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世事--德国原总理施密特与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对话录(精)/新世界新思想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美)弗里茨·斯特恩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赫尔穆特·施密特、弗里茨·斯特恩著的《百年世事》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对话录,凭借赫尔穆特施密特的丰富政治阅历和弗里茨斯特恩的深厚历史素养,为回顾世界史提供了一种独具洞察力的眼光。两人相交已久,三天时间内促膝而谈,谈的都是上心话题:从历史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百年之末如何总结共同经历的20世纪?遇到的人里,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内容推荐

弗里茨,请!”——这一句开始了两位朋友之间的一席谈。赫尔穆特 施密特和弗里茨 斯特恩相识多年,两位月旦长者,口无遮拦,三天跑下一场跨时空马拉松,共同畅谈世界两百余年的历史事件和三百多位国际人物,进而整理成《百年世事》,内容涵盖如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美国政治精英和对外政策的演变、戈尔巴乔夫与苏东的垮台、两德合并、洪堡兄弟对德国教育科学的影响、俾斯麦与德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当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美国医疗改革、欧盟奇迹等。

赫尔穆特·施密特、弗里茨·斯特恩著的《百年世事》里历史断片的陈年老窖俯拾皆是,枚举了不少他们相识的老朋友和亲历事件,从非常私人化的侧面让人看到某些大人物的小举动、大事件后的小细节,读起来别有韵味。

目录

中文版序

德文版序

第一天上午

 历史意识

 入侵俄罗斯

 1941年

 美国参战

 德国与波兰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美国东海岸 布什父子

 门罗主义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亚利克西斯·德托克维尔

 美中关系

 中国崛起

 再谈东海岸

 麦克洛伊、基辛格、钱尼

 新保守党人

 美国与以色列

 德国是否对以色列负有责任?

 德国的反犹主义

 亚尔马沙赫特的凯恩斯主义

 希特勒的早期成就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屠杀

第一天下午

 表率

 托马斯·杰斐逊

 灭绝印第安人

 英雄崇拜

 托马斯·卡莱尔

 尤利乌斯·朗贝恩

 德国的非理性

 尼采语录

 焚书

 1939年

 礼崩乐坏

 德国人知道哪些?

 德国缺乏政治教育

 普鲁士改革

 洪堡兄弟

 《联邦党人文集》

 《凡尔赛条约》

 “一战”

 鲁登道夫·兴登堡

 可怕的军人特权

 魏玛前景

 托马斯·曼

 德国学者

第二天上午

 全集

 杰拉尔德·福特

 美国副总统的作用

 洛克菲勒兄弟

 新媒体

 阿登纳、科尔与电视

 互联网:风险与机遇

 媒体的权力

 为奥巴马竞选

 政党财源

 艾森豪威尔

 美国宪法

 对比:宪法

 自由民主党

 经济自由主义

 为什么我们需要国际规则?

