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留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之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余之的这本新著分为六辑,统统围绕着—个“情”字做文章,有情则诚,读书中的篇什,多是叙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故事,友情,乡情,这些都能触动人的感情脉系。譬如,书中叙述他与艺术家、明星、普通人的交往;从他的工作对象和长期与人的接触中渐渐地演变成朋友,这都需要有—个“情”与“诚”的贯穿,还有他在书中记述众多普通人的生活场景,都显现着令人动隋的生活细节,这都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朴真的元素。

内容推荐

这本散文集取名为《岁月留情》。其中分为六辑:光影留情;友人深情;梦萦乡情;岁月旧情;书评怡情;品味诗情。六根不清静,纯为情种,全一个“情”字了得!

目录

岁月有情(序)/陈铁铭

光影留情

 好人陈铁铭

 我怎么会比潘虹矮呢

 好心人会笑得很开心

 我写《梦幻人生》的前奏

 二十年后重见童葆苓

 老爷子,我向你鞠躬

 我的三位忘年交朋友

 岁月就像爬上老墙的阳光

 宾馆不让穿拖鞋的陈冲进

 我和刘晓庆炮制过“原子弹”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硬汉子杨在葆

 背朝观众,面向朋友

 我的咖啡客朋友

 高娃的性格就像辽阔的草原

 我的“三只手”朋友

 那一夜,她比谁都笑得开心

 两个大洋公司的朋友

 

友人深情

 好友潘虹

 生命的蓝致瑰

 白杨夙愿未了

 老头,我深深地向你鞠躬

 “床底下”的剧作家

 剧作家之死

 星儿二三事

 心灵的花圈

 穿海绵拖鞋的陈冲

 听到刘晓庆的消息

 让石挥走上银幕

 石挥有墓

 南妮的梦

 母亲的身影

 花童泪

 儿子·舞伴·我

 六十老汉

 老男老女

 人生流水线

 熊月之之上海人观

 谭兄三乐

 《魂》示

 在泰戈尔故乡作客

 交响人生

 金鸡皇后

 我要将《我的路》延续下去

 石挥与童葆苓

 跋涉者

 

梦萦乡情

 怀旧,是一种乡愁

 生活在上海

 五十年后的上海

 品味黑白上海

 苏州河咏叹

 苏州河畔

 梦清·梦清

 海鸥来访

 大鱼岛

 重返刘家桥

 家乡消失

 “公啡”今昔

 红房子旧事

 别有风味尝西餐

 咖啡夜玫瑰

 寻找宁静

 

岁月旧情

 蟹忆

 鲈乡五塔记

 与乒乓有约

 东山关帝庙

 逝去的小花伞

 从磕肥到咖啡

 清末诗词中的咖啡

 咖啡酒吧一条街

 “法国风”沙龙

 我对旗袍有好感

 “小房子”

 曲辫子

 “白相”与“白相人”

 “翘辫子”渐行渐远

 “寡妇村”今昔

 

书评怡情

 人,诗意地生活

 逛香港书摊

 感伤维多利亚

 燃旧书摊

 完颜兄的《流氓世家》

 咖啡馆里《—侍女》

 一出咖啡店的戏

 喜得旧本《宁波大观》

 《我的路》发表的前前后后

 刘晓庆一度想写《月亮的背后》

 有理由喜欢萨冈

 书店·书摊·读书人

 做人不可太“落桥”

 迟到的“黄皮书”

 东京的放荡

 伊斯坦布尔,那迷宫般的小城

 爱隋,随着猜忌远去了

 —个和着优雅琴声的变态女性

 读《自辩二题》有感

 韩少功在《山南水北》跛了脚

 白领莫“厚黑”

 探寻艺术家的心灵

 关于中国影星传记文学的思考

 传记文学创作断想

 我写《梦幻人生》

 红顶商人的“咖啡洋相”

 清末民初的沪上番菜馆

 辉煌DDS咖啡馆

 张若谷笔下的咖啡馆

 林微音笔下的咖啡馆

 曹聚仁笔下的咖啡馆

 

品味怡情

 慕尼黑·啤酒店主妇……

 小泽征尔的“眼睛在倾听”

 狼·贝壳及其他

 “一元钱买来—个秋天”

 “出嫁的闺女哭是笑”

 “像铸造金币那样铸造诗吧!”

