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宁波历史文化名人、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全祖望诞辰300周年,进一步阐发全祖望的文化精神和学术成就,丰富地方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宁波鄞州区政协于2005年10月整理出版了纪念全祖望的纪念文集《越魂史笔》。为更好地纪念全祖望先生,学习他的精神,编者特选编全祖望诞辰300周年纪念文集续集《史心文韵》,以进一步宣传全祖望的学术成就、历史功绩和崇高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集)/鄞州地方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嘉俊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纪念宁波历史文化名人、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全祖望诞辰300周年,进一步阐发全祖望的文化精神和学术成就,丰富地方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宁波鄞州区政协于2005年10月整理出版了纪念全祖望的纪念文集《越魂史笔》。为更好地纪念全祖望先生,学习他的精神,编者特选编全祖望诞辰300周年纪念文集续集《史心文韵》,以进一步宣传全祖望的学术成就、历史功绩和崇高精神。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集,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领导讲话和报告;第二部分为本次会议收到的全祖望专题论文;第三部分是《越魂史笔》未收录的有关全祖望的论文;第四部分为本次会议和我区政协纪念全祖望的活动等报道。 目录 序 在纪念全祖望诞辰300周年暨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报告会上的致辞 在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纪念全祖望诞辰300周年暨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报告会上的致辞 转换研究范式,开创浙东学派研究新局面 在纪念全祖望诞辰300周年暨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报告会结束时讲话 实心求是实学求是实事求是——全祖望的学术精神及其实践 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 略论全祖望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与传承 论黄宗羲与全祖望的“遗民观” ——兼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从“桓溪”看全祖望文化主义立场 漫议实学,兼论全祖望在清实学上的贡献与地位 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史实辨正 全祖望与程智的《守白论》 全祖望与《永乐大典》的利用及其影响 论全祖望的关学观 全祖望实学思想的特征及其影响 从高丽使馆之争,论学术辩论的逻辑规则——兼析全祖望论高丽使馆 全谢山与杭堇浦恩怨纠葛 《烟屿楼文集·记杭堇浦》辨诬 全谢山文献学 论全祖望“去短集长”的治学方法 全祖望手书对联初探——纪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 寄怀“双韭山房” 纪念全祖望诞辰300周年暨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 报告会纪要 全祖望诞辰300周年纪念文集《越魂史笔》举行首发式 全祖望:班史之后第一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全祖望的史学著作,也飘洋过海,让海峡另一边的学者震撼之余,吸引着他们将研究的目光投射到离他们一岸之隔的浙东来。 张丽珠,台中市彰化师大教授,当她从台湾远道而来,现身全祖望的故里,表达台湾学者对浙东文化的敬意时,站在报告会讲台上的她非常激动:“收录在《越魂史笔》里的文章,是我在1984年硕士毕业的论文,全祖望是我史学研究的起点,决定着我一生事业的方向,后来我致力研究清代思想史,与全祖望让我的感动不无关系。21年后,我来到了全祖望的故乡,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圆满。” 21年前,张丽珠选择全祖望作为她史学研究的起点,是因为他在《鲒■亭集》里的一段文字让她感动。那段文字选自《明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亭张公神道碑铭》:“顺治八年辛卯九月,大兵破翁州,太傅阁部留守华亭张公,阖门死之。