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贵州省作家蔡葵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爱国名将张学良深陷囹圄之后,1939年残冬被秘密转押到贵州,展转于修文县“阳明洞”、贵阳市黔灵山“麒麟洞”等地,在中国大陆被囚禁的十年中最漫长又最难捱的最后七年。这本书披露了许多长期被尘封,鲜为人知的历史情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绝代秘囚(张学良在大陆最后的日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蔡葵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由贵州省作家蔡葵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爱国名将张学良深陷囹圄之后,1939年残冬被秘密转押到贵州,展转于修文县“阳明洞”、贵阳市黔灵山“麒麟洞”等地,在中国大陆被囚禁的十年中最漫长又最难捱的最后七年。这本书披露了许多长期被尘封,鲜为人知的历史情节。 内容推荐 爱国名将张学良身陷图圄之后,1939年残冬被秘密转押到贵州,辗转于修文县“阳明洞”、贵阳市黔灵山“麒麟洞”、开阳县刘衙乡“官坟”和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等地。度过了他在中国大陆被囚禁的十年中最漫长又最难捱的最后七年。幸得结发夫人于凤至和他的红粉知己赵四小姐先后陪伴,荣辱与共,相濡以沫,相依为命;还有长期跟随他的贴身副官、保姆、私人保健医生忠心耿耿,同患难,共命运。在“军统”头子戴笠和少将特务刘乙光等严密监视下,通过与蒋介石、宋子文、蒋经国等微妙的特殊关系和矛盾冲突,心系抗日,忧国忧民,与狼共舞,斗智斗勇,留下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光照日月的传奇故事。 目录 第一卷 神秘押解阳明古洞 第一章 陪都当局褒奖狱头 一 夜郎古祠仰天长啸 二 委座密令追缴铣电 三 结发爱妻身患绝症 第二章 亲情难舍生离死别 一 美龄心系凤至病情 二 赵四小姐托孤赴黔 三 挥泪送妻出国就医 第三章 红粉知己感同身受 一 伉俪谒游阳明古迹 二 触景生情眷念骨肉 三 进城赶场买回洞箫 四 看斗蟋蟀感慨人生 第四章 山村垂钓情系农户 一 农家做客偶获条幅 二 体察民情与民共餐 三 村童遇害悲愤交加 第二卷 染病急诊迁徙贵阳 第五章 “中央医院”割治阑尾 一 武装送诊住院急救 二 “中央医院”专家主刀 三 “特别护理”转危为安 第六章 病未痊愈强制出院 一 副官护士身边相爱 二 赵四小姐馈赠钻戒 三 龙岗窃案保姆罹难 第七章 带病转移暂居省城 一 戴笠请示临时迁居 二 惊闻噩耗痛斥狱头 三 病后滞留黔灵山麓 第八章 麒麟洞内二次开刀 一 半夜时分病情复发 二 腹腔溃疡就地手术 三 宋氏兄妹遥相关怀 第九章 面对邪恶义正词严 一 信件被扣愤怒抗议 二 端纳来信勾起往事 三 小通信兵泄密被捕 第十章 昔日少帅人心所向 一 花溪诗会表露心迹 二 东北旧部聚众求见 三 体恤苟母登门慰问 第十一章 不速之客戴笠造访 一 委座授意设计寿礼 二 不惑之年钦差贺寿 三 保健医生秘密入狱 第三卷 幽禁开阳刘衙“行辕” 第十二章 转押开阳偏僻山乡 一 戴笠勘察“行辕”工地 二 解囊犒赏打虎英雄 三 出资奖励优胜学生 第十三章 身在囹圄忧国忧民 一 游览名胜刻石泄愤 二 参观学校怒焚黑书 三 关注当地百姓吃盐 第十四章 寂静小县波澜迭起 一 乡场济困智斗特警 二 校场跑马心系抗日 三 军统鹰犬抓捕教师 第十五章 阴霾当空雨打屋檐 一 “赤化”罪名遣返小周 二 箫声如泣闭门谢客 三 战局失利陪都告急 第四卷 转囚桐梓“小西湖”畔 第十六章 日寇压境军统撤退 一 戴笠亲临下令北移 二 军统要员紧急部署 三 天门洞外神秘来客 