的爱好,鼓励我们克服自己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态度都十分恳切、恰当。
我刚满九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落,人口凋零。慈爱的哥哥抚养我长大,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是,哥哥对我非常慈爱,缺少威严,所以,对我的教育、督导也不够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喜欢写点文章,但是因为与世俗之人交往过密,受到他们的熏陶,逐渐变得言语轻狂、行为放纵,而且不修边幅。等我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才知道要磨砺自己的德行,但是习
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那些不良习惯。 我到了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就很少再犯了,但还是会经常口是心非,理智与感情处于矛盾状态,夜晚才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追悔昨天的过失。所以,我自己经常叹息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志向,这种感受真是刻骨铭心,绝不是只读古书上的训诫就能体会到的。所以,我写下了这二十篇《家训》,作为你们的后车之鉴。
从颜之推的这段话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他对于父亲在世时对自己家教严格的感恩之情。对于兄长的养育之情,他同样知恩、感恩,但兄长对自己教育、督导的不够严格,也使他感到遗憾。
我们再看看当下的许多父母,毫无保留地为子女付出,却不注重对子女家风、家道的教育,导致许多子女不知恩、感恩,更别说上孝父母、下悌兄弟了。所以,社会上才发生了许多虐待父母、兄弟相残的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此,父母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吃穿用行和考试成绩,更多的应该对孩子进行家风、家道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生养之恩都不感谢、兄弟手足的血缘之亲都不重视,在社会上也难以取得什么伟大的成就。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