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湘南民居研究(精)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唐凤鸣//张成城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湘南古民居是明清时期多种文化孕育的产物,有着重要的建筑学价值,它的村落选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体量、交通、采光、排水……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天、地、人合一”的人本主义思想。本书力图从居住文化入手,对湘南古民居建筑的形式特征与类型、建筑空间模式、审美特征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述,在将湘南古民居这个中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呈现给世人的同时,揭示出湘南古民居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内容推荐

湘南古民居有着重要的建筑学价值,它的村落选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体量、交通、采光、排水……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天、地、人合一”的人本主义思想。湘南民居具有民俗文化学的价值,它是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的结晶,是封建礼制的一个侧影。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古代文明,也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湘南文化源远流长,如何让这种文化为今所用,这才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全新课题。

2003年,湘南学院组织课题组,专门研究湘南古民居。三年来,课题组成员跑遍了郴州市11个县(市、区)和永州市的大部分县市,调查了古民居的遗存,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照片资料,整理、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本书力图从居住文化入手,对湘南古民居建筑的形式特征与类型、建筑空间模式、审美特征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述,在将湘南古民居这个中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呈现给世人的同时,揭示出湘南古民居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目录

守望传统 收获希望(代序)

前言

第一章 湘南民居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溯源

 一、独特的地域特色 

 二、多样性的文化交融

 三、延续的家族伦理

 四、传统的自然观念

 五、鲜明的宗族结构

 六、契合的平静与中庸

 七、物化的环境观

 八、人文精神的顿悟

第二章 湘南民居的传统人文精神

 一、血缘宗法关系对湘南民居形成的影响

 二、农耕文化若干特征的影响

 三、务实精神在湘南民居中的体现

 四、建筑装饰中的人本主义

 五、中庸观念对湘南民居的影响

 六、伦理道德与耕读文化意象的结合

 七、湘南民居的整体性特征及其空间形式

 八、风水学说与相宅理论对湘南民居的影响

第三章 湘南民居的审美特征和意蕴

 一、儒家美学思想

 二、民间等级关系的物态化表现

 三、数的象征与隐喻意味

 四、疏密得当、虚实相生的布局模式

 五、湘南民居的审美意蕴

第四章 湘南民居村落的自然环境与布局

 一、建筑的整体规划

 二、道路交通系统

 三、通风采光系统

 四、给排水系统

 五、安全防护系统

第五章 湘南民居的建筑形式特征与类型

 一、湘南民居的建筑形式特征

 二、湘南民居的建筑形式类型

第六章 湘南民居的建筑空间模式

第七章 湘南民居的装饰艺术

 一、建筑木雕艺术

 二、建筑石雕艺术

 三、彩绘、泥塑艺术

第八章 风水相宅理论对湘南民居形成的影响

 一、风水中环境意识的夸张表现

 二、风水环境的调适意识

 三、民宅有利条件的选择与风水

 四、民居的宅内形

第九章 湘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一、湘南民居的保护

 二、湘南民居的开发和利用

掀开尘封的历史面纱——走近湘南民居

后记

试读章节

宗祠是宗族的象征,是村民活动的中心,是村落的政治中心,是精神教化的场所,因此,各村均倾其所有的财力来建设,并且建筑尽可能华美。例如汝城县土桥镇具有200年历史的李家宗祠、叶氏宗祠建筑的木雕、石雕、彩绘等,大都繁复多变,虽历经风雨仍显富丽威仪。县城附近的范氏家庙,巨大复杂的斗拱支撑起歇山墙顶和飞扬的三层马头墙(图1-15),为湘南宗祠建筑中受粤派风格影响较多的典型建筑。