 说财富

 新旧价值观

 政治与道德

 各种传统

 教育

 移民命运

 联邦共和国初期

第二天下午

 以色列:一个棘手的题目

 冲突的根源

 格尔松·布莱希罗德

 俾斯麦

 德国人的俾斯麦热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

 勃列日涅夫

 波兰的先驱作用

 欧安会

 人权第三项

 昂纳克

 统一的麻烦

 经济玩忽职守

 政治里的真理

 作为政治工具的妥协

 金融危机的尺度

 美国的公共债务

 寄望奥巴马

 保护主义的危险

 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

第三天上午

医生

 美国医疗卫生制度

 人道主义干预

 建国

 伊拉克

 国际派兵

 欧洲新的战争观念

 美国克服仇外心理

 加拿大旅行

 马克思主义

 历史上德国的社会民主有多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

 工人运动史

 贝弗里奇计划

 社会正义

 魏玛的终结

 整体失败

 民主开端 

 联邦共和国早期的右翼思潮

第三天下午

 肯尼迪

 约翰·保罗二世

 美国在欧洲重建中的作用

 欧盟奇迹

 英国人的特殊作用

 核威胁与不结盟条约

 欧盟的过度扩张

 土耳其不能加入欧盟

 西班牙与葡萄牙

 雅鲁泽尔斯基和宣布波兰戒严

 德国在欧盟的未来角色

 不能把欧盟降为欧元

 金融危机的教训

 智囊团

 咨询与决策 

 一首诗

译名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斯特恩:我再回到大作《卸任》。关于表率,您写了表率对于在一个社会中何等重要,表率对于您本人何等重要。作为~个附带说明,我想指出,20世纪伟大的反权威天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有同样的思想:唯一“教导”我们的,是表率。您在书中提到几位您的表率。您还有别的表率吗?哪些表率您特别中意?还有——这是我本来的问题——别人可以介绍表率的必要性吗?我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美国,表率是不受欢迎的。施密特:不受欢迎?

斯特恩:是的。

施密特:弗里茨,您肯定吗?乔治·华盛顿或托马斯.杰斐逊那样的人不能作为表率吗?或者亚伯拉罕-林肯?这些人难道不是美国的表率?难道不被普遍接受?

斯特恩:赫尔穆特,我必须对您承认,美国眼下让我备受压抑的事情之一——现在我夸张一点,仅仅是一点——,是这样一种事实,如果您今天问一个自由而聪明的大学生杰斐逊:关于杰斐逊,您知道什么?——回答很可能是,他宁愿谈杰斐逊那个非法的黑人孩子,不愿谈……

施密特:只有一个?

斯特恩:据我所知,只有一个。但杰斐逊和女奴之间是一种真正的人的关系。那孩子不只是个偶然。现在都在探讨,可悲的是,一个大学生只关心这样的事。斯特恩:我再回到大作《卸任》。关于表率,您写了表率对于在一个社会中何等重要,表率对于您本人何等重要。作为一个附带说明,我想指出,20世纪伟大的反权威天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有同样的思想:唯一“教导”我们的,是表率。您在书中提到几位您的表率。您还有别的表率吗?哪些表率您特别中意?还有——这是我本来的问题——别人可以介绍表率的必要性吗?我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美国,表率是不受欢迎的。

施密特:不受欢迎?

斯特恩:是的。

施密特:弗里茨,您肯定吗?乔治·华盛顿或托马斯.杰斐逊那样的人不能作为表率吗?或者亚伯拉罕-林肯?这些人难道不是美国的表率?难道不被普遍接受?斯特恩:赫尔穆特,我必须对您承认,美国眼下让我备受压抑的事情之一——现在我夸张一点,仅仅是一点——,是这样一种事实,如果您今天问~个自由而聪明的大学生杰斐逊:关于杰斐逊,您知道什么?——回答很可能是,他宁愿谈杰斐逊那个非法的黑人孩子,不愿谈……

施密特:只有一个?

斯特恩:据我所知,只有一个。但杰斐逊和女奴之间是一种真正的人的关系。那孩子不只是个偶然。现在都在探讨,可悲的是,一个大学生只关心这样的事。

施密特:这可能只是一时现象;30年前不是这样,这种现象也不会持续下去。托马斯·杰斐逊最令我着迷的是,他不仅认为奴隶制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连灭绝印第安人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个事实与他的人性哲学大相抵牾。

斯特恩:“不言而喻”这个词让我惶恐,只是惶恐。他没有想灭绝印第安人,而是主张白人和印第安人联合。至于奴隶制,杰斐逊应该知道,乔治·华盛顿决定,他死后他的奴隶将解放。当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宣布“我的奴隶们将随着我的逝去而获得自由”时,奴隶制就不是不言而喻的了,解放奴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杰斐逊知道这个。

施密特:我们花三分钟,集中讨论印第安人问题。斯特恩:这个我答不上来,不知为不知,我不知道杰斐逊对印第安人的态度。总之,他不喜欢印第安人与法国结盟。施密特:把印第安人赶回保留地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想法的源头在哪里?是出于博爱还是战略上的权宜之计?