 “一切景语皆隋语”

 善鸟香草·恶禽臭物

 诗歌的博喻

 丁香花,在苦枝匕孕育

 叙事诗的“事”与“情”

 《王贵与李香香》的比兴手法

 寄往南国的书信

 读《辛笛诗稿》

 罗洛的“白色花”恋

 琴手和他的歌

 和顾城谈他的诗

 美,需要诗人去发现

 “啊,大海……”

回溯流光岁月我惟有感激(后记)

试读章节

好友潘虹

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说一说潘虹——其人其书。

我一向不愿意拿朋友的事说事,这次是个例外,因为潘虹不仅是我的朋友,而且还是—个公众人物,一个从事表演事业的艺术家。

记者生涯三十多年,与明星们也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有的人打了多年的交道,永远是工作关系,成不了朋友;有的人打交道并不算多,却成了朋友,潘虹属于后者。个中道理并不复杂,—个“诚”字解得。民谚有道:“心诚则灵”。在我眼里潘虹是—位心诚之人:对世事,对艺事,对友事,她都可戴“心诚”之桂冠。与她交往并从她的《潘虹独语》(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勤+缘出版社出版)、《潘虹电影表演艺术》(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两本书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举—个小例子:十多年前,上海的大街小巷里都挂着她的大大的广告照片,是为霞飞化妆品做的广告:“中国一号演员用霞飞中国一号”,霞飞一时成为国内的走红化妆品。彼时彼刻,流言四起,财、色均有。其实,真正能打动她为霞飞做广告的,是她为—个只有十多个残疾人福利厂力创中国名牌的勇气与精神,是她参观了这一小小的“残福厂”后同情那些残疾人而下的决心。据我所知,潘虹信佛,是真禅法师的最后—个“居士”,她常做为佛教捐款之类的善事,她为霞飞做广告也正是出于对残障人的一片善心。

2006年10月26日是我六十岁生日,也是我退休的日子。潘虹正巧难得从外地摄制组回上海。因为她忙,我们原先约好的饭局推掉了,电话里我无意间说出了我退休的日子,不料她却说要专门为我设一生日宴请,这令我很为感动。记得十年前的10月26日,那晚我们一起在珠海出席书展签名售书,在朋友为潘虹设的饭局上,大家为潘虹祝酒,不料,她却话锋一转说今日是我朋友的五十大寿,为我祝酒;夜晚的舞会上她再次让全场为我庆贺,还带头请我共舞一曲。此等让风头诚举令我感动不已。退休的那天,在报社同仁为我设的酒宴上,我动情地说过,在我这一甲子的人生旅程中有若干位让我感动、感激而又记忆深刻的女性。应该说,潘虹是其中的一位。其实,作为记者与明星的工作关系,我并没有为潘虹写过多少报道,印象中也只是写过一两篇有关她影事的并不起眼的小文章,她还几次婉拒了我要“写写她”的要求。在我的印象中,她不事张扬,低调地、诚恳地从事着她所钟爱的表演艺术。

潘虹是我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她曾在国内外获得过多次电影大奖。十年前,电影界曾为她举办过一次“潘虹表演艺术研讨会”,在这次会上集中了国内一流的表演艺术研究专家,多侧面地对她的表演艺术作了一次认真而权威的研讨,研讨的成果汇集了一个专辑,就是这本二十多万字的《潘虹电影表演艺术》。对应这样的权威研讨,潘虹是够格的。她为中国“文革”后的历史新时期,为我国的电影艺术贡献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杜十娘》、《人到中年》、《寒夜》、《末代皇帝》、《最后的贵族》等。一年前,她又在话剧舞台上成功地出演了曹禺的名作《雷雨》中繁漪一角,赢得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她在表演艺术方面的实力派形象。

