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礼物(上海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由张锦江、田荣俊主编,这本集子中的作品无疑是一些好的作品,然而它们究竟能活多长时间,或者说是否能流传下去,这就需要读者与时间的检验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都在喜新厌旧之中活着,你的作品是“今日黄花”还是明日黄花,这就很难说了。历史的淘汰与刷新是那般无情,任何人都活不过历史。曾经的轰动与辉煌,转眼之间就会销声匿迹;曾经的荣耀与奢华,弹指之间就会灰飞烟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爸爸的礼物(上海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张锦江//田荣俊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爸爸的礼物(上海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由张锦江、田荣俊主编,这本集子中的作品无疑是一些好的作品,然而它们究竟能活多长时间,或者说是否能流传下去,这就需要读者与时间的检验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都在喜新厌旧之中活着,你的作品是“今日黄花”还是明日黄花,这就很难说了。历史的淘汰与刷新是那般无情,任何人都活不过历史。曾经的轰动与辉煌,转眼之间就会销声匿迹;曾经的荣耀与奢华,弹指之间就会灰飞烟灭。 内容推荐 《爸爸的礼物(上海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由张锦江、田荣俊主编,本书为2011年度上海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由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评选并组编。《爸爸的礼物(上海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除了13部获奖作品外,每位获奖作家还自荐了一些作品,从而丰厚了这本集子的内容。本书按作者分为13个单元,每单元包括颁奖词、获奖作品、佳作欣赏三部分内容。 目录 梅予涵 【获奖作品】 十三岁的故事 【佳作欣赏】 饭票 陆梅 【获奖作品】 看树 【佳作欣赏】 理想的下午 银娜的旅行箱 张锦江 【获奖作品】 鼓楼童音 【佳作欣赏】 纸凤凰 刘保法 【获奖作品】 苔藓森林 【佳作欣赏】 倔犟的蜗牛 找回你的秘密花园 唐池予 【获奖作品】 爸爸的礼物 【佳作欣赏】 百幕大男生 喜欢魔术的人 沈石溪 【获奖作品】 仇恨(节选) 【佳作欣赏】 老马威尼 灾之犬 周锐 【获奖作品】 100年前的饼干 【佳作欣赏】 我发誓 变种鞭炮瓜 我做你的伞 张 洁 【获奖作品】 飘荡在春天 【佳作欣赏】 天堂加油站 庄大伟 【获奖作品】 儿子不见了 【佳作欣赏】 宁波阿爷和小皮匠 青铜镜 张秋生 【获奖作品】 拍了一巴掌 【佳作欣赏】 亲家的鸡蛋 在空中跳舞的狼 青壳虾的历险 冯与蓝 【获奖作品】 一只猫的工夫 【佳作欣赏】 游过大海的人 谢小未 【获奖作品】 钓鱼 【佳作欣赏】 田螺里藏着姑娘 风在悄声说 我和小美去看雨 任大星 【获奖作品】 我梦中的好爸爸(节选) 【佳作欣赏】 玩具花蝴蝶 儿童文学的生命力在哪里(后记) 试读章节 十三岁的故事 【颁奖辞】 那个天天跟在妈妈的自行车后面奔跑的男孩形象令人感动。在今天看来,这样的男孩似乎有点“疯狂”,因为这样的男孩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也许是男孩骑在自行车上,妈妈在车后气喘吁吁地奔跑。这部作品让今天的孩子知道,曾经有过那样爱着妈妈的男孩。 十三岁的故事已经被说得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就和十二岁的故事一样多,也和十一岁的故事一样多。我想过不止一次,作家写故事,写孩子,为什么很喜欢写出一个具体的年龄?是不是写出具体年龄就意味深长了呢?是不是那个故事只能在那个年龄发生?是不是那个故事的确就是发生在作家自己的那个年龄,而他写的就是自己?也许都有可能吧。 没有办法,我也要来讲一个十三岁的故事。我不能因为哪个年龄的故事已经讲得太多了就不讲。如果每个年龄的故事都被别人讲过,我就都不讲,那么还让我讲什么?那么难道我就不当作家了?我不当作家,那么我当什么?我还是想当作家。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这个故事真的就是发生在我十三岁的时候。这个故事是我的。其实我不应该用“发生”这个词,用这个词,你会以为一个了不起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将会出现在你面前。不是这样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更没有惊心动魄,它太平常了。我劝你,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你现在就可以停止阅读,别浪费时间,免得你读完了骂我,我不喜欢被人骂。 我们现在开始阅读。 我写一句,你阅读一句。 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是关于骑自行车的。不是我骑自行车,是我妈妈骑自行车。妈妈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着去上班,可是她刚学会,不敢骑,不会上车,不会下车,骑在路上摇摇摆摆。 故事开始前,我要告诉你这辆自行车的牌子:永久牌。我还要告诉你,从家里到妈妈的工厂有多少路:公共汽车五站路。 最重要的人物出场了,这个人物就是我。 我家住在五楼。现在我要把自行车从五楼扛到一楼。自行车是不能放在一楼的,如果放在一楼,铁定被偷掉。那个时候,买一辆自行车虽然不比登天难,但是和爬一根电线杆是差不多难的。买自行车难如爬电线杆,哈!所以我每天都要扛上扛下。晚上扛上去,早晨扛下来。 十三岁的时候,我有力气了,我帮外婆买米扛米,也帮妈妈扛自行车。自行车扛在肩上下楼,走得潇洒自若,耀武扬威。