斯特恩:美国人很会把两者结合起来,掩盖真实的意图。可以说,两者兼而有之:我们拿走你们的土地,但是给你们保留地。你们生活在自己人中间,保护你们不死,就是说不受政治杀害。可以把保留地与犹太人隔离区相比。这种做法野蛮而无人性,但不是种族灭绝。另外,第一块印第安人保留地在《独立宣言》之前就有了。

施密特:要是一个德国人这么说,听起来显得傲慢,但我还是要说出来。有时我有一种感觉,合众国曾经差点对印第安部族实行种族灭绝,曾经有过这样的危险时刻,只是美国没感觉到那是种族灭绝,也没想犯下种族灭绝罪。

斯特恩:西班牙人已经演练过了,例如在墨西哥和秘鲁。但恰恰是保留地驳斥了种族灭绝的主意。不过,有句谚语,叫做“除了死的印第安人,没有好的印第安人”。反对印第安人的非人性的黑暗痕迹自然贯穿着整个19世纪。

施密特:印第安人的英雄崇拜是谁写的?是不是詹姆斯.费尼莫.库珀?

斯特恩:我记得是朗费罗描写的一位印第安斗士英雄事迹的伟大诗篇《海华沙之歌》。库珀塑造了一个穿皮袜子的青嘎古柯,为红种人的覆灭树立了一座纪念碑。这以后不久,到了19世纪中叶,印第安人开始人为地大量减少。

施密特:印第安人今天的状况怎么样?

斯特恩:一方面,至今没有认真努力使印第安人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另一方面,从60年代起,不再称“印第安人”,而改称“土著美国人”。语言在政治中非常重要。说我们现在关注“土著美国人”那一刻,他们已经有了另一种态势。有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运动”,积极的扶持措施,真正称得上“补课”。这里必须指出美国和加拿大博物馆的先驱作用,它们把博物馆的许多基本布局转移到印第安血统的美国人方面。不过赫尔穆特,我觉得您还没回答我提的关于表率的问题,还有如何推荐表率。

施密特:我个人的表率,全都是社会民主党人。作为一个人,作为一种品格,库尔特·舒马赫算一个;他的坚定不移的品格给我印象极深,但他在政治上,我认为大错特错。作为政治表率,我推崇恩斯特·罗伊特。后来还有弗里茨·埃尔勒。关于我的表率,就到此。如何推荐表率……

P40-42

序言

中文版序

2009年夏天,友人弗里茨·斯特恩来汉堡家中作客,我们交谈时第一次录了音。是内子们建议我们这样做的,因为一年前我们交谈时她们在场,觉得很有意思。弗里茨·斯特恩和我就天南地北的题目谈了三天,看这本书就知道我们说了些什么了。出乎我们的想象,德国读者认为一个曾经的政治家和经济学者、至今笔耕近三十年的时评作者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的谈话具有可读性,书的销售量很高。

更令弗里茨和我吃惊的是,我们听说,我们这本谈话录将在中国出版。中国读者会对一个欧洲人和一个美国人以历史、政治、社会、经济课题为主的问答感兴趣吗,也许他们会觉得两位老先生有时各执己见、针锋相对有趣。

我们非常关注中国读者的反应。不管怎么说,中国读者在这本书里不仅能读到一点点本国的事,还能了解一些美国、欧洲甚至世界历史。

赫尔穆特·施密特

2013年1月13日

后记

译后记

两位作者,施密特生于1918年,德国卸任总理,斯特恩生于1926年,美国退休史学教授。2009年夏天,两位在施密特老宅促膝三天,话百年沧桑,本书便是谈话记录。

百年里对两人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二战”:斯特恩跟着犹太父母亡命美国,成了历届美国总统顾问;施密特隐瞒了犹太外祖父,却没逃过当兵的劫数,不过因祸得福,从反战到创立战后学联,从此踏上政治不归途。“二战”于是成为谈话的切人点,听过来人说亲历事,特别是与史书不一致处,备受启发。刚一开头,两位就抬起杠来,史学家认为,小兵施密特1941年6月就断定德国必败,不寻常、不可思议、不符合当时德国人的战争狂热心理,怀疑是年代错误。政治家则言之凿凿,时间、场合、证人俱全,甚至肯定:“上等兵里——只要他们自己在一起时——肯定有上千次这样的交谈。”史实挑战史书,是本书特点之一。

