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梁晓声
必胜兄:
遵嘱寄上散文三则,请任选一篇,或皆录之也请便。
另,我和李国文共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陈秉骞同志一二篇,也请考虑一下,陈是50年代大学生,近在各报刊发散文颇多,我读过,还评过,实在是挺好的……
另,身任副部级干部,工作之余仍能习文,且文章华好,可谓不易矣。应予推崇之也……
晓声匆匆
4.6忙草
必胜兄:
遵嘱寄上散文断想。
我在忙着改电视剧,不多叙。
祝好。
晓声4.14
梁晓声先后两封信,信中顺便推荐了他和国文老共同的朋友的散文,看出他的热心,也看出他没有搞清我们约稿信的内容。这也难怪,他是个忙人,或许他沉浸在朋友文字的美好阅读中。在我收到的信中,少有他这样子不管不顾的。
我后来去信,一定又报告了我们编书的范围,他会理解的。他随和,细腻且有情分,是处事简单没多客套的人。
那是在1996年5月上海之行吧,时间我之所以肯定,是因为我们在机场见面时,他仅穿着一件衬衫,拎着个纸袋子,晃来晃去的,一看那里面没有什么内容,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我们住上海西藏路附近的宾馆,参加海军作者的一个电影脚本讨论会,与他住一屋,那时这样的安排也多见,也自然。我吃惊他这点行头就能出差,就算是夏天衣着简单,不是还有两天,还是到大上海啊!一个印有单位字样的纸袋,装书还是采买也罢,他却当做行李袋子,这样简陋而随便,恐难在文化人圈里少有他人,何况他还是一位走红的作家。晚上睡觉时,他拿出一个套圈套在脖子上,说是颈椎不好,无可救药,如此这般,可能缓解。那一夜,在有点闷热的气候下,梁兄也是这样子的一头套圈,直面于枕,看他那样真有毅力。其实,我也多年因腰榷而颈椎,弄得脚麻手麻的,也有病友介绍这法那方,都嫌麻烦,可能也没有他那样严重,就没有这大手笔式的举动。早餐上还是在会上,他老兄也是戴着的,真佩服他的认真和淡然。想想这样子一个脖套子,我等之人也总有点不习惯,也不雅吧,而名人梁晓声则不然,他回归本原回到本真,是率性为之。多年过去,不知他这个顽疾如何了。但那个纸袋子行头,那个颈椎套圈中的梁兄,可爱的印象实在难忘。
那些时,有机会与他相见,有几次是由李国文老师牵线,有外地的作家来京聚会,还有几次是一个什么小会,总见到他,还有叶楠,感觉到他们三人常在一起出现。记得,叶楠老说到有什么事,爱说去问晓声,一口鼻音很重的河南普通话,慢条斯理的却是坚决的,叫起晓声来,很亲切,在他的心中,梁晓声什么都知道的,都会想办法的。
不知晓声是否如叶楠老说的那样什么都有办法,但是在文学创作上他是多面手。他的小说自八十年代初、新时期开始,以众多知青小说而文名远播,他在电影、电视,以及纪实文学创作中,也是多面出击,他的散文虽写过往生活,有亲情的如父爱母爱,以现实性和思想性见长。他的随笔杂感,直面现实触及时弊,有时对体制上的弊端,人文精神的缺失,都给以坚决针砭,而且,也为一些民生问题呐喊,为底层人的状态鼓呼。他对文人的虚假、沉湎自我自恋,有严厉而坚执的批评。为此,他的直率,也让有些人不快。他在《人生真相》《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和《梁晓声语录》等中,论及思想、爱情、友谊,对生活中假恶丑,以及人性的偏失,进行发言。有时不顾情面,好像一个文学愤青的激昂,而自己大快胸臆,活脱出一个坦率不做作的梁晓声。我想,他从《今夜有暴风雪》、《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泯灭》再到散文、随笔,他的文学轨迹由青春的祭奠,到现实的呼唤,再对于民生的关注,时有呼啸奋进。他是一个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激昂不失赤诚、本真的人。
不知是否因为他多在沉思和思考之故,晓声是一个不太爱说笑的人,有时,不苟言笑,矜持得有点木讷,这或可为保持着对社会人世一种有利的观察方式吧。
让我惊异的是,他二三年前,还不用手机,也不用电脑。在现代化技术汹汹之势下,他有老僧入定的淡然,保有原始状态的写作和交往,在文人中,特别是中青年小说家中不多见。可是,他却开了博客,我不知他是如何把文字传上博客的。即使我等用电脑多年,也不习惯这博客方式。以这样一个现代信息的平台与社会交往,这不是作家们都能做到的,无疑,可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他的手书,是较为规范的那种。新时期以来出道的小说家们,虽也有书写较为劲道有样的,但不客气地说,多半是没有太多手书练习而急速成名后,在写字方面先天不足,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当然,时间也许会助他们成功。梁晓声不是这样,他的字是有格有体的,硬朗而流丽也练达,自成体格,一张那个时期商店常见的信纸上,他写来是好看有样的。十多年前,文人们雅集,还不太时兴会前会后写字画画,可是,那么多的作家朋友,书法上也算精进有为,像梁兄这样子的,直接可以在书法上独当一面的,我想,经过这多少年的研习,其书艺会更为可观。
关于散文,梁晓声认为:
文如其人——于小说未必,于散文定然。散文是最近性情的一种文体。散文最是一面镜子,最能映出为文者的形状……于狭义言之,散文常能代表文学的一种“质”,于广义而言,散文常能代表文化的一种“魂”——一个时期刊发着怎样的散文,印证一个时代的糜朴之痕……
我个人喜欢魂清质朴的散文……可惜这样的散文如今不多……散文尤其需要为文者有文人的性情、心智和灵魂——目前,中国之文人普遍缺的是这个。结果我们在散文的海中却难觅散文了……
性情、心智和灵魂,这是个高标格的要求,梁兄言简意赅,直点穴位。
P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