位于桂阳泗洲乡下阳村的欧阳氏宗祠(图1-16),始建于顺治十年(1653年),竣工于康熙五年(1666年),之后曾多次维修。宗祠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呈长方形布局,宽14.8米,进深32.7米,总面积为483.96平方米,地面铺设长条形青石,南北为青石拱门。一进为庭院,庭院正门为三道大门,中门为坐狮柱础,门首有“进士”匾额;二进为戏台,西阔三间,进深两间,戏台前基石雕有二狮争绣,右为大象,左为麒麟,另刻有大量的花卉鸟虫,戏台上顶有覆盘藻井,封檐板及斗拱上为镂雕的二龙戏珠、八仙过海及大量的吉祥图案,在木墙隔断处均有镂雕花卉窗棂;三进为天井,左右为长廊;四进为中堂,抱鼓石、柱础上刻有花草动物,墙上绘有戏剧人物故事;五进为中堂,上有“文宗堂”區额,中央神龛置祖宗牌位。该宗祠是湘南古民居中公共建筑的典型代表,所有的木、石构件均为精雕细缕的艺术精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为我们研究清初湘南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又如该乡的颜氏宗祠,也是独具湘南民居风格的宗祠建筑(图1-17),它是四合院式,呈纵深发展的长形,一进为戏台,二进为天井,两侧是厢房,三进为中堂,四进为神主堂,正中是祭祖灵位。其最精华的部位是戏台上的四根青龙浮雕柱,雕工精细,工艺高超,是典型的集祭祀、议事、宗法、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由宗族、家族、家庭组成的村落社会对湘南民居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祠堂是宗族的象征,祠堂观念又延伸至民宅中的堂屋及神龛,这是湘南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是否兴旺、财力是否充足决定了民居建筑体量的大小及样式的豪华程度,因而在湘南民居中经常出现多开多进式的大型庭院式建筑,如桂阳的魏家大屋、宁远的黄家人屋等。不论是大体量或中型的民居堂屋,在大门入口处都设有厅门,厅门后是天井,天井后是正厅,多开多进式的正厅延至最后。不论哪种进式,厅门通常都是不开的,平日只开两旁的侧门,逢重大节庆活动,如婚嫁升迁,贵客就从厅门而进,平曰里家人进出均走侧门。厅门的设计十分考究,是住家十分看重的部位,所以房主要尽力去装点门面。厅门大都饰以木雕,工艺精美。天井周边有阁楼,正厅上方有藻井,神龛周边更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图1-18),正厅中无论是门窗、格扇、梁坊都饰以精美木雕彩绘,以显示其家族的昌盛和显赫。由于家族之间经济收入的差别,虽然正厅布局大体一致,但是装饰上有所不同,或古朴简约,或含蓄沉稳,或素雅高洁。由于地理环境、建筑用材及生存方式的影响,湘南人有着较为封闭、内敛的心理世界,故民居建筑不论其体量大小,外观基本上以朴素为主,重点装饰部位均放在大门、厅门、堂屋正厅部分及神龛里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这是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居共财的集合体,因而供奉祖先的堂屋便最为尊贵,祭祖、会客、家庭礼仪等都在此举行。尊贵的神龛处于堂屋的中轴线之上,它是湘南民居室内空间核心部位。

在宗祠大门及两侧上方通常悬挂有纪念性匾额(图1-19),以作为彰显宗族声望的重要标志。區额大都为祖上成功人士受到的尊荣恩宠、封侯拜相、加官进爵、歌功颂德等内容,是光宗耀祖、凝聚族人人心或激励后人的重要形式。大凡望族,其區额往往多且制作精良,这种形式是湘南民居公共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如汝城朱姓大宗祠“朱氏家庙”大门上方悬挂的區额多达40余块,可惜大多毁于文革时期。  在湘南古民居村落的村口一般设有拴马石(图1-20),作为该族读书中举之人拴马之用,中举人数的多寡决定了拴马石的数量,拴马石上通常都刻有中举年号及举人姓名。另外,在村头大道旁侧,有的村落摆有若下石碑,一般是为纪念先人中的杰出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等,如桂阳山阳村头就立有《救婴序》、《义学碑叙》两块记事碑刻,这也是湘南先民精神的寄托。

由于湘南地区多为喀斯特地貌,盛产石灰岩,因而青石在湘南民居建筑中被大量采用作为建筑材料。民居中的石鼓、石门槛、石柱础、基石、道路、桥梁、天井及公共建筑的基础部分均以青石筑成,并在上面大量饰以纹饰。各类青石雕刻题材多样,雕工精美,是湘南民居中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的建筑构件。

