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生活
2012年9月3日支教第7天
因为校园内防震施工,将教室中的桌椅都挪至4了操场上,所以刘程来学校时才会说我们这
儿如同垃圾处理厂一样。不过这倒“造福”了那些因此而停课的孩子们。
2012年9月7日支教第11天
来支教前听闻宁夏缺水,前任支教团学长说水管的水不能饮用。在我看来,这地方并不是
太缺水,水源是山涧的溪流,所以也谈不上净化,孩子们都在直饮生水也不见有异。但是
学校的水龙头太少了,一到饭后的刷碗时间,两处水龙头前就会堵满学生。
2012年9月13日支教第17天
学生们基本上六点起床,洗漱、室外晨读、打扫卫生,七点集合做操,七点三十开始室内晨读,
八点二十早饭,八点四十开始第一节课,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
2012年9月18日支教第22天
在校园中,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很不同——对当地的老师很畏惧,对待我们就有些目中无人,
见面很少打招呼,一副嬉皮笑脸看洋相的样子。
2012年10月12日支教第46天
“十一”假期前我得知六年级唯一一个班的班主任调走了,如今我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
得对这55名学生负责,当一段代理班主任了。当地缺乏师资力量,外地人又不想坚守,老
师走马灯似的换,学生也在混日子。孩子们的学习基础都很差,六年级还没学全英文字母表,
即使班中学习最好的孩子,将来也未必能考上大学,学校最大的作用就是不让他们走上邪路。
高峰告诉我,有一位班主任刚任教的时候心气很高,想要带出点成绩,后来看到大环境如
此便没了动力。支教团也是如此,开学第一周我们是校园内起床最早的一批人,慢慢发现
其他老师都没这么早起来的就索性也怠慢了。
2012年10月15日支教第49天
代理班主任就要全面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很劳神。每天放学后要带领学生打扫卫生做值日,
孩子们的值日有些儿戏,总结起来就是“在操场上荡灰,在教室中泼水”。
2012年9月20日支教第24天
走读生和在校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晚饭,学生们在学校吃饭都是免费的,营养到位、管饱。
老师和学生吃同一灶出来的饭,有意思的是一天三样的主食——馒头、米饭、面条和干篇
一律的配菜——土豆。
2012年9月28日支教第32天
周五早上第一次去学校食堂吃早餐,发现只有学生的营养餐却没有教师餐,营养餐中的鸡 蛋只够每人一个。当我去办公室的时候,一个小姑娘叫住我,问我她的语文在哪儿,
我带她来到办公室,发现她是给高峰送鸡蛋的,不得不感叹都是支教团的待遇咋就差那么
多呢。
2012年10月20日支教第54天
很受不了学校的晚饭时间——学生五点放学后开饭,此时是一天中光线最好的时刻,更是
拍摄放学题材的时间,但每回拍摄回来就没饭吃,这让我觉得很拖累陪我去拍照的老谷。
昨天下午五点半时匆匆赶回,得到没饭的答复,食堂大妈翻着白眼问我为何不早点来,我
还不爽呢。今天全程拍打饭的过程,等到最后一碗再吃!
2012年10月22日支教第56天
代理班主任意味着失去了吃午饭的自由,必须监督学生将饭抬回班级,分发后陪学生一起吃。
监督倒还好,但是吃饭时班里总有一股怪味,闻着一点儿胃口都没有,新班主任赶紧来吧。
校园内·课堂
2012年10月26日支教第60天
新班主任到了,我又恢复到一周16节课的状态,10节语文和语文辅导课,2节思想品德.