第十七章 公众慕名知遇县长 一 湖心亭边怒拔木牌 二 桐梓县长喜获墨宝 三 草棚垂钓路见不平 四 冤家对头狭路相逢 第十八章 日子如水鬓发飞霜 一 父辈重臣洒泪探监 二 副官中计走失遇害 三 天门河畔纪念屈原 第十九章 期待八年抗战结束 一 抗日胜利祭祀先父 二 得知戴笠空难摔死 三 意外应邀花溪小住 第二十章 秘密移解离开大陆 一 黔灵“行馆”会晤委座 二 拒绝复出激怒蒋公 三 莫老奉命二次探监 四 鸟笼悬挂人去屋空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夜郎古祠仰天长啸 1939年残冬,黄昏。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莽莽苍苍的群山逶迤挺拔,凛冽的寒风卷着漫天飘洒的细雨,悬崖峭壁上的大树,在呼啸的山风中摇曳。 夜幕渐渐降临,崎岖的山路上,湖南沦陷区逃亡的难民,扶老携幼,潮水般涌向贵州。人嚎、马嘶、车鸣,乱成了一锅粥。一妇女昏倒在路上。旁边疲惫不堪的男人背着行李,还用箩筐挑着一对双胞胎小孩。他急忙放下担子,上前搀扶昏倒在路中央的妇女;身后一个背竹篓的女孩扑上来喊道:“妈!”坐在箩筐里的孪生子也惊呼着:“妈!”一声声撕裂人心的哭嚎,震撼着过往的难民群。 远处传来汽车声,明晃晃的车灯划破漆黑的夜空。八辆军用卡车站满荷枪实弹的士兵,护卫着一辆小轿车,鸣着刺耳的笛声驰来。 病倒的妇女横躺路上挡住了车队。一名40余岁的中校军官——国民党军统局特务队队长刘乙光,从卡车驾驶室跳下,凶神恶煞地喊道:“来人,把他们撵开!” 军车上跳下几个士兵,拨开哭嚎的女孩,七手八脚地抬起病妇扔到路边。 病妇痛苦地呻吟。孩子呼天抢地的号啕。 “让我看看!”一个身穿褐色中山装,黄呢军马裤,足御长筒军马靴,头戴鸭舌帽,气宇轩昂的先生,在一名戴着墨镜的少校军官——原东北军总司令部侍从副官杜志忠的护卫下,拨开人群,走到病妇跟前关切地探视。 “副司令,您怎么下车了?”刘乙光惊诧地急忙命令,“快,把副司令送回车上!” “副司令,请回吧。”一名年轻的少校军官——军统局特务队队副邱金钢上前说。 被称为副司令的,正是东北军少帅,一级上将,原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此时年纪约38岁,他眼里闪着泪花,长吁一口气,摇摇头,瞪了邱金钢一眼。 “汉卿,”一个约40岁的摩登女士——张学良的结发妻子,关东才女于凤至,在她的保姆王妈的陪伴下走来,掏出三块银元递上说:“天黑尽了,我们快赶路吧。”张学良接过妻子手里的银元,递给挑小孩的难民。 难民满脸泪水,拉着背竹篓的女孩“扑通”跪下。张学良急忙扶起父女俩。难民捧着银元,双手颤抖着。箩筐里的小孩啼哭着。 “快,护送副司令走!”刘乙光焦急地命令。几个士兵围拢张学良。 张学良夫妇和杜志忠、王妈,被刘乙光、邱金钢等簇拥着离开,乘上小轿车。 轿车拉上窗帘,车队向前驰去…… 1940年早春,距贵州省城贵阳市40公里的修文县龙岗山阳明洞,四周山峦起伏,古树参天。夕阳如血,层林尽染。茂密的山林,绿树掩映的阳明洞。洞口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跃人眼帘。 山上王文成公祠重檐飞阁,红柱青瓦,古色古香。祠堂院内木楼飘出岳飞词《满江红》的乐曲声。悲愤、激昂的曲调,在山野幽谷回荡…… 祠堂大门口站着卫兵。国民党军统局特工,在祠堂外巡视。山问路口,布有武装警卫。 祠堂内四合院落的一座两层木楼,楼上右侧三问供张学良夫妇居住。卧室里于凤至身着绣花旗袍靠在沙发上。她怀中偎着一只金色波斯猫,轻轻地抚摸着,听着隔壁书房里的乐曲,她闪动着一双美丽动人的明眸。突然,传来低沉而亢奋的诗词吟诵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于凤至撵开猫咪,推开书房倚门凝视吟词的丈夫,眼里涌出晶莹的泪花。 张学良身着咖啡色丝棉袍,脚穿布鞋纱袜,仍然掩不住军人威武雄壮的勃勃英姿。他凝视墙头一张大幅中国地图,慷慨激昂地吟诵辞章。 