在湘南地区大型村落的入口处通常立有青石牌坊,少则一座,多则几座,如在汝城朱氏村头入口处不足三百米的地方就依次立有三座石牌坊。

立牌坊在封建社会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物,乡村牌坊大都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湘南的石牌坊均为当地青石所造,由于石材材质所限,大都体量不大,多为四柱三门类型。其雕刻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现存较完整的宜章黄沙堡贞节牌坊(图1-21),历经三百余年风雨,完好如初,其雕刻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建于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绣衣坊,位于汝城县城郊范氏宗祠前路口,四柱三门,是为纪念监察御史范辂所建。“绣衣”为古代监察御史别称,故牌坊冠名为“绣衣坊”。绣衣坊的额柱上雕有龙、狮、凤、麒麟、猴、白鹭、鹤、鹰、马等,做工精巧,图案细腻,造型华丽,明显受到粤式及南洋风格的影响。

位于嘉禾县车头镇荫溪村的风宪牌坊为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所建(图1-22),为纪念平息海寇的李景升的功勋,御赐“风宪”,谓“其生也直,其气也刚,其风可宪”。牌坊为四柱三间式,高7.3米,面阔5.5米,呈“品”字形三楼,正楼题“恩荣”二字,两旁雕三龙,左右各一窗花,匾额“风宪”二字,上下额坊分别雕有双龙戏珠、双狮滚球图案,另饰有兽形装饰、仙鹤等吉祥图案。此牌坊造型端庄朴素,比例均匀,方正大气,雕刻精美,由于年久风化腐蚀,部分文字已模糊,但牌坊上的镂孔浮雕及整体建筑结构均有秀气挺拔、潇洒飘逸的风格,实为湘南石构建筑的代表作主一。P13-16

序言

站在湘南古民居前,犹如聆听一位风蚀残年的老人用微弱而深沉的声音,向我们诉说那遥远的故事:泛着青光的青砖、青瓦、青石板,斑驳的清水墙,失去了昔日光彩的雕梁画栋和满布青苔与伤痕的精美石刻……这一切的历史痕迹,正渐渐地离我们而去,有的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面对即将翻去的历史一页,我们逐步认识到:湘南古民居建筑艺术它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不仅要以鉴赏的眼光去审视它,更重要的是要带着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去发现、挖掘、整理蕴藏在其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所呈现出的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并且加以保护和利用。

当你站在湘南古民居前,踏着光滑油亮的青石板路,触摸着历经岁月风霜、散发着青泽亮光的抱鼓石和石门槛,仰望着那昂首飞向天际的依稀可见昔日华美的马头墙,你才会深深感受到这就是我们本土的历史,祖先遗留下的不仅仅是书本中的文字或是老人口头的讲述,我们还有这可触摸的青砖、青瓦、青石板,还有这撒落在湘南大地的古老村落和一幢幢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斑驳却安静恬淡的古民居。审视历史,审视传统文化,这只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冲动,我们所面临的更为重要的任务应该是重新去挖掘湘南古民居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保护、利用好其中有益的部分,为新的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服务。

早在十余年前,郴州的美术家、摄影家们就对湘南古民居的建筑艺术这一传统的地域性文化现象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不少本土艺术家以现代艺术家的眼光去审视它和表现它,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还有不少独具慧眼的收藏家先行一步,在此收藏了不少具有较高价值的木雕、石雕工艺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乏,湘南古民居近些年来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其消失的速度还在加快。

湘南古民居是明清时期——湘南地区相对繁荣时期——多种文化孕育的产物,要想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挖掘、整理出它的再利用价值,这需要一批对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热情的人士去承担。2003年以来,郴州活跃着一支从事湘南古民居研究的专业队伍,这就是以湘南学院美术系教授唐凤鸣为学术带头人,由高级工程师张成城,副教授范迎春,高级经济师余亚军,高级工程师吴翘华,美术系教师张光俊、蒋登攀、胡美芳等十余位成员组成的《湘南民居的传统人文精神的研究与艺术价值的再利用》课题组。三年来,课题组成员跑遍了郴州市的十一个县、市、区和永州市的大部分县、市,调查古民居的遗存,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照片资料,整理、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走访乡民、实地勘察、测量、绘制图纸……