潘虹在电影表演艺术中所获得的成就,来自于她对艺术的真诚的挚爱。她曾在《感谢生活》一文中这样说过:“从我进入艺术殿堂的那一天起,艺术之神的光辉、神圣、至尊,成了我年轻生命中不可熄灭的神灯。我崇尚它、朝圣它、追求它,它带给了我梦幻和激动,也带给了我痛苦和煎熬。我纯真的少女梦,就是在这无与伦比的美的追求中度过的。美,在弥漫、飘逸;美,也在忧伤、惆怅。它们无时无刻不激动着我的心房,充涨在我的周身。”梅香寒中来,虹彩雨后得。只有对真正的艺术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并不怕探索之路崎岖与艰辛的人,才会获得艺术之神的垂青。

文末我想说的是,中国不乏像潘虹这样的在建国后新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优秀表演艺术家,但缺乏的是对这样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的认真研究、总结与扶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至今在电影领域举步维艰,难以成为世界电影大国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多年前,我曾有过与潘虹合作成书的念头,像西方电影界那样对电影明星、艺术家进行坦诚、有力、多方位的探讨与研究,我也曾试图作了一番认真的案头工作,也曾草拟了近百个有关潘虹生活、艺术方面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我想,如有可能我还是愿意做这件事——不但是为朋友,更是为—位有成就的、观众认可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当然,也为我自己。我长久以来一直有—个梦想:借一名合格的中国艺术家作为载体,完成我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国人物传记,像《邓肯自传》、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那样,来阐述我对电影艺术、艺术家个性以及生死、爱恨的理解,完成我所追求与渴望的自己的作品。

生命的蓝玫瑰

白杨头戴小白花,臂挽黑纱,泪光盈盈地坐在窗前。什么样的语言和安慰也缓解不了她失去老爱人的悲恸。

华山路上那幢浅灰色的小楼依旧:爬满屋沿的鲜艳的月季依旧;蒋君超那间卧室兼书房的小屋依旧。往常,我一上楼,第一眼看到的是坐在轮椅上笑容可掬的老蒋。如今,我再也听不到他那粗犷、有力的嗓音和时而发出的朗朗的笑声。

蒋君超的大女儿小咪托人转告我她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我一直不敢打电话去安慰白杨。我怕再一次去触动她那颗已经受伤的心,况且她自己也在病中,刚出院不久。

大约在十年前,蒋君超一次游泳后受寒,从此疾病夺去了他曾经闯南走北的双腿。—个渴望奔走在摄影场上和外景地的导演,如今双腿瘫痪,这是多么的痛苦和不幸!他四方求医,名医高师一年年登门就诊,他自己也不顾拖着病腿,上北京、下苏南……凡听到能治腿病的高手,他—个机会也不放过,甚至那些名震天下的“气功师”,他都要想方设法请到。我每次上他家去,他总是信心十足地大声向我宣告:医生和他打过赌,某月某时他要站起来了!但是,一次次的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想:大概就是这虚无缥缈的希望,在支撑着他那年逾八旬高龄的病体,在诱惑着他那颗永不泯灭的天真的童心!

