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笃纯主编的《艺途求索——黄杨木雕艺术大师王凤祚》根据王凤祚先生1980年参加浙江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后的录音和平时的谈艺话语整理出王凤祚谈艺录,谈艺录回顾了王凤祚先生的学艺过程以及对黄杨木雕技法、风格等的心得体悟,同时,本书收录王凤祚经典作品的精美图片,供喜爱木雕艺术的读者阅读鉴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艺途求索(黄杨木雕艺术大师王凤祚)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王笃纯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笃纯主编的《艺途求索——黄杨木雕艺术大师王凤祚》根据王凤祚先生1980年参加浙江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后的录音和平时的谈艺话语整理出王凤祚谈艺录,谈艺录回顾了王凤祚先生的学艺过程以及对黄杨木雕技法、风格等的心得体悟,同时,本书收录王凤祚经典作品的精美图片,供喜爱木雕艺术的读者阅读鉴赏。 内容推荐 王笃纯主编的《艺途求索——黄杨木雕艺术大师王凤祚》中收录王凤祚先生1980年在杭州参加浙江省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后的访谈,根据其口述及平时的谈艺话语整理而成的。1993年8月,这位近八十个春秋操刀雕木的大师,在他故乡逝世。中国美术学院发来的唁电中高度评价他是“当代的木雕艺术大师,杰出的美术教育家”。1996年5月“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展览大厅隆重开幕,王老先生晚年创作的一批珍贵的木雕作品向世人展示。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肖峰热情赞誉道:“北有泥人张,南有木雕王。” 目录 序言 艺途·人生·技法——王凤祚谈艺录 引 言 拜师学木雕 寻贤访友学雕塑佛像 艺高胆大闯世面 拜访朱子常先生学习黄杨木雕技艺 台湾献艺遇知音 继承和发扬朱子常的黄杨术雕技艺 新的生活催生新的作品 从家乡到美术学院 《苏武牧羊》与《牛郎织女》 在沪与苏联雕塑家莫拉温一起工作、学习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术研究组 杭州灵隐寺释迦大佛的重造 黄杨木雕培训班和乐清黄杨木雕生产组 大型樟木雕《毕异》立像的创作过程 《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黄杨木雕作品 从美术学院到工艺美术研究所 退休后生活的忧和乐 黄杨木雕又逢春天 回首往事话衰兴 黄杨木雕和我的一家 朱子常与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技法 黄杨木雕的传统风格特点 雕佛和塑佛技法 王凤祚作品选 王凤祚艺术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引言 我这回从乐清来杭州,参加浙江省文联代表大会,会上和美术学院莫朴院长、教授、民间艺术家和美术家见面,大家非常高兴。时间过得真快,十来年不见面,会在一起,有很多话要说。我们老艺人,要赶紧做出一些好的作品,还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技法记录下来,传给后辈,使工艺美术界、黄杨木雕行业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培育出更多的有能力、有技艺、品德高的人才。现在来录个音,我觉得是有用的。 讲些什么?从哪里讲起?我想还是从自己讲起,先谈谈我是怎样学艺的。从拜师学雕花板开始,寻师访友学技艺,学雕佛、塑佛,访问温州黄杨木雕创始人朱子常先生,研究朱子常黄杨木雕技艺和风格,特别是几十年来我雕黄杨木雕的经过,而到杭州,在美术学院从事黄杨木雕、大型樟木雕、佛像塑造的创作和培养学生的工作,这是要着重讲的。还有是后来调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木雕创作等工作,一直到退休以后的创作。讲了这一大段以后,再略讲一下黄杨木雕和我一家三代人,讲一讲朱子常先生和温州黄杨木雕历史,这一段不长的历史,本来是清楚的,现在被一些人搞得有些乱了,所以要讲一讲。然后,再来讲讲黄杨木雕技法和传统风格,还有雕佛、塑佛、脱胎佛像制作的技法。有些技法不讲,不记下来,失传了很可惜。 我想,讲了这些也就差不多了。不过,光讲不做也不行,这样作用不大的,不做就不知道一些技法的掌握是不容易的,还是要靠人去做,靠人专心地去钻研,这样才能把传统技艺传下去,发扬光大。 我还是用温州话讲吧,方便一些。 拜师学木雕 我从十三岁开始学习木雕,今年七十五岁,已经六十二年,超过了半个世纪了。 我初学木雕,是学雕花板,但是学起来有什么用没有去多想,只知道将来靠它吃饭,其他一概不知。雕刻方法也不懂,初拿起锋利的凿子,很怕伤着手指。但不学也不行,没有手艺靠什么吃饭呢?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了。我拜的第一个师傅叫黄明钦,是专门雕花板的艺人。