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中国历史,品位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本书是回味历史系列之回味南北朝,力图通过对南北朝几百年间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回顾反思,探寻一下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书中把历史当故事说,把学问当评书讲,使你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新颖的表现手法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尝试。它试图在史学家和小说家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吸取历史学的观点和成果,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借鉴文学的叙述与风采,但没有虚构的情节。从而赋予历史以活力,在历史的花岗岩中融入道德激情和审美的诗意,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度和风范。在这里,历史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它处于人类的理性思考、道德评判和审美观的光亮之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乱世,而南北朝则已是处于这次乱世的后期。南北的局部统一使中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分裂对峙时期。从公元420年刘裕废恭帝建宋起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北方则由鲜卑族建立的魏国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的北方,进入北朝时期。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几个朝代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又代周于589年灭陈统一了全国。这期间,南北对峙,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北伐和南征充斥其间,战乱不断。
那个分裂、对峙、动荡的乱世是令人心痛的,而乱世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漠视更是让我们心痛。但我们应当看到,即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社会仍在发展,文明仍在进步,为后来高度发达的唐宋文明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本书通过一些通俗生动的故事让人们去珍惜生命,珍惜和平盛世的可贵。望人们能够以史为鉴,寻求一条长治久安之道。
二、在内讧中急剧衰落的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在位仅四年,于公元482年病死。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武帝还是比较有作为的,在位共十一年,能够关心政事、劝课农桑、减免赋役、崇尚儒学,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是南齐最繁华的时期。而到了晚年,由于在实行检籍政策上出现重大失误,引起社会动乱、百姓嗟怨,导致爆发了农民起义。虽然最后镇压了下去,但已经预示着南齐的衰弱。公元493年7月,萧赜病死,诏命皇太孙萧昭业继位。
从萧昭业开始,南齐步入刘宋后尘,大肆屠杀宗室,内乱不迭。公元493年,武帝萧赜病逝,由于皇太子萧长懋早死,孙萧昭业继位。武帝让竟陵王萧子良和萧鸾辅政。萧子良是武帝的次子,在百官心中威望颇高,是和萧昭业争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但由于萧子良生性淡泊,不爱处理政务,再加上萧鸾的坚持,萧昭业得以即位成功。
萧昭业阴险狡诈,很会掩饰自己,矫揉造作,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他父亲死时,他表现得很悲痛,尤其在外人面前更是如此。可一回到家里,就很高兴,还让一个姓杨的女巫用法术诅咒自己的祖父快死,以使自己能提前当皇帝。祖父萧赜卧病期间,萧昭业人宫服侍,在给妻子写信时,一连写了三十六个小“喜”字,作一个圆圈环绕着一个大“喜”字。但在奄奄一息的萧赜面前,他却满面愁容,还没开口说话就先流下眼泪。这让萧赜深受感动,拉着他的手叮咛说:“如果想念爷爷的话,就要好好做。”但在萧赜死后,萧昭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重地赏赐了那个女巫,以奖励她咒死祖父的功劳。然后,把那些曾经跟他竞争帝位的弟兄叔伯,分批屠杀。最后,萧子良担心自己遭祸,忧闷而死。当萧子良去世后,萧昭业兴奋异常,高兴得手舞足蹈。此时,能够威胁他的只剩下萧鸾了。萧昭业在位时挥霍无度,每次赏赐亲信都在百万以上。他常对钱恨恨地说:“我从前想你十个都没有,今天如何?”不到半年,国库便为之一空。
萧鸾,是开国皇帝萧道成哥哥的儿子,萧昭业的叔祖。萧昭业几次要杀萧鸾,都在犹疑不决时被人劝阻。公元494年,萧鸾发动政变,杀死了萧昭业,立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为皇帝。但不到四个月,萧鸾又杀掉萧昭文,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是为齐明帝。由于他的皇族血统过于疏远,而且高帝、武帝的子孙们也日渐长大,他的儿子却还很年幼,这使他深感威胁。为了根绝后患,他把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屠杀罄尽。史书记载,每逢他晚上焚香祷告,呜咽流涕时,左右的人就知道明天一定会有人被杀。其中最为可笑的是,他一口气杀掉萧铉等十个亲王。杀掉之后,他才命令有关部门告发那十个亲王谋反,要求处死。可笑处就在这里,当萧鸾接到报告后,不但没有批准,反而义正词严地大加申斥,批驳不准。这个有关部门站在“神圣的法律”立场,冒着皇帝震怒的“危险”,一再请求,坚持立场。萧鸾这才“迫不得已”,向法律“屈服”。这就是真实的萧鸾。