大兵人其家,至所谓雪交亭下,见遗骸二十有七,有悬梁者,亦有绝环而坠者。其中珥貂束带佩玉者,则公也。”字里行间的骇神夺目,悲壮淋漓,令张丽珠动容。她的论文因此很长,约十余万字,将她对全祖望及浙东学派的敬仰,全都倾注笔端。大约四年前,她将那篇东西整理出来,寄给大陆的某刊物,结果却没录用。没想到四年后,当她答应北京某大学的邀请,来参加这个报告会时,她并没想到自己所去的地方竟是全祖望的故乡,更没想到的是四年前寄出的论文,竟然人选在《越魂史笔》里,于是就有了她“人生的一个圆满”。 、 这个圆满给了她很多惊喜,她在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关于全祖望的学术见解,让在座的大陆学者倍感亲切。当她在会后参观全祖望的故居时,她的感受是:“想不到鄞州这么美,这么安静,台湾到处都是闹哄哄的,找不到一片净土。”在新城区参观,东湖花园的美丽再次打动她,甚至让她产生在此购房.退休后来此安度晚年的念头。 作为一个被全祖望所感动所召唤的台湾学者,张丽珠对浙东学派也有自己的见解:“清代浙东史学,自黄宗羲开其蚕丛,经万斯同、全祖望而发扬光大。浙东史学在清朝沉闷无生气的一片考据声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对清末的革命志士也起到了鼓舞的作用。全祖望以盛世之民,述亡国之痛,为浙东史学承前启后的重要史家,而其崇文献、重当代、贵专家,也体现了浙东史学精神。” 专家视点 桓溪是南塘河上游樟溪的一条短小的支流,但是它的发源处天井山,却有宁波地区最著名的“五龙潭”,五个彼此相迭的山涧“龙潭”由一线飞瀑串连,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四明谈助》说:“天井山,神龙在焉,有五井。”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的龙潭是宁波府署和鄞县县衙请龙祈雨的所在,也是宁波平原最著名的人与神灵沟通的契合处。 正因为有“龙潭”也就意味着这里同样有龙的存在。‘那么,这条流经祖望家乡的河流,也自然地把龙的灵气带到了全氏的聚居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龙在当时代表什么?它代表着一个最高政权的神圣根系。这样,在祖望的心里,就有了并不稀罕京城龙脉的底气,有了笑傲王侯的心理基础。 这一种态度,在他的《桓溪全氏祠堂碑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他的深意是要赋予桓溪更新广的意义,这是史家真正的史识,也是这篇文章真正的“文眼”所在,他在“桓溪”中体会到史家的某种使命感,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而在《桓溪旧宅碑文》里,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就是祖望的一篇人生宣言和文化宣言。这篇宣言,正好道出了祖望心中那个比人仕做官更具有价值,而且不惜以后半生的全部经历去完成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认为,以祖望在后半生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孜孜不倦,当初官场的挫折其实不算什么,如果他愿意继续为官的道路,凭他的毅力和韧劲,凭着他对历史的洞悉与把握,他应该知道自己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完全有可能东山再起。只有当他感觉到他所执着的还有更具意义的东西时,他才会无所顾忌地“放废”了,所谓放废,很清楚,就是放弃仕途废绝官场。 ——节选自《从“桓溪”看全祖望文化主义立场》 谢山偏好浙东学术,尤其致力南明史,对于乡贤义旅,尝为之铭日“肝脑涂地,逆天堪通五百人……国殇毅魄,至今累唏!死殉其军,生理其蜕。”可见深藏他心中的浙东意识,就是激励他奋力为之的活水源头。 梨洲撰《南雷文定》,曾悲乎“天地之所以不毁,名教之所以仅存者,多在亡国人物。”叹其心血流注.与朝露同唏,文献脱落,后世泯然未有知者;痛乎“江东草创……一时同事之人,殊多贤者,其事亦多卓萤可书;二十年以来,风霜销铄,日就芜没。”斯真志士之痛也!因此化黍离之悲为网罗遗轶,为跃然纸上的发潜德之幽光,故日“家国之恨,集于笔端,不觉失声痛哭,栖鸟惊起,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世读者孰不为之动容者?是故谢身缅怀前贤,接手梨洲文化伟业,亦日“桑海诸工,其以用世之才,而槁项黄馘,赍志以死。庸耳浅目,谁为收拾?其逸多矣!”“此非予表而出之,其谁更表而出之?”故宁偃蹇终身,矢志为故国遗臣、乡邦文献收拾散佚,以慰先烈重泉之恨,“庶前辈一生肝血,不与尘草同归澌没。”终其一生,无惧乎鼎镬之诛,极力于发明沉屈,“碧梧翠竹,以类相从,庶潜德不终湮。”而南明义士、浙东义旅与黄梨洲等,应并皆可堪告慰矣! ——节选自《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P354-357 序言 中国近代维新运动旗手、文史巨擘梁启超这样说过:“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爱读某家,我必举《鲒■亭集》为第一部了。