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是面对社会公众的艺术教育平台:艺术家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艺术成就;观众在这里欣赏画面、怡心悦目,陶冶情操。其实画无定式,不同的人欣赏同一幅画可以做出不同解读。本书从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中选择了若干幅涉及各位画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做了相关情况介绍,推介给读者。我们希望读者从本书的画面和文字思索画题,解读画意,神游于画里画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视觉下午茶(在中国美术馆看画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伊丹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术馆是面对社会公众的艺术教育平台:艺术家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艺术成就;观众在这里欣赏画面、怡心悦目,陶冶情操。其实画无定式,不同的人欣赏同一幅画可以做出不同解读。本书从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中选择了若干幅涉及各位画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做了相关情况介绍,推介给读者。我们希望读者从本书的画面和文字思索画题,解读画意,神游于画里画外。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另类的美术品评书籍,唯美、小资、时尚,又不失权威。作者身在美术圈外,以一个女性观众的视角,天然的感受,对120多幅精美画作(选自中国美术馆1979-2006年画展),用诗意的语言表现了平面美术的魅力,同时配以美术馆专业人士的解说补充,无论文图都呈现出一种午后品茶的惬意和闲适…… 目录 墨之戏——从东到西,从西到东 女人这个尤物 爱上中国画 瞬间的意义 从《琵琶行》到《白蛇传》 幸福像花儿一样 从童话开始到漫画结束 咖啡独角戏 梦游似水流年 寂静的吹拂 脸上的100条皱纹 穿越此岸的时空 岩石的意志 美术馆门前,向左走与向右走 这个疯狂的世界 懒汉的狂欢节 飞翔的寓言 水样风景,花样年华 追忆一个女人的一个下午 水与墨的故事 他们是彼此赐给对方的礼物 为画疯狂 附录:中国美术馆展览目录(1979.4-2006.4) 后记 试读章节 任何时候看画家杨飞云先生1988年创作的油画《静物前的姑娘》,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论你的年龄,你的性别,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那份青涩的纯真无可挑剔,它直逼你的内心。画布上她的身体,她的眼神,都令你无处躲避,你甚至会感到站在她的面前,你衣冠楚楚,却不自在。她没有任何修饰,仅仅是扎了两条整齐的辫子垂直在身后。你甚至无法用眼睛在她的身上巡视,因为你触及到任何一处纹理和毛孔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弹性,你感到如果你呼出的气息不是足够洁净,耶么你玷污了她。 很难想象画家杨飞云先生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怀着怎样的激动,又怎样压制着自己的激动。也许像一次炼狱,忍受长时间的美妙的煎熬之后,这个姑娘——模特在画布上呼之欲出……当你渴望像拥抱一个精灵一样拥抱她的时候,却又发现她牢牢地定在画布上,她的双腿看不出有任何迈出画框的可能性——也许是画家在画她的时候,每一秒钟都告诉自己把激情牢牢地定在画布上。100cm×80cm,见方之地,倾注了所有的想象、温度、摩擦的质感、光滑的弹性,甚至有点酸涩的青草一样的气味。 每一个笔触,都饱含着两种情绪——亲密与间离。很多人喜欢油画,因为它让笔端有光滑细腻的感觉,它在画布上的摩擦像倾诉,像亲吻。如果不热爱自然景物,不热爱他眼里所看到的东西的人是很难画好画的,除非他用一种近似炫技的东西替换了这种最本质的热爱。绘画像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既把全部的身心情感交给它,又要时刻的间离,因为你不能像疯子一样去拥抱每一棵树,亲吻每一块石头,你只能一笔一笔谨慎虔诚地把它们描述在画布上,给它们以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也许这种间离的弦充满了巨大的张力,冒着随时被绷断的危险。如果真的断了,两个世界在瞬间同时崩溃,不仅画面上一团模糊,画家视线之间的景物,也突然以一幅狰狞的面目出现,不再是看上去的祥和——每个物体在各自的位置静静地喘息。如果那样,面布的空间层次也乱了,你的笔触也乱了。也有人想乱就乱了吧,就画一幅乱画吧,并不是很多人都能画出那种乱中的秩序,有人能在乱中建立秩序,有人乱到把自己和宇宙都搞得很乱。 距离真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东西,是上帝之手,以什么样的距离感触事物,决定了你捕捉到什么,以及所捕捉到的事物之间的微妙。杨飞云先生的《静物前的姑娘》是距离之间吸引又克制的结果——仔细地赏玩,冷静地排斥,让激情喷薄,又牢牢地凝滞。青春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就是这样:呼之欲出,飞扬,甚至飞离,然而从每一根脚丫到头发的末梢,它仍然牢牢地盛在你的身体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沉淀。