蒋君超热爱艺术,热爱生命,就像他一生中最喜爱蓝色的玫瑰一样。即使在最令夫妇俩痛苦的动乱年代,他都没有失去过对生活的信念,他曾告诉过我—件令人感动的事:“文革”中,白杨被隔离了起来,满院心爱的花草也被嗍尽,蒋君超悲愤之极,病倒了。一天,他的儿子大声叫着“爸爸”,飞奔上楼。受尽惊吓的蒋君超以为又出了什么事,从病床上惊醒坐起,只见孩子手里捧着一株蓝玫瑰,放在爸爸的面前。蒋君超真是“泪眼问花花不语,对花无语两含情”——这是小院中唯一的一朵花,它是从荒地残垣中生长起来的啊!望着孩子手中的蓝玫瑰,他想起了影片《天方夜谭》中的一句台词:“只要闻一闻这蓝玫瑰的香味,你将会忘却一切,忘却一切……”他坚信:黑夜不会长久,妖魔只能猖獗于一时。

心灵的创伤可以暂时忘却,但不能永远。“文革”中老夫妇俩工资被扣,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激励儿子小松读书,老蒋怂恿他背一首唐诗,奖励一碗阳春面,结果,儿子一连背了好几首,几碗阳春面吃得他肚子好胀。

蒋君超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在香港主持一家“胜利大戏院”,经常放映苏联影片,国民党特务还邮寄子弹给他,但他并不怕威胁。1949年,大陆上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他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召唤,毅然放弃香港优厚的条件返回大陆,香港报纸嘲讽他,用大字登出“天下第一号大笨蛋蒋君超”的标题。

这些年来,蒋君超虽然病魔缠身,但他热爱电影事业之心不泯。他还坐在轮椅上构思了—个剧本,他和白杨商量让我来执笔,我说我缺少这方面的实践,遂推荐了我的老师、《上海的早晨》的编剧赵孝思和我合作,夫妇俩欣然同意。蒋君超坐在轮椅上和我们谈剧本,他担心自己表述不清,还特地将自己的构想录了音,放给我们听。此情此举,感人至深,铭心难忘……

今天,人间花鲜,春意正浓,而蒋君超先生却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华山路那幢浅灰色的小楼里,蓝玫瑰依然争妍怒放!它那火焰般的热情,是主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它向人间吐露着永远的芳馨……

P3-6

序言

岁月有情(序)

陈铁铭

朋友余之将他三十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散文择其精要出一本集子,他给我寄来了目录和部分作品,并嘱我为他的新著写个序。我抽时间看了目录和若干文章。书名很有意思,叫《岁月留情》,有人隋味,它触发了我的感想。

人们时常感叹:岁月无情。的确,从历史的、宇宙的光阴流逝角度看问题,岁月确是那么的无情。它就像是一只无法抗拒的魔手,可将青春、美丽、活力,乃至一切辉煌,在无隋岁月浪潮的席卷下,很快地统统化为乌有。怪不得大诗人歌德有这样的感叹: “你怎么知道坟冢里的骷髅,当年不是风隋万种的美人呢?”

但是我要说,从人、人文、人性的角度看问题,岁月亦是有情的。岁月可以冲刷掉一切物质的东西,但它却不可能带走精神的东西。而精神中最为至贵的则是一个“情”字:真情,亲情,友情,爱情。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也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真情与诚信的关系。

“情”与“诚”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真情,不可能有诚信;而—个笃信诚信的人,他一定具有真睛,虚情假意的人,你能说他会有诚信吗?虚情假意,做生意,必败;虚隋假意,谈恋爱,必吹;虚隋假意之人,必被世人所唾弃。

引伸开去讲,—个“情”字,“心”旁加一“青”字:青春,年青,常青,都是代表美好,一颗美好的“心”,自然就有“情”;—个“诚”字,“言”旁加一“成”字:言必行,行必果。诚信之人,办事必成。做生意,要讲“诚”,诚心诚意,才能取得人家的信任,生意才有可能做成;谈恋爱,也要讲“诚”,诚心诚意,才会博得恋人的好感,恋爱才有可能谈成。生意^敬关公,那是因为关公是忠义的代表。忠的另一半,是诚,叫“忠诚”;义的另一半,是信,叫“信义”。所以说,关公实则也是诚信的化身。

