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鲜明而震撼人心的主题,朴实而具有独特文采的语言,感人而新颖别致的故事情节,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晚清年代的耸人听闻的故事,揭示了“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话题。故事讲的是清朝咸丰年间,牛树海到金鹅县两任知县,金鹅县发生的几件大事情:县内出了一起孝子案,即孙儿打死祖母案,引发“五牛分尸”酷刑重现民间;全县同一年内出了188个节孝妇,奉旨修建188座牌坊,数字骇人听闻;李短辫子起义军攻打金鹅县城,血雨腥风笼罩全城。牛树海机智治盗,拼财力救济寡妇,辛勤修建牌坊,造福于百姓,救民于水火,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死在了这片土地上,最后,他疲惫不堪,挂印离去。好多年后,牛树海途经金鹅县时,发现县城里又多了一座牌坊,那就是当地百姓为他修建的德政坊。小说对川南风土人情如诗如画的描写,更增加了这部作品的人文内涵。
金鹅县有三多:牌坊多、寡妇多、小偷多。牛树海到金鹅任知县,做的也是三件事:修牌坊,成立恤嫠会(救济寡妇委员会),治盗。其间,他曾调离金鹅县,之后第二次回到金鹅县任知县,又继续修建牌坊。在他两任知县内,金鹅县发生了几件大事情:县内出了一起孝子案,即孙儿打死祖母案,引发“五牛分尸”酷刑重现民间;全县同一年内出了188个节孝妇,奉旨修建188座牌坊,数字骇人听闻;李短辫子起义军攻打金鹅县城,血雨腥风笼罩全城。牛树海机智治盗,拼财力救济寡妇,辛勤修建牌坊,造福于百姓,救民于水火,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死在了这片土地上,最后,他疲惫不堪,挂印离去。好多年以后,牛树海途经金鹅县时,发现县城里又多了一座牌坊,那就是当地百姓为他修建的德政坊。牛树海用孜孜石乞石乞的脚步,走成了一座牌坊。小说以鲜明而震撼人心的主题,朴实而具有独特文采的语言,感人而新颖别致的故事情节,向人们完整而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晚清年代的耸人听闻的故事,揭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个沉重的话题。小说对川南风土人情如诗如画的描写,更增加了这部作品的人文内涵。
第一章 牌坊城
天空中盘旋着岩鹰粗犷的呼唤,无休无止地告诉人们大地的传奇和传奇的大地。
大清咸丰十年的一天。这是一个平静无波的日子,天空干净得一丝不挂。阳光在地上铺了薄薄的一层,便铺出了些许温暖。披戴着节日盛装的春之神满怀着再一次做母亲的渴望,高傲地莅临人间。被寒冬收藏了的色彩又重新露面:姹紫,嫣红,鹅黄,嫩绿,靛青,墨蓝,淡橙,七彩缤纷,万种风情,争相喧闹,不同凡响。正是热情奔放的季节,春天浑身洋溢着生命的欢乐。
中午时分,古驿道上走来两个人,两人均行色匆匆。前面一人三十多岁,中等个子,瘦脸无须;后面一人二十多岁,小眼睛,肩背一个蓝布方包。两人虽疾步箭行,步履却显得轻松。前面那人叫牛树海,是新上任的金鹅县知县;后面那人叫陆士杰,是牛树海的妻弟。牛树海是从省城成都赶往金鹅县赴任的,传说金鹅县的盗匪特别多,妻子不放心,就叫弟弟送他前来上任。两人沿着金鹅江往金鹅城里走。
这古驿道从省城成都东大门出发,经华阳、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金鹅、荣昌、永川、璧山、巴县到重庆,曲曲折折,全程一千零八十里,每六十里设一个驿,十五里设一个铺,五里远便有一个幺店子,路上就有了十八个驿,七十二铺,二百一十六个幺店子。好一条千年古驿道:
三国时,这路叫牦牛道,牦牛驮过诸葛亮的几多粮草!
隋唐时,这路叫清溪道,路上有过隋唐使者的南来北往!
宋元时,这路叫五尺路,路上有过宋元兵马的衔枚疾走!
明清时,这路叫东川路,路上曾匆匆走过明清官吏的绿呢大轿!
