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证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山东(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东溟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多位老同志的亲身经历,生动反映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对山东的亲切关怀,记载了他们在齐鲁大地的足迹,叙述了他们许多感人的故事,寄托了山东人民的无限怀念和衷心爱戴之情。从这本书中可以领略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伟人风采,可以说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内容推荐

全书分“心系人民”、“亲友情深”、“艰苦岁月”、“功高泰山”、“幸福回忆”、“风范长存”六部分,共收录包括谭启龙、苏毅然、穆林等山东原省级领导所写的回忆文章,原籍山东的周总理专机机长、警卫和长期在山东工作的周总理的堂侄以及对中共党史、军史等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亲情回忆及研究文章等28篇,45万字、200余幅照片。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周恩来、邓颖超亲切关怀山东人民及山东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图书,记载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齐鲁大地留下的足迹。

该书结构严谨、体例完备、资料翔实,不少文章、照片和手迹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记述了周恩来、邓颖超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是一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目录

心系人民

 大河的怀念——黄河归故中的周恩来

黄河归故的缘起

为黄河归故指引方向

在周恩来的感召下

他为人民谋利益

谈判桌上的风采

声震花园1:3

刀光剑影下的协议

回归

 斗争为和平 调处展雄才

 六封信里见真情——周恩来总理处理一封人民来信的前后

第一封信——告状信

第二封信——指示信

第三封信——调查信

第四封信——感谢信

第五封信——报告信

第六封信——介绍信

 周恩来总理时刻想着人民

 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中关心山东的经济建设

 周恩来与棉区红旗杨柳雪

 周恩来察看泺口黄河特大桥

 邓颖超泰安行

亲友情深

 尊师楷模 高风永存——周恩来、邓颖超与老师高亦吾一家的情缘

 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中对我的保护

 周恩来对陈少敏的两次安排

 我的七伯周恩来、七妈邓颖超

艰难岁月

 郭隆真与周恩来、邓颖超并肩战斗的革命岁月

 周恩来与早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胡允恭

 周恩来派张英去山东锄奸

 周恩来和傅斯年的一段交往

功高泰山

 泰山保护神——周恩来总理关于保护泰山的几次批示

 周恩来、邓颖超的曲阜情结

幸福回忆

 周总理对家父时传祥的关怀

 周总理、邓大姐对我“小脚社长”的亲切关怀

 我为周恩来总理留下的珍贵镜头

 周恩来总理与鞍山舰

 周总理鼓励我打破世界纪录

 周总理心系民族音乐

 我到周恩来总理家里做客

风范长存

 我为总理安全飞行20年——周恩来总理专机机长的回忆

 西花厅里三十年

 在周恩来总理身边的几件事

王洪文干扰周总理疾病的治疗

周总理住院期间增加身边工作人员伙食费

中央警卫团的官兵们争先恐后地报名为周总理献血

周总理卧床以后,我们很久没有看到总理了,于是,在做好轮流值班的同时,时刻准备去看总理……

总理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正因如此,2月1日,中共中央即向党内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由于政协会议的成功,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党的全部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

蒋介石集团不能容忍也难以承受真正的民主改革,因而根本不愿意履行这些协议。蒋介石本人也说:“我对宪草也不满意,但事已至此,无法推翻原案,只有姑且通过,将来再说。”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周恩来既要保证中共方面严格遵守和履行政协协议,力求实现人民的和平民主愿望,又要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倒行逆施、破坏各项协议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当蒋介石向中共提出黄河归故时,周恩来敏锐地意识到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在抗日战争中,由于花园口以下黄河故道无水,故道两岸和周边地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创建了冀鲁豫和渤海两大根据地。因而,这一带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旦黄河回归故道,就等于将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一分为二,并构成华北解放区向南发展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造成中共方面的巨大不利。撇开政治、军事,只从浩大的工程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看,也会给位于花园口以下的解放区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给故道内人民的生存带来巨大的灾难。黄河自断流之后,故道两岸居民逐渐从岸上迁到这条长约600公里、宽约6公里的河床上。多年来,他们垦荒耕种,把贫瘠、荒凉的河道变成块块良田。如今,河床上已有1700多座村庄,生活着40多万人口。要为重新回来的河水让道,无疑,将面临一场规模宏大的搬迁和安置。解放区将从何处支付巨额的搬迁费用?还有,8年抗战,黄河大堤已被日伪军糟蹋得面目全非,黄河要归故,必须修复大堤,这需要一大笔款项。而从河南省考城以下至山东省垦利县的黄河大堤,除齐河县至济南间的60多公里为国民党军队的防区外,其余大多在冀豫鲁和渤海解放区的境内。也就是说,解放区要承担修堤工程的90%,国民党只承担10%。解放区又从何处拿出这一大笔款项?刚刚摆脱日军蹂躏的解放区人民,人力、物力、财力极其匮乏。解放区人民太贫困了,太疲劳了!人民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渴求的是在刚刚获得的安定环境中愈合仍在流血的伤口。

