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自西向东的天然河流和洪泽湖、太湖等湖泊。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大运河彰显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本书以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多角度地向读者述说大运河的过去与现在,畅想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董文虎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自西向东的天然河流和洪泽湖、太湖等湖泊。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大运河彰显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本书以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多角度地向读者述说大运河的过去与现在,畅想更加美好的未来。 内容推荐 京杭大运河流经京、津、冀、鲁、苏、浙二市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是一条贯通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它自开凿以来经历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迄今仍奔流在华夏大地上,依然发挥着航运、水利、南水北调、生态保护等功能,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世界级古代水运工程。本书以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多角度地向读者述说大运河的过去与现在,畅想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录 序 导言 京杭大运河与中华文明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 第二节 京杭大运河的形成与整治 第三节 京杭大运河的河工技术 第四节 京杭大运河的管理与制度 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经济大动脉 第一节 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 第二节 明清兴盛的商业贸易 第三节 运河关口与国家经济命脉 第三章 运河城市的崛起与辉煌 第一节 运河沿岸城市的崛起和发展 第二节 运河城市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 第三节 江南地区的繁华和影响 第四章 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保障线 第一节 大运河的军事功能 第二节 对国内稳定统一的政治影响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 第四节 大运河与对外交流 第五章 特色鲜明的运河文化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第二节 丰富精美的饮食文化 第三节 经久不衰的音乐戏曲 第四节 灿烂辉煌的诗文小说 第五节 精巧美观的工艺美术 第六节 意蕴隽永的建筑艺术 第六章 近代京杭大运河的衰落 第一节 天灾人祸大运河断航 第二节 铁路公路兴起运河备受冷落 第三节 运河沿岸发展受到深刻影响 第四节 运河经济带向江海经济带转移 第七章 京杭大运河的整治与复兴 第一节 漫长曲折的整治之路 第二节 “黄金水道”重现辉煌 第三节 整体状况仍待改善 第八章 开创大运河的美好未来 第一节 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以科学发展开创美好未来 第三节 大运河申遗迎来发展新机遇 第九章 打造现代化的南北水运大通道 第一节 推进中国交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加快京杭大运河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 大运河发展远景畅想 结语 “运河大省”——江苏的努力和贡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大运河——世界的奇迹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广泛运用舟楫,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曾发现了木桨,萧山跨湖桥遗址则出土了相当完整的独木舟,这两处都是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献记载,公元前2000年大禹治水时“陆行载车,水行载舟”(《史记·河渠书》)。《诗经·大明》记载,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中国在造船史上创造了独特发明:一是用木板把两艘独木舟连起来,造出吃水浅、载重量大的方木筏,稍后又造出了平底方木船;二是最早使用舵控制方向。先进的造船技术使得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的运输船队。公元前1000年商武王伐纣,军队曾在孟津利用船队大规模渡黄河。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派船队从渭河经黄河、汾河至绛城送粮救灾,史称“泛舟之役”。 到了战国时期,黄河和长江上中游的水路运输已是一片繁忙,“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一日行三百余里”(《战国策·楚策》)。公元前4世纪,控制了长江中游的楚国不得不实行凭“节”通行制度,即发放一种称作“节”的铜质的特别通行证,上有铭文,规定了船队规模和经行路线。1960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是颁给一位名叫启的鄂(今湖北鄂城)封君的,规定他的船队为50胯,3只船为一胯,即150只船;并规定他的航线有4条:西北线由汉水至南阳,西线溯江而上到郢城,东线沿江而下到皖南,西南线由长江入湘江至广西。 中国地形的基本特点是东低西高,随着青藏高原隆起成为世界屋脊,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江河多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长江都是由西向东走向,而使南北之间相沟通则连一条小河都没有。当水路运输成为人们的重要交通方式时,修建南北沟通的运河便是注定的事。 “运河”一词,现为人工开凿的河道的统称。但据考证,在中国古代只有南北向的人工水道才称为运河。