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通史(共2册)/国学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邵士梅//蒋筱波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收录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极具历史价值的图片,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真切而直观的感受,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此外严格尊重史实,公正评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学性、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读者阅读历史事件时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既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学陶冶。

内容推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中国通史》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本书以时间为顺序,收录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

目录

 卷一

一、史前(约800万年前-约前2000年)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伏羲氏和神农氏

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父系氏族

大汶口文化兴起

炎帝

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

仓颉造字

二、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夏朝的建立

子继父位

羿、浞生乱

夏桀亡国

三、商(约前1600-约前1100年)

殷商的起源

成汤灭夏

名臣伊尹

盘庚迁都

武丁中兴

“司母戊”大方鼎

人祭和人殉

甲骨文

武王伐纣

四、西周(约前1070-前771年)

后稷一周人的始祖

牧野之战

武王封邦

周公旦摄政

周公还政

井田制

“成康之治”

昭王征讨荆楚

周穆王西征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烽火戏诸侯

西周灭亡

五、春秋(前770-前476年)

平王东迁

秦国崛起

共叔段之乱

周郑交恶

齐桓公登基

长勺之战

管仲佐政

齐桓公确立霸业

齐桓公伐楚

葵丘之会

城濮之战

崤山之战

秦穆公称霸西戎

楚庄王问鼎中原

鲁国“初税亩”

弭兵之会

吴国兴起

孔子

老子与《道德经》

《孙子兵法》

鄢陵之战

专诸刺吴王僚

吴军破楚入郢

卧薪尝胆

名医扁鹊

六、战国(前475-前221年)

战国七雄

魏文侯出兵平定晋乱

李悝变法

三家分晋

西门豹治邺

吴起改革

齐威王治齐

秦国开始复兴

商鞅变法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张仪连横说

胡服骑射

百家争鸣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儒法之争

屈原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乐毅伐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白起拔郢

长平之战

“毛遂自荐”

窃符救赵

都江堰

荆轲刺秦王

秦灭六国

七、秦(前221-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

蒙恬北伐匈奴

修建长城

焚书坑儒

秦始皇病死沙丘

大泽乡起义

昏庸的秦二世

赵高专权

巨鹿之战

秦朝灭亡

阿房宫和骊山皇陵

兵马俑

秦修灵渠

八、西汉(前206-25年)

刘邦约法三章

鸿门宴

彭城大战

西楚霸王

背水一战

楚汉划鸿沟为界

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称帝

汉初休养生息

白登之围

韩信之死

“萧规曹随”

吕后称制

周勃安刘

文景之治

周亚夫治军

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即位

中国首次使用年号

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汉武帝独尊儒术

颁行推恩令

董仲舒三纲五常

汉乐府建立

张骞通西域

飞将军李广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苏武牧羊

司马迁撰修《史记》

轮台罪己诏

武帝临终托孤

丝绸之路  

昭帝即位

霍光立宣帝

昭宣中兴

始置西域都护

外戚王氏专权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起事

昆阳之战

汉赋

汉乐府

隶书

九、东汉(25-220年)

刘秀称帝

杜诗制水排

莎车王请置西域都护

收服南匈奴

“汉倭奴国王”

光武帝去世

班固受诏撰《汉书》

白马寺建成

王景治河

班超再通西域

汉朝击破北匈奴

纺织业兴盛

宦官专权

西域完全归汉

说文解字

“蔡侯纸”

张衡发明地动仪

梁冀专权

梁冀灭门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巨鹿之战

董卓专权

王允诛董卓

李催、郭汜之乱

张鲁起义

官渡之战

张仲景和华佗

孙权安定东吴

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刘备占据益州

十、三国(220-280年)

建安风骨

曹丕称帝

九品中正制

刘备称帝

夷陵之战

白帝城托孤

曹丕攻吴

诸葛亮定南中

孙权称帝

诸葛亮之死

曹芳即位

高平陵政变

司马师专魏

曹髦之死

蜀汉灭亡

吴国孙皓即位

十一、西晋(265-316年)

司马炎称帝

西晋灭吴

八王之乱

刘渊起兵

刘渊称帝建汉

永嘉之乱

石勒称霸

西晋灭亡

竹林七贤

十二、东晋(317-420年)

司马睿建东晋

祖逖北伐

王敦之乱

苏峻、祖约之乱

石勒称帝

王导去世

桓温灭成汉

苻洪建前秦

王羲之作“天下第一行书”

