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省思的修行,是贯穿所有佛法修行的传统及传承。将生命力注入法教,可以保护我们的修行不走样,同时也让修行更生活化。本书二十一章的内容,是吉噶·康楚仁波切针对学生修行中所遇到问题的解答。吉噶·康楚仁波切认为,所有的修行,都要从自我省思开始。而自我省思的练习重点,就是清晰地去体验事情本身,不要妄图改变或控制,而使事情变得更复杂。我们的心其实就像一部电影,外在世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和内在世界纷飞的念头情绪,都是投射于其上的幻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我的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吉噶·康楚仁波切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我省思的修行,是贯穿所有佛法修行的传统及传承。将生命力注入法教,可以保护我们的修行不走样,同时也让修行更生活化。本书二十一章的内容,是吉噶·康楚仁波切针对学生修行中所遇到问题的解答。吉噶·康楚仁波切认为,所有的修行,都要从自我省思开始。而自我省思的练习重点,就是清晰地去体验事情本身,不要妄图改变或控制,而使事情变得更复杂。我们的心其实就像一部电影,外在世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和内在世界纷飞的念头情绪,都是投射于其上的幻影。 内容推荐 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冲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放下自我重要感,穿越幻相,以看到真正的自己,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正是我们修行的道路。本书二十一章的内容,是吉噶·康楚仁波切针对学生修行中所遇到问题的解答。吉噶·康楚仁波切认为,所有的修行,都要从自我省思开始。而自我省思的练习重点,就是清晰地去体验事情本身,不要妄图改变或控制,而使事情变得更复杂。我们的心其实就像一部电影,外在世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和内在世界纷飞的念头情绪,都是投射于其上的幻影。一旦能看穿现象的流动本质,让妄念之心自然来去,我们就可以像看电影般地看待自己的生命,放松心情,欣赏演出。 目录 推荐序 心的苏醒 推荐序 取出心中的石块 自序 让修行融入生活 第一部 自我省思的练习 第一章 镜中修行 第二章 我们的心好比一部电影 第三章 自心的宝藏 第四章 对一切心存感激 第五章 老师有如明镜 第二部 无惧的自我省思 第六章 勇气的训练 第七章 寻找皈依 第八章 虚空,让一切都有可能 第九章 迷惑的冲力 第十章 让自己慢下来 第十一章 不勾招世界 第十二章 存在于当下 第十三章 超越自我重要感 第十四章 区别朋友与敌人 第十五章 心的延展 第十六章 幽默感 第三部 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第十七章 行动和意愿 第十八章 在醒时及睡梦中醒觉 第十九章 优美与典雅 第二十章 创造 第二十一章 伟大的可能性 试读章节 执著于自我的惯性,也就是“我执”(ego),这是所有痛苦及迷惑的根源。讽刺的是,当我们要寻找这个自己所珍惜及保护的“自我”肘,我们却找不到它;自我是易变且无法掌握的。当我们说“我老了”,我们是将身体当作自我;当我们说“我的身体”,自我又成为身体的拥有者;当我们说“我累了”,自我又相当于生理或情绪的感觉;当我们说“我看见”,自我又成为我们的觉受;而当我们说“我想”,它又变成了我们的念头。里里外外都找不到自我时,我们也许会下个结论:自我就是觉知这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一个觉知者(knower)或心(mind)。 但是当我们找寻心,却也看不到它。这个我们认为是自我的心,称为“我执心”(ego-mind),它控制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却找不到它,这有点诡异,就像一个鬼魂在经营我们的家。房子看起来是空的,但所有的家事都已完成,床铺好了,鞋被擦亮了,茶已倒好,早餐已煮好。有趣的是我们对此从不怀疑,我们假定有一个人或有一件东西,我们的生命一直是由一个鬼魂在经营着;现在是停止一切的时候了。从某个方面来说,我执心为我们服务,但它服务得不好,它引诱我们进入轮回的痛苦,然后奴役我们。当我执心说“生气”,我们就生气;当它说“执著”,我们就执著。当我们检视自己与我执心的某种“奴役”关系,就会看到它是如何对我们施压,如何玩弄我们,尽让我们做些会带来不良后果的事。 如果不想成为鬼魂的奴隶,就必须要求我执心显现其面目;但没有一个鬼魂会出现。你可以随时练习这个简单的禅定,特别是在我执心令你无法招架时,在你觉得被威胁、害怕或受制于它时。 当你不知道要如何自处时,挑战我执心显现它的面貌;当你在做晚饭或等公车时,挑战我执心现出它的面貌。挑战我执心时要抬头挺胸,不要拐弯抹角没骨气;要坚定而温柔,具穿透力却无攻击性。只需要对我执心说:“露出你的面目!”当没有一颗心显现说“就是我”,我执心就会开始松动,不再紧紧攀附着你,而你的挣扎也渐渐停止。 当然如果你的心是有面目的话,那你会有很不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找不到一颗带有面目的心,就不会把自己的挣扎看得太严重,而所有的苦痛都将减轻。 