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北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学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北往事》叙述的是“成长的故事”。每一个进入成年世界的人都会怀念自己的成长岁月。在那些既格外明朗又分外忧伤的日子里,我们有多少疼痛、孤独、寒冷和迷惘感伤。欲说还休的心事和压抑不住的青春情愫彼此纠缠撕扯,突围的信念和规范的制约总是碰撞不休。于是,少年人的天空常常一碧如洗又布满阴云。阅读《西北往事》,使我们再次走入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审美世界。在这个布满过去的阳光和灰尘的世界当中,我们闻到久违了的青春的气息,重新听到了那些曾经使我们心旌摇荡的动人的歌谣。

内容推荐

《西北往事》是青年作家张学东的一篇新作,发表在《作家》长篇小说2006年春季号。作者通过书写“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懵懵懂懂的成长经历,把一些平常的和不平常的事告诉读者,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沉重。

阅读《西北往事》,使我们再次走入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审美世界。

目录

序言

赤篇

 1 黄铜玩意儿

 2 弟弟

 3 糖的滋味

 4 最黑暗的一天

橙篇

 5 晚霞

 6 约会

 7 古怪的声音

 8 师生之间

黄篇

 9 清洁工

 10 父女俩

 11 口红

 12 跳动在COSIO上的时间

 13 哦,下雪了

 14 两个女人

绿篇

 15 心情不错

 16 可怜的寡妇

 17 子荣父耀

 18 迷茫

 19 惩罚与对抗

青篇

 20 蝴蝶飞走了

 21 死谜

蓝篇

 22 瘸子

 23 弄潮儿

 24 因祸得福

 25 病人

 26 忠告

紫篇

 27 回来

 28 婚事

 29 新生命

 30 哭声响亮

附录

试读章节

很快,就连食品厂子弟学校也被迫停了课。教室门被撬飞了;窗户叫学生砸得稀巴烂;桌子板凳都一夜之间缺胳膊少腿;讲台上屙满了屎尿;黑色的纸灰里偶尔能看到半页幸免于难的学生课本,白森森地露着一角怪吓人的。学校的代课老师整天也被揪来抓去,连我们的老校长也都被剃了可笑的阴阳头,叫人拖着死猪般在厂里一通乱打,可怜的老校长哭爹喊娘。所有人都说念书没有用了,知识越多的人阴谋诡计也越多,对人对己对社会主义,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我们子弟学校高年级的那些学生,个个都像是中了邪。他们六亲不认、骂骂咧咧、喊打喊杀,不是砸桌凳烧课本,就是朝那些教过自己的老师吐口水、擤鼻涕。通常是,这边批斗会还没有正式宣布结束,那边学生们早就带头冲进人堆里,争先恐后地揪老师的头发,扇很响亮的耳光,还往老师的身上啐白唾沫,往脸上涂黑墨汁,给老师头上戴尖顶帽子,往鼻子和脸上贴无数张白纸条,把他们装扮成黑白无常的样子。

我哥这时也光荣地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我亲眼看见他用毛笔在一个女老师的脸上乱涂乱画。我哥的画技实在太差,那个女老师在他笔下很快就变成传说里的钟馗,披头散发,龇牙咧嘴,脸上长胡子,模样十分的荒唐。女老师自始至终都在抽泣,好像犯了错误的女学生,但又好像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而遭受如此的戏谑和折磨。

我哥像个蹩脚的指挥家,一边抖着手里的画笔,一边对那个女老师呸呸地吐着口水。他说哭屁哭,再不老实的话,看我不揍扁你。那个女老师吓得再不敢出声。

那时,厂里确实破败和萧条得一塌糊涂了,到处都是被焚烧和砸毁过的痕迹。子弟学校的操场上也空荡荡的,一群讨厌的麻雀在上面漫不经心地用碎步跳跃着,好像也在示威游行。所有的墙壁都贴上了白纸黑字,那些字个个写得有人头大,让人见了浑身直发怵。

突然有一天,我们无比震惊地发现,我爸的名字也赫然被写在上面,还被画了个大大的红圈,又打上了锋利鲜艳的红“×”,就像被判了死刑的囚犯。

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过我爸的名字被写得这么巨大、这么醒目过,斗大的名字后面紧跟着几行东倒西歪的黑字。我们这才惶恐不安地得知,那是厂革委会给我爸定下的一系列罪状:牛鬼蛇神、特务、披着羊皮的狼,他们说我爸整天尽吹些资本主义的靡靡之音,他是站在烟囱上招手——想把人往黑路上引;此外,我爸经常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对社会主义心存不满,对党和人民耿耿于怀……总之,我爸一下子就成了大伙儿眼中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其实,我爸这人并没啥本事,他只是一个给食品厂烧锅炉的工人,他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和吹小号。表面上看,这两件事情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我爸不往肚子里灌下二两烈酒,是吹不出什么好调儿的。除了上班烧锅炉,他就成天价抱着他的破号呜呜哇哇地吹,边吹边往肚里灌酒,酒在他的五脏六腑里燃烧,吹出的曲调也透露出火辣辣的味道。我们家时刻有种要被点燃的危险。