他只比我大十多岁,但对我要求很严,我们白天雕花板,他雕好坯让我来起地、修光。晚上学拉钢丝锯,把花板里面要镂空的部位锯去。不管天热天冷,都要赶夜工。那时师傅家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就点起菜油灯,吱吱咯咯地锯起来。菜油灯很暗,很难看清楚,一次不小心,锯伤了手指头,血直往外涌,等血一止住,就继续干。我的师傅脾气不好,他规定一天做多少活,你要照着完成,他回来看到你歇着,不在做生活,他就要骂人了。我心里是不高兴的,老是想:为了学点手艺,父母亲要挨骂,想想很苦恼,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师傅的妈妈。师太母很好,就教训明钦师傅说:徒弟来学手艺,也帮你做生活呀!你自己也是跟师傅学出来的,怎么好骂人呀!从这以后,师傅就不大开口骂人了,我学起来也有兴趣了。这样我学了一年多,技术有进步了,空下来还去看画谱,看别人的作品。这时候,我在雕师傅画在木板上的样稿时,也能看出一些毛病,如手太长,腿太短,衣纹处理不好等等,在用凿雕时,我就大胆地给改了,师傅看了也没有说什么,反而高兴。我一有空就学画,过年过节有点空也舍不得去玩,在家里学画。那时,每逢富家女儿出嫁做嫁妆时,就叫我们去雕床、柜上的装饰花板,一下工,周围的农村妇女就要我们给她们画肚兜、枕头的绣花样式,明钦师傅就说:我的徒弟凤祚能画,叫他给你们画,就把我介绍给她们,给她们画花、乌、走兽,有时还画古装人物,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学习的机会。 经过三年的苦学、苦练,我快满师了,碰到朋友,师傅就讲我技术进步很快。满师之后,我又给师傅做了半年的补工。所谓补工,就是只吃饭不拿工钱的做工,以表示补偿师傅因教我而耽误他的工夫。我又摆了谢师酒,感谢师傅的教育恩情。之后,我离开了师傅的家,不在他身边做了,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寻贤访友学雕塑佛像 老前辈说:学手艺,有时从师不如访友,专门跟着师傅,不一定会有独创性的成就。我离开了师傅,到了乐清虹桥一家雕花店里做工。一次雕了一件“黄鹤楼饮酒”花板,上有刘备、周瑜、赵云三个人物,还有鲁肃站在后方的亭里面。雕好之后,作品放在那里,有很多人围拢来看,有人问是什么人雕的?店里的工人指着我说,是这个小师傅雕的。一天,有位木工师傅叫陈国林,来看了我的作品,把我叫到店外面,他问我现在每月工资多少?我照实告诉了他说:一个月工钱一块半银圆。他要我到他的店里去雕花板,每月三块银圆,我答应了,因为原来在那家店收入太差,而且半年也发不出工资来。第二年开春,我就到陈国林店里做工了。陈国林家里,虽然工资高一些,但他有个儿子一道做,技术不高,我学不到技术。所以我一直在注意寻访好师傅、好朋友。不久,机会来了,我雕好的一套花板,装在刚刚拼搭起来的眠床上,放在店门口,一个四十开外的人走过来,仔细地看了我雕的花板,就走进店里问,这是谁雕的呀?也是一位工人指着我说,是这位小师傅雕的。那人站在我身边看了一会儿,然后开口说:有空到我家里去坐坐,我家住在后桥。他走后我一打听,这个人原来是温州当时著名的雕佛艺人黄崇寿师傅,他又名黄品生,是温州地区雕佛像的第一把好手,在木雕艺人中威望很高。我从明钦师傅家出师后出来,就是为了访问好师傅、好朋友,遇上这样的好手,是多么难得呀!第二天晚上我就到他家拜访了,我同他谈了一会学木雕的过程以后,他说:你明年到我家里做生活,就不讲月付工资了,我一年给你四十八块银圆。我得到黄师傅的器重,太高兴了,加了工资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可以跟他学技术。第二年,我就辞去了陈国林店里的工作,到了黄崇寿先生家里做工。这年我刚十八岁,遇上了我的第二个老师。我一进店,黄老师给我拿来了四块雕花的樟木板,对我说:雕得好就行,工夫长一些没有关系。我心里想:这是黄老师来看看我身上到底有多少本领,我下决心雕好它,不叫黄老师失望。我记得雕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收猪八戒、孙悟空在黑风洞、火焰山大战铁扇公主和关公显圣等四个内容,每个内容雕一块花板。黄老师看了很高兴,就把自己敲好的佛像的坯交给我修光。他也常常同我说,工夫长一些没有关系,主要是要雕得好,足见黄崇寿师傅是位很重视作品艺术质量的人。 P12-16 序言 在我国当代民间木雕艺术的发展中,以王风祚先生为代表的王氏家族的几代艺术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氏家族对中国当代木雕艺术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了一大批木雕艺术人才,二是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优秀木雕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当代雕刻艺术宝库。从培养人才方面看,王氏家族成员连同其数十年来培养出来的学徒达上百人。从创作方面看,在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王风祚木雕艺术学派作品展”上,我们就看到了以黄杨木雕为主的各类木雕艺术作品145件,题材、风格、手法丰富多彩,技艺精湛,代表着中国当代民间木雕艺术的高水平。