金鹅县在古驿道上颇具名声。千里古驿道上最著名的有“五驿五镇三街子一铺”,“五驿”是:简阳县境内的龙泉驿,资阳县境内的南津驿,金鹅县境内的双凤驿,璧山县境内的来凤驿,巴县境内的铜罐驿;“五镇”是:简阳县内的石桥镇,资中县内的银山镇,内江县内的樟木镇,金鹅县内的李市镇,荣昌县内的安富镇;“三街子”是:简阳县内的杨家街,内江县内的史家街,金鹅县内的迎祥街;“一铺”则是金鹅县内的太平铺。这金鹅县就占了四个,那便是:双凤驿、李市镇、迎祥街、太平铺。
牛树海和妻弟急匆匆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青石板路吮吸着大山的心血,梦一般地向前延伸。山花不时丢下絮絮叨叨的馨香,诉说着没有经历的自传和童话。
离金鹅县城还有五里之遥,一阵寒风扫过大地,整个地面冷气缭绕,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两人顺着河边走,青石板路一边靠山,一边临江,山林间传来了波乐雀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这雀语叫得牛树海有几分心烦了。波乐雀是一种神秘的鸟,这种鸟在川南一带特别多,川南人又叫它唧唧雀。牛树海自成都出发时,波乐雀似乎就如影随形般地跟着他,那莫名其妙的叫声总在他的耳边缭绕不绝。波乐雀的叫声特怪,你想象它像什么就是什么。一早晨,他还睡在床上的时候,就听到窗外的竹林里传来了波乐雀的叫声,那声音好像是:“儿久睡起,儿——久睡起!”他顿时就没有了睡懒觉的感觉,便立刻起床了。听店小二说:人站着的时候听见波乐雀叫要倒霉,睡着时听见波乐雀叫会得病,坐着时听见波乐雀叫会发财。有一个正在走路的人听见了波乐雀的叫声,他的发财心切,就立即坐了下去,却坐在了一根尖木桩上……波乐雀神秘得太有灵性了!
金鹅江带着人间的悲喜,不慌不忙流向远方。
牛树海的人生却是行色匆匆:牛树海,甘肃平里人氏,道光二十三年中进士,此人非但八股文章写得锦绣,而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为人雀泼机智,自视才高八斗,骨子里免不了有几分傲气,对官场宦海却是一无所知。牛树海先被放到四川苍溪做知县,还未到任,就被人借故参了,回省候补,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眼看家产已经当尽卖绝,候补无望,牛树海只好投靠一个朋友。时值春节,牛树海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行楷字体,联文却是颇具沧桑感:
十年人共梅花冷
一夜春从爆竹来
这副对联恰巧被四川总督骆秉章看见,他得知是一位候补知县所作,破五开印之后,骆秉章立刻传见牛树海,两人相谈甚得,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于是,骆秉章便荐举牛树海做了金鹅县知县。就这样,牛树海立刻同妻弟一起,兴冲冲上任来也!
两人一边走一边看风景,脚下的江水被阳光渲染得金碧辉煌。忽然,陆士杰的眼睛一亮,他看见江面上正漂流着一张门板,门板上平躺着一个人,人头后面竖着一块木牌,木牌上依稀有字迹。门板在水中浪上浪下,时起时伏。
陆士杰停住了脚步,他对姐夫说:“姐夫,我们去看看,看那门板上的人是死的还是活的?”
牛树海点头,立刻和陆士杰跑到江边,那门板漂呀漂,径直向二人漂来。牛树海看清楚了:门板上平躺着的是一个女人,女人上身赤裸,那竖着的木牌上写着八个字:谁人救起,男盗女娼。
牛树海心中升腾起一股无名怒火,他对陆士杰说: “把她救起来!”
陆士杰脱了长裤,踩着河水,只走了几步远,就抓住了门板,轻轻一带,门板就顺势漂到了河边,牛树海帮忙搭手,把门板拖上了岸。
门板上的女人仰面平躺着,她的头发被挽成了死结,牢牢地钉在了门板上;她的两手成一字排开,掌心向上,掌心里各钉了一根铁钉;她的双脚成八字分开,左右脚踝也钉了铁钉;她的嘴里塞了一坨烂布。女子脸色苍白,黑眼珠还在转动,她还活着。
牛树海扯出女子嘴里的烂布,女子发出一声长长的撕心裂肺的号叫。陆士杰找来一块石头,几经撞打,铁钉终于动摇了,一颗颗被拔掉了!牛树海将身上的外衣脱下来,给女子穿上,扶她起来坐着。女子浑身哆嗦着,上下牙齿不停地打架。她怯怯地看着牛树海,眼里闪闪而出的是恐惧和无助。
牛树海小心翼翼地问:“姑娘,你是哪里人?为何遭此劫难?”
女子却没有感激之情,她低着头,不说话,也不再抬头看他。
牛树海无奈,他站起来,极目四望,却看见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宇,顿时有了主意,就对陆士杰说:“你把她背到那个尼姑庵里去!”
陆士杰不解:“姐夫,您怎么知道那是尼姑庵呢?要是和尚庙又怎么办?”
牛树海说:“那当然是尼姑庵了,庵堂的房子没有翘角,一眼就能看出来!”
