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歌版图(附光盘)/民歌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王冼平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早的民歌版图,从哪儿起源?现在这本《民歌·版图》,已经用最确凿的答案,打开了你眼中和你脚下的一个最真实的民歌版图。

你可以按图索骥,直奔中国民歌的源头。你也可以举步踏歌,随时将自己的喜好、品位和现代生活的感觉,直接接入神奇而魅力常新的民歌大干世界的纵橫阡陌之中。

内容推荐

《民歌·版图》按照版图概念把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介绍和展示,折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展示中国民歌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结合地域版图和民族来立体展示各民族、各地区的歌种与民歌,附DVD一张。

目录

代序一 “民歌·中国”开播两周年随感

代序二 面向田野——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说起

民歌无疆 编导手记

老北京叫卖调

杨柳青民歌

河北花儿朵朵红

“桃花红 杏花白”的文化空间

东北小调——二人转小帽的故事

朝鲜族与阿里郎

非凡的歌——青浦田歌

好一朵茉莉花

凤阳歌漫语

一路唱下去——台湾原住民民歌

独具特色的河南小调

“情”缘于民歌

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

广东客家山歌的魅力

重庆“罗儿调”趣谈

追寻《赶马调》的足迹

侗族大歌砸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

多姿多彩的康巴藏族“弦子”

动人心魄的藏族山歌

英雄史诗《格萨尔》

蒙汉人民智慧的结晶——蛮汉调

黄土情怀“信天游”

神奇的歌唱艺术——呼麦

内蒙古草原上的“活化石”——长调

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花儿”

千年绝唱英雄歌

英雄史诗《玛纳斯》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

后记 再画民歌版图

试读章节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流传在我国东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调儿(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二人转在原来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儿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二人转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以下几个关于二人转的小故事就能够充分说明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

《小拜年儿》和老于八爷子“诈尸”的故事

《小拜年儿》可是东北最火的小调儿,你只要在当地老乡扎堆儿的地方哼上一句“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啊”,立马就有人接你的下音儿,“大年初一头一天儿啊”,就这个大人小孩儿都会唱的小调儿,怎么和老于八爷子“诈尸”连在一块儿了?这“诈尸”又是怎么回事儿?那是老老年儿传下来的瞎话儿,说人死了以后,先要把死人尸体停放在临时搭建的灵床上,过一两天再行入殓礼仪,把尸体放入棺材里,准备下葬。这个时期里,如果死尸遇到什么情况突然发生坐起来或站起来走动的怪事,那在东北就叫做“诈尸“。这老于八爷子突然诈尸的事说来话长。

