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老故事(共12册)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老故事(共12册)》中,儿童母语教育第一品牌——亲近母语研究院结合多年研究,精心挑选了符合现代儿童口味的200余篇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爷爷奶奶听过,爸爸妈妈讲过,涉及节日来历、神话起源、英雄传奇、名胜古迹传说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多维度展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体验中国之美,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

内容推荐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七仙女与董永》《嫦娥奔月》《姜子牙的鱼钩》《贴“福”字的来源》……这些老故事,世世代代流传,爷爷奶奶听过,爸爸妈妈讲过,饱含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是我们与祖先共同的记忆,也是被人渐忘的瑰宝。

《中国老故事(共12册)》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主编,他们从近万篇民间故事中精选结集,本着儿童性、经典性、当代性的原则,将美丽的中国幻想故事、古老的神话传说,以优美的现代母语重述,致力创造一套最适合当代儿童阅读的中国老故事丛书,给予每个儿童应有的中国记忆。

目录

《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1)》

范丹问佛

金马驹和火龙衣

九色鹿

崂山道士

巧媳妇

三王墓

兄弟俩

云中落绣鞋

枣孩

田螺姑娘

十个兄弟

蛇郎

老虎外婆

老虎怕“漏”

聚宝盆

《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2)》

金斧头、银斧头和铁斧头

二郎担山

东郭先生和狼

宝莲灯

花木兰

黄蛤蟆

李寄斩蛇

哪吒闹海

彭祖的故事

七仙女与董永

人参娃娃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的故事

《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3)》

布谷鸟的传说

传说中的布谷

鸡的由来

借眼睛的虾

长腿的蛇和没腿的蛙

蜗牛和黄牛

一日三餐与三日一餐

兔子的眼睛是怎么变红的

兔子为什么威了三瓣嘴

十二生肖鼠第一

后娘变乌龟

聪明的鹿

蛤蟆和小花兔赛跑

老乌龟智斗狐狸

狐狸吃了虎和牛

虎甥和猫舅

《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4)》

鲤鱼跳龙门

猴子屁股为什么是红的

牯牛碑的来历

稻子和麦子的故事

东瓜变冬瓜

龙眼和桂圆的传说

水仙花的传说

人可以活多少年

牛丞相下凡

哑水和活水

太阳和月亮

启明星

打雷之前为什么先闪电

雪面粉

盐到人间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铁锅是怎么来的

《中国老故事(民俗故事1)》

老天爷的故事

关圣帝君的故事

八仙过海

铁拐李的故事

太上老君降青牛

没胡子的城隍老爷

蚕神姑娘

海上女神——妈祖

麻姑献寿

黑自无常的故事

李老君智斗太岁神

乡间土地爷

赵公财神的故事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

弥勒佛与新年

十八罗汉的故事

济公抢新娘

金地藏的传说

达摩的传说

《中国老故事(民俗故事2)》

过年的传说

贴“福”字的来源

门神的故事

过年扫窗户

压岁钱的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节的来历

吃乌饭的来历

立夏时,挂蛋袋

屈原和端午

六月六的传说

嫦娥奔月

重阳节的故事

腊八粥的由来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1)》

公主的头纱 维吾尔族

布洛陀 壮族

山歌仙子刘三姐 壮族

百鸟衣 壮族

一幅壮锦 壮族

马耳朵国王 回族

宝锅 回族

满族的由来 满族

突忽烈玛发 满族

金芦笙 瑶族

马头琴 蒙古族

猎人海力布 蒙古族

兄弟情深 藏族

格萨尔王与“北方七兄弟星” 藏族

文成公主入藏 藏族

《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2)》

开天辟地 彝族

神鸟传书 彝族

火把节的传说 彝族

阿诗玛的传说 彝族

鄂伦春人的起源 鄂伦春族

盘瓠王 畲族

火烧蜘蛛精 畲族

九隆王 傣族

泼水节 傣族

孔雀公主 傣族

怒江和澜沧江的传说 傈僳族

天狗吃月亮 傈傈族

遮帕麻与遮米麻 阿昌族

长发妹 侗族

金达莱 朝鲜族

莫拉斗雪妖 裕固族

《中国老故事(神话故事1)》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抟土造人

燧人氏钻木取火

有巢氏筑巢居

后羿射日

夸父逐日

伏羲降生

伏羲攀天梯

伏羲画卦

神农出世

神农尝百草

精卫填海

黄帝战蚩尤

刑天舞干戚

火神祝融

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补天

百鸟之王少昊

《中国老故事(神话故事2)》

嫘祖养蚕

仓颉造字

宁封子制陶

颛顼的传说

帝喾与他的子孙

农神后稷

贤明尧帝

重明鸟的传说

尧帝访贤

舜的故事

鲧窃息壤

大禹治水

呼归石的故事

吴刚伐桂

杜宇化鹃

《中国老故事(人物风物传说1)》

酿酒始祖杜康

姜子牙的鱼钩

孔子的故事

公冶长听鸟语

轻巧的“亭子”