当我们直接质疑我执心时,它就会显露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什么都不是。我们可以实际看穿这个看似坚实的我执心,或自我,看穿之后所剩下的又是什么?遗留下来的是一种开放、聪慧的觉察性,它不会受到自我珍爱及自我保护的束缚,这是所有众生本有的智慧心。在这样的发现中放松就是真实的禅定,而真实的禅定可以带来究竟的证悟,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 一个修行者看待生命的方式 找寻我执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唯一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执心是无法被寻获的方法。寻获不到我执心,就找不到一个自我,那么我们又如何将所有的念头、情绪及经验都认为是针对自己而来的呢?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感觉无我的经验,当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自由感,同时也感觉到如果我不令自我重要感挡住自己,让一切变得复杂的话,我就能深刻欣赏到事情在根本上是如何圆满的了。当我发现所有维持自我的努力都是徒劳,我便感到放松了。 人们喜欢欣赏自然。我们认为自然界是美的,是纯净的。当我们看到有人在砍树或在野外挖洞时,会令我们不安。当我们不再为巩固自我感而操控所有的事,我们就可以领略自己内在本性之美。这就是一位修行者面对生命的态度。 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执著于自我时是不可能练习自我省思的,一切都会变得太个人——我的痛苦、我的愤怒、我的缺点。如果将念头和情绪都当成是针对自己的,它们就会折磨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就像用一种不舒适的东西来擦鼻子,除了制造更多的痛苦外,还有什么呢?这种“看”不是我们这儿所谈的省思。 有着无我的见地,我们就能欣然感激觉知中所生起的一切,我们就能接受任何的现起都是过去行为或业的结果,而并非就是我们自己。P6-9 序言 对快乐的渴求是普世的,而在生命中寻求快乐及意义之外,大多数的人都想成为一个美好而高尚的人;但讽刺的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苦苦挣扎着希望能够达到那些欲求。对于该如何做我们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总是发现,自己碰撞到自己的怀疑、恐惧及不安全感。 在心灵的道路上,我们谈到觉醒;但是当我们照镜子时,又是如何调解觉醒与镜中所见?倘若我们努力觉醒却罔顾自己的迷惑,我们的禅定就依然与自己即刻的经验绝缘。然而,当我们只专注于自己的惯性倾向,我们就又深陷于自我沉溺及痛苦中。 努力调解我们对觉醒的观念以及自己的迷惑,这一份挣扎便是修行之道的起点。这表达出我们对解脱及快乐的深刻渴望,同时也指出心意的伟大潜能,而这正是我们所有人都具足的。但我们具足伟大潜能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全然地高贵,或者一开始就能够觉醒。我们也许有迷惑,但是与其逃避或是与自己的迷惑对抗,不如善用它。要学会让我们的伟大潜能和自己的神经质并存,是需要某些成熟度的。通过自我省思的练习,我们可以建立这种成熟度。 在我们的经验中所生起的一切,我们不带任何分别判断,诚实地看着,这就是自我省思的精神及练习。但这很难做到,我们的习惯就是:逃避不愉快的经验,追逐快乐的经验。修行自我省思并不是要我们在自己的经验之外去体验,这点正是自我省思这个修行独有的美及善。没有偏见的注视,可以把心的伟大潜能与我们的迷惑带入我们本有的智力中,如此一来,就可以改变我们长久以来与自心的挣扎,将此挣扎转化为觉醒之道的基础。 自我省思的修行,是贯穿所有佛法修行的传统及传承。将生命力注入法教,可以保护我们的修行不走样,同时也让修行更生活化。 我的学生们在将真实的法教融入生活时碰到许多问题,这些开示是因着他们所提的问题以及需要而作的。虽然这所有的开示都根源于传统法教,也是我从自己上师那儿所得到的开示;但是,我并不把它们当作传统的法教,反而比较是我自己对法教的思惟及内观。这些开示企图鼓励学生们,能够喜悦以及诚实地自我省思,以此来深化他们对心灵道路的了解。一切传统或非正式的法教最终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减低自我重要感,让实相有空间显现。 本书源自于我和学生们的一系列谈话,这些谈话都是通过每周的电话连线。我称这些谈话为“个人化的联系”,因为它可以让我们保持长久而有系统的联络;同时也让我们直接与见解、修行相连。 如果在此书中有任何的错误,愿传承上师、空行母以及大学问者们原谅我。在此我鼓励各位读者,任何您认为有用的,请采用它。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佛陀开示的心要,是一位伟大上师在对佛法、人心以及现代生活深入思考后,用极具魅力的智慧和令人不安的诚恳写下的智慧之书。 ——索甲仁波切 第一次听康楚仁波切开示的时候,我心中长久以来未苏醒的某个部分突然苏醒过来,那是一种与实相的广大视野再度连接的感觉,有一种单纯、直接的自由。 ——佩玛·丘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