顺便再哕嗦一下,我爸早先是一个文艺兵,吹拉弹唱样样能来两下,可他就是爱喝酒,酒喝多了就爱吹胡子瞪眼睛(他们这些搞音乐的都有点不正常)。几乎没有领导喜欢他这样的性格,反正从车间主任到罗厂长,我们厂没有谁真正愿意待见他。他曾在厂里搞过几天宣传,接连与工人、干部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摩擦后,他就被提溜到锅炉房干活。还有,我爸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很自负,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还有点愤世嫉俗的臭毛病,不论做什么事情,他从来不认真地检讨自己,只知道回家对我们动拳头发脾气。我妈总是在说我这辈子算是倒了血霉,摊上你这样没本事的男人!这种时候,我爸自然要与我妈大肆理论一番,轻则吵,重则打。之后,他倒跟没事人似的,把自己关在一问幽黑的房子里,昏天暗地地一通乱吹,好像我们家死了人要他来报丧似的。我妈的哭闹声当然就被小号的声音淹没了。我想再泼辣的女人在我爸这样的男人面前也毫无办法。自打烧上锅炉以后,就很少有人同我爸说话。没人说话不要紧,好在我爸有他的烧酒和小号,都是嘴对嘴的玩意儿,只不过他是把从酒瓶里吞进肚里的那团火,又鼓着腮帮子从那只黄铜玩意儿的嘴里吐了出去。那团火便以我爸为圆心向四周蔓延,传到别人的耳朵里是不是音乐我并不知道,可我总听着别扭。我爸这样吹来吹去喝来喝去骂来骂去,我们家便像一辆被他折腾得散架的老牛车,随时都有坠落悬崖的危险了。

事实就是这样,我妈跟我爸总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争吵,哪怕一丁点事情都会弄得脸红脖子粗的。我爸大概有些怀才不遇的困惑和迷茫,他也许到死都弄不明白,我为什么连一点他的音乐细胞都没有继承下来。他整天优哉游哉地吹着,其实我知道他希望能感染我使我能决意做他的嫡传弟子,可我对他的黄铜玩意儿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厌恶透顶。我爸时时有种担心,他觉得我完了,其实他是觉得我们都完了,包括蓝丫和我哥——我爸对他的子女们充满了愤怒与失望。我爸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挨个数落我们,这是他的一贯风格。

等到我们厂再开群众批斗大会的时候,我爸就被一伙人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家里架着土飞机推出去游大街了。

这回,厂革委会决定非要把我爸彻底地批倒批臭不可,让我爸这个自以为是的坏人永世不得翻身。我爸这种人天生又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性格,他两眼紧闭垂头丧气一言不发,好像革命烈士,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妈哭着倒在家门口,好像一只得了瘟病的老母鸡。我们把她搀回屋里,她哭得死去活来,就像我爸已经被人拉出去枪毙了似的。

那些戴红袖箍的人的确非常愤怒,他们嗷嗷怪叫着,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将我爸的裤子扒光了,又用线绳子把我爸心爱的小号捆绑在他的两腿之间。他们推推搡搡,像赶牲口似的架着我爸往前走。那个黄铜玩意儿就在他的腿胯中间吊儿郎当地乱摇乱摆,样子真的丑陋极了。

就这样,我爸被他们押着从食品厂一路走到东方红剧院,再从东方红剧院走到十字街头的大型批斗会场,然后他就跟一大群剃了阴阳头、挂了破鞋、戴着尖顶帽子的人会聚一处。围观的人热血沸腾,一个个高举拳头,振振有词,谁都像最纯粹最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副不把旧世界砸得稀巴烂决不罢休的架势。

这一天,我爸跟那些花花绿绿的人待在一起,就像是在等待最后的一次判决。他们这些丑陋的“地、富、反、坏、右”,在广场上歪歪斜斜瑟瑟缩缩跪成长长的一溜儿,仿佛一条半死不活的巨蟒那样蔫头耷脑无精打彩。P2-4