2节体育,2节美术。我最头疼的就是美术课了,我上周试图给孩子们讲讲摄影,效果很不
理想,最后我的解决方案是给定一个题目让他们自由发挥,我选出前三名奖励绘画本。
2012年11月5日支教第70天
关于教学,我和老谷达成了共识——我认为上课时要狠一点儿,否则镇不住学生,老谷的方
式则是惩罚时狠一点儿,不把错题抄50遍他们就认识不到严重性,所以我俩的课堂纪律还算不错。P163-164
西部支教,是我的梦想。在我圆梦的司时,收获了午多人生宝贵的经历和情感,扼要写在这里,作为后记。
取得支教名额后,我就开始思索,这一年怎样才能过得圆满充实,富有意义,为自己的人生留存下经历的辙痕?我想到了自己的爱好—一学习摄影有三个年头了,能否在为期一年的支教时间里用我的第三只眼睛,透视西部高原的沧桑变化,记录丰富多彩的支教生活?这个想法得到了团委雷晓锋书记的支持,在2012年7月21日的出征仪式上,他勉励我在教书的同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提出了他的期望:用影像记录支教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为我的支教明确了方向,成为照彻我支教征途的一盏明灯。带着期望上路,我似乎胸有朝阳,手中的相机成了我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利器。第一学期支教结束时,虽然拍出不少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我总感到影像中情感游离,好像灵魂没有到场,仅仅是完成了生活的实录。春节假期,我有幸认识了《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多具体的帮助和指点,特别是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支教生活”的三个拍摄方向,这无疑是“点睛之笔胜画龙”,使我的作品实现了由驳杂到明晰的转变。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摄影创作不再信马由缰,画面也更富情感张力。
带着感悟拍照片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创作过程的构思和设计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从而避免了作品陷入纯自然主义的泥潭。我渐渐习惯了这样一种创作模式:先在脑海中设计好一个情景,然后选用适当的手法加以实现。为了表现一个消失的村庄,我尝试着从几个思考方向去拍摄,最终获得一些比较理想的照片。2013年6月25日支教结束,6月26日《中国青年报》以整版刊登《支教日记》摄影报道,这是对我的摄影作品的充分肯定,并由此让我萌生出结集出版的大胆想法、
书名中虽然有“日记”二字,但我希望读者并不囿于这两个字,而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光和影的表达上。有时图像比文字能更直观地唤起一个人的回忆,当若下年后回看这一时期的照片,那些场景、那些人、那些欢声笑语都会浮现在眼前。在支教前期我使用黑白胶片拍摄,后期则改用数码机器。设备不同,水平参差,书中选录的照片难以形成统的风格,这成为我选择图片时挥之不去的遗憾。书的编辑过程中,有朋友建议我将文字置于图片下方以获得更直观的阅读体验。我再三思考之后并未采纳,因为我希望读者阅读此书后,能记住一些画面,不会因急于了解故事而舍本逐末。
如果定义全书的主角,应该是学校里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当城中的孩子在课外补习班中学习时,他们的课程大纲还无法保证落实;当城中的孩子用iPad上网玩游戏时,他们只能在田间地头追逐嬉戏;当城中的孩子在父母膝下怀星撒娇哭闹时,他们已经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今天,人人生而能够接受教育已经不再是梦想。但当知识唾手可得,他们却又为何选择逃离?作为一名支教老师,一名外来者,宁夏的物质发展已经颠覆了我对西部的认识,然而人们在精神上却依旧未摆脱贫瘠的现状。对这一块黄土地上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来说,知识未必能改变命运,权力和金钱却能换来体面。尽管这样的认识难登大雅之堂,但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当我们一股脑儿地把落后归结于贫穷,高喊扶贫时,千万不要忘了,在不少地方,贫困的不仅仅是财,更是智。精神上的扶贫,更应该成为支教西部的重中之重。
能将这些图片和想法出版成册,想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要感谢北航的领导和老师,感谢学校提供给我支教的机会,让我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目己的梦想!感谢怀进鹏校长为本书作序,感谢程基伟书记和雷晓锋书记对本书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帮助策划本书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支教团的同学们。同时也要感谢泾源县团委和教育局以及新民九年制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感谢他们对拍摄的理解和支持。能完成此书的制作、出版,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大象出版社王刘纯社长的不吝赐教。王社长这位慈爱的长辈,在每一版修改的过程中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为每一章标题亲笔题字,对我这个外行来说,这都是难以忘怀的鼓励和支持。还要感谢河南新海岸设计公司的李红经理、设计人员和责任编辑。当然,对于我自己来说:“一卷新出如骨血”,这本书就如同我的孩子一般,看着它从想法变为现实,充满成就感的同时也有一种幸福的疲惫。回盼身边,鬓角斑白的父母一直以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报效国家的叮咛,服务社会的期待,儿行千里的担忧,我的每一次拔节成长都凝结了父母的心血。本书出版之际,我把之际的感激和祝福一同奉敬给操劳的双亲。
穆洋
2013年国庆于北京
去支教
支敦团十人,从陌生到相识,到熟稔
共同的选择我们走到了一起……
新民乡
在这里我看不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也鲜见残破的房屋……
孩子们
他们或乖巧懂事,或调皮狡黠。
命运并没有赋予他们太多的资本……
校园内
校园中,我是学生口中的穆老师,
