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年轻的科研骨干,在40-60岁之间,很大的一部分是在50左右就因各种疾病离开了人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位不高,收入极低,但是却有着对科研的巨大热情,有着对科研的巨大发现,可是也是同样的这一批人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现实生活中的待遇,工资都很低。他们在把自己的热情,青春,贡献奉献给祖国母亲的之后,怀着遗憾而离开人间,他们还有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国殇》写了在建国以后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悲惨窘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殇/中国当代作家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霍达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一个年轻的科研骨干,在40-60岁之间,很大的一部分是在50左右就因各种疾病离开了人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位不高,收入极低,但是却有着对科研的巨大热情,有着对科研的巨大发现,可是也是同样的这一批人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现实生活中的待遇,工资都很低。他们在把自己的热情,青春,贡献奉献给祖国母亲的之后,怀着遗憾而离开人间,他们还有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国殇》写了在建国以后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悲惨窘境。 内容推荐 写了在建国以后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悲惨窘境。一个一个真实的事例让人为之震撼,让人们对知识分子在国内的境遇有更真实的认识。一个一个年轻的科研骨干,在40-60岁之间,很大的一部分是在50左右就因各种疾病离开了人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位不高,收入极低,但是却有着对科研的巨大热情,有着对科研的巨大发现,可是也是同样的这一批人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现实生活中的待遇,工资都很低。他们在把自己的热情,青春,贡献奉献给祖国母亲的之后,怀着遗憾而离开人间,他们还有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目录 序一 我呜咽着重新看完《国殇》 序二文学贵在画魂 绿叶的荣誉 起步于黄帝陵前 万家忧乐 渔家傲 小巷匹夫 国殇 民以食为天 吴冠中 白衣上校 仰雪词馆主 心中一片净土 真情绝唱 长岛人歌动地诗 王炳申与神奇的生物场效应医学 试读章节 在她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之后,还常常碰到这样的问话:“您是哪科的大夫?” 她谦和地笑笑说:“我是个护士。” 于是,问话的人表情变得惊讶,并且深深地表示惋惜:“护士?您当了一辈子的护士?当初怎么想起走了这条道儿呢?” 对这个问题,她自己也觉得难以回答,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在偶然中决定的。 1940年,她十岁。由于父母双亡,她离开了故乡河北省武安县,跟着一个叔伯姐姐来到北平,进了可以寄宿的一家小学。1945年之后又借住在一位叔伯哥哥家,走读上中学。那时候,无论是她的监护人还是她自己,都还没有想到她将来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某一天,她去位于崇文门北侧的“德国医院”(即后来的北京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姑母。走进病房,她立即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看到了一片圣洁的白色:白色的床铺,白色的墙壁,白色的顶棚,白色的吊灯,白色的人——一位年轻的女护士,头戴白帽,身穿白衣,手持白瓷盘,迈着轻盈的步伐,飘然而来,给病人吃药,给病人打针,那双像花瓣儿一样柔嫩的手,灵巧地操作着晶莹的注射器,把生命之水注入被病魔煎熬的肌体…… 她着迷了,忘记了自己是来看望姑母的,眼睛只盯着那个白衣天使。白衣天使走了,轻盈地走了,微微飘动的白罩衫下摆,勾住了她的魂魄。小姑娘终生要走的路,竟然在这时注定了。 她认定了:这是最崇高的职业。 不久,她怀着虔诚的心报考了河北医学院附设高级护校。招生简章上说招收高中毕业生,而她,刚刚初中毕业,只好以天晓得的“同等学力”报考。发榜的时候,她的眼睛惊惶而又执著地在一大片名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三个字,从头至尾地找,每移动一寸就听到自己“咚”的一声心跳。命运真会捉弄人,她的名字排在临近末尾的地方,害得她好找,要是倒过来看就好了!命运真会成全人,她想要的,竟然得到了,她如愿以偿! 教学实习考验着她的耐性,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考验着她的坚贞。 战场!后方医院也是战场!她亲眼看见这些最可爱的人怎样被战争击碎了撤下来,又看着他们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后又怎样冲上去。“冲啊!”一声高呼,千万人响应,冲在前头的都是共产党员!她的灵魂被强烈地震撼了,拿起了笔,在记录病案的纸上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可爱的姑娘,天真的小护士,她毕竟太年轻了,不懂得做一个共产党员需要怎样的条件。她应该知道,她在十岁那年就离开了的、父母双亡的出生之地是一个地主家庭;应该知道,她在北京借住的那位叔伯哥哥是伪“国大代表”。她更应该知道,这些,在她面前的道路上是多么巨大的障碍,丝毫也不亚于敌人的碉堡、地雷、铁丝网! 伤病员们在即将离去的马车旁失声痛哭,向她献上自己的照片和滚烫的话语。马车的车轮滚动了,她走了。她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却没有成为党的一员。 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结束,她的同班同学都已经结束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而她还要继续留下来补习被战争耽误的功课,然后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她没有想这些,只想献出自己的一切。