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凤祚先生同在美院任教,并有数年同住孤山东麓平湖秋月教工宿舍,时常见面,曾向他求教。凤祚先生德艺双高,对晚辈有问必答,毫无保留。每当看到他的木雕代表作《苏武牧羊》,就勾引起当年初次见到此作时的敬佩心情。敬佩其小构图大气魄;敬佩其传神抒情的力量;敬佩其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切表现;也敬佩风祚先生创作此作所表现的耐心和毅力。后来此作曾由国家送到莫斯科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会,照片被刊登在苏联《文学报》上,作品为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在五十年代后期,我又亲眼看到风祚先生创作大型木雕《毕异》立像的全过程。先是见他在一段竖在地上的大木头上,用毛笔胸有成竹地画黑线,确定人物的尺寸、姿态和局部体面关系的大势;画好黑线后,就大刀阔斧地制作,先用锯与斧,后用刀与凿,有时冷静地思考,有时满怀激情地敲打雕凿。完成的《毕昇》立像二米多高,中西技法融为一体,造型准确,生动传神,体积、块面与线条在整个形象上谐调无间,但不失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特色。此作在当时震动美院,师生看了无不称赞。此作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长期陈列。在美院举办的作品展中,又看到风祚先生的《和合二仙》、《水帘洞》等原作,备感亲切。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曾陪同《人民中国》记者到乐清调查,有机会从柳市乘小船至翁垟拜访凤祚先生,开怀谈心,举杯论艺,至今历历在目。那时他已年逾古稀,仍坚持创作,留下了《柳枝观音》、《释迦牟尼》等晚年杰作,后皆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珍品收藏。凤祚先生虽已仙逝多年,但其崇高而质朴的形象和对中国当代艺术及艺术教学的贡献,永远不会磨灭。 风祚先生长子,王氏木雕艺术第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笃纯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来美院进修,与我相识。六七十年代近二十年间,我与工艺美术结下不解之缘,那次随记者访问乐清后,笃纯作为厂长,邀我为该厂工人作雕塑讲座一周,使我对乐清黄杨木雕发展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笃纯在行政工作之余,不但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风情的优秀作品,而且身传言教,继承父志,为黄杨木雕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作为木雕艺术的指导老师和工艺美术大师,笃纯先生名副其实。从创作方面看,笃纯先生和风祚先生长女王和英女士,长期以当代生活为题材,在四五十年的长时期内进行苦苦追求,探索传统黄杨木雕与时代生活和审美情趣相结合的途径,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笃纯后又向黄杨根雕进发,所作《两岸同根》,因根施艺,形简意赅,198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一等奖。和英女士既承父艺,又得到美院教授、著名动物雕塑家周轻鼎先生的指导,兼长泥塑木雕,任教杭州工艺美校,虽有家务之累,但仍长期创作不断。和英女士的作品,重人物真情实感的表现,所作《牧羊女》、《乐》、《瑶歌》和《丝绸之路》,形神俱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凤祚先生二女婿郑胜宁、次子王笃芳,在传统木雕艺术和“学院派”雕塑之间,来回驰骋,兼收并蓄,在发扬传统和创新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胜宁在根艺创作上也突飞猛进。他创作的《鱼篮观音》、《达摩面壁》等根雕作品,以“写意’’手法见长,以少胜多,顺天应人,既发挥了奇根材质原有的自然美,又显示了艺术家的意匠与雕工的巧妙。胜宁现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1995年被评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 王笃芳深谙传统雕刻技艺,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师从工艺名家郑可教授,对现代艺术造型手法和艺术观念又心领神会,并使之融入传统木雕艺术之中,创立新貌。他创作的《簪花仕女》、《东坡观砚》、《达摩踏波》和《屈子问天》,皆为上乘之作,造型简练,传神写照,或典丽,或壮美,或神奇,或深沉,莫不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笃芳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王笃生是凤祚先生三子,1975年随父学习佛像雕塑技法,后专攻佛教造像艺术,技艺不断增进。