在对湘南古民居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课题组将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去。已建成的“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内的濂溪书院、爱莲坊、元公坊、古戏台、清风桥、九曲桥等都凝聚了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心血,这些作品无论是建筑形式、建筑元素还是艺术装饰,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已竣工的爱莲湖风景区是湘南古民居研究成果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成功之作,是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它的成功已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在为期三年多的对湘南古民居人文艺术价值进行考察、挖掘、整理、研究、利用的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湘南古民居所承载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魅力。湘南古民居是历史的、艺术的、文化的和具有科学价值的,它的人文艺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湘南古民居珍藏着千百年来的民族传承和人文精神,它承载了湘南先民的感情寄托与亲情。  湘南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记录了湘南的历史与沧桑,也记载了湘南曾经的辉煌。

湘南古民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建筑艺术及其装饰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在湘南大地生根开花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声的诗和立体的画。

湘南古民居有着重要的建筑学价值,它的村落选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体量、交通、采光、排水……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天、地、人合一”的人本主义思想。

湘南民居具有民俗文化学的价值,它是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的结晶,是封建礼制的一个侧影。

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古代文明,也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湘南文化源远流长,如何让这种文化为今所用,这才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全新课题。

过去的已经过去,面对过去我们无能为力,剩下的只能是惋惜。湘南古民居静静地伫立在湘南的山乡僻野,它一言不发,它是一种地方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本书力图从居住文化入手,对湘南古民居建筑的形式特征与类型、建筑空间模式、审美特征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述,在将湘南古民居这个中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呈现给世人的同时,揭示出湘南古民居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后记

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不可能一次达到终极境界,任何课题研究总是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湘南民居的传统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再利用研究刚刚开始,要做到系统的、全面的和清晰的研究,要真正建立一套研究的理论框架,那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本著作的完成只能说是这个课题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去发掘、整理,并在再利用中发扬光大。传统民居中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继续深入、探讨,让我们与志同道合者一同努力吧。

《湘南民居的传统人文精神的研究与艺术价值的再利用》课题组自项目研究开始到今天结题,时间整整跨越了三个年头。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利用教学工作之余,走遍了湘南大地,他们走村进户,访问村民,实地勘察,拍摄资料,行程数千公里,风尘仆仆,其中有艰辛更有快乐。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艺术、建筑两大学科,队伍中有学识渊博的学者,有经验丰富的中年专家,也有初涉社会的青年学子,是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研究队伍。

在调查研究湘南民居的基础上,我们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翻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史料,借鉴了国内有关专家研究传统民居的大量研究成果,并从湘南民居的人文历史、文化渊源、村落规划布局、民居空间模式、民居装饰艺术等诸多方面入手去研究、探讨湘南民居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湘南民居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的无比丰富性,同时也感到我们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现在看来,这本著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不少缺陷,这是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缺少历史学、人类学、伦理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配合,我们在对湘南民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留下的遗憾只能留给其他专家去弥补。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以一个艺术家和建筑家的眼光去审视湘南古民居。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有着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有着较高收藏价值的一本学术著作,人们能从中了解到湘南民居这方热土所蕴藏的历史人文价值及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

本书由湘南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唐凤鸣先生,湘南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成城先生担任主编,唐风鸣先生承担了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九章及后记的撰写;湘南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范迎春先生承担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一节的撰写;张光俊讲师承担了第四章、第七章第二节的撰写,并承担了全书的图片处理工作;蒋登攀讲师承担了第七章第三节的撰写:胡美芳老师承担了第三章、第八章的撰写;高级工程师吴翘华先生承担了建筑方面的指导工作,并参与了第九章的撰写:张成城先生,郴州市建设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张扬平先生,郴州市建设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余亚军先生,郴州市新世纪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平先生,高级经济师侯之礼先生,高级工程师吴翘华先生,高级工程师蒋少锋先生参与了全书的审定工作。本书未标明作者的照片均由唐凤鸣先生、范迎春先生、张光俊先生提供,部分手绘图片由范迎春先生、张光俊先生、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曾进先生绘制。

湘南学院院长、教授曹石珠先生为本书文字作了修订,著名艺术理论家、广州美院教授谭天先生为本书作序。郴州市建设局为湘南民居的普查工作做了指导性的工作。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处、湘南学院、湘南学院科研处、郴州市新世纪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本课题研究及著作的出版提供了部分资金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安徽美术出版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武忠平总编辑、朱小林先生、余玲小姐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唐风鸣

2006年7月1日于郴州苏仙岭傍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