猫咪倏地窜进书房,爬到张学良脚边“喵喵”地叫唤。张学良从诗词意境中回过神,抱起猫咪望着妻子。 于凤至掏出手绢拭干泪痕,接过猫咪,疼爱地说:“汉卿,又想心事了?” “大姐,这几天看报纸,日寇节节进攻,国军节节退却,又丢失好些城市。小鬼子肆意践踏我大好河山,我的心像刀子剜一样痛,窝火呀!” “烦了听听音乐、读读诗词,调节一下心态也好。”于凤至宽慰道。 “唉,”张学良郁闷地叹道,“卢沟桥事变以后开始了全面抗战,我就写信给蒋公,要求恢复自由,请缨奔赴前线,纵然拼死疆场也心甘。可是他不仅不让我去报效国家,反而把我送到这称之为古夜郎国的偏远贵州来。作为军人,身陷囹圄,杀父之仇、国家之难、民族之恨积在胸间,憋得慌啊!”他犹如一头困兽,一句句话都掷地有声。 “汉卿,窝火、憋气有何用?要学会保重身体,千万莫气出病来!”于凤至温言相慰,转身道,“王妈。” 王妈从内室走来。于凤至说:“给少帅拿件外衣来。” 王妈转身拿来一件外衣。于凤至接过来,给张学良披上。王妈从于凤至手中接过猫咪,悄悄地走开了。 张学良穿上外衣,长吁一口气。“为了等待解除管束的那一天,有一个强健体魄好上前线,我很注重身体锻炼。”他若有所思地说:“大姐,你体质弱,我倒是很担心你。长期呆在光线黯淡充满霉气的屋子里,是容易得病的。” “是啊,”于凤至说,“我陪你在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时,就患上乳腺炎,如今来贵州,经过旅途折腾,近来觉着更严重了。” “大姐,到贵州这一个月来,我发现你身体越来越差,还是去贵阳再检查一下吧。”张学良关切地说。 “贵阳市离这儿有40多公里,很不方便。” “你一定要去检查,”张学良坚决地说,“明天我要刘乙光他们派车送你去。” 次日清晨,晨雾笼罩着的修文县龙岗阳明洞,路口站着武装士兵。大门前停着一辆吉普车,邱金钢和几名特工侍立一侧。张学良搀扶于凤至从大门里走出来。他的私人保健医生——滕文起和杜志忠、王妈尾随。 邱金钢打开车门,张学良把于凤至送上吉普车。滕文起和王妈跟随上车。 “大姐,这里是山区,路不好走。我不能亲自陪你去贵阳市看病,你自己要注意保重。”张学良嘱咐道,“由滕医生和王妈护送你,快去快回。” 于凤至说:“汉卿,你回去吧,看完病,我就马上回来。” “好,好。”张学良噙着眼泪交代说,“请司机把车开慢一点儿。” “少帅,有我和王妈陪护,你放心吧。”滕文起道。车门关上,汽车向远处驶去。 P3-6 后记 经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严格审读批准,《绝代秘囚——张学良在大陆最后的日子》书稿终于得以付梓,甚感欣慰。 神秘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越是神秘的人与事,越容易激发热情去探寻究竟。我写这本书,就是这样一种感觉的使然。本书的创作准备,始于1999年末。当时因写解放贵阳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喋血黎明》,在贵州省政协、文史馆、博物馆等处,接触到大量贵州近代史料,意外发现一些张学良将军在贵州囚禁岁月只鳞片爪的零星资料,产生一种神秘感,引起很大兴趣。遂到图书馆借阅有关张学良将军的各种版本传记资料和书籍,又阅读了他的结发夫人,关东才女于凤至和他的“红粉知己”赵四小姐传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在各种传记史料中大多比较简略,有的甚至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未见多少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事例,更无独立完整全面生动记述这段历史的书籍。故掩卷思索,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将军在大陆身陷囹圄十年,却有将近七年呆在贵州,时间这么漫长,又是他在大陆度过的最后岁月,为什么较少披露和记述呢?