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系列梦想
刚刚有人喊出了犹大这个名字。一声呐喊,只有一声,随即消失在黑暗的掩护之中,这是在英国的一座音乐厅,很久一一很久一以前的事了。
这声呐喊,两个拉长的元音,本意是表达听众的抗议和控诉。结果却恰恰相反,它混淆了风格与本质、真诚与艺术、过去与现在,甚至更糟。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维护正义的过激反应,无论这种正义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但是没有人会误以为这是智慧。
这句谩骂显得出奇的古板和神经质,仿佛出自主日学校。即使在一个名义上的基督教国家,把一个演艺明星比作出卖全人类救世主的叛徒也太愚蠢了。这似乎是歌手本人的观点。
不过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然后闹得沸沸扬扬:犹大!害死基督的凶手。但是这一次,新奇之处在于叛徒杀死的神正是他自己。毫不费力。在一场流行音乐会上。这件事注定会成为传奇。
这声呐喊,这种情绪的爆发,似乎有点难以自圆其说。这个态度激烈的质问者,跟所有为他的愤怒鼓掌叫好的人一样,都是付了很多钱来被激怒的。而且这本应在意料之中:被质疑的亵渎者一一让我们把他奉为小恺撒一早已昭告天下了。这个恶棍在全世界巡回演出,侮辱他的听众。报纸上早就报道了,英国是他的最后一站。但实际上有两点事实。
首先,被指控的人从未对他背叛的东西宣誓过忠诚。他不是围绕着他的名字建立起来的狂热崇拜的信徒,而且他非常坚持这一点。他不感兴趣。
其次,他有自己的历史。抛开别的不论,他是个犹太人。中世纪已经过去了,除了在英国,在哪儿还会有人骂一个犹太人是犹大?
毫无疑问,被指控的人惊呆了——很多人愿意相信是这样——受到责难,身处自己艺术风暴的冷焰中心,他立场鲜明地对这种攻击做出了回应。几乎完全是言语上的。
他说:“我不相信你。”
他又接着补充道:“你是个骗子。”
然后他转向乐队,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大声点儿演奏。”
不管怎样,这事关艺术。过去的过去,未来即将开始。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直到现在。
接下来的噪音就像冲击波的声浪,这种音乐过去几十年里都是“地下录音”,被廉价音响粗劣地复制,被神化、被歪曲,被否定、被接受又被否定。音乐和言语中也饱含愤怒,歌手仿佛在质疑重力的同时却被它向下拖,一寸一寸地,沉入愤怒的听众之中,这些人正如他歌曲中所描写的一样。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那又怎么样?
在另一个晚上,另一种气氛中,或许他会看到其中的幽默,但是现在他已经筋疲力尽。在成为歌手将近五年后,他已经从一个阿谀奉承的模仿者、一个为病态心灵发声的坏精灵、一个从历史和其他人的歌曲中偷窃的年轻天才,成长为一个找不到明显先例的艺人。他被赞扬,也被误解(这很有趣),受到祝贺,也受到指摘。许多人相信他是独特而“普世”的,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颠覆者,同时至少对他们来说又无比可靠。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领袖。
谁的领袖?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拥有他一样,特别是当他歌唱自由时。他们说他是全新的。但他似乎完全了解维系事物的旧传统,他必须去打破,坚决彻底地打破这种不合情理的传统,使用一切据称是传统的武器。
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这个晚上,这场演出,见证了一切从哪里来。所谓的创造力,是一种重新看到、听到原本熟悉的事物的能力。(P1-2)
我的音乐绝不轻松。它们并不友好、成熟、甜美。它们可不会温柔地靠岸。我猜你可以说它并不商业。不仅如此,我的风格不合规则,无法被电台简单地分类。而这些歌曲,对我来说,比轻松的娱乐要重要得多。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入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进入某种不同的境界中,那是某种自由的境界。
——鲍勃·迪伦
大多数中国人不大知道鲍勃·迪伦,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奇,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时代。
——凤凰网
如果你不知道鲍勃·迪伦,就没有资格提到“民谣”这两个字,虽然鲍勃·迪伦本人也曾经被人说成是民谣的背叛者,甚至更早之前还曾被看作是民谣音乐的剽窃者。真正的民谣是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具有亲和力、不妥协精神、社会批判性、自省意识,在歌迷眼中,民谣歌手大都是诗人、先知、英雄和一个时代的代言人,鲍勃·迪伦属于那个时代,同时又超出了那个时代,读这本书可以很好地了解迪伦和他所处的时代,还有民谣音乐的演变与发展。
——有待
曾经激越、投入,诗性的深刻到骨髓的歌。
——田沁鑫
鲍勃·迪伦做出了“激发国家良心的贡献”。
——比尔·克林顿
鲍勃·迪伦的文字能将所有执迷的灵魂唤醒。再过几百年,他那些不朽的诗句依然会在风中飘荡。
——汪峰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文学界、音乐界震动。很多人问:“为什么是他?”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在美国临近加拿大边境的一个犹太家庭,从幼年起就被教育听到空袭警报要往桌子底下躲、苏联人可能要向美国投放原子弹。在他的少年及至青年时代,黑人会因为向白人女性吹口哨而被打死。美国卷入越战漩涡,越陷越深。古巴发生“猪湾事件”。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被害……这个时期的美国,正在经历一段动荡时期: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如火如荼,垮掉的一代大行其道。这个从明尼苏达的小镇希宾走出的孩子,抱着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复杂态度,来到了纽约的格林威治村,登上舞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歌手很难不受影响。在高产而惊人的创作中,迪伦将严肃的主题,将政治,将诗歌,将时事,都写进歌里,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一个标签式的人物,一个抵抗歌手、反战人士,从而彻底改变了流行音乐的面貌。他写出了《答案在风中飘荡》《像一块滚石》《暴雨将至》《时代在变》《自由的钟声》《约翰·卫斯理·哈汀》。他被人们当成旗帜。粉丝追随他,想听他对各种时事的意见。媒体追踪他,不论他在哪个角落都能发现他。批评家分析他,定义他,批判他。人们需要他,出于各种目的想要他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鲍勃·迪伦。
