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将心理学与中国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相互映照、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传统心性修养之学极具代表性的两个核心问题——感应与意义体悟,力求通过这两个核心问题勾勒出中国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的特点、性质及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应与意义体悟--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的核心问题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周一骑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将心理学与中国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相互映照、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传统心性修养之学极具代表性的两个核心问题——感应与意义体悟,力求通过这两个核心问题勾勒出中国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的特点、性质及现实意义。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本研究的缘起及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4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5 第四节 本研究的思路/5 第二章 绪论——心性修养之学的性质/8 第一节 心性修养之学的特质/9 第二节 心性修养之学的作用/12 第三节 心性修养之学与心理学的关系/14 第三章 感应观念及其特性/17 第一节 与机械因果观念相对的感应观念/17 第二节 感应的涵义及特性/23 第四章 语言文字与感应/28 第一节 语言与有效性的评估/29 第二节 汉语的情境性、感受性/31 第三节 汉语的审美品格与模糊性/32 第五章 感应与诠释/35 第一节 加达默尔的本体诠释学与感应/35 第二节 布伯的对话诠释学与感应/38 第六章 感应中的倾听与言说/42 第一节 倾听的意义/42 第二节 孔子之倾听工夫/45 第三节 庄子的倾听工夫/49 第四节 感应中的言说/52 第七章 感应中的学问与读书/56 第一节 学问与思想的关系/56 第二节 学问是通过交互感应化除小我的过程/58 第三节 作为学问的一个要项,读书也是人格转化的历程/59 第四节 读书与精神的凝聚集中/62 第五节 以虚静心读书才能与作者发生感应/63 第八章 感应中的礼/67 第一节 礼的起源/67 第二节 礼有报本返始与受福的意义/69 第三节 礼的感应性质/74 第四节 礼是艺术化的感应方式/84 第九章 感应中的孝/92 第一节 孝是对父母“感”的响应/92 第二节 孝本于“报”的观念/97 第十章 感应中的仁/99 第一节 仁是我与对方面对面的感应关系/99 第二节 仁是安身立命之所/102 第十一章 感应中的命/104 第一节 “知命”的内涵/104 第二节 对于“知命”的解释/109 第三节 现代人的意义缺失/113 第四节 知命的途径/115 第五节 结论/117 第十二章 感应中的生态伦理/118 第一节 深度生态学眼中的生态问题/118 第二节 深度生态学所涉及的宗教、伦理问题/121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伦理观念/122 第四节 通过感应建立生态伦理的实际过程/125 第十三章 占卜活动中的感应/135 第一节 作为占卜之书的《易经》/135 第二节 占卜即感应的过程/139 第三节 荣格对《易经》占卜机理的阐发/142 第十四章 感应中的理想人格/146 第一节 中西文化中的理想人格/146 第二节 圣贤与崇圣心理/147 第三节 感应及理想人格的叙述/149 第四节 与理想人格的感通之道/152 第五节 理想人格的诠释/153 第十五章 意义的体悟(上)——先秦诸子篇/156 第一节 孔子——好学而集大成/158 第二节 孟子——扩充善端及反身而诚/160 第三节 庄子——得其环中,以应无穷/164 第四节 老子——反中求成/168 第十六章 意义的体悟(中)——经典篇/174 第一节 《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174 第二节 《易传》——通过象征领悟自然万物的意义/193 第三节 《坛经》——不离凡俗的超越之道/202 第十七章 意义的体悟(下)——理学篇/209 第一节 周敦颐——主静立人极/211 第二节 张载——发展德性之知以体物体身/216 第三节 二程——随处体认天理/221 第四节 王阳明——致良知/224 第十八章 结语/229 参考文献/236 后记/24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