诚信,不但是经商之本,也是做人之本。

余之的新著分为六辑,统统围绕着—个“情”字做文章,有情则诚,读书中的篇什,多是叙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故事,友情,乡情,这些都能触动人的感情脉系。譬如,书中叙述他与艺术家、明星、普通人的交往;从他的工作对象和长期与人的接触中渐渐地演变成朋友,这都需要有—个“情”与“诚”的贯穿,还有他在书中记述众多普通人的生活场景,都显现着令人动隋的生活细节,这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朴真的元素,都是可圈可点的。

我的青年时代,在大学里学的是文史专业,余之的新著也唤起了我在大学生活里热爱文学、历史的点滴记忆。“文革”十年,我和许多青年—样,经历了很多艰辛和苦难,历史的大潮又将我冲上了经商之道,但是我想,—个人无论他有何种的经历,从事何种的工作,但文化之脉却永远也不能割断的。尤其是我们民族恒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之脉。

以上是我读余之《岁月留情》之后生发的一点感想,权作为序。

后记

回溯流光岁月我唯有感激

(后记)

余之

在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编完了我的散文集《岁月留情》。

三十多天的遴选与编辑工作,好像时光倒流,让我重走了一遍三十多年的历程。

我在二十八岁那年进了《文汇报》。除了七年的要闻部工作之外,其余的二十五年都是在从事副刊的编辑工作。从1980年起,我先后在《文汇月刊》《中国电影时报》(后改名为《文汇电影时报》)《笔会》副刊任职。我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国内的文学、文化、电影工作者。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我也时有零星的文章发表。

之余,之余,类同种花、养草、弄盆景是也。

余之,余之,我的写作若此,不啻怡情是也。

回溯流光岁月我惟有感激。

——感激生活对我的馈赠。可以这样说,我的大半辈子是在《文汇报》度过的,我那充满幻想的青春;我那精力旺盛的中年……都献给了这张报纸。而反过来,这张报纸又无数倍的回馈了我的所有。我在编辑与采访工作中付出和得到;我在流汗辛劳的同时也得到了收获的欢乐。

——感激朋友对我的真诚。真诚的友情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欢乐与愉快的翅膀。在我的众多朋友中,有老年、中年,也有青年;有男性,也有女性。年龄有别,性别有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真诚。真诚会使人善良,真诚会使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朋友间的交往一定是相互的:在付出的同时会得到快乐,在耕耘的同时会得到收获。而一个快乐的人生的获得,全在于一个“情”字:爱情,友情;温情,真情。

于是,我将我的散文集取名为《岁月留情》。其中分为六辑:光影留情;友人深情;梦萦乡情;岁月旧情;书评怡情;品味诗情。六根不清静,纯为情种,全一个“情”字了得!

拙著《岁月留情》得以面世,特别要感谢我的两位真诚的朋友—一厦门大洲集团董事长陈铁铭先生和文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桂国强先生,没有他们,我的《岁月留情》只能留在我的脑子里,而现在,它将成为一块温馨的磁石,在朋友们的品茗、喝咖啡间传递、指点、笑谈,丰富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心……

书评(媒体评论)

余之是我的第一本自传《我的路》的发起者,没有余之,就没有《我的路》。

——著名电影演员 刘晓庆

我初识余之,见其长发披肩,酷似交响乐团的指挥,心想,搞文字工作的学者怎么也艺术化了?后交其人,喝酒,聊天,读其书,觉得文如其人,一点不假,洒脱,轻灵,不落俗套。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史专家 熊月之

余之先生虔敬和认真面对的新闻事业,是他生命中的一种需求,一个支点。

为了这个支点,他在别人的故事里体会自己的人生;在别人的名字中拨落着自己的眼泪。

——著名电影演员 潘虹

高级编辑的博识;诗评家的睿智;散文家的真诚,这就是余之的肖像。

——上海大学教授、诗歌理论家 吴欢章

余之是我们一家人的朋友。他的文章和他的人一样:平实,真诚,有回味。

——著名交响乐指挥家 曹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