鲁班收徒

李冰父子治水

张良学兵法

刘秀与“麦仁汤”

桃园三结义

诸葛亮成亲

死治司马懿

神医华佗

王羲之题扇

药王爷的传说

包公的故事

杨六郎一箭三百里

穆桂英与马蹄沟

岳飞尽忠报国

刘伯温得天书

《中国老故事(人物风物传说2)》

朱元璋画像

黄河的传说

龙飞凤舞护明珠

断桥

龙门龙门开不开

十二仙女化山峰

寒冰镇妖魔

烂柯山

卢沟桥的石狮子

岳阳楼

钱王降潮神

黄鹤楼

望娘滩

赵州石桥

五指山

黄果树瀑布

八臂哪吒城

秦始皇兵马俑

长江和黄河

泰山石敢当

天池和三江

试读章节

《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1)》

金马驹和火龙衣

从前有一个老财主,爱钱如命,恨不得削尖脑袋,钻到钱眼里去。平时,老财主对村里的人小气得很,处处苛刻,所以大家都叫他“财迷精”。

有一年,这个地方遏上了水灾,洪水淹没了庄稼。村民们家里根本没有存粮,只得靠挖野菜、剥树皮充饥。大家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想去跟财迷精借点粮食。财迷精家中的米仓里屯满了粮食,有的稻谷存得久了,都发芽了。可当大伙儿开口跟财迷精借粮食时,他却一点都舍不得拿出来,还说:“这些粮食可是我的命根子,想跟我借,没门!”

村子里有一个叫“吹破天”的小伙子,一张嘴能说会道,脑袋也很灵活。他决定想个法子治一治财迷精。他跟大伙儿一商量,决定找来一匹瘦马,再凑些散金碎银,把它们塞到马的肛门里,再用棉花团把马的肛门塞上。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吹破天就牵着瘦马朝财迷精的米仓走去。

说来也巧,吹破天刚走到米仓门前,就被财迷精发现了。他大喝道:“不允许你走这条路,赶快离开,否则连同你的马一起打死!”

吹破天哈哈大笑,对财迷精说:“财主,你老糊涂了。你别瞧不起我这匹瘦马驹,它可是能屙金拉银的金马驹。纵然你有百万家产,也比不上我这匹马的一根汗毛呢。”

财迷精一听说这马能屙金拉银,一下来了精神。他半信半疑地问:“就你这马,真的能屙金拉银?那你这马是怎么得来的?”

吹破天压低嗓门,神神秘秘地说:“这可是个秘密,我告诉你,你可别告诉别人。昨天夜里,我刚睡着。忽然,一个白胡子老人来到窗前对我说:‘吹破天,你的财运到了。玉皇大帝的金马驹偷偷来到了人间,现在正在东南方向吃草,快去把它牵来,保证你下半辈子荣华富贵。’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我再也睡不着了,赶紧穿好衣服,按照老人指点的方向走去。刚走不远,就看见一匹马在那里吃草。我把它牵回家一看,果真能屙金拉银。”

吹破天说完。趁财迷精不注意,悄悄将马屁股后面的棉花一拉,只听得“叮叮当当”一阵响,那些散金碎银就落在了地上。

财迷精看到地上的散金碎银,眼睛都直了。他决定用五百两银子买金马驹。吹破天假装舍不得,说:“有了这匹马,我吃穿都不用愁了,我可舍不得卖。”财迷精左说右劝,吹破天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如此诚心,那就再加上五百斤粮食吧。”财迷精马上拿出五百两银子和五百斤粮食给吹破天,立即货物对换。吹破天把得来的粮食和银子分给大伙儿。大伙儿有了粮食,有了钱,十分开心。

财迷精得到金马驹,更是乐得合不上嘴。他亲自打扫房间,铺上红毯,摆起香案,端来银盘,只等金马驹屙金拉银。

一直等到半夜,只见金马驹后腿分开,臀部下沉,做好了屙金拉银的姿态。财迷精一看高兴了,急忙端起银盘,撩起金马驹的尾巴,伸过头去看。只听“噗嗤”一声,马粪喷了财迷精一脸,臭气熏天,气得财迷精又蹦又跳。财迷精一气之下,把瘦马活活打死了,又派人捉拿吹破天。可大伙儿早把吹破天藏起来了,财迷精的人提了好几次都没捉住。

转眼到了腊月。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吹破天不小心被财迷精的人捉去了。财迷精看到吹破天,气得咬牙切齿,命人剥去吹破天身上的衣服,只留下一条短裤和一件破背心。财迷精把吹破天推进磨房,想活活冻死他。吹破天在磨房里冻得瑟瑟发抖。他灵机一动,赶紧用尽气力推磨,竞累得满身大汗,也就不觉得冷了。

第二天一早,财迷精以为吹破天肯定冻死了。他推开磨房的门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吹破天热得满头大汗,浑身冒着热气。吹破天说:“财主,求求你,快借给我一把扇子,要不我快热死了。”

财迷精连忙问:“你穿得这么少,为何热成这样?”