前秦统一北方

谢安建北府兵

淝水之战

慕容垂重建燕国

姚苌杀苻坚

拓跋珪建北魏

参合陂之战

桓玄之乱

孙恩起义

赫连勃勃建夏

顾恺之与《洛神赋图》

陶渊明与田园诗

十三、南北朝(420-589年)

刘裕建宋

吐谷浑灭夏

拓跋魏统一北方

太武帝灭佛

宋魏大战

云冈石窟

祖冲之与《大明历》

萧道成建齐

北魏实行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萧衍建梁

北魏分裂

侯景之乱

高洋建齐

陈霸先建陈

北周统一北方

 卷二

十四、隋(581-618年)

杨坚称帝

三省六部制

隋反击突厥之战

隋灭陈统一全国

改革兵制

开皇之治

杨广弑父

东都洛阳

开凿大运河

炀帝三游江都

三征高丽

瓦岗军起义

李渊晋阳起兵

帝死隋亡

十五、唐(618-907年)

李渊称帝建唐

统一战争

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玄武门之变

渭水之盟

贞观之治

房谋杜断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李靖破突厥

安西都护府

文成公主人蕃

《备急千金要方》

遣唐使来华

武则天封后

徐敬业起兵

武则天称帝

狄仁杰拜相

北庭都护府

五王政变

韦后乱政

李隆基诛韦

玄宗即位

太平公主谋逆

开元盛世

李林甫拜相

杨贵妃

杨国忠擅权

安史之乱

马嵬驿兵变

唐肃宗即位

史思明败亡

王维

回纥助唐平叛

推行两税法

李白

杜甫

柳宗元

宦官专权

牛李党争

甘露之变

武宗崇道灭佛

白居易

杜牧

李商隐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十六、五代十国(907-960年)

朱全忠建(后)梁

王建(称帝)建蜀

洛阳兵变

杨行密建吴

后唐建立

石敬瑭建后晋

刘知远建后汉

郭威称帝建后周

柴荣即位后周

十七、北宋(960-1127年)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北宋平定南方

宋太宗即位

王小波、李顺起义

澶渊之盟

科举取士

交子的出现

黄庭坚

秦观

范仲淹、欧阳修被贬

活字印刷术

侬智高反宋

宋英宗即位

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

永乐城之战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元祜更化

沈括

平夏城之战

米芾

苏轼

书法四大家

徽宗即位

金朝建立

宋徽宗退位

李纲坚守开封

靖康之变

《清明上河图》

十八、南宋(1127-1279年)

南宋建立

宗泽保卫东京

钟相、杨么起义

岳飞抗金

绍兴议和

宋孝宗即位

隆兴和议

李清照

韩世忠

南宋纸币一会子

钧窑

定窑

陆游

朱熹

陆九渊

庆元党禁

铁木真建国

开禧北伐

宋蒙灭金

文天祥

宋朝灭亡

十九、辽(916-1125年)

耶律阿保机建国

辽建东丹国

幽云十六州

辽周交战

辽征西夏

东侵高丽

辽与鞑靼的战争

辽朝灭亡

耶律大石建西辽

二十,西夏(1032-1227年)

西夏建立

夏辽之战

谅祚攻宋

援辽抗金

蒙古灭夏

二十一、金(1115-1234年)

阿骨打建金

金灭北宋

金迁都燕京

太原失陷

金朝灭亡

二十二、元(1271-1368年)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哥死于钓鱼城之战

忽必烈称帝

忽必烈建元

马可·波罗来华

伯颜渡江灭宋

《授时历》

元大都建成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

京杭大运河

元成宗即位

英宗新政

十年更五帝

朱元璋称王

元朝灭亡

二十三、明(1368-1644年)

明朝建立

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封诸王

空印案

建立锦衣卫

建文帝登基

建文削藩

靖难之役

方孝儒殉难

郑和下西洋

永乐北伐

迁都北京

仁宗即位

朱高煦谋反

仁宣之治

明英宗即位

土木堡之役

于谦保卫北京

英宗自瓦剌回京

夺门之变

曹石乱政

设置西厂

弘治中兴

武宗杀刘瑾

武宗乱政

明世宗即位

壬寅官变

严嵩遭贬

戚继光抗倭

张居正改革

《本草纲目》

“一条鞭法”