序言

在西北的青年作家中,张学东的小说不以灵动飘逸见长,也不以艰深沉郁取胜。其取材大多是平民百姓的寻常岁月,把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艰辛与烦恼一一细数。由于他所面对的是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所以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地鸡毛地展示庸常人生的无意义,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常常连接着最深刻的生命之痛。由此,揭示寻常岁月里的生命之痛,就成为张学东小说创作最为鲜明的特点。

张学东的成名作短篇小说《跪乳时期的羊》(原载《十月》2002年第1期),似乎昭示了作家感悟生命独特的方式与通道。羊是自然界里最温顺的一种动物,被人饲养的羊的命运就更是完全掌握在人的手里。当作家以诗意的笔触展示生机勃勃的草场,展示奔跑在草场上的羊群时,他同时也传递了生命需求自然合理的信息。青草如牧歌般荡漾,母羊的双乳饱满丰硕,跪乳的小羊乖巧而又霸道。这样一幅美丽的草原牧歌图,却被罩在母羊双乳上的青布兜儿破坏了天性的和谐。小羊不仅不能享有本来属于它的羊乳,而且又被阉割,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自然能力,最后又遭人的屠杀,失去了幼小的生命。一个自然的生命就这样在残暴的外力和人的干涉下,扭曲地走完了它的全过程。而所有这一切都源自另一物种——人类的生命需求。那是一个同小羊羔一样可爱的嗷嗷待哺的婴儿,一个贫穷得除了羊再没有任何能够指望的财产的家庭,他们的生命需求同样也是自然合理的。小说采用婴儿的视角,用婴儿纯净的目光调和了矛盾的尖锐性。一只羊的生命之痛被柔化、搁置了。然而它并没有被遗忘。

在长篇小说《西北往事》中,生命之痛的忧伤旋律再度响起。一个承受着政治和经济双重压力下的家庭,几个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主人公“我”的眼里,姐姐蓝丫是狼,哥哥是狐狸,早年丢失的弟弟是一只懵懂的蝌蚪。为了生存,为了争夺一点可怜的更为有利的生存条件,他们几乎用尽心计,也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他们伤害别人,同时也被别人伤害。哥哥的告密,蓝丫的偷窃,既让人感到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也让人感到得到的不易。糖的滋味是甜的,可与糖的滋味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蓝丫来说却是母亲和哥哥的一通拷打和不期而至的初潮,在“我”则是对母亲的私情和弟弟的丢失的种种疑惑。孩子们终究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逐步成长,这部长篇小说首先让我们看到了关怀与伤害、教育与欺骗,孩子们在分辨、接受与拒绝中逐步成长,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教材,也可以使成年人反思。

《西北往事》里与普遍的物质贫穷相伴的,是更为普遍的一种精神贫穷:小说里这一家人周围,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在情感世界里备受侮辱与伤害,心灵深处全都伤痕累累。那个温柔的南方女孩林秀秀,她先后被两个男人所抛弃,最后又因绝望而自杀(抑或是被负心的男友所杀?);文静善良的女孩罗杨,由于她的父亲坐牢、母亲精神失常而在窘迫中苦苦挣扎,直至后来慢慢地走向一蹶不振;“我”母亲的情人被“我”父亲整治成了当地著名的瘸子;“我”哥哥狠心地抛弃了林秀秀之后又被食品厂的另一个姑娘方兵抛弃,而方兵自己的婚姻则被“我”哥哥搅得一塌糊涂,丈夫反目,她的生活走向不幸;就连那个与世无争的弱智孩子大头,也因人们的残酷惊吓落水而亡(抑或是为了追逐美丽的蝴蝶而陷入深渊?)。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活得快乐,没有一个人活得有尊严,生命之痛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从而成为永久的心灵之痛。

对于生命之痛,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人体会更为深切。张学东的中篇小说《女人别哭》(原载《长城》2005年第4期)中的孙惠珍,就是一个有着这种体会的女人。从表面上看,她与孙大田的婚姻是她用尽心机、处处主动得来的。而实际上,她是在婚姻中以自己为筹码来争取更好一点的生存条件。如果婚姻生活幸福,这一行动深处所隐藏的痛苦的动机也许会被长久地掩盖下去。不幸的是孙大田遭遇车祸身亡,孙惠珍的生命之痛由此浮出水面。与她的婚姻相比,她与孙红军两情相悦的私情更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然而这种人性的合理性却遭遇三重阻击:第一,她破坏了别人的婚姻家庭;第二,她背叛了自己刚刚去世的丈夫;第三,乱伦。这三重阻击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面对这样的力量,无论是她还是孙红军,都没有还手之力。当生命之痛变得无法承受时,解脱的办法只有死亡。她没有死成,她的生命之痛也就远远没有结束。父亲病重,儿子丢失,又一次让她品尝骨肉分离之痛。我们不能责怪孙惠珍不想自立自强,因为她所置身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她提供自立自强的条件。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甚至无从争取这样的条件。她只能把男人作为自己的依靠,先是孙大田,再是孙红军,然后是残疾人二麻子。依存于别人的生命当然不可能是舒展的生命,“认命”其实就是在最大限度内忍受生命之痛,并把它当作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

