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回顾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过程,探讨了国外医疗制度的有益经验,从我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模式,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以及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难点与障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医疗供给的有效性、现行制度的保障水平等问题;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相关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涉及制度供给、体系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供给不足的问题、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变为“相对过剩”,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面对农民卫生费用的不断攀升,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本书在系统深入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过程,探讨了国外医疗制度的有益经验,从我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模式、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难点与障碍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医疗供给的有效性、现行制度的保障水平等问题,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制度供给、体系建设、机制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构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的供给不足问题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由九章主体内容组成:
第一章,导论。阐述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做了必要的说明。
第二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理论。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健康消费品决定了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即它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这些特性直接导致了该市场无法满足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本章详细讨论了疾病风险理论、社会保险理论、医疗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合作经济理论、农村医疗社会保障理论等,为后续内容做了坚实的理论铺垫。
第三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现状。合作医疗自产生起,历经发展、辉煌、衰退、再发展几个阶段,反反复复几经周折,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但到2000年又沦落为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191个国家排名188位)。本部分总结概括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产生发展的变迁过程,探讨了其衰退原因,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了基本评析,指出了其缺陷,主要是财政补贴与自愿参与挂钩,易形成逆向转移支付;保大不保小,增加了逆向选择风险;农民未能切实得到实惠;费用控制困难等。
第四章,国外医疗制度及启示。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经验是必须的。本章主要探索其各自的主要做法与优缺点,研究、总结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其经验主要有:明确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功能和职责;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及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卫生资源筹资的渠道和效率;建立支付制度的内在激励机制等。这些有益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五章,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求分析。医疗市场特殊,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尤为明显。本章从总体角度、供给角度、需求角度、供需均衡角度分别予以论述。基本结论是:医疗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医疗供给状况不佳,政府投入不足,农民医疗负担沉重。如何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使农民看得起病,这是政府及社会不容推卸的责任。
第六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合作医疗的目的不在于“为合作而合作”,因而即便包括新型合作医疗在内的各类合作医疗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缺陷。本章分析了影响合作医疗模式的因素,探讨了我国合作医疗模式的创新思路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选择适宜的医疗改革模式提供借鉴,对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及评价。资金筹集是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而补偿与激励约束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积极性与该制度的持续性,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筹资机制、补偿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本章探讨了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演进与构建原则,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分析了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内涵与原则,对现行模式做了客观评价,指出了选择补偿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从农民、管理人员、医疗服务提供者角度提出了激励机制,重点探讨了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与合作医疗基金的约束机制——强化监管。
第八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制约因素及障碍。合作医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含管理部门)和农民等多个主体,改革难度与障碍既大又多。本部分从各个主体入手,对其各自的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各自的不足之处。分析认为,国家的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医疗机构忙于逐利,农民收入低下且信心不足是其重要原因,为合作医疗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选择以及重点的把握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九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与配套措施。本章在探讨合作医疗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迁理论和模型分析,指出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认为制度供给层面应该内外部制度建设并重,其中内部制度建设的重点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而外部制度建设则涵盖了政府财政投资制度、医学人力资源制度、医院独立董事制度等多个方面;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的重建思路;配套措施方面重点讨论了以远程医疗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看病难的有效举措。从制度供给、体系建设、机制保障与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序
前言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紧迫性
1.1.2 中国面临事实上的“人文贫困”
1.1.3 农民的医疗费用过高与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的矛盾
1.1.4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简要评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理论
2.1 疾病风险理论
2.2 社会保险理论
2.3 医疗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4 合作经济理论