我在过道里转来绕去,右手抓住三角架,左手扶住龙头,绝不让自行车碰到墙壁。我甚至可以轻轻地跑几下。 妈妈跟在我的后面。 楼里的人看见总说,又帮妈妈扛自行车! 这是一句听了让人很神气的话。 我把自行车推到路边,把妈妈的包夹在后座上,扶她上车,然后怎么办呢? 然后我看着妈妈摇摇晃晃地骑着走了。 然后我回家吃早饭,背着书包去上学。 错了,不是的。如果是那样,我还讲这个故事干吗? 现在令人吃惊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我是跟在妈妈的自行车后面奔! 我每天都这样跟在妈妈后面奔。 奔公共汽车五站路。 妈妈僵直地骑着,歪歪斜斜。妈妈人矮,所以车座放在最低的位置,她的脚尖才刚好够着地。 只要后面或者对面有车开过来,她的车龙头就开始晃动。我奔在妈妈的左侧,这样可以挡住别的车,让妈妈觉得没有危险。我对妈妈说:“妈妈,别紧张。” “慢一点。” “妈妈,扶好龙头。” 我背着书包,书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哈,应该说在臀部上一跳一跳。因为我把妈妈送到厂里以后,就直接奔着去上学,不回家了。 妈妈骑车的路线是:延吉路一隆昌路一控江路一军工路。 延吉路骑到隆昌路右拐弯,隆昌路骑到控江路左拐弯,控江路骑到军工路右拐弯,然后一直骑,就到工厂门口了。 我跟在妈妈的后面奔,还可以做些什么描述呢?我描述不出了。 那时,我看不见自己。我只顾着跑。我只顾着保护妈妈。我只顾着看妈妈的车有没有摇摇晃晃。我只顾着说“妈妈,别……紧张”“慢……一点”“妈妈……扶好……龙头”。我只顾着均匀地呼吸,不让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我只顾着看柏油路面在急速地往后退。我只顾着看又跑了一站,又跑了一站…… 我现在要跟在十三岁时的我的身后看看那时的我! 能看得见吗?能看得见的。 我看见了。看得很清楚。 你很像是一匹少年小马,有时是小蓝马,有时又像小黄马,因为你穿着一套蓝衣服,有时穿着黄衣服。你奔得轻松欢快,抖擞昂扬。 你穿着白色回力牌球鞋。 你的头发那么浓密,卷曲地伏在头上,风吹也不动。 你不东张西望,眼睛注视妈妈,注视自行车。 你没有看见开过的公共汽车里总有人看你。他们一定在想,这小孩跟在自行车后面练跑步吗? 你没有看见她,但是她看见过你,她骑着自行车从对面的方向过来,她的自行车是绿色的,她是你的同班同学俞敏,她去上学。她是不是在想,他跑到哪儿去啊? 我跟在那时的我的后面跑,我看见了很多我看不见的东西。而且,我还想到了那时我没有想过的问题。比如,刚吃过早饭,这样跑,会不会得阑尾炎?比如,这样跑,等会儿上课肚子会不会饿得咕咕叫? 妈妈的工厂到了。它就在中国最有名的梅林罐头食品厂的对面。梅林罐头食品厂知道吗?生产午餐肉和清蒸猪肉的。香哦,很香很香,会流口水的。 我扶住了车,妈妈下了车,她推着车进了厂门。然后,她又走出来。她递了一个馒头给我。她每天都托门房的师傅帮她买一个馒头,给我课间的时候吃。我奔了很长的路,她怕我会饿。 我把馒头放进了书包,又开始往学校跑。我没有说“妈妈再见”。妈妈也没有说“谢谢你儿子”。我们不说这些话的。 下午四点半,我还会来,扶妈妈上车,跟着妈妈奔,回家。 这样的早晨和下午,一直持续到妈妈不怕了,骑的时候不摇摇晃晃了,有一天,突然就停止。 P2-7 序言 在一个春风荡漾的季节,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于2012年3月9日下午2点,在华东师范大学会议厅召开了“上海市儿童文学迎春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既有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报刊社、出版社的总编与编辑,也有大学、小学及幼儿园的校(园)长和老师。会上揭晓了“2011年度上海儿童文学最佳作家作品”13篇(部)。这是上海市首次由市级社团颁布的儿童文学奖项。本次评选的范围仅限于上海作家的作品,主要由上海各家儿童文学报刊社及出版机构推荐。评选的标准是,就年度作品而论,不看作家名气大小,篇数不限,只选最佳,宁缺勿滥。评选的目的则只有一个:研究并推广上海市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发展壮大上海市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促进上海市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繁荣。 现在,我们将这13篇(部)作品编成一个集子,叫《爸爸的礼物》,集子中除了获奖作品外,还包括获奖者的一些自荐作品,这样便充实了这本集子的内容。2011年度的最佳作品,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的亮色——当然,我不能说这些作品已经好得没有任何缺弱之处,“最佳”只是相对而言的,我们的评选很可能挂一漏万,遗漏了一些真正的优秀作品。对于这些作品的优点,评委们都逐篇写了评语,写得中肯而不夸张。在评选过程中,我们并未刻意考虑作者年龄与作品文体,后来一看评出的结果,这两个方面还算均衡。获奖作者中有不少老一辈的作家,如当年被称为上海儿童小说创作方面的杰出代表的“任氏兄弟”之一的任大星。让人感到敬佩的是,他已九十高龄,但创作激情丝毫不减,不仅写儿童小说,还写成人小说,且佳作颇丰。他创作的《我梦中的好爸爸》,将笔触探向了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让儿童小说的描写空间得到了延伸与扩展,突破了校园与家庭的局限。比大星年轻一些的张秋生是写“巴掌童话”的高手,这一回,他写了一篇低幼童话《拍了一巴掌》,也是短小精妙,趣味横生。比秋生又略微晚生的梅子涵、庄大伟和刘保法也都是写作高手,他们按照自己的创作思路,写出了体现自己个性的作品。子涵的儿童小说独具特色,与时下流行的儿童故事不同,他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十三岁的故事》中“我”追护着妈妈的自行车奔跑的情景让人动容。保法的童话诗《苔藓森林》,想象丰富而奇特。大伟的儿童故事《儿子不见了》浅显而有深意,且充满悬念与童趣。周锐与沈石溪应该算是中年作家了,这两位都是年富力强的儿童文学创作的生力军。“周锐童话”已成为上海儿童文学界的一个品牌,本次入选的《100年前的饼干》是他创作的系列童话《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中的一个片段。