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上的传说
临淄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部。它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历史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齐文化的发祥地。
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的传说,其中就有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子牙与牛山的故事。牛山在今临淄区齐陵镇境内,海拔174米,传说周武王灭商之后,姜子牙被封到齐国营丘。为了赶在当时实力强大的莱侯之前抢占对营丘的控制权,姜子牙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往营丘赶,在黑暗中迷了路。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月光下竞出现了一头牛,主动为姜子牙带路。这头牛一直把姜子牙带到了淄河边,突然,这头牛却变成了一座巍峨秀丽的山。姜子牙为了感谢神牛,便把这座山命名为牛山。
牛山不仅有着神奇动人的传说,它的景色也十分秀丽。“春回牛山雨蒙蒙”,讲的就是春天里小雨蒙蒙,松柏吐翠、怪石嶙峋的牛山在云雾蒸腾、波光潋滟之中展现出一派怡人风光。特别是那山坡下的天齐渊,“五泉并出,喷珠吐玉”,泉水从嶙峋的山石间流泻到波涛滚滚的淄河中,泉流跌宕,飞珠溅玉,宛若霏霏烟雨。战国时期的孟子登临此山时曾发出过“牛山之木尝美矣”的赞叹;三国时期,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临淄侯曹植,以及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清代文坛的代表人物赵执信等都曾在登临此山后留下了赞美牛山风景、慨叹历史兴亡和人生荣辱悲欢的传世佳作。从明代开始,每到春天,人们就到牛山踏青游玩、饮酒赋诗。善男信女也登上牛山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如意,山上游人摩肩接踵。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的牛山庙更是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荒台故址吊桓公
除了牛山之外,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长胡村东南约一千米处的桓公台也非常著名。
说到桓公台,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因避齐襄公之乱出逃莒国。齐襄公被杀后,流亡在外的姜小白和其异母兄弟姜纠都急忙赶回齐国,谁先到达临淄谁就能成为一国之主。姜纠的谋士管仲日夜兼程,途中恰巧遇到了莒国军队护送姜小白回国,管仲假意上前拜见,冷不防向姜小白射出一箭。姜小白大叫一声,从车上栽倒下去。其实姜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好射中他的衣带钩。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姜小白唯恐他再来一箭,便立刻就势栽倒。等管仲走远后,姜小白便策马扬鞭,率先到达临淄。公元前685年春,姜小白就任齐国第十六代君主,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知人善任,不计一箭之仇,任命管仲为相,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这以齐桓公命名的桓公台,是齐故城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据探测得知,此台地下夯土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台顶分两层,现台高14米,为齐故城的制高点。在桓公台东北1000米处,现存一处6000平方米的宫阙遗址,它高出地面约半米,是俗称的“金銮殿”。金銮殿是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的一部分,曾经在此出土了铺地花纹方砖、屋脊砖,以及有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的瓦当等。
登台远眺,故城万象尽收眼底,令人生发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之叹。俯瞰桓公台和金銮殿遗址问可容万兵操演的“大广场”,不禁浮想联翩,当年在这里雄视天下的风云人物,如今早已化为历史烟云。
韶乐绕梁
大家都知道“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也都知道是孔子说的。它的全文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一种韶乐,乐声令孔子无限沉醉,以至于他三个月都吃不出肉是什么滋味了。
这句话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临淄确实有孔子闻韶处。现临淄城东北百米、齐故都郭城内宫城东侧,有一个叫做韶院的村子,相传此处即是当年孔子在齐国听韶乐的地方。现在村东南隅有一石碑,高一米六三,宽八十七厘米,上刻“孔于闻韶处”五个大字。1910年的《临淄县志》记载:“韶院原名枣院村,清嘉靖年间,村人掘地得一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附近地下得石磐数枚,遂易村名。”因旧碑石年深日久,字迹已磨灭不清。村民们恐古迹湮没,盛事无传,于宣统三年(1911年)又重立了现存的“孔于闻韶处”石碑。石碑的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都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这应当就是孔子了;之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石刻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
石刻文载,传说在我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也叫“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只是韶乐是距今四千多年前舜时的音乐,春秋时期能演奏的国家已经很少,如今,韶乐内容早已失传。不过,齐国故城内外,历年多次出土石磬、编钟等古乐器,若用锤击奏几下,声音确也悠扬悦耳。
P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