但是,他一直都只想做自己。他不为外界所动,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音乐,要写什么内容,要做什么改变。在《曾几何时》中,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不同时期的“鲍勃·迪伦”,在作者看来,他们有很多个,每一个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事件交织在一起,有时受其影响,有时与之对抗。但每每,他都在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愿被外界力量牵着走。作者在书中对迪伦的描绘可谓极深入。他剖析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他巨大的创作力,他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复杂态度,他对自己名字的纠结,他的私录卡带系列,他和毒品的关系,女朋友对他创作的影响,他那捞得一手好油水的经纪人,他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兴趣,他无休止的巡演,他意外的摩托车车祸,等等。难得的是,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鲍勃·迪伦,一个有血有肉的天才,一个活在真实的政治、文化、文学环境里的音乐家。
这部鲍勃·迪伦的传记体量庞大,内容深刻,将各个领域的事件与人物交织起来,织出一幅迪伦的全景图,又细细梳理,形成脉络,让我们看到各种标签、赞誉、声音、评论、抨击背后一个真实的变化的鲜活的鲍勃·迪伦。整部传记分为两册,本册《曾几何时》从迪伦年少离家开始写起,以感性而犀利的笔触刻画了创作出从《鲍勃·迪伦》到《血泪交织》十几张专辑的迪伦,即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一段时间。下册《被遗忘的时光》讲述了之后几十年里各个“鲍勃·迪伦”的故事,这个“一代人的声音”的近况。书中涉及大量术语、人名、地名、作品名,以及政治、文化、音乐、文学知识,编者在编辑过程中尽力做了查证统一的工作,但由于时间紧张,不免挂一漏万。希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适合了解迪伦、研究迪伦,走进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时代的读本,相信感兴趣的读者读罢会有所收获。
60年代初,当年轻的迪伦迅速走红,格林威治村的人们问:“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是他?对于这个问题,迪伦自己有答案吗?
也许,答案在风中飘荡。
另:本书几位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了翻译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具体翻译分工如下:第1~3章、11章,唐奇;第4章,齐建晓;第5、8、9章,修佳明;第6、7章,陶娟;第10章,曾轶峰;第12~14章,吴少骊。其中,唐奇对第10章进行了校订,吴少骊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初译。特此说明。
杜俊红
2017年1月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出生,是20世纪极重要的摇滚音乐家,美国文化的符号,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语言大师,也是一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多次提名的音乐家。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伊恩·贝尔著,修佳明、吴少骊译的《曾几何时(鲍勃·迪伦传)(精)/歌者传记》中,作者绘制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将音乐、历史、文学、政治、以及鲍勃·迪伦的个人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复杂矛盾、绚丽耀眼的画面。对于这位传奇歌手、他的歌曲、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时代,让我们目不暇接,本书观点新颖,充满洞见。那个被创造出来想要重新创造美国的艺术家,在这里得到了揭示。《曾几何时》是对鲍勃·迪伦的传记式研究,在这个永远试图理解自己的国家里,它一次又一次地打碎,然后重组。迪伦已经成为一个谜,照亮世人。在这部两卷本的作品中,这个谜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正如瑞典皇家学院所说:他的音乐之美已达到极崇高的地位。他重新赋予诗歌以高昂的姿态,这是自浪漫主义时代之后便已失去的风格:不为歌颂永恒,只在叙述我们的日常,好似德尔斐的神谕正向我们播报着晚间新闻。“众神不写作,他们跳舞,他们歌唱。”
伊恩·贝尔著,修佳明、吴少骊译的《曾几何时(鲍勃·迪伦传)(精)/歌者传记》体量庞大,内容深刻,将各个领域的事件与人物交织起来,织出一幅迪伦的全景图,又细细梳理,形成脉络,让我们看到各种标签、赞誉、声音、评论、抨击背后一个真实的变化的鲜活的鲍勃·迪伦。整部传记分为两册,本册《曾几何时》从迪伦年少离家开始写起,以感性而犀利的笔触刻画了创作出从《鲍勃·迪伦》到《血泪交织》十几张专辑的迪伦,即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一段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适合了解迪伦、研究迪伦,走进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时代的读本,相信感兴趣的读者读罢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