2.4.1 合作经济的基本范畴
2.4.2 合作经济理论
2.5 公平分配理论
2.6 农村医疗社会保障理论
2.6.1 农村医疗社会保障的涵义
2.6.2 农村医疗保障的性质及提供方式
第3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现状
3.1 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1959年之前)
3.1.1 20世纪早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3.1.2 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合作医疗
3.2 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发展(1960—1980年)
3.2.1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过程
3.2.2 农村合作医疗大发展时期的模式及特征
3.2.3 合作医疗的成就
3.2.4 合作医疗大发展的原因
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衰退(1981—1992年)
3.3.1 合作医疗的衰退原因
3.3.2 合作医疗衰退的影响
3.4 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1993—2002年)
3.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3年以后)
3.5.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内容
3.5.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3.5.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性
3.5.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陷
第4章 国外医疗制度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医疗制度及其启示
4.1.1 英国的医疗制度
4.1.2 德国的医疗制度
4.1.3 美国的医疗制度
4.1.4 新加坡的医疗制度
4.1.5 发达国家医疗制度的启示
4.2 发展中国家医疗制度及其启示
4.2.1 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4.2.2 巴西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疗保险
4.2.3 马来西亚的医疗保障制度——免费医疗制度
4.2.4 泰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30铢计划”
4.2.5 印度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非正式医疗保障机制
4.2.6 塞内加尔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微型保险”
4.2.7 发展中国家医疗制度的启示
第5章 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求分析
5.1 农村医疗市场的特性
5.1.1 医疗市场的特性
5.1.2 农村医疗市场的特性
5.2 农村医疗市场供给分析
5.2.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5.2.2 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供给
5.2.3 政府的政策
5.2.4 医疗卫生机构行为
5.3 农村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5.3.1 医疗需求的特点
5.3.2 农民医疗保健支出
5.3.3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其医疗服务需求的相关性
5.3.4 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率
5.3.5 农村医疗需求的发展趋势
5.4 农村医疗市场的供需矛盾
5.4.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
5.4.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求状况的基本判断
第6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模式
6.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模式及其评价
6.1.1 村办村管模式
6.1.2 村办乡管模式
6.1.3 乡办乡管模式
6.1.4 乡办县统筹模式
6.2 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创新
6.2.1 影响合作医疗模式有效运行的因素分析
6.2.2 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创新
6.3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趋势——多种形式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6.3.1 发展多种形式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6.3.2 多种形式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的选择
第7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及评价
7.1 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及评价
7.1.1 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演进
7.1.2 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原则
7.1.3 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评价
7.1.4 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改进
7.2 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机制及评价
7.2.1 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机制的内涵
7.2.2 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的原则
7.2.3 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及其评价
7.2.4 选择补偿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7.3 农村合作医疗的激励约束机制
7.3.1 农村合作医疗的激励机制
7.3.2 农村合作医疗的约束机制——强化监管
第8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及障碍
8.1 国家层面的障碍——主体责任发挥不够
8.1.1 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
8.1.2 国家责任与医疗供给制度比较模糊
8.1.3 国家关于农村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符合市场原则
8.1.4 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较为单薄
8.2 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使地方政府处于尴尬地位
8.2.1 各个地方之间的医疗改革缺乏必要的借鉴性
8.2.2 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
8.2.3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8.2.4 地方政府和农户之间的博弈
8.3 医疗机构层面的障碍
8.3.1 医疗机构供给滞后,医疗管理运行混乱
8.3.2 各级医疗机构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亟待提高
8.3.3 医疗管理部门预防工作没有到位
8.3.4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差,效率低
8.4 农民收入和认知水平不高使合作医疗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8.4.1 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制约医疗需求
8.4.2 农民的认识因素制约医疗需求
8.4.3 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性缺乏信心
8.4.4 农民的期望程度差异较大
第9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与配套措施
9.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9.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性质的争论
9.1.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模型分析
9.1.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9.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
9.2.1 农村合作医疗内在制度建设
9.2.2 农村合作医疗外在制度建设
9.3 体系建设——三级预防保健网的重建思路
9.3.1 县(市)级卫生资源“错层下沉”
9.3.2 乡镇卫生院的改革
9.3.3 村卫生室的建设
9.4 合作医疗制度的其它配套措施
9.4.1 加强合作医疗制度宣传
9.4.2 加强合作医疗法律制度建设
9.4.3 发挥远程医疗的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