年轻的时候,青春是永远笼罩在头顶上的一片云彩,伸手可够着,不年轻的时候,青春是脚步前高及膝盖的一道门槛,跨不进去,只能逗留门前,温存地捡起门里飘来的一片落叶。 靳尚谊先生的《坐着的女人体》,更像是两个中年人保持距离的面对面,是不是裸体已无关紧要,肌肤就是那样的肌肤,骨架就是那样的骨架,周围的空气也就是那样的空气。朦胧又静止。朦胧因为保持距离,静止因为没有欲望。画中的女人垂下头,一只手支着微微倾斜的身体,另一只手放松地搁在腿上,两腿并拢,两脚交叠在一起,带着些模糊的羞涩。欲盖弥彰?还是欲扬先抑?总之这幅画在半明半暗中涌现出低婉的、淡淡的哀怨,像干红酒一般苦涩的、却是美好的性感。 同样是女人体,画家喻红在《寂静》这幅画中,距离却被化解掉了,成了随意的东西,像大街上迎面过来的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时距离的远近谁也不会在乎。也许是因为画家是位女性,模特在同性面前有了从容和随意。她舒服地半倚在沙发上,全然不顾是否有人在密切地注视着她的身体。对她来讲,像是平常的一天下班后,倚在沙发上,一边休息一边漫不经心地翻着杂志。因为同性,她没有任何的怕羞与遮掩,仿佛衣服穿在她身上并没有脱掉,也没有人此刻在画她,她在自己的家里,随意翻着书页,累了,一只手支在额头上,另一只手搁在沙发背上,懒散地提着书页一角。 也许她心里此刻想的是“赶快画完吧,画完我就要睡觉了”。因为从画布上几乎看不出她的内心活动,她对氖围是麻木的,画家对身体是麻木的,更像是一张照片,涂抹之中的温情被接近麻木的冷观消解掉了。是不是因为同性对同性的身体没有了神秘? 再看马奈(Edouard Manet)笔下的女人体,著名的画作《奥林匹亚》,那个赤身裸体的模特有一个真实的名字叫维克琳·默兰。这幅画里,被称为“奥林匹亚”的维克琳·默兰“刷”地撕开了距离这块幕布,顷刻间让男人无地自容。 她第一次出现在马奈的画中是1861年,她先后在马奈的画作中出现过九次。当年,马奈的画与同时代的年轻画家一起展出,男人们,尤其是那些年长的、有权势的男人们,在这幅画像前暴躁地用手杖敲打地面,指责它是一幅道德败坏、沦丧之作。年轻的马奈当时也困惑了,同时参展的那么多裸体画,为什么人们唯独在这幅画怍前愤怒地叫嚣?仿佛它侵占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财产。 因为这幅画刺激了那些拄着手杖的人敏感的神经。画中的模特仿佛睁着一双毫不廉耻的眼睛,嘴角不动声色地流出一弯嘲笑。黑色的古怪仆人在旁边献上了一束花,是刚刚接过哪个男人献给“奥林匹亚”的花?还是正要把这束花转送给“奥林匹亚”,以便那个男人能和她云雨一番?“来吧,不要这么虚伪,我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奥林匹亚”床上的姿态,和她目不斜视的眼睛集中投去了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任何迂回。她以一个男人的方式,回应男人想要的。 于是,男人在她的面前感到自己被赤裸裸地揭穿了,自己也变成了赤条条,甚至还不如一个赤条条的女人那么坦荡。她的目光侵犯了他们的尊严,在她的目光里,那些被光鲜的西装和闪亮的手杖包装的男人——大多是艺术家或者艺术评论家被洞悉得一览无余,尽管他们的灵魂常常因为顶着艺术的光环而显得冠冕堂皇。 维克琳·默兰的生平已无从考证,曾有一位美国艺术史女教授,千里迢迢走访了巴黎的各个图书馆、档案馆,甚至教堂的受洗记录,企图找到默兰的生平,最终只能在断断续续的残片中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P13-15 序言 我一直在做着一个长长的梦,梦到在一个明媚的下午画画,阳光落满房间,画着画着就跳到画布中了,在彩色的河流里泛舟,直到分不清楚自己的颜色。 人活在色彩里是不是很好,就像蝴蝶飞在花丛中。于是这个一梦做了很久,不愿醒来,直到把日夜颠倒,四季混淆,仍然躲在彩色的窗帘后半梦半醒,看着太阳在窗帘上流变。日光是绘画,月光是雕塑,窗帘是块大画布。 因为不会画画,所以老做画画的梦,年少时的色彩是玻璃折射的光芒,现在,是秋天的阳光穿透树叶,明媚,而没有光芒,只适合照亮梦的旅途。 梦到线条变成弯弯曲曲,穿过河流、山川,伸向无限尽头的命运。 梦到色彩层层叠叠,一波覆盖一波,潮起潮落,直到醒来认不清楚自己。 于是拖着梦境的尾巴到画布里邀游,走进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内心,不同的时空和境遇。像戏剧一样。 有时候飞起来了,地平线吹来的风,扬起了沙子,颜色的颗粒飞舞在空中。于是,平面的世界活了。 于是,我的梦再也醒不来了。在任何一个忧郁的夏季和冰凉的冬季,只有梦的舞蹈恣情肆意,联翩起伏,维持着平面世界的呼吸。 在现实的世界里,梦是一个逃逸者,在平面的世界里,梦是天边的风,是上帝醉酒后丢落人间的呓语。 于是,美术披着梦的衣裳,开始行走。 于是,我在平面世界里裸奔,身后拖着长长的梦境,像行走的彩虹。 后记 美术馆是面对社会公众的艺术教育平台:艺术家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艺术成就;观众在这里欣赏画面、怡心悦目,陶冶情操。其实画无定式,不同的人欣赏同一幅画可以做出不同解读。本书从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中选择了若干幅涉及各位画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做了相关情况介绍,推介给读者。我们希望读者从本书的画面和文字思索画题,解读画意,神游于画里画外。 在此,我向提出本书创意的罗宇飞女士、策划及责编陈静女士表示敬意和谢意!同时,我向作品入选本书的艺术家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请你们直接与河南文艺出版社联系(电话:0371-65379185转966),出版社将寄奉样书以作纪念。 何霖 2007年7月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