我想大概由于:一、当时正处于日寇侵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战乱时期,对张学良其人无暇顾及,束之高阁;二、蒋介石密令戴笠对其秘密囚禁,严密封锁消息;三、贵州地处偏僻落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才使这段囚禁生活长期被尘封,秘而不宣,成了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于是,一种对英雄的景仰和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萌生了创作冲动,循着这位千古功臣被囚禁在贵州留下的足迹,我多次深入修文县“阳明洞”;贵阳市虹桥“中央医院”(当时从南京西迁来贵州,现贵阳市二医),黔灵山“麒麟洞”及黔灵公园“蒋介石和张学艮会晤处”;开阳县刘衙乡(今刘育乡);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等旧址实地踏勘走访,积累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于2000年秋草拟了创作提纲。时值电视剧《喋血黎明》筹拍期间,导演得知这一创作计划颇感兴趣,鼓动我写成电视连续剧,于是很快就拿出了剧本。然而后来由于引荐的那住台湾影视投资商资金未能落实,只得回头在电视连续剧基础上,修改为纪实小说。 2001年10月14日,不幸传来噩耗,101岁的张学良老人走完了他的百年人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夏威夷仙逝,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都在深切悼念这位一代爱国名将。在《贵阳日报》时任总编的一位朋友嘱副刊编辑找到我,要走了书稿,于2002年1月7日至6月17日,在该报连载了半年,受到好评。后又根据读者意见,充实了大量内容,丰富了故事情节,将原来的10章15万字,增改为20章23万字。2003年6月,贵州省作家协会举办第一次文学创作招标,本书有幸成为数十部长篇中胜出的重点扶持作品之一,获得奖励,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 2003年12月31日,本书被贵州人民出版社列为重点选题,呈报省新闻出版局和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于2004年4月审读通过,同意出版,并按审批程序上报中央有关部门。两年后,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出版。之后又得到贵州省政协李嘉琥副主席和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李军部长的关怀与重视,终以重点选题图书列入计划出版。至此,先后历时6年多时间,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可谓6年磨砺出一剑! 本书创作及报审出版过程中,先后得到《贵阳日报》社管远祚、张君良;贵州省文联刘国治、何光渝、井绪东、王建平;省作家协会苑坪玉、李钢音、何文;贵州人民出版社莫贵阳、夏凡、陈荣、夏文琦;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林庆筑、奚虎一;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办齐连振;贵州省文化厅李嘉琪等众多同志的热忱帮助和支持,一并谨袁深切谢忱。 蔡葵 2007年7月30日 于贵阳四方河格林博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