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收录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极具历史价值的图片,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真切而直观的感受,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此外严格尊重史实,公正评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学性、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读者阅读历史事件时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既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学陶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中国通史》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本书以时间为顺序,收录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
鸿门宴(前206年)
当初,楚怀王与诸侯相约,谁先进入关中就封谁为王,刘邦所率军队因所受阻力较小,于前公元206年率先破关入秦,项羽遇到了秦的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激战并打败秦军后,引军入关。行至函谷关时,有刘邦军队把守,项羽的军队不能入关。项羽大怒,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屯兵鸿门(今陕西临潼东)。而当时刘邦只有十万人,驻军霸上。谋士范增劝说项羽立即进攻刘邦,项羽叔父项伯因曾受恩于张良而连夜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让项伯从中调解。第二天,刘邦亲赴鸿门,项羽设宴。刘邦向项羽请罪,卑辞言好,以缓项羽怒气。席间,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并让项庄舞剑以击杀刘邦。就在千均一发之际,樊哙带剑拥盾闯人帐中,指责项羽“欲诛有功之人”。后刘邦借口如厕至小道返霸上。随后,项羽入咸阳杀子婴,自称“西楚霸王”,还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将各诸侯分封到各地为王,又将关中分成三部分,赐给三名秦朝降将。
彭城大战(前205年)
项羽鸿门摆宴,刘邦借机逃脱,项羽率军向西,进入咸阳后,下令屠城,又令英布在长江中杀死楚义帝。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常山、河南、韩、魏、殷)联军共五十六万人,从洛阳出发,以为义帝复仇为名,向东讨伐项羽。行至外黄(今河南杞县东),楚将彭越率兵三万余人归附刘邦。刘邦任命彭越为魏相国,命令他率兵平定梁王的领地,随后刘邦迅速进入彭城。项羽当时正在攻打齐王田横,闻讯大惊,连忙命令其部将留守齐地,自己率三万精兵南下,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项羽从鲁(今山东曲阜)一路南下,越过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一直进军到彭城西郊的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第二天早晨,突然向刘邦率领的汉军发起进攻,东逼彭城,中午时分大破汉军。汉军溃败,死伤十万余人。刘邦率军南逃,项羽紧追不舍,至东濉水上,汉军跌入水中被淹死十万余人,死尸堆积如山,竟阻断一河水流。适逢由西北方向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一时天昏地暗。楚军惊骇,阵脚大乱而溃散,刘邦乘机与几十名骑兵夺路而逃。途中刘邦遇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女鲁元公主,于是一同逃走。刘邦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等则为项羽所俘虏,作为人质。此战之后,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在荥阳相持不下。
西楚霸王(前205年)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
除项羽外,当时其他各路义军以刘邦的势力最大。在刘邦表示归顺项羽后,项羽自认为已经天下无敌。于是,他杀死楚怀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在彭城(在江苏徐州)。接着,他又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项羽本不想分封刘邦,但不想违背当年与楚怀王的约定,不得已封刘邦为汉王,管辖的地域为边远的巴、蜀、汉三郡,虽然只是关中的一部分,但也算是关中之王。关中的其他地区被项羽封给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对汉地形成包围之势,以阻止刘邦进入关中。其他各路诸侯王分割为河南王瑕丘申阳、殷王司马印、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阳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燕王臧荼、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最后,又改封魏王魏豹为西魏王、赵王赵歇为代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韩王成仍为韩王,所封诸王皆要服从自己的命令。
背水一战(前204年)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始,刘邦拜韩信为帅,率兵东进魏、代、赵、燕等国。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军数万越过太行山,向东攻击赵地。当时,赵王歇与赵军统帅成安君陈馀率领二十万重兵屯结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欲与韩信决战。韩信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采用背水列阵战术,率兵离井陉口三十里地驻扎。天明,韩信竖大将旗鼓,大张旗鼓向井陉口攻击。赵军一看,立刻开营门迎战。长时间激战后,汉军假装战败,向水上逃跑。赵军见汉军背水而立,后无退路,于是倾巢出动猛攻汉军,企图一举消灭韩信。此时,先行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二千汉军轻骑立即驰入赵营,将赵旗全数拔去并竖起汉帜。赵军久战不下,突然发现赵营上空汉帜招展,军心大乱。韩信指挥汉军趁势夹击,大破赵军。陈馀想从水上逃跑,结果被汉军所杀,赵王歇则成了汉军的俘虏。
楚汉划鸿沟为界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刘邦与项羽各集重兵相持不下。刘邦列数项羽十条罪状:“羽负约,王我于汉,罪一;矫杀卿子冠军,罪二;救赵不报,而擅劫诸侯入关,罪三;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罪四;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罪六;王储将善地,而徙逐故主,罪七;出逐义帝,自都彭城,罪八;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大逆无道,罪十。”楚汉两军在广武相持已达三月,项羽眼见军中粮草耗尽,于是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楚汉以鸿沟(今荥阳东南)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并遵照和约,项羽送还刘太公、吕雉等刘邦家人,率军返归原地,刘邦则在张良建议下继续追击饥饿疲惫的楚军。
项羽自刎乌江(前202年)
楚汉订下和约,双方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双方各不侵犯,项羽履约,率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势追击疲惫的楚军。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韩信率三十万汉军和诸侯联军,将项羽的十万军队紧紧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到了夜间,张良令围城的汉军都唱起楚歌。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于是陷入绝望,帐中只有爱姬虞姬在场,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高歌数遍,虞姬唱和,随后自杀。项羽乘乌骓马率八百精骑趁夜突围南逃。天明,韩信命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淮河,跟从者仅百余人,逃到阴陵(今安徽和县北)时因为迷失道路,陷入沼泽中,为汉军追上。项羽又率兵突围向东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这时身边仅剩二十八名骑兵,最后项羽退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当时乌江亭长已备好渡船,准备把项羽接回江东,但项羽认为自己当初数万大军出征,而如今仅余十余人,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在斩杀汉军追兵数百人后,举剑自刎,年仅三十一岁。
P66-69
中华民族的历史纷繁错综,治乱兴衰交错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泪史。历史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的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学习历史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古为今用。今天,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共同的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这对于大家弄清楚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都是很有好处的。”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部《中国通史》。本书以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力求为读者展现一部清晰的中华文明史。当今时代呼唤知识英雄,需要千百万适应时代发展、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来开拓进取,引领时代潮流。《中国通史》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
本书是按照现代新型教育理念,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记述了从170万年前至公元1912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根据朝代的更替,将总体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个总括此段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特点的标题,并根据全章内容整理出一段介绍有关该时期重要发展的简练文字。每一章里又按照各朝代相互更迭的顺序来逐一梳理纷纭繁复的历史事件。每章均以珍贵的历史图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朝代的历史主题,生动、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以最新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国历史,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历史。着重于引导读者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读者从历史学习中吸取知识营养和智慧的兴趣。它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极具历史价值的图片,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真切而直观的感受,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此外严格尊重史实,公正评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学性、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读者阅读历史事件时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既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学陶冶。
编者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