这桩事儿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辽北一个叫做东孙家窝棚村儿的真事儿。那年村里大丰收,到年根儿底,村长请来一个二人转戏班子,接连几天在村里唱二人转,铁杆儿二人转迷老于八爷子转年正月里就奔七十了,心花怒放,场场不落地听二人转,天天熬到下半夜才哼着小调回家。话说就在腊月二十三下晚儿,家里祭完了灶王爷,老八爷子就着盐豆儿把祭灶剩下的一斤多烧酒都灌到肚子里了。饮罢了杯中酒,这位老转迷就直奔二人转戏场子去了。这大半夜一连听了四场正文,有两场前面加唱了小帽《摔西瓜》、《小看戏儿》,老爷子还跟着一起唱,后面两场《寒江》和《包公赔情》按规矩不加小帽,老爷子就顺着剧情的高潮,借着酒劲儿,陪着剧中人薛丁山和包公的老嫂子王凤英哭得泪流满面。头鸡叫的时辰,戏散场了,可是老于八爷子却瘫倒在戏场不省人事了。老于家大孙儿、村长、台上的几个丑角演员七手八脚把老爷子抬回了家。第二天早晨,老于家向全村报丧,八爷子归天了!老于家原本准备正月给老爷子办七十大寿,这时候也立马改成大办丧事了。在堂屋搭了灵床,停放了穿好寿衣的老人遗体,上面盖好了几大张白色麻纸。庭院里搭了灵棚,停稳了早就定做好的棺材,就地请了二人转戏班儿的鼓乐队奏丧乐。全村人都为八爷子死在二人转戏场上的事议论纷纷,哀伤不已,别的不说,单说这乐队奏的丧乐,一天要奏乐五六场,场场都得吹奏大小悲调,吹唢呐的反复吹“大哭迷子”、“小哭迷子”,这悲悲切切的喇叭调,把村里村外的二人转迷都给招到老八爷子的灵棚里了,人挤人挤得人山人海,各个都被感染得眼泪汪汪、抽抽噎噎;老于家的孝子,一边跪灵守灵,一边号丧痛哭,那真是感天动地。一连两天,这大悲调的吹奏真把人们折腾得心力交瘁,挺不住了。村长、戏班儿班主和老于家孝子一合计,老爷子一辈子爱听爱唱二人转,乐乐呵呵了一生,为啥老给他老人家奏这些让人哭天抹泪儿的曲于呢?再说,大过年的,老人归天也算喜丧,奏点欢乐的该多好!这下子,人们炸开了锅,小喇叭马上改了调门儿,吹起了《小拜年儿》调,整个灵棚里一片欢腾。就在这当口儿,突然从堂屋里窜出一个身穿白孝衫的媳妇儿,这是老于八爷子的老闺女,这次回到娘家给自己的老爹送行,正在堂屋里守灵床,只见她小脸儿煞白,两眼瞪得溜圆,三步并成两步,跌跌撞撞跨进了灵棚,裂着大嘴高声喊叫说:“唉呀呀!可了不得啦!老爷子诈尸啦!哗啦一声,大白纸一掀,翻身坐了起来,随着小喇叭唱起了《小拜年儿》!大伙儿快来呀!这可咋整呀!”说到这儿,喇叭也不响了,在场的人们都愣住了。这时候,大伙儿都不吱声儿听着上屋的动静儿。就听见死者老子八爷子那带着沙哑的嗓门儿,颤颤巍巍地唱着《小拜年儿》的词儿I一霎时,灵棚里的亲朋好友和来看热闹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老少爷们儿都炸了营,胆儿大的直奔堂屋里去,胆儿小的也都挤到堂屋大玻璃窗外,向里边张望,大伙儿都大气儿不敢喘地盯着灵床上的老于八爷子。只见这老人,身穿寿衣,腰板儿溜直坐在灵床上,两眼直勾勾地对着大伙儿扫了一遍,突然冒出了几句话:“我这《小拜年儿》刚刚唱了几句,你这小喇叭就给打住了!你这不对劲儿啊!你这不是把我给晾到台上了吗!吹喇叭的哪儿去啦7给我接着吹,”这下子可把大伙儿逗乐了!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能哄了,有的说:“老八爷子不是诈尸,这叫假死!”,“老爷子其实是真的咽了气走了,这回小喇叭一吹小帽《小拜年儿》,又给招呼回来了,二人转这玩艺儿能起死回生,这可真神了!”这位老于八爷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后来又怎么活了?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辽北老乡们都在传说:老于八爷子已经死了两天,第三天头儿上让二人转小帽给救活了,这是真事儿!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东北人是多么喜爱二人转和那百唱不厌的小帽儿。

在东北老乡中,喜欢听二人转小帽儿和喜欢听二人转正文不完全是一回事。按老规矩,二人转一开场首先是丑角上场,来一段儿逗乐子的说口,接着把旦角请出来再逗几句说口,这时候下边的观众就等着这对儿演员唱小帽儿了,小帽儿几乎都是东北的民间小调。小帽儿在二人转的表演当中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对艺人表演的作用,演员上台来先用小调给自己溜一溜嗓子,给乐队定定调儿,接下来也好唱正文的重头戏。过去老戏班的丑角上场来有几句说口说的好:“三句也是帽儿,两句也是帽儿,排排腔儿,溜溜调儿,看看弦儿高矮,试试嗓子宽窄,弦儿高了往下落(lao),弦儿矮了往上吊,“同时,过去艺人们唱小调有个规矩,内行话叫做“吃什么药,下什么引子”。也就是说,这场戏正文是什么内容情节,就要选一个和它有些关联的小调先唱,比如说,正文戏要唱《冯魁卖妻》,前面若先唱一个小调《瞧情郎》,这就违规了,唱得再好观众也不答应。所以,唱《包公赔情》这样的悲壮戏文,前面就找不到合适的小调做小帽儿,按规矩,宁可不唱小帽也不能随便乱唱,小帽儿另一个作用是便于观众学唱小调,东北老乡听二人转,并不等于都能学会二人转的大段正文戏,人们在听大段戏之前,可以先学唱小调,也就是说,既听了戏还学了歌。丑角上台来说的几句俏皮嗑儿,说出了这个道理:“小帽、小帽,唱戏的白搭,听戏的外捞。”小调作为民间歌曲,几乎全靠二人转艺人在表演中向广大群众传播,小调的演唱都是在乐队伴奏和演员载歌载舞的表演中完成的,在艺人声情并茂的表演过程中,人们会把绝大多数小调中男女婚恋情节内容,轻快欢乐、诙谐俏皮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乡土大白话歌词儿很容易地学到手,然后成为人们经常自娱自乐、百唱不厌的民歌。

