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话语构建所体现的权力关系表明,它属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治灌输。为了使这一灌输能最大范围地顺畅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成立,就迅速建立了从中苏友协总会到各地的分会、支会、支分会这样一个遍及全国的中苏友协网络。这一网络以“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为宗旨。各级组织一成立,就迅速在所辖地区开展中苏友好活动,包括扩展基层组织、吸收会员和传播中苏友好话语。本书以大量档案资料、地方志、报刊资料和回忆录为支撑,运用历史学和传播学的方法,对1949—1960年的新中国中苏友好话语构建活动的过程、内容、特点、影响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本书选题新颖,论述充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历史现象的全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学术史的回顾
三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资料来源
四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1949年以前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
一 文艺先行:俄苏文艺作品的译人
二 中苏文化协会与《中苏文化》
三 夺取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
第三章 倒向苏联老大哥一边(1949—1952年)
一 中苏友好协会遍地开花
二 核心话语
(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二)“中苏同盟天下无敌”
三 渲染性的话语构建
(一)以资本主义国家之“丑”衬托苏联之“美”
(二)轰轰烈烈的“中苏友好月”
第四章 全面学习苏联(1953—1956年)”
一 中苏友好协会的改组
二 令人瞩目的中苏友好馆
三 话语主题
(一)《莫斯科——北京》
(二)“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三)“斯大林永远不死”
四淡化的趋势
第五章 弱化的中苏友好话语(1957—1960年)
一 中苏友好协会的收缩
二 空泛的话语
三 回避分歧
四 迅速弱化
第六章 中苏友好话语构建的总体特点(1949—1960年)
一 “天下无不是的苏联”
(一)1949—1960年的宣传制度
(二)“中苏友好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二 多样性的话语构建方式
(一)聘请苏联专家
(二)编译、发行苏联文化成果,制作以介绍苏联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
(三)中苏互派参观、访问团体,中国派人赴苏联作长期或短期学习
(四)掀起“俄语热”
(五)举办讲座、报告、座谈和展览
(六)利用权威人物构建中苏友好话语
(七)组织中苏人民互相通信
三 构建活动的高度统一性
四 运作的现实性
五 逐步淡化的趋势
六 话语构建中的不良现象
第七章 针对不同阶层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
一 针对农民:集体农庄是幸福之源
(一)农民的乐园——集体农庄
(二)因陋就简的话语构建方式
二 针对工人:社会主义前途无比美妙
三 针对妇女:“苏联妇女是我们的榜样”
四 针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第八章 新中国构建中苏友好话语的原因
一 巩固新政权
二 建设新中国
(一)发展社会经济
(二)建设精神家园
三 毛泽东的政治策略
四 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姿态
第九章 1949—1960年中苏友好话语构建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 国内建设情况和中苏关系的变化
二 毛泽东的政治个性
第十章 中苏友好话语构建活动的影响
一 普遍的认同
二 有限的怀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