沈石溪被誉为“动物小说大王”,中篇动物小说《仇恨》是他新近的创作成果,写得惊险刺激,表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能力。下面该说说那些年轻的作者了。陆梅是这些年轻人中出道较早的,她是《文学报》的副总编,又是上海“儿童文学新十家”之一,她的儿童小说与散文都写得细致而有文采,从获奖作品《看树》可以看出她对语言功力的艺术锤炼,而这正是目前上海儿童文学创作队伍所缺乏的。我相信陆梅今后会写出更出色的作品来。唐池子也是一位很有希望的青年作家,她写的散文《爸爸的礼物》,将主人公内心的真诚以及对爸爸的深爱,用自然、纯净的文学语言娓娓道来。她的文学之路会很长,也会很精彩。张洁的《飘荡在春天》,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冯与蓝是一位小学教师,已经写了一些不俗的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她的童话《一只猫的工夫》,幽默风趣,异想天开。谢小未是一位陌生的新作者,他的小诗《钓鱼》让人回味无穷。 这本集子中的作品无疑是一些好的作品,然而它们究竟能活多长时间,或者说是否能流传下去,这就需要读者与时间的检验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都在喜新厌旧之中活着,你的作品是“今日黄花”还是明日黄花,这就很难说了。历史的淘汰与刷新是那般无情,任何人都活不过历史。曾经的轰动与辉煌,转眼之间就会销声匿迹;曾经的荣耀与奢华,弹指之间就会灰飞烟灭。文学作品不会因获奖而流传,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却在静寂无声地流传着。我们没有必要极端供奉文学评奖,但也没有必要极端蔑视文学评奖,文学创作本身是孤独寂寞的,制造一点热闹也是人间乐事。特别要说的是,我们举办的上海市儿童文学年度佳作评选,是全国唯一一项不颁一分钱奖金的文学评奖活动,听起来似乎少了点“意趣”,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做这件事情。 2012年12月11日下午于德阳花苑墨海居 (作者系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 后记 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形象鲜明活泼,结构单纯明晰,语言浅显精练,情节生动有趣,想象奇特丰富。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还是表现手法的形象性都应当尽可能地适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中外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大量不朽的儿童文学作品,犹如浩瀚的文学长河中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给予儿童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洗礼。像叶圣陶创作并发表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童话《稻草人》和稍晚几年问世的冰心的书信体儿童散文《寄小读者》,以及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贺宜的《野小鬼》、严文井的《四季的风》等;像卡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伊索的《伊索寓言》、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等。当然,也包括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像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和《鲁西西外传》、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们会随着历史的积淀而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中,还存在着一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繁荣,实则呈现出泡沫化的创作异象:作品越来越多,但真正经得起检验,能够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更多的往往是昙花一现。由此,我们不得不叩问儿童文学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 第一,儿童文学应当研究儿童。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首先应该定位于儿童,其阅读的主体是儿童,服务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文学应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为中心,围绕儿童来创作,这一观念是由近现代儿童文学创作观逐步演进而来的。 既然是这样,那么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都应当学会研究儿童,认识儿童。儿童,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呢?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建立在他们原始本能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是他们的本能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促使儿童本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那么,儿童就不可能成长和发展。