外号“相机哥”,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逃不出我的镜头……
校园外
他们的童年没有精致的玩具也没有新潮的电子产品……
梦回新民
回到家中,支教时的一幕幕场景总在梦中萦绕
梦见过站在古树下看邪静谧的村庄交替过四季……
去支教,感受生活,尤其怀着自己的初心—深刻感受“中国速度”给在西部农村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对参与其间的每一位有志者,都将成为一次宝贵的人生之旅。
2012年8月27日至2013年6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救团的10名大学生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新民九年制。学校支教:穆洋同学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们过去一年的生活,并精心挑选出两百余幅照片汇编成《支教日记》一书。我翻开这本散发着黄土气和野草香的《支教日记》,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不仅被其朴实无华的文字所吸引,更被图片中所传递的感情所打动。
诚如很多读者所想,支教的地区容易被打上贫困的标签。而这本《支教日记》会告诉你:贫困,的确存在,但已远非那种在生存线上挣扎的贫困。
《支教日记》用纪实的图片,在描述着支教生活和西部农村变化的同时,也关注着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影像的力量来自摄影的目的,这是“为了谁”的大问题,决定着影像价值的最终方向。解海龙的《我要上学》激励了一代人,在希望工程中传为佳话。穆洋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向前,以泾源县新民乡为例,反映的是当代农村变化发展中面临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种种生活现象折射出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泾源县新民乡的农村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里的发展让传统意义上的贫穷消失——电力带来光明,电话联系情感,公路延伸四方,信息同步时代,网络缩小了世界。在追求生活改变、重视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父母常常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老人。这种家庭温暖与教育的缺失,让许多孩子早早从课堂中逃离,成为社会中漂泊、催熟的一员。如果说给当下贫穷做一个注解,我想说,缺吃少穿的窘迫已经在西部农村远去,在城镇化浪潮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感撂荒、教育缺位和知识贬值已经形成严重的问题。我们透过作者摄取的画面和意绪深沉的文字,似乎可以感受到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喟然长叹。
作者不是支教生活中悲观的看客和闲散的路人,当他全副身心融入其间的时候,目之所及,感受到这片黄土地上有一种不屈的生长,有一种足以改变万物的精神富强。犟脾气的表情、哄抢礼物的热闹、热烈隆重的圣纪节、夕阳下斜躺在山坡上唠嗑、提心吊胆坐在年龄只有14岁的司机开的三轮车上、15岁孩子孩子辍学去打工被热油烫伤的胳膊、一起在山坡上采摘野草莓的快乐、编箩筐的老汉袖烧锅炉大爷的手……历历在曰,难以忘怀。影像的力量还来自摄影叙事的语态,这是比作品影调更加内在的东两,它存在]一镜头位置高低和倾斜角度之中。穆洋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和目光凝视着孩子们,情景交融,灵魂到场。这种语态,决定了他的影像没有扭曲,没有鄙薄,而有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和力。
品读《支教日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颗青春心灵的搏动,那是支教大学生特有的浪漫气质和优雅情怀:四海为家,随遇而安;恬淡寡欲,俗尘不染。一方面,在一个慢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每天看着夕阳落山,感受田野的风光无限,放肆享受乡野间撒丫子的疯狂,慢慢习惯了满身土腥气,炕上爬蜘蛛;也习惯了早晨放牛,下午劈柴,晚上看星空;当然更习惯了这里民风淳朴,开门见青山,抬头望碧空,脚下淌溪流。另一方面,手拿课本,站立讲台,激动之余更感到传道授业的责任;当物欲不再横流,幸福会变得如此清晰和简单:一瓶汽水、一确素面,都会让人泪流满面。古人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掩卷深思,我由衷地为穆洋和他支教团的小伙伴们感到骄傲,一年三百六十日,雨雪风霜,真的是弹指一挥间,很多人会碌碌无为,让时光从指缝中流走。但在穆洋同学这里,它却成就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这样一批青年人选择到祖国的西部接地气,到群众中去践履所学,追逐梦想,将这段宝贵的经历沉积为一本青春纪念册。人生无处不功课,有心向善,则小河大地俱是清修道场。有了这种人生自觉,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
但我知道,对穆洋和他的同学们来说,路正长,生活才刚刚起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穆洋著的《支教日记》介绍:支教团十人,从陌生到相识,到熟稔,共同的选择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报到后在“废墟”中清理出的宿舍,夜深时奋笔疾书的老师,“劝学”时那些“望风而逃”的学生,驻村期间难忘的经历……我用照片记录这一年的故事。
回到家中,支教时的一幕幕场景总在梦中萦绕,梦见过站在古树下看那静谧的村庄交替过四季,梦见过背着六一节礼物走过的那条去花崖沟的山路,还梦见过我和老谷并肩看山脊露出的余晖透射升起的炊烟将村庄笼罩在金色的光辉下的一幕,快乐的曰子就如黄昏般短暂。
穆洋著的《支教日记》一书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支教影像记录,讲述了支教团十人去支教的陌生到相识,在新民乡看到的残破的房屋、体会到孩子们的乖巧懂事、调皮狡黠、校园内外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在离开新民乡之后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