谢山(全祖望)先生性情敦厚,而品格极方峻,所作文字,随处能表现他的全人格,读起来令人兴奋。”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则这样表达他对全祖望的敬意:“绝顶聪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朱熹,另一个就是全祖望。朱熹,朱夫子,人人知道,全祖望这人,要不是研究界的,一般不大知道。全祖望,字谢山,浙江人,学问、道德、文章都冠于一时,后世尊称他为谢山先生。”这位被中国两大文化巨人共同推崇的千古俊杰全祖望就是宁波鄞州人,今年恰逢他诞辰300周年。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亭长。双韭山民,学者称谢山先生。 全氏的故居在鄞州洞桥沙港口。自宋至清这个家族一直耕读传世,繁衍生息。自祖望先祖全天叙之时,在宁波城内月湖西岸的白坛里建起了住宅,因堂前有桂树,称“五桂堂”。全祖望就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诞生在这座住宅里。 祖望自幼聪颖,4岁就开始读书,父亲全书教以子书诸经,他已能初解章句。8岁时,兼读《通鉴》、《通考》等历史典籍,使他从此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14岁时,跟从三余草堂的董次欧先生学习经史。董先生是位学识渊博而生性古板的人,学生们都敬畏他而不敢亲近,只有祖望常常因对经史上的问题与先生争论,这使古板又爱才的先生大为赏识,悲喜交加地赞叹:“这是我门下的俊人。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他的大成了。”也就在这一年,全祖望补博士弟子员。他到孔庙拜谒,在名宦乡贤祠中,看到明末降清求荣的谢三宾、张杰的神主时,勃然大怒:“这些反复卖主的逆贼,怎能玷污官墙。”把谢三宾、张杰的神主牌丢进了泮池。其少年意气已与故国忠义息息相通了。 25岁时,全祖望被浙江督学王兰生选为贡生,次年人京师。两年后在顺天乡试中考中举人。主考官李绂为全祖望的才学所惊赏,认为他是浙东学术界自王应麟、黄震以后的第一人。从此两人结为师友,相互切磋,关系密切。乾隆元年(1736),32岁的全祖望考中进士,人庶常馆,与李绂一起借读《永乐大典》。每日必读完20卷,并雇人抄录其中的资料。不幸的是当国的权臣张廷玉与李绂不和,而祖望为李绂密友,结果恨屋及乌,并恶祖望。次年散馆时,全祖望被定为下等,归吏部去候补知县。全祖望面对这种不公正的遭遇,一怒之下回到家乡。接着两年,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全祖望为之丁忧在家。乾隆五年(1741),李绂为江南乡试主考官,全祖望来到南京,不料李绂在、大病之后,元气大伤,神情憔悴。看到自己尊敬的师友在宦海中的浮沉结果,使他万念俱灰,从此断绝了做官的愿望,那一年,他才37岁。 这既是一个大不幸,又是一个大幸。一方面由于未能人仕,全祖望失去了经济来源,生计渐成问题,以致断米绝薪,无以为炊,这是祖望个人的不幸。而另一方面,全祖望开始潜心于对乡邦文献的搜罗钻研,尤其对发生于明末清初这块土地上的惊天地j泣鬼神的抗清史事给予了全身心的关注,并推而广之,对那一时段殉国、殉学、殉志的志士仁人树碑立传,表彰忠义,追慕先贤,逐渐汇成日后名重一代、遗惠千秋的《鲒■亭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祖望绝仕,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乾隆十三年(1748),全祖望应邀到绍兴蕺山书院主席讲座,聘为山长。一月后,学者云集,以至学舍人满为患。但由于在表彰殉难义士上与人意见分歧,祖望一怒便辞职回乡。书院骤失良师,学生都感痛心。次年公推蔡绍基等人来甬恳请祖望返院,绍兴知府杜甲也密恳观察使请祖望回绍,面对年俸千金的待遇,祖望坚守自己的立场,断然拒绝,坚辞不就。 自离京以后,太仆陈兆■多次来书催促出山,少师梁师正也拟特疏力荐,祖望均力辞不就。至乾隆十七年,48岁的全祖望应广东巡抚苏昌之请,出任天章书院山长。天章书院在广东肇庆,又称端溪书院。数月后,旧病复发,祖望仍带病教学,考订地望故迹,次年春因病重辞职返回故乡。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年甫十三的儿子昭德夭折,祖望伤心过度,病势转重。自觉于世不会太久,便急召他的入室弟子董秉纯、张炳、卢镐、蒋学镛等,夜以继日地抄录他的著作。祖望则在病床上口授旨意,将不满意的文章删去十分之七,以免贻误后学。这样挨了四个月,至七月,这位生于“圣明时”的“拓落者”,终于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一生,溘然长逝于故居。这一年,全祖望才51岁。全祖望一生治学,家无余财,无以为葬,家人不得已将全祖望的万卷藏书出售,得二百金购置灵柩,薄葬于宁波南郊祖关山的荒冢滩上。这位18世纪中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就这样寂寞、萧条地离开了人世。