不论是高达数米的樟木造像,或仅十多厘米的黄杨木雕佛像,笃生皆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创作的小型黄杨木雕《菩萨》、《净瓶观音》、《三圣》、《释迦牟尼》和《坐禅观音》,都是工艺精湛,风格清新典雅,神态庄严慈祥,既符合宗教仪轨,又表现了东方人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 王笃清是凤祚先生的小儿子,青少年时期随父兄学习木雕,后毕业于杭州之江科技大学工艺美术系,在传统木雕和现代雕塑造型上都受过严格的锻炼,其创作在大型室外雕塑和小型木雕之间游动。他创作的《千手观音》、《包青天》等,显示了他在传统木雕上的功力和扎实的雕塑基本功。《梳妆》一作构图完美,人物姿态生动自然,躯体、衣着、双手和面部表情,简洁含蓄,刚柔相济,整个作品无懈可击。笃清现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王笃才先生为凤祚先生的侄子,早年随叔父学黄杨木雕。他创作的《三猴戏大象》和《赶潮》、《观音》等,显示了他高超的技艺、稳健的艺风和对艺术事业的执著。 在王氏家族木雕艺术家中,王凤祚的孙女王京是后起之秀。她在祖父凤祚先生的艺术熏陶下,白幼酷爱木雕艺术,高中毕业后随父学艺,后又进中国美院深造。她追求绘画、雕塑、文学和其他多种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木雕艺术创作趋于向各种题材内容、各种技法、各种风格、各种审美情趣进行探索。 综观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的成就,总的印象是,这个木雕艺术群体在艺术道路上既有坚守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门户的一面,又带着不拘一格的、开放的成分,两个方面、两种因素,对立而又统一,相辅相成,成为这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木雕艺术学派进一步兴旺发达的基础。 保留、继承和发展中国木雕艺术特别是黄杨木雕的优秀传统,木雕艺术语言的通俗易懂和风格的雅俗共赏,强调塑造我国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的正面人物或神奇人物的真实可信的形象,歌颂真善美……似乎是这个学派不同艺术家的不约而同的追求。应该说,这些也是这个艺术学派数十年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锐意创新是这个学派中好几位中青年木雕艺术家的急切追求,这是一个好势头。继承、发扬传统与创新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继承传统不能忽视新时代、新生活、新的审美趣味的反映和表现;创新求异不能抛弃我国传统木雕艺术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巧,特别是不能离开黄杨木雕的特点。 王风祚先生的木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的瑰宝,将王老先生在他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的创作心得、雕刻技艺以及其代表作品整理出来,结集出版,无疑是我国工艺美术界的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贺。祝愿王凤祚先生开创的木雕事业进一步发展,祝愿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前程辉煌! 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后记 黄杨木雕艺术大师王凤祚先生的谈艺录是在1980年录音的,光阴荏苒,到现在已有三十个年头。其问,1996年5月,也就是在其逝世后三年,在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王风祚木雕艺术学派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展览厅隆重举办,王老先生及其传人的精湛作品得以集中展示,实现了这位木雕大师的夙愿。 现在,王家黄杨木雕事业的发展盛况与王老当时在“黄杨木雕和我的一家”一节中讲的情况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长子王笃纯,当年的乐清黄杨木雕厂厂长,而今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8年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数十年雕刻不辍,精品频出,并著书立说、传授技艺,培养木雕传人。 次子王笃芳,当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毕业回来初露才华,现已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创办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弘扬传统,着力创新,是黄杨木雕作品最早进入国家拍卖平台的木雕大师。 