周恩来虽然洞悉蒋介石的用心,虽然知道解放区存有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还是认为,应该从大局出发,接受这项计划。就全国政局讲,中国共产党怀着巨大的诚意,决心在政协协议的基础上,通过政治方式,使中国走上民主建设的康庄大道。就眼下的花园口堵口工程讲,只有黄河回归故道,才能拯救豫皖苏黄泛区人民摆脱苦难。如果拒绝黄河归故,一方面会使蒋介石乘机大做文章,离间中国共产党与黄泛区人民的关系,诋毁共产党人的声誉;另一方面有可能使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搅在一起,使中国这块最为富庶的地区日益沙化、碱化,遗害无穷。周恩来在向延安请示之后,即通知国民党,同意黄河回归故道。中国共产党在关系到国家生存、民族利益的黄河问题上,还是坦然地抛弃党派利益,真诚地与国民党携手合作。而后,中共中央及时指示下游解放区成立治黄机构,以配合黄河归故工程的进行。

而解放区的准备工作刚刚开始,国民党政府就在上游抢先开工堵口,这使周恩来十分愤慨。当天,他就紧急约见马歇尔,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虑。接着,又致电国民党政府,指出:中国共产党同意堵塞花园口决堤口门,但必须保证下游黄河故道人民的安伞。

3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冀鲁豫日报》发表文章,表明态度:在堵口复堤之前,必须精细勘察、妥善修补堤坝与修理河道,更须照顾堤内人民损失,予以充分安置救济,方不致因黄河水之骤至而演出天痛人怨之惨剧。唯以治河工程浩大,需要人力、财力与技术之处甚多,而冀鲁豫连年天灾人祸民穷财困无以复加,急需善后救济总署拨付巨款使冀鲁豫区得以配合。

3月15日,《冀鲁豫日报》再次发表文章,抗议“黄委会堵口不复堤”,并提出“应邀请我民主政府及沿黄河民众代表参加黄河水利委员会共议治黄工作”。

花园口堵口工程的开工,使冀鲁豫解放区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与不安之中。

在行署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开明士绅沉重地说:“‘黄泛区’的老百姓也是咱们的兄弟。把黄河放回来,让他们少受点苦是好事。可是,下游的复堤工程还没开始,蒋介石就在上游堵口,谁知道他安的什么心啊!”

群众的强烈反应,给冀鲁豫行署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行署一方面向群众解释接受黄河归故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国民党政府反映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几天的时间,黄河堵复局局长赵守钰的办公桌上便堆满了飞来的电文。在黄河归故问题上,国、共双方认识的差异,解放区政府和故道人民的强烈要求和抗议,使他心烦意乱,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正当赵守钰处在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之时,传来了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军事三人小组到新乡召开军事会议的消息。为了摆脱困境,也为了寻求必要的支持,赵守钰决定赶赴新乡,亲自向对中国时局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3位人物解释堵口提前开工的缘由。P6-8