没有子嗣,也没有遗产。然而却留下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著作,留下了光耀千秋的精神。 全祖望著作种类多,数量大。据统计,除《鲒■亭集内编》38卷、《外编》50卷外,尚有《经史问答》10卷、《句余土音》2卷、《宋元学案》100卷、《读易别录》3卷、《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等多种著作较为流行。此外辑有《续甬上耆旧诗》70卷、《国朝甬上耆旧诗》40卷。其中还有《沧田录》、《双湖志》、《张苍水诗话》、《四明族望表》等。 除了这些卷帙浩繁、内容宏富的著作外,更重要的是全祖望留下的精神遗产。他以卓越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继司马迁以后最有文采的传记史家。其人生虽仕途坎坷,但人品却冰清玉洁,以耿直清正的品格和汪洋恣肆的才情构成了德才皆备的人格,成为浙东人民敬仰的先贤。这也是我们纪念他的原因所在。 全祖望的精神首先在于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挚爱之情,对那些在天崩地裂之时执著于理想和民族大义的殉难烈士无限敬仰之情。为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大江南北,寻访于乡野荒村,探寻和挖掘那些湮没于世代转换期间感天动地的英雄和无数赍志而殁的忠魂。一篇《梅花岭记》将抗清名臣史可法的精神和节操描绘得淋漓尽致,神情毕肖。千百年后,它使人读之仍五内俱沸、潸然泪下。《鲒■亭集》中,有多少这样洋溢着爱国爱乡激情的诗文?又有多少感天动地、惊神泣鬼的挽曲?正是这种爱国爱乡的至情才发为心声、化为诗文,成就一代大家。 全祖望的精神在于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操。14岁的少年到学宫看到卖主求荣的败类,便愤然将木主碎之投之泮池,这是何等的豪气?一言不合,志趣相异,即使以太守之尊予以挽留,以千金之酬予以支俸仍不能令其心动,断然拒绝,这是何等的坚定?于学问观点相异极其宽容,于人品操守上下极其严苛。评人论世,不假颜色,月旦人物,纯出天陛,这是何等的高洁?这是中国文人最可贵的品质,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珍贵内核。 全祖望的精神还在于秉笔直书的史德、洞微察异的史识和文采斐然的史才。在于他融思想家的睿智,史学家的敏锐和文学家的才情于一体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造诣。全祖望以深邃的学识根底和斐然文才独兀于清代学林大家之列。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阮元评价说“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以传,而鄞县全谢山先生兼之”。正因为他集三学于一体,熔三才为一炉,融会贯通,以臻至境,才蔚然成家,成为中国学术史上唯一一个仅仅以乡邦文献这样狭小领域的研究而跻身于全国史学大家之列的史学家,并以其斐然文采获得“班(班固)马(司马迁)之后第一人”的美誉。 全祖望的精神更在于他对事业的那种挚爱,那种忘我的献身精神。为获得死难志士的遗稿,他可以以七尺男子之躯,长跪在志士后人的门前,仅仅是为了获得这些志士的作品,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传之后人,付诸史集。这一跪,是对历史真实的礼拜,是对史学神圣事业的膜拜,直让人惊愧难言,百感俱生。为了获得久觅不得的文稿,他可以倾家之财,友助之资,欣然换之而无顾米断薪绝。为了让自己作品能有益于世,不致贻误后人,他于病榻之上,丧子之后,仍全力整理其一生作品,要门生将其作品加以抄录,凡不理想的部分大加删减,毫不留情。这种执著于事业,求精于至境的追求贯穿了这位伟大史学家的一生。从4岁启蒙直至5l岁的病逝,其人生的轨迹连成了一条追求事业的路标,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为理想而终身创造和奋斗的典范。百年之下,令人读之仍感动不已,羡情油生。 全祖望是鄞州人。这是鄞州的骄傲,也是鄞州的幸运。然而长时期来,我们对全祖望的事迹、精神和贡献却知之不多,知之不详。这使我们感到一种急切的期盼,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让家乡的人民都认识全祖望,都了解全祖望,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全祖望。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整理他的著作,宣传他的事迹,继承他的传统,弘扬他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鄞州人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鄞州人的责任。