三子王笃生,先插队农村,后就业于化肥厂,成为业余雕塑爱好者,现在是杭州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以雕塑佛像为主。经营雕塑工场,业务扩展至省内外寺院,其黄杨木雕作品远销台湾地区、东南亚及日本。 幼子王笃清,1979年由乐清黄杨木雕厂进入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现今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经营的工艺美术工程遍及全国各地,包括寺院佛像、陈设艺术、城市雕塑等,并坚守传统本业,有优秀作品面世。 大侄子王笃才,从小跟王老学艺,是王笃纯创办黄杨木雕小组、工厂的得力合作者,曾获浙江名艺人称号,现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培养了众多木雕人才。 二女婿郑胜宁,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十大杰出民间艺人。众多优秀作品多次获全国金、银奖,系杭州黄杨木雕领军人物之一。 大儿媳妇童玉风,一直跟着王笃纯学技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是他的最得力的助手。在辅助王笃纯的木雕事业的同时,也多有自己的作品问世,为助理工艺美术师。 长女王和英,原为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木雕教师,后调入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木雕组长,长期从事创作和培养学生,为工艺美术师。 二女王翠娥,原在杭州木雕厂工作,后热衷于国画创作。 三女王碎英,从事象牙雕。 王家木雕艺术第三代也是人才济济。孙女王京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外孙女包筱瑜专攻雕塑,在北京从事雕塑工作,为工艺美术师。孙子王勤为工艺美术师;王艺曾进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现为工艺美术师、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外孙徐岸兵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硕士,现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外孙女郑朝晖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专攻平面设计,现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郑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硕士,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副教授。外孙女婿郑幼明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研究员,专攻文物保护,论文获全国科技进步奖;韩绪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作品曾获全国设计金奖。 三十年前王老还未曾说及其第四代。现今,其曾孙女王瑶已从浙江工业大学艺术系毕业,现任教于宁波教育学院,讲师,走上了环艺设计专业岗位;外曾孙女李钰,浙江工商大学毕业,成为某设计公司副主管;曾孙王也和王石,亦双双以高分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和陶瓷系。 王笃纯设想依托高等艺术教育,打好文化艺术基础,同时传授黄杨木雕技艺,走出一条培养黄杨木雕新一代传人的新路子。 的确,王氏家族艺术事业的发展,显现出了新的趋势:过去拜师学艺,学艺有成后再自学文化,或再进入高校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现在走的是高文化素质、高学历、高专业技能的新途径,而且在向新的艺术领域拓展,形成了黄杨木雕、现代雕塑、绘画、环艺、平面设计等多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艺术团队。此外,由子女的婚嫁,突破了家族的格局。将来,黄杨木雕艺术可能只是这个团队事业中的重要成分,而不是全部。这是王老在三十年前所始料未及的。 我们将多年整理的王老先生的谈艺话语和收集到的木雕作品的图片等,汇编成册,介绍给同行和广大读者,以让人们了解这位木雕大师的艺途求索生涯和继承传统、着力创新的心路历程,以及其精湛的技艺,从而能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木雕艺术贡献一份力量,使黄杨木雕这朵奇葩,在祖国的工艺美术艺苑中开放得更加绚丽。 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王家黄杨木雕事业的人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