吹破天拍了拍身上的背心说:“财主,实话对你说,我这件背心可是祖传的火龙衣,冬天穿在身上不但不冷,还浑身冒汗。”

财迷精看着吹破天头上的汗,竞忘记了金马驹的事,一心想用自己的狐皮大衣换吹破天的火龙衣。

吹破天假意不肯,在财迷精的威逼之下,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罢罢罢,既然财主大人一定要换,那就换吧。不过,你还得加我五十两银子。”财迷精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吹破天穿着用背心换来的狐皮大衣,拿着五十两银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财迷精呢,得到了火龙衣,好不得意。正逢他岳父过七十大寿,他为了炫耀一番,就穿着火龙衣去拜寿了。走到半路,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财迷精冻得无法忍受,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树,树的半边被火烧了,树心是空的,刚好可以站一个人。财迷精连忙钻到树洞里避风,要不是家人后来赶到救了他,他差点就冻成冰棍了。

P14-18

序言

读这些中国的“老故事”,我就想到同样老的“经典”。由给儿童读这些“老故事”,我也想到一些地区风行的儿童“读经”。多年前,我与阿甲等人讨论儿童教育领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共同表达过需要重视民间文学的观点。我也曾写有《童谣之“大”与王财贵的儿童读经之“小”》一文,从题目中即可看出我对儿童读经,特别是将儿童读经搞成运动的看法。

曾有古人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出自《庄子·田子方》)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

王财贵教授曾经这样批判应用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六年,一无所有。”我猜测,面对这些与“小老鼠,上灯台”处于同一维度的“老故事”,他很可能也会不以为然。

但是,我却认为,同“小老鼠,上灯台”等童谣一样,作为民间文学的这些“老故事”在儿童阅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托海姆是这样说的:“今天,像过去一样,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一任务,父母和其他照料孩子的人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将它传授给儿童。在儿童时期,只有文学能最好地传播这种知识。”

贝托海姆所说的传授文化传统的“正确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主张,用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梳理、甄别、改造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而不是直接拿来“圣经贤传”,不问青红皂白,捏着孩子的鼻子灌下去。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不加甄别的硬性“灌输”的不可取。

在思想内容上,儿童读经多用《三字经》为教材,尤其是爱用“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以为这样的故事是在赞扬谦让的美德。可是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美德故事。《三字经》中是这样说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可见,在“孔融让梨”这个具体的故事里,是“四岁”的弟弟孔融让给上面的哥哥。孔融有五个哥哥,如果按照一年生一个孩子来算,这五个哥哥的年龄大致是5、6、7、8、9岁。很清楚,在《三字经》中,“孔融让梨”不是表现一种谦让美德,而是在宣扬“悌”于“长”这一“孝悌”次序。

对于“孝悌”,《论语》是这样解释的:“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悌”这种道德,不是如钱文忠所解释的是兄弟间的友爱,而是弟弟对兄长自下对上的恭顺。“悌”在古代,是必须遵循的礼法。所以,“《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不是“情”,而是“法”。

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法”在当今社会是合理的吗?儿童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四岁”这个年龄很重要!正是因为是一个四岁的弟弟给八九岁的哥哥让梨这一事实,使“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失去了“道德”的根基。

我认为宣扬四岁的弟弟给哥哥让梨,会给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甚至是伤害。为什么?研究儿童哲学的马修斯教授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飞迪(6岁)因为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所喜欢的频道。飞迪很不高兴地从沙发上起来,走到厨房去。“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妈妈问。“可是他们要看Moomins!”飞迪失望地说。“对不起,”妈妈说,“我知道你受不了那个节目。不过,你这样想好不好,让三个人快乐比一个人快乐不是好些吗?”飞迪想了一下,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自私比一个人自私好呢?”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小孩子的心灵是很敏锐的,他们对公正是有思考的。四岁的幼儿若被教以让梨给哥哥的话,他们是会感受到其中的不公正的。