人的本能冲动是潜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最初是自发的,而且是没有一定形式的;它是一种潜能,一种发展的能力。……它是一种独创的和创造性的东西;是在创造别种东西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东西”。杜威倡导“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者(当然也包括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与诱导者,他主张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方式。 我们倡导儿童文学作家研究儿童,目的是提醒作家在创作中能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存在,既不能把儿童文学看作可以对儿童的生活包办一切的万能工具,也不能低估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思想、情操、品德的熏陶与影响作用。儿童文学作家需要关注儿童,理解儿童,需要把儿童真正地放进自己的心里。要学会用尊重和信任的态度把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反映在作品中,要始终保持自己与儿童之间的平等关系。儿童文学作家只有充分地研究儿童的世界和儿童的生活,充分地把握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充分地认识儿童的需要和生活的目的,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属于儿童的优秀作品。 第二,儿童文学应当发现儿童。 大凡受到儿童欢迎并能持久地散发文学馨香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能够让人在其中发现儿童鲜活而生动的影子。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将他们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成人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应当激发和促进儿童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生命力的发挥,让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人,呈现出有着鲜明个性色彩的人,让他们说出属于自己的话语,想出只有他们这个年龄才会想出的千奇百怪的事情;同时,又使得他们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浸染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愉悦的,轻松的。每一个作家都应该热爱儿童,走近儿童,仔细观察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 第三,儿童文学应当表现儿童。 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作家运用适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艺术手段创作的,以反映儿童生存与生活的情境,能够为儿童所喜爱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儿童的世界是广阔的,是精彩的。儿童文学在表现儿童的世界、引导儿童的正确审美、培养儿童的健康情趣方面,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儿童世界,需要关注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表现儿童情趣,需要作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生活中的儿童情趣,在成人们看来有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屑一顾的,但它却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与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儿童文学作家应当经常来到儿童的身边,置身于儿童之中,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心灵和情感,与他们交谈,和他们成为朋友,问一问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听一听他们的内心想法,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与烦恼、兴奋与困惑记录下来,并细心体会与琢磨儿童的情趣。这是作家获得不竭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在作品中成功表现儿童的生存与生活的重要基础。 儿童文学的生命力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人员进行思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能够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是否能够伴随着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这,也是我们儿童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作者系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副会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