那么,支撑人们忍耐、承受生命之痛的力量又从何而来呢?这种力量首先来自自然的生命力。生命先天地具有冲破一切阻碍、最大限度地发展完善自己的能力,还有治疗自己精神和肉体伤痛的能力。就像《跪乳时期的羊》中的那只小羊羔,在被阉割之后不久就恢复了体力,长得体格强壮,浑身圆滚滚的,它似乎忘记了曾经的伤痛;就像《西北往事》中的那群孩子,不管是贫穷的生活,还是母亲和哥哥的拷打,都没能阻止蓝丫的初潮如期而至。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精神和物质的匮乏而不再长大或拒绝长大,男孩的脸上长出了胡须,颈上长出了喉结,“我”后来还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学校;而《女人别哭》中的孙惠珍在丧夫的巨大痛苦中,还能孕育出新的生命。她虽然因绝望而企图自杀,但在被二麻子救下以后,也能在二麻子更为贫穷的家里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而那个新生命(孙惠珍跟孙红军的私生子男孩扁豆),在继父二麻子的照料下,也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生命本来就是这样生长着,从小到老;生命就这样延续着,一代又一代。

这种力量还来自人性的真、善、美。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永远是抚慰心灵伤痛的良药。想想《西北往事》中那两个并排坐在水泥管里的男孩吧,他们的促膝长谈,他们的亲密无间,真是“一种成年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幸福时光”。还有“我”对罗杨长期以来真诚的关爱,“我”为了与罗杨做伴去看望她劳改中的父亲,而可以不顾自己父兄的严厉责罚。至于《女人别哭》里那个脸丑耳背的二麻子,虽然知道扁豆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虽然知道孙惠珍并不爱自己,却仍然以他博大的爱心对待孙惠珍母子俩,就连同村的孙猴子的女人也爽快地给没奶吃的扁豆喂奶,这怎能不让人心里暖暖的!

在青年作家张学东的笔下,恶总是有边界的。《西北往事》里“我”的父亲虽然极其凶残地整治了自己的情敌刘庆福,但在刘庆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以后,还是他在暗中偷偷接济着刘庆福;几乎恩断义绝的“我”的父母,在姐姐蓝丫生子之后,他们也表现出了压抑不住的父爱与母爱,而又因为生育了孩子,蓝丫自己的生活也被照亮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张学东的短篇小说《送一个人上路》(原载《上~-))2003年第8期)中的祖父,为了多年前的一句承诺,他居然让一个非亲非故的孤寡人,在自己家里白吃白住了六年七个月零二十一天,这不能不说是种奇迹。  张学东就是这样,在指点着残酷和血腥的同时,他的笔下还一直涌动着温馨柔软的人情。这种温情和柔情像空气和水一样,始终弥漫渗透在他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处角落,每一条缝隙。寻常岁月里的那种生命之痛,也因此变成了可以承受之痛。

书评(媒体评论)

张学东的叙述总是显出避重就轻、化繁为简的特点,他使复杂的生活现象变得单纯而简朴,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单纯而简朴的叙事本身也包含了“伤痛”。生活本身并不单纯,读者从叙事者似不经意地透露出来的细节中,或者是小说在最后卒章显志补上关键一笔中,意识到生活本身沉重的真相。

——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学东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70年代作家。70年代的作家大多是这个时代的“异数”。普遍的评论认为,这是没有集体记忆的一代,是一个试图反叛但又没有反叛对象的一代。但在我看来,同样作为70年代出生的青年小说家张学东,就是在这种尴尬或“夹缝”中实现成功突围的。在读过张学东的小说之后,他超强的虚构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给人以信任和鼓舞。

——孟繁华(著名文学评论家)

对于苦难的精神承担,在青年作家张学东的作品里表现比较突出。读过张学东的小说,我感到很震惊,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他的出现的确令人欣喜。

——贺绍俊(著名文学评论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