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谦让”精神应该是强者(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谦让弱者(没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或者至少是两者都有获得资源的机会,一方让另一方。如果是反过来,要求弱者谦让强者,社会就会陷于不公平。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如果以“融四岁,能让梨”这一故事为道德标准,先走的就不是儿童,而是大人;不是妇女,而是男人。按照普遍的常理,在一般的家庭里,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四岁的弟弟和七八岁的哥哥之间,有资格分梨的当然是哥哥而不是弟弟。也就是说,哥哥是强者,弟弟是弱者。如果哥哥不先拿大梨,反倒让弟弟“谦让”地“让梨”,弟弟不会感到不公平吗?“孔融让梨”这个弟弟给哥哥让梨的故事,是与“尊老爱幼”这一社会公德相违背的。

要儿童读经,必须先对古代经典的内容进行甄别。我主张对儿童进行传统教育,必须进行“现代”转化。我注意到《中国老故事》丛书里的《李寄斩蛇》就作了“现代”转化这一处理。《李寄斩蛇》取自《搜神记》里的《李寄》。在《李寄》中有这样一段话:“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李寄所说之言,表现出的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在该丛书里,李寄已经没有这种封建思想。故事出现的是,“别看李寄是个女孩,父亲却一直疼爱她”这样的文字。

古代的经典,大多是文言文写作。这就有个传达形式的问题。很多儿童读经,采用的是过去私塾教育的那种盲诵枯记式的读经方式。对这种硬性“灌输”的方式的无效性,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王淑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曾经给予嘲讽。她写儿童读《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不知其意,结果读成了“只只喂只只,不只喂不只,四只也”。其实此种盲诵枯记的做法,鲁迅当年早就进行过批判。

我认为,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文学也是重要的资源。与《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在思想内容方面,民间故事触及并解决着儿童成长的深层心理问题。心理学家雪登·凯许登在《巫婆一定得死》一书中就指出:“但童话故事不只是充满悬疑,能激发想象的冒险故事,它所提供的并不只是娱乐效果。童话故事在追逐奔跑、千钧一发的情节后,还有严肃的戏剧起伏,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虽然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雪登·凯许登紧紧抓住民间故事中的“女巫”(凡是对故事主角造成致命威胁的都是女巫)这一形象。他认为民间童话处理的正是虚荣、贪吃、嫉妒、色欲、欺骗、贪婪和懒惰这“童年的七大罪”,它由“女巫”来代表和呈现。但是,女巫并非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在无数民间童话中,女巫都代表所有孩子努力抗拒的某种天性。

雪登·凯许登说:“童话故事之所以能解决这些冲突,是因为它提供孩子一个舞台,演练内心的冲突。儿童在聆听童话故事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身上,在各个角色身上‘存放’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举例来说,《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是自恋的代表,而读者认同的小公主,则代表儿童心中渴望克服自恋的部分。打败皇后就代表自我的正面力量战胜了虚荣的冲动。”为什么在民间童话中“巫婆”,即代表邪恶力量的角色一定得死?雪登·凯许登的解释是:“从心理观点来看,快乐结局象征自我正面的力量获胜,女巫被除掉,她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灭,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自我经历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洗涤,让小读者感到安全,自我肯定。”

这套中国“老故事”收入了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文学作品,也具有雪登·凯许登所说的“演练内心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教育功能。比如,《范丹问佛》这个故事,生活贫困的范丹去西天找佛祖问怎样才能获得好生活,一路上遇到了员外、土地公公、乌龟,他们分别让范丹帮他们问能使女儿开口说话、升迁、成龙的办法。范丹一一答应了。可他走到西天,当值的罗汉却告诉他,佛祖说,替人家问事,自己就不能问事,自己问事,就不能替人家问事。这显然对范丹是一个考验。儿童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扪心自问吧。范丹最后选择了遵守诺言,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帮他人问事。由于经受住了佛祖的这个考验,范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九色鹿》这个故事中,九色鹿救落水人不为报答,可是面对诱惑,落水人却忘恩负义,最后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故事,体现了民间文学处理善恶的方式:黑白分明。这种黑白分明的善恶冲突的故事,使儿童内心中的善恶冲突得以确认,并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在艺术形式,特别是语言形式上,民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比如民间文学的口语讲述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语言发展,与作家文学和书面语文学形成了互补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说“老”故事的价值。文学与科学不同。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新的取代旧的,但是文学则不是这样。文学有变化,却往往不是否定和取代。《诗经》的艺术光泽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洗去,同样,古老的民间故事也会历久弥新,在儿童的阅读中,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显示出其不“老”的价值。

朱自强

(儿童文化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书评(媒体评论)

童年听到和读到的故事,将决定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只读引进的图画书是不够的,聆听和阅读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会让他们获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创造力,和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从而在未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真正实现彼此认同,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9: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