毕业之后的头一年就赶上国家发行公债,每月工资仅有三十八元的她竟然买了二百元,与高薪的院长相等!人们无法理解,不知道她这样孤注一掷,以后将如何糊口?她的回答却令人目瞪口呆:“只当我还没毕业,还是每月十五元的助学金。现在每月扣去买公债的二十元,剩下的比助学金还多呢!” 1959年,她调进刚刚成立的北京朝阳医院。“朝阳”,一个吉利的名字!在这里,她白皙的面庞染满了朝露,党组织接纳了这个苦苦追随了九年的女儿。九年,虽九死而未悔! 其实,这不过是刚刚开始,以后的道路上还会有荆棘,命运绝不会以任何理由来偏袒她。 十年动乱突然来临,她的外科护士长职务未经任何手续就被撤销了,靠边站了。这时候,一切规章制度都取消了,病房里成了大栅栏,成了旅馆,探视的人随便出入,陪住的家属超过了病人的数量,到处是铺盖卷儿,到处是饭锅、碗筷,病床上爬着虱子,暖气片上烤着衣服、毛线,工作人员的洗手池中也倒进了便溺和黏痰。乱嚷嚷的声音盖过了一切,大夫用听诊器竟然听不到病人的肠鸣。无知的陪住家属私自将颅骨牵引重锤摘除,几乎使病人丧命。药由病人自己拿着,一个糊涂老太太将一天的药一口吞下,而忘性大的人却直至死后还在抽屉里丢着一大堆药片。“送药到口”废除了,“三查七对”取消了,什么阴错阳差的事随时都可能发生,一点儿也不新鲜了。那位呼吸衰竭的病人正在抢救,大夫明明命令注射洛贝林,而打进去的却是杜冷丁,微弱的呼吸立即被掐断了。这是拿生命在开玩笑! 靠边站的老护士长愤怒得发抖,但她没有权利管任何人,只能管她自己,默默地完成一名真正的护士所应该做的一切,像小学生描红模子那样认真,一撇一捺,连铺床这个做了成千上万次的动作也一丝不苟。 那一天,门诊来了个一上楼就大呼“救命”的老头儿,迎面碰上了被革职的老护士长。 “大爷,您什么病?” “救救命吧,我十几天没解手了,拉不出来,快把我憋死了!” 老护士长明白了:这病找大夫没用,找我正合适。“您这儿来!”她拉着老头儿进了男厕所,硬是用手给他抠出了半盆干球儿。 老头儿给她跪下了,磕着响头,感谢救命之恩。可是他哪儿知道,救命恩人的处境啊…… 乱到了极点,再想大治,已是积重难返。免去的“长”字再添上的时候,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着手收拾那一摊乱麻。 早晨,她走进病房,向当班的实习护校学生询问:“全病房病人的脸都洗了吗?重病人的口腔护理都做过了吗?” 实习的护校学生随口答道:“都做过了。” 老护士长抑制住内心的气愤,用温和的语气问:“××床是夜间入院的新病人,他的床底下连脸盆都没有,你是怎么给他洗的脸呢?××床病人正在做胃肠减压,是家属给他擦了一下嘴,这也算做过口腔护理吗?马上补做!” 中午,她在院子里叫住了配膳员:“××床是个胃大部切除术后的病人,应该吃流食!” 配膳员挥舞着球拍说:“中午忘了,下午三点再说吧!” 老护士长严厉地责问她:“你中午大概吃得挺饱吧?饿着肚子能打羽毛球吗?” 配膳员脸红了,收起球拍向营养部走去。 一天,大夫将一位脚外伤的病人带到手术室,吩咐马上手术。老护士长说:“这种手术需要做腰麻,可是病人饭后还不到一小时,不能做!” 大夫火了:“你多大岁数了?什么时候才退休?管的事可真不老少啊!” 老护士长笑着对他说:“我是老了,但不管什么时候退休,干一天就要管一天!” 是的,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干到哪一天,命运对每个人都是保密的。她只知道于,干得好些,干得多些。《圣经》上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造就万物,第七天休息。可是,老护士长呢?P3-4 序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言,真正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其实,不必特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世间凡人,只要是下功夫研究点儿什么的,无论卖豆腐的、种西瓜的、编蝈蝈笼子的、弹钢琴的、唱戏的、写文章的,对于自己所从事、所熟悉、所热爱的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必有深切的体会:若要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决非易事。人们要做好一件事,大都是从向往开始,如登高望远,对那遥遥可见的风景,充满无限的憧憬,这便是第一境。继而为之痴迷,苦苦追求,虽山重水复、万险千难也在所不惜,这便是第二境。许多人就在这第二境中停顿了,退却了,或者倒下了,吃尽跋涉之苦,却未曾尝到攀登之乐,因为他没有达到那风光无限的第三境。难就难在第三境,妙就妙在第三境,那是艰苦跋涉之后的突然发现,是长期积累之后的妙手偶得,是废纸三千之后的神来之笔。所谓“下笔似有神助”不过是自欺欺人,灵感来自作家自已,是冶炼了自身的天赋、智慧、阅历、学识和治学风格所浓缩的精华进发的闪光裂变,可遇而不可求。一位前辈作家说过:“寻诗争似诗寻我。”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句话,并且阐述自己的创作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并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学创作是一个奇妙的‘互动’过程:你在‘寻’他,他也在‘寻’你。你为了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他好像是一件早已存在的、完整的、有生命的艺术品,等待着你的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创作状态,对作者来说已不是苦行,而是艺术享受。”编辑在发稿时,认为“苦行”二字不妥,问我是不是改为“苦刑”?我说不能改,这不是笔误,而是我刻意这么写的。“苦刑”是他人强加于你的刑罚,只能被动地承受,因此才深感其苦;而“苦行”是你主动地自找苦吃,虽苦而无怨,若“苦行僧”然。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取后者。 写作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回首几十年文学生涯,自然是苦多于乐,大半时间都花在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然而,偶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顷刻间便抵消了所有的辛劳,所有的付出,由衷地感到今生不虚此行,庆幸我选择了文学,文学选择了我。 收在这部集子里的,是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个都是当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耗了我的一份心血和一段生命,重新翻检时,像抚摸着自己的儿女。现在,他们都长大了,再一次整齐地排列成阵,去面对我的读者。母亲是不愿意当众评价儿女的,那就把这个权利留给读者吧,也许你能够猜到,哪一个是我最钟爱的。 9008年12月6日写于抚剑堂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