序言

200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世纪伟人,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见证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山东》一书。书中汇集了多位老同志的亲身经历,生动反映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对山东的亲切关怀,记载了他们在齐鲁大地的足迹,叙述了他们许多感人的故事,寄托了山东人民的无限怀念和衷心爱戴之情。从这本书中可以领略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伟人风采,可以说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深深铭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山东的革命与建设。早在建党初期,周恩来同志就对山东党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多次在危难时期挽救了山东党组织,并派来重要干部充实加强领导力量。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中,遵照毛主席指示,周恩来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山东党组织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方针,使全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成为连接华北、华中和冀鲁豫边区几大片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纽带,成为华北敌后游击战的一个战略基点。在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同志协助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山东战场上的人民军队,纵横驰骋,屡出奇兵,组织实施了许多著名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以后,周恩来同志亲切关怀山东的社会主义建设,多次给予重要指导,极大推动了山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凝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他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道德情操和中华传统美德完美结合的典范,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学习周恩来同志,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对于进一步端正党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周恩来同志,就要像他那样鞠躬尽瘁,服务人民。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学习周恩来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忠诚于党,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以党的事业为重,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山东各项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习周恩来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关心干部,爱惜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切实关心人才的成长进步,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学习周恩来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尊重科学,务实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要自觉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学习周恩来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了,现在,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恪尽职守,埋头苦干,鞠躬尽瘁,不辱使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学习周恩来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一尘不染,拒腐防变,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要增强党性观念,讲操守、重品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抵制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正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加快推进工作指导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就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和丰富的治党治国经验,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推进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08年2月23日

后记

为了颂扬周恩来、邓颖超这两位老人的丰功伟绩,铭记他们对山东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关怀和指导,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编写了《见证——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山东》一书,献给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以表达山东人民对周恩来、邓颖超这两位高德伟人的怀念。

编写《见证——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山东》一书,是我心中早有的宿愿。1976年1月8日这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当时我坐在北京返济的列车上,听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我与全车人一样,顿感悲痛欲绝,泪如泉涌,我决心用手中的笔来颂扬周恩来总理。于是,我便开始收集周恩来总理的有关资料,虽然也在报刊上相继发表了几篇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文章.但总觉得做的很不够。1992年我转业到地方专门从事党史工作,便又开始收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资料。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我采访了一些老领导,出版了《毛泽东十八次来山东》一书。但不幸的是,1996年之后,我相继患了脑瘤和心梗两场大病,此后身体一直不好,只好搁浅。1999年我调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又萌发了编写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与山东的丛书的念头。但自己深知要完成这一任务,困难重重。特别是因脑瘤动过大手术后,留下感觉障碍这个后遗症,全身左右温度不一样,右手不但不灵活,而且写字就哆嗦,连微机打字都很困难。因此,我只能用左手一字一句地打字。我以顽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战胜了疾病的折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毛泽东与山东》一书的编写任务。本书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这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决心要把伟人与山东系列丛书编写出来,所以又开始《见证——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山东》一书的编写。我编写本书主要是利用节假日、星期日和晚上进行。在编写过程中,我吃饭或躺在床上也反复思考,有时到深更半夜也睡不着,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我多年的心血和艰辛。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中共山东省委的重视与支持,省委书记李建国亲自为本书作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山东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兆成,对本书的编辑出版十分重视,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请的四位顾问,对本书更是热心负责、高度关注,令人十分感动。山东省委原书记苏毅然、济南军区原政委宋清渭上将,十分关心支持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亲自审定了这部书的编撰方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少将,审查了部分书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

在书稿付梓之际,我衷心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山东出版集团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感谢他们为该书的如期出版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这部书得到了许多当事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为了保证书的质量,周保章老人不顾76岁高龄,带着邓颖超给他的51封信的原件与50余幅照片从青岛来济南,供我们扫描使用。张瑞霭老人对家乡人更是热情有加,他给我们介绍了为周总理安全飞行20年的情况后,又毫无保留地抱出三大本相册,供我们挑选使用。著名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对周总理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她从广州打来电话为稿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85岁的老新华社记者陈之平热情提供照片和文字资料。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王培成,不仅写了回忆文章,提供照片,还积极提供采访线索,并亲自带我们去北京采访老战友。篆刻家庞德法老人为本书赶刻了“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印章。本书的编写还得到了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谢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尹铭、三编室主任刘海涛,从这本书的策划到组稿,他们都积极参与研究和组织,还采访了高振普、张瑞霭、周保章等人,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王葆君、魏子焱、郭海鹰、王慧敏、孙允明修改了部分稿件。贺茂之、吕伟俊、胡涛审读书稿后,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特向以上同志表示感谢。

本书使用的大多数照片已取得其作者授权,某些照片由于年代久远或条件限制,尚没有确定其作者,故无法在书中一一注明,谨向这部分作者致歉,敬请照片作者阅后与山东人民出版社联系,以便支付稿酬和赠送样书。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我们的编写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改正。

王东溟

2007年12月于泉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8: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