女真崛起

吴承恩

中日朝鲜之战

《牡丹亭》

东林党

努尔哈赤伐明

萨尔浒大战

熊廷弼抗金

袁崇焕督师蓟辽

孙承宗抗金

明末三大案

魏忠贤乱政

袁崇焕宁远大捷

皇太极称帝

崇祯帝即位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荷兰入侵台湾

李白成起义

李自成建大顺

崇祯帝自缢煤山

二十四、清(1644-1911年)

清军入关

清建都北京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李自成死难

顺治亲政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即位

庄廷铣案

康熙计除鳌拜

平定三藩

统一台湾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康熙南巡

雅克萨之战

三征噶尔丹

多伦会盟

《南山集》案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雍正帝

西征青海

摊丁入亩

文字狱

“改土归流”

曾静投书案

军机处

乾隆帝即位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圆明园

郑板桥

扬州八怪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四库全书》

明清小说

大贪官和坤

乾隆退位

书法家刘墉

全国性大禁教

癸酉之变

道光帝即位

平新疆叛乱

虎门禁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

中英《南京条约》

魏源和《海国图志》

洪秀全拜上帝会

葡萄牙强占澳门

金田起义

天京建都

曾国藩建湘军

亚罗号事件

天京事变

洪仁王干的《资政新篇》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辛酉政变

总理衙门

洋务运动

天京陷落

左宗棠收复新疆

晚清海军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台湾建省

西藏遭侵

中日甲午战争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台湾人民抗日

兴中会

中日《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强学会成立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保国会创立

戊戌变法

戊戌六君子

京师大学堂

义和团运动

“门户开放”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废除科举

日俄战争

中国同盟会

《苏报》案

“三民主义”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溥仪继位

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试读章节

鸿门宴(前206年)

当初,楚怀王与诸侯相约,谁先进入关中就封谁为王,刘邦所率军队因所受阻力较小,于前公元206年率先破关入秦,项羽遇到了秦的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激战并打败秦军后,引军入关。行至函谷关时,有刘邦军队把守,项羽的军队不能入关。项羽大怒,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屯兵鸿门(今陕西临潼东)。而当时刘邦只有十万人,驻军霸上。谋士范增劝说项羽立即进攻刘邦,项羽叔父项伯因曾受恩于张良而连夜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让项伯从中调解。第二天,刘邦亲赴鸿门,项羽设宴。刘邦向项羽请罪,卑辞言好,以缓项羽怒气。席间,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并让项庄舞剑以击杀刘邦。就在千均一发之际,樊哙带剑拥盾闯人帐中,指责项羽“欲诛有功之人”。后刘邦借口如厕至小道返霸上。随后,项羽入咸阳杀子婴,自称“西楚霸王”,还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将各诸侯分封到各地为王,又将关中分成三部分,赐给三名秦朝降将。

彭城大战(前205年)

项羽鸿门摆宴,刘邦借机逃脱,项羽率军向西,进入咸阳后,下令屠城,又令英布在长江中杀死楚义帝。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常山、河南、韩、魏、殷)联军共五十六万人,从洛阳出发,以为义帝复仇为名,向东讨伐项羽。行至外黄(今河南杞县东),楚将彭越率兵三万余人归附刘邦。刘邦任命彭越为魏相国,命令他率兵平定梁王的领地,随后刘邦迅速进入彭城。项羽当时正在攻打齐王田横,闻讯大惊,连忙命令其部将留守齐地,自己率三万精兵南下,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项羽从鲁(今山东曲阜)一路南下,越过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一直进军到彭城西郊的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第二天早晨,突然向刘邦率领的汉军发起进攻,东逼彭城,中午时分大破汉军。汉军溃败,死伤十万余人。刘邦率军南逃,项羽紧追不舍,至东濉水上,汉军跌入水中被淹死十万余人,死尸堆积如山,竟阻断一河水流。适逢由西北方向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一时天昏地暗。楚军惊骇,阵脚大乱而溃散,刘邦乘机与几十名骑兵夺路而逃。途中刘邦遇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女鲁元公主,于是一同逃走。刘邦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等则为项羽所俘虏,作为人质。此战之后,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在荥阳相持不下。