回过头来再看看前面所介绍的老于八爷子唱着《小拜年儿》起死回生的真人真事,就不难了解作为二人转小帽的东北小调儿和东北的父老乡亲们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血肉关系了。P46-50

序言

《民歌·中国》丛书,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在播出中国民歌近三年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共6册,分别为:《民歌·故事》、《寻访·民歌》、《民歌·映像》、《民歌·博物馆》、《民歌·版图》、《新·民歌》。

“民歌·中国”栏目2004年初创办至今已播出一千多期。全体编创人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行程几十万公里,沿中国版图寻录中国民歌。2006年10月的各民族民歌盛会——“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原汁原味的歌、舞、乐及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并用歌声绘制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电视版的“中国民歌版图”。

这是一部关于“民歌·中国”栏目用电视手段记录中国民歌发展现状的里程碑式的丛书,是一部融原生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关民歌事件及视觉享受为一体的丛书,更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民歌文化背景的丛书。

这套丛书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文化的不同特性,而记录这一切的,是我和我的民歌创作团队。我们是民歌的亲历者、记录者。我们以原生民歌的采集、采录、采编、采播者的身份,用温暖感性的笔触,写下了《民歌·中国》的记忆……

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应该以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歌为荣。在“民歌·中国”栏目创办之初,我们的团队就力图用我们真诚的付出绘制出一张会唱歌的“中国民歌版图”。三年时间过去了,一千多期栏目的播出,几千首民歌的镶嵌,我们终于在2006年的10月连续七天的“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的录制播出中收获了这份喜悦。

《民歌·版图》在用歌种和歌种背后的故事绘制着这张民歌的“版图”。在讲述鲜活生动的同时,也记录下了濒临消亡的残酷现实。每当这时,我和“民歌·版图”的两位编导王隽和通拉嘎(蒙古族)的心没有任何的愉悦与轻松。内心会泛起对民歌前景的丝丝苦涩,这就是现实。但愿民歌也会如同物种的繁衍生息一般,能在中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生存得更加坚强、永久。

绘制一张会唱歌的“中国民歌版图”也是我的第三个民歌梦想,不为别的,只为记录过去的民歌和民歌的过去……

王冼平

后记

再画民歌版图

最早的民歌版图,从哪儿起源?恐怕己不必再去叩问那些引经据典的教授和专家们最真实的答案,我想,还得去问问那些大山里的石头、晚霞里的孤雁、荒漠里的最后一口枯井、茶马古道上的炊烟……因为,你现在手上捧读的这本《民歌·版图》,已经用最确凿的答案,打开了你眼中和你脚下的一个最真实的民歌版图。

你可以按图索骥,直奔中国民歌的源头。你也可以举步踏歌,随时将自己的喜好、品位和现代生活的感觉,直接接入神奇而魅力常新的民歌大千世界的纵橫阡陌之中。

真正让人叹服的中国民歌版图,是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开始描摹的,起初,谁也无法估量,千年中国所容积的民歌天地有多宽,沉淀的民歌海洋有多深。现在。至少是在21世纪初,一群笃实的电视人。竟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至少让现代人伸出的文明手臂,触摸到了广袤的民歌天际,而不再是仰天长叹,俯瞰到了清澈见底的水面,而不再是望洋兴叹。

用一个“叹”字来感悟中国民歌的版图是合适的,至少是用于描摹并规划这个版图的绘图人。

中国民歌的版图,呈现于我们的电视荧屏,也是电视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反哺,虽然它不会像当下流行的时尚音乐那么火爆,那么卖座和抢眼,但确实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迁徙图,你可以无暇去走它,但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记它。很难想象,这个在历史上以文明而著称的东方民族,离开《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等项的集大咸所形成的洋洋文化大观,就能证明自己文化的优越和生长的独特,就好像一个不带佩剑的将军,何以证明他曾经驰骋疆场呢?

现在,得幸于一群年轻人在栏目总制片人王冼平的带领下,沿着纷杂繁复的中国民歌现存的线索,跋山涉水、寻古访今、去伪存真,为我们存留了一幅清晰可鉴的文化版图。倘若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人们未必会谈起今天疯狂的股票,而王冼平导演所率领的团队孜孜以求复原和传世的中国民歌版图,却一定会让人们津津乐道。

在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民歌,中国”又扩大为“民歌,世界”了,好事儿,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歌声总是唱得越远,越久,越好。

当下人喜欢用“扩张”两个字,更多的人把它用在资本和财富上,我认为文化更需要,这不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定位,而是一种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的态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