萧鸾在屠杀十位亲王之后就逝世了,他的十六岁儿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喜欢跟大臣接触,只喜欢出宫闲逛,可是却不允许任何人看到他。这可真是一个奇怪的性格。于是在每次出宫前,都要先行戒严,更为了防止有人从门缝偷看,下令凡是所经过的街道,两旁的屋舍都要空出来。于是在萧宝卷统治时期,南齐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皇家卫队前驱的鼓声一响,老百姓就像听见空袭警报一样狂奔而出。再向四方逃命。据史书记载,萧宝卷每个月都要这样出游二十多次,而且方向无定,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尤其是夜晚游乐时。由于霎时间鼓声响起,顿时屋瓦震动,烛光照天,卫士塞满道路,百姓从梦中惊起,出奔躲避。偏偏又处处戒严,不能通行,于是男女老幼左奔右跑,哭号相应,景象十分悲惨。有一次,由于不知道御驾到底从什么地方经过,一个孕妇来不及逃走,被萧宝卷看见,下令剖腹,母子齐死。又有一个害了病的老僧,无力逃避,躲在草丛里,萧宝卷下令射箭,老僧于是被乱箭射死。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最荒唐凶残的皇帝之一,更由于他父亲萧鸾常跟他提到萧昭业对自己犹疑不决的往事,告诫他说:“动作要快,不要落到人后。”萧宝卷深记这个教训,所以杀人时快如闪电。猜忌一动,杀机即起;杀机一起,立刻行动,不作任何犹豫,也无任何预兆或迹象。这种恐怖政策,在萧宝卷即位的两年内就连续激起人们的反抗。第一次发生于公元499年,萧宝卷的堂兄萧遥光起兵进攻皇宫,失败被杀。第二次发生在同年,大将陈显达起兵从江州(江西九江)进攻建康,失败。这两次兵败迅速地被平定,更增加了他的气焰,认为天意民心都站在他这一边,屠杀更变本加厉,连他的胞弟萧宝玄也被他杀害。
在萧宝卷的荒淫残暴统治下,朝廷中人人自危,百姓对他也怨恨不已,整个南齐国势衰弱,奄奄一息。萧宝卷成了众矢之的。公元501年,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萧衍起兵讨伐萧宝卷,人心思归,很多将领不满萧宝卷的统治,投靠了萧衍。萧衍很快便攻人建康,而萧宝卷在慌忙逃跑时被身旁宦官砍杀。这个作恶多端的昏君死时仅十九岁,历史上称他为东昏侯。
萧衍入建康后,扶植萧宝融为傀儡皇帝,自己则由大司马晋封为相国,又被封为梁王,掌握了南齐的朝政大权。公元502年,萧衍废掉和帝萧宝融,建国号梁,他便为梁武帝。不久,萧宝融被杀,南齐灭亡。
P28-31
纵观中国历史,大致是按照“盛世—衰世—乱世”这样的轨迹发展的。治乱循环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也预示着乱世的发展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乱世,而南北朝则已是处于这次乱世的后期。南北的局部统一使中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分裂对峙时期。从公元420年刘裕废恭帝建宋起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北方则由鲜卑族建立的魏国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的北方,进入北朝时期。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几个朝代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又代周于589年灭陈统一了全国。这期间,南北对峙,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北伐和南征充斥其间,战乱不断。
但正如所说的乱世背后是一个治世,南北朝亦如此。南北的局部统一让世人看到了大一统的前兆,而民族间规模空前的大融合则是这时期最重要的特点。从十六国以来,侵人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被汉族文明同化,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从而使汉族补充了新鲜的血液,扩大了汉族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汉民族。范文澜说过:“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民族与汉族融合而成的汉族。”这段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开始衰弱,寒门庶族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南朝开国皇帝皆出身寒门,因此政要实权也委于寒门地主。虽然还不时出现士族凭优越地位打压寒门庶族,但已掩饰不住他们内心的恐惧和虚弱。
在经济上,经过南朝这段时期的发展,南方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已接近黄河流域,为中国经济格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均田制的实施稳定了经济的发展,并延续到唐中期方废除。
在文化上,北朝文化总的来说是不及南朝的,但也有其特点。这一时期佛教开始兴盛,南北双方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佛教,使佛教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而佛教文化也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吸收,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互涉互补的文化格局,确立了儒、释、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对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文学艺术中,南朝在五言诗、骈文、书法绘画、文学批评以及数学、天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朝在佛教艺术上得到了充分发展,敦煌千佛洞、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著名佛教石窟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总之,那个分裂、对峙、动荡的乱世是令人心痛的,而乱世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漠视更是让我们心痛。但我们应当看到,即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社会仍在发展,文明仍在进步,为后来高度发达的唐宋文明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回味南北朝》,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生动的故事让人们去珍惜生命,珍惜和平盛世的可贵。望人们能够以史为鉴,寻求一条长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