西楚霸王(前205年)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

除项羽外,当时其他各路义军以刘邦的势力最大。在刘邦表示归顺项羽后,项羽自认为已经天下无敌。于是,他杀死楚怀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在彭城(在江苏徐州)。接着,他又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项羽本不想分封刘邦,但不想违背当年与楚怀王的约定,不得已封刘邦为汉王,管辖的地域为边远的巴、蜀、汉三郡,虽然只是关中的一部分,但也算是关中之王。关中的其他地区被项羽封给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对汉地形成包围之势,以阻止刘邦进入关中。其他各路诸侯王分割为河南王瑕丘申阳、殷王司马印、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阳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燕王臧荼、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最后,又改封魏王魏豹为西魏王、赵王赵歇为代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韩王成仍为韩王,所封诸王皆要服从自己的命令。

背水一战(前204年)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始,刘邦拜韩信为帅,率兵东进魏、代、赵、燕等国。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军数万越过太行山,向东攻击赵地。当时,赵王歇与赵军统帅成安君陈馀率领二十万重兵屯结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欲与韩信决战。韩信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采用背水列阵战术,率兵离井陉口三十里地驻扎。天明,韩信竖大将旗鼓,大张旗鼓向井陉口攻击。赵军一看,立刻开营门迎战。长时间激战后,汉军假装战败,向水上逃跑。赵军见汉军背水而立,后无退路,于是倾巢出动猛攻汉军,企图一举消灭韩信。此时,先行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二千汉军轻骑立即驰入赵营,将赵旗全数拔去并竖起汉帜。赵军久战不下,突然发现赵营上空汉帜招展,军心大乱。韩信指挥汉军趁势夹击,大破赵军。陈馀想从水上逃跑,结果被汉军所杀,赵王歇则成了汉军的俘虏。

楚汉划鸿沟为界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刘邦与项羽各集重兵相持不下。刘邦列数项羽十条罪状:“羽负约,王我于汉,罪一;矫杀卿子冠军,罪二;救赵不报,而擅劫诸侯入关,罪三;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罪四;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罪六;王储将善地,而徙逐故主,罪七;出逐义帝,自都彭城,罪八;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大逆无道,罪十。”楚汉两军在广武相持已达三月,项羽眼见军中粮草耗尽,于是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楚汉以鸿沟(今荥阳东南)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并遵照和约,项羽送还刘太公、吕雉等刘邦家人,率军返归原地,刘邦则在张良建议下继续追击饥饿疲惫的楚军。

项羽自刎乌江(前202年)

楚汉订下和约,双方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双方各不侵犯,项羽履约,率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势追击疲惫的楚军。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韩信率三十万汉军和诸侯联军,将项羽的十万军队紧紧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到了夜间,张良令围城的汉军都唱起楚歌。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于是陷入绝望,帐中只有爱姬虞姬在场,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高歌数遍,虞姬唱和,随后自杀。项羽乘乌骓马率八百精骑趁夜突围南逃。天明,韩信命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淮河,跟从者仅百余人,逃到阴陵(今安徽和县北)时因为迷失道路,陷入沼泽中,为汉军追上。项羽又率兵突围向东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这时身边仅剩二十八名骑兵,最后项羽退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当时乌江亭长已备好渡船,准备把项羽接回江东,但项羽认为自己当初数万大军出征,而如今仅余十余人,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在斩杀汉军追兵数百人后,举剑自刎,年仅三十一岁。

P66-69

序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纷繁错综,治乱兴衰交错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泪史。历史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的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学习历史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古为今用。今天,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共同的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这对于大家弄清楚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都是很有好处的。”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部《中国通史》。本书以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力求为读者展现一部清晰的中华文明史。当今时代呼唤知识英雄,需要千百万适应时代发展、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来开拓进取,引领时代潮流。《中国通史》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

本书是按照现代新型教育理念,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记述了从170万年前至公元1912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根据朝代的更替,将总体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个总括此段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特点的标题,并根据全章内容整理出一段介绍有关该时期重要发展的简练文字。每一章里又按照各朝代相互更迭的顺序来逐一梳理纷纭繁复的历史事件。每章均以珍贵的历史图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朝代的历史主题,生动、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以最新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国历史,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历史。着重于引导读者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读者从历史学习中吸取知识营养和智慧的兴趣。它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极具历史价值的图片,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真切而直观的感受,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此外严格尊重史实,公正评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学性、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读者阅读历史事件时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既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学陶冶。

编者

2008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