谈话以上一世纪德国史为主,往前上溯到腓特烈大帝,向后直到刚当选的奥巴马,横向贯冲欧、美、亚,立体包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社会,具体说及二百余年历史事件、论到三百多国际人物。两位月旦人物,口无遮拦,比如说到“一战”决策者威廉二世,斯特恩说他“什么都不懂”,“一个可怕的另类,不仅对于德国,而且对于整个欧洲都是个异数”。施密特的评价更简洁、干脆:“一个王八蛋!”人物中有两位亲历的美、苏、中当时在位领导人,对这些人的评价尤其真实、中肯。比如两位都高度评价没能当上美国总统的纳尔逊·洛克菲勒,施密特回忆第一次见面时,道出一句肺腑之言:“真是个好人!”施密特当总理时,跟中、苏领导人打过交道,说勃列日涅夫怕打仗,摔地图,活灵活现,末了补上:“尤其怕跟中国打仗,所以我跟他从来没提过我跟毛泽东的谈话。1975年我去中国,毛泽东接见我时,从克劳塞维茨谈起。然后我们谈到中苏关系,毛知道的清清楚楚,说他们在那里有多少多少坦克师,有多少多少导弹瞄准我们的城市,可是我们让他们进来,他们将淹没在中国入民群众的大海里。他非常有把握,中国入必胜。他非常自信,打仗,我们准赢!俄国入怕打仗。”这样的陈年老窖,书中俯拾皆是。

两位都有犹太血统,对以色列却都有微词,但他们明白,无论在美国还是德国,批评以色列都是一脚踏进言论禁区,一旦戴上反犹帽子,你就成了纳粹。可是谈德国近代史,以色列是一个绕不开的题目。斯特恩:“这个题目不为人,在美国不为人,在以色列也不为人。”施密特:“在德国也不为人。我不想老了老了还去得罪人。”可是两位到底还是豁出去得罪人了,权当施密特的老屋是个三不管的真空地,说个痛快。斯特恩揭发以色列早就造出了核弹,批评美国新保守党人不管对错,以色列干什么都支持。施密特则直接批评德国现政权,指名道姓问动机:“究竟是什么使得默克尔女士2008年以总理的身份公开说,德国对以色列的安全负有责任?是由于亲美政策还是出自说不清楚的道德动机?在我眼里,这太过分了。”一位九旬老人不但指出皇上没穿衣裳,还要挖其道德动机,在一个用“反犹违宪”钳制言论的历史矮国,需要何等政治勇气!

中国是一个独特的话题。斯特恩担心“中国作为唯一的大国,作为唯一崛起的大国与美国抗衡”。施密特则反驳这种担心毫无历史根据:“如果我脑子里存储的中国历史八九不离十的话,中国可从来没当过帝国主义大国,4000年里从没有过。中国人历来知足,他们满足于外国君主来中国访问、给皇上磕头、带礼物进贡,然后慷慨地打发他们打道回府。”施密特推崇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公务员制度,尤其看重近年中国教育的进步:“过去15年里他们在大学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异。我斗胆预言,用不了多久,没学位的人,而且是没本国学位的人,甭想进政治局,更甭想进政治局常委。最近大学扩建规模与教育发展速度,真令人难以设想。”除了教育,他还指出中国法制的进步:“一个省的省长批准死刑的时代结束了,成为往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中国领导人才干的担心:“我视为可能的危险是,中国需要一位领袖人物,但是领导天才不是哪一代都有。”这话是2009年6月说的,后面还有一句,融注了对前人的评价和对后人的鞭策:“没有第二个邓小平!”

两位耄耋智者,三天跑下一场跨时空马拉松,成就了这部空前的史普著作。译者囿于知识和阅历,误解、误译之处,敬请指正。

王容芬

2014年2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