陆士杰不再争辩,只得背起那女子,朝那个庙宇走去,牛树海在前面引路。
只半刻工夫,两人就到了庙宇大门口,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文兴庵。
陆士杰朝姐夫投以佩服的一瞥,感叹说:“果然是个尼姑庵,姐夫真有眼力!”
文兴庵的庙门虚掩着,牛树海伸手敲门,门开了,出来一个小尼姑。小尼姑看见了陆士杰背上的女子,顿时吓得后退了半步,惊恐地叫喊道:“哎呀,你们怎么把这个贱人给救了?”
牛树海问:“小师父,你认识这个女子?怎么说她是个贱人呢?”
小尼姑嘴J陕,一下就说了出来:“咋不认识?全城的人都认识她,她偷男人,被钉了门神漂河灯,哪个都不敢救她,你们怎么能救她呢?”
牛树海又问:“她是哪家的女子?” 小尼姑回答:“她是马总爷的小妾,你们救了她,你们就得罪了马总爷!你们知道马总爷吗?就是这里的武官总兵马占魁,谁也惹不起的!”
牛树海见小尼姑眼里残留着惊惧,就对她说:“把你们的师太叫来,我有话说!”
小尼姑转身去了,陆士杰把女子从背上放了下来,让她坐着,女子长一声短一声地呻吟着。他这才认真打量这女子:二十岁左右,面容姣好,神态自若,一点没有受苦的感觉,天生的一个美人坯子。
一个中年尼姑出来了,她只看了地上的女子一眼,脸上就隐隐透出不安来,她向牛树海打个问讯:“两位施主,带着这女子到此,不知有何吩咐?”
P1-5
走遍了天涯海角,回过头去看,还是故乡那座山最高。
我生于隆昌,长于隆昌,我深情地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神奇的土地。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当时正在隆昌一中读高中,记得当时的隆昌县城里就有几十座牌坊。看着那些牌坊就觉得很不顺眼,我们一群红卫兵曾策划过如何摧毁封建社会的残留物——牌坊,但因很多牌坊与民房紧密相连,无法下手,故此未能付诸行动,使得隆昌县城里的牌坊逃过一劫。
1991年,我参观了自贡的恐龙博物馆之后,偶获灵感,觉得古老的石牌坊就像恐龙一样,早已绝迹,今后不会再有了,由此更显弥足珍贵。于是,我写了一篇介绍隆昌牌坊的文章,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算是第一次把隆昌牌坊公开推向全国。
1992年,我为隆昌编写了一本乡土教材《川南门户——隆昌》,在该书中,我设了专门章节来描绘隆昌牌坊,正式把隆昌牌坊定义为“一部立体史书”,让更多的隆昌人认识到隆昌牌坊群的价值。从此,牌坊情结纠缠着我,就像一个沉重的十字架,甩也甩不掉。
2005年,我又写了一篇《隆昌牌坊记》,发表于北京的《百姓》12期上,随即被《作家文摘报》、《中外文摘》等数十家报刊转载,隆昌牌坊开始走出国门,为海外所知。
这其中,隆昌官方也发现了隆昌牌坊群这个旅游壳资源,对隆昌县城的南关牌坊进行开发,并且获得了成功。此时,我正在写以隆昌夏布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天下商标》,心里却开始构思《天下牌坊》这部长篇了。
2006年10月,我的《天下商标》脱稿了,便立即投入了《天下牌坊》的创作之中。我写《天下牌坊》有两个目的:一是为隆昌的旅游业的发展张目,二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古老的石牌坊,对提倡妇女守节的伪道学思想进行批判,对德政文化和孝文化的积极因素给予肯定。
在书中,我有意识地将笔触伸入了两个禁区:一个禁区是封建社会里自始至终都存在的淫具市场,另一个禁区是男人和女人寂寞时的自慰性行为。我知道,要突破这两大禁区是要担风险的,但我还是斗胆尝试了。历史可以是五花八门、一塌糊涂,但绝不能是空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写?为什么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呢?这种文化心态恰恰应了那句名言:既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天下牌坊》完稿于2007年3月,当时,我将内容简介发到了上海、北京的两家出版社,又发了一份给四川的巴蜀书社,上海、北京两家出版社都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而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四川的巴蜀书社,原因是我很看重“书社”二字,中国的四大书社:岳麓书社、黄山书社、齐鲁书社、巴蜀书社,都是以出正统的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而闻名的,“书社”总能让人闻到浓浓的传统文化味。
《天下牌坊》中注入了太多的传统文化元素,那是我有意为之,看到很多文学作品正越来越远离自己传统文化的土壤,我更应该如此做了。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共隆昌县委、隆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我表示真诚的谢意。
邱承佑
2007.12.4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