为此,区政协在全祖望先生诞辰300周年之际组织力量,收集资料,于2005年10月出版了纪念全祖望先生的专集《越魂史笔》,以宣传全祖望的贡献,弘扬全祖望的精神。让全祖望高洁的品行,耿直的秉性,诚挚的感情所凝成的精神如水一般融入鄞州的文化传统之中,成为熏陶、感化一代又一代鄞州人品格的理想典范。2005年10月29日,鄞州区政协联合中国实学会、宁波行政学院(宁波市委党校)、宁波市社科院、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召开纪念全祖望诞辰300周年暨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报告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80余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台湾彰化大学等34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9家研究单位。有4位专家作了报告。大会收到12篇专题论文。我们将这些论文与前已收到的论文合编成册,作为《越魂史笔》的续集,取名为《史心文韵》。经过半年的努力,现已编竣付印。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学者研究全祖望,为人们了解全祖望提供新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人们可以发现这位18世纪卓越的思想家、伟大的史学家并未远逝,在他诞辰300周年之际,他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德正被他故乡人民所认识,他的深邃思想和不朽精神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仍然活在故乡人民的心中,仍活在生生不息的鄞州文化之中,活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纪生活之中。 是为序。 朱寓宝 政协宁波市鄞州区政协主席 鄞州区地方文献整理委员会主任 2006年8月20日 后记 为纪念宁波历史文化名人、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全祖望诞辰300周年,进一步阐发全祖望的文化精神和学术成就,丰富地方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区政协于2005年10月整理出版了纪念全祖望的纪念文集《越魂史笔》,又于2005年10月29日联合中国实学研究会、宁波行政学院、宁波市社科院、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召开纪念全祖望延辰300周年暨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中国实学会会长葛荣晋等专家学者80余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寿永年,区政协主席朱禹宝,宁波市行政学院副院长朱中人,宁波社科院副院长林崇建,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定,区人大副主任蒋瑞金,区政协副主席张嘉俊、秘书长姜芬琴等出席会议。这是区政协与全国学术界共同纪念鄞州籍文化名人的尝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在会上,葛荣晋、寿永年、朱禹宝作了重要讲话。赵馥洁、王俊义、张丽珠、周时奋等4位专家作了报告,大会还收到专题论文12篇,这些报告和论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全祖望先生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识、斐然的史才和伟大的人格,高度肯定了全祖望在史学上的创造和贡献,剖析了全祖望史学风格、史学特点和他以文化主义立场所作的选择以及他与实学的关系。为更好地纪念全祖望先生,学习他的精神,我们特选编全祖望诞辰300周年纪念文集续集《史心文韵》。以进一步宣传全祖望的学术成就、历史功绩和崇高精神。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领导讲话和报告,第二部分为本次会议收到的全祖望专题论文,第三部分是《越魂史笔》未收录的有关全祖望的论文,第四部分为本次会议和我区政协纪念全祖望的活动等报道。 本书的编辑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宁波出版社的同志为本书出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谨致谢意。由于编者的学识所限,在本书编辑中尚有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编者 2006年8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