《国语·越语上》说:“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为广,南北为运”。因此,隋炀帝虽然修通了南北大运河,但事实上是呈“之”形的两段东西向人工河,故分别叫做“通济渠”和“永济渠”,而不叫运河。元代,大运河东移,从北京直通杭州,成为标准的南北方向,于是称为运河。 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凿的运河也许无从查考。相传西周穆王时期(约公元前11~前10世纪),受封于淮河流域的徐偃王曾谋求开凿运河,“欲舟行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水经·济水注》)。后来他有没有把设想变为行动,不得而知。史籍上有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楚国开凿的荆汉运河;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为北上与晋国争霸、“问鼎中原”,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开凿了从荆山至郢都附近的荆汉运河;后又开凿了沟通肥水与巢湖的巢肥运河。 地处江南水乡的吴国和越国,也很早就开凿运河。相传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大将伍子胥讨伐楚国,为使吴国水师能够从太湖直达长江,开凿了自苏州至安徽皖南的胥溪,也称子胥渎。这条水道从太湖向西经宜兴、高淳,穿过石臼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又开凿了著名的邗沟,这成为大运河的起源。 战国时期,人工开凿运河已经遍地开花。中原有魏惠王于公元前360年开凿的鸿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中牟县西),沟通了济、濮、汴、睢、颍、涡、汝、泗等水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运网络。在四川,公元前3世纪初蜀守李冰开凿了著名的都江堰。在关中平原,公元前237年秦王赢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了长达300多里的郑国渠,使得关中成为沃野,秦国得以富强,为横扫其他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秦王朝统一中国后,还在广西开凿了著名的灵渠,这条运河虽然不长,但工程复杂,其分水设计应该是当时世界水利技术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的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因此,到了一统中国的汉朝,内部征服战争少了,轰轰烈烈的开河运动便沉寂下来。在长达400多年的两汉时期,除了汉武帝下令修建的关中漕渠外,就是吴王濞开凿的新“邗沟”和东汉初年修的汴渠。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再度分裂,战争烽火又起,为了逐鹿中原,开河运动重兴。曹操是开凿运河的积极分子,他一口气在华北平原开凿了睢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6条运河。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也不甘落后,先后开凿了讨虏渠、贾侯渠、鲁口渠、白马渠、广淮阳渠和百尺渠。东吴孙权则在江南开凿了著名的破渎岗,这条运河通过分段修堰坝的办法解决了丘陵山区水位落差问题。三国征战最终以曹魏胜出,莫非与其多开运河有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运河之一。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起,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长的运河,它孕育于春秋,贯通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重整于明清,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变迁。邗沟开通后,从战国、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各朝都先后开凿了一些运河,为大运河的最终建成奠定了基础,其中部分运河成为大运河某些河段的前身。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先后下令开凿了从洛阳到淮河末口的通济渠、从洛阳到涿郡(今北京通州)的永济渠,并重开了邗沟,疏通了江南运河。P14-16 序言 2007年4月22日,温家宝总理就进一步发挥京杭大运河水运作用作出重要批示:“要把京杭运河综合治理特别是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会同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以及有关地方,充分论证,抓紧制定规划,并按程序报批,以进一步发挥京杭运河水运作用。”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瑰宝中的双子星座,显示古代中国综合国力最高水平的两大世界级人类伟大工程,迄今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巨人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将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永世长存! 在长达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中,大运河起到了沟通中国南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穿越历史的天空,大运河航道不断变迁,各时期名称不一,其功能和作用也随时代变化而斗转星移。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加强了吴国与中原的联系;公元7世纪初,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西至长安、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的南北大运河,开创了唐宋帝国的繁荣;元明清定鼎北京,大运河改线由北京直达杭州,从此称为京杭大运河。明清大运河的畅通,维系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全盛时代。近代中国内外交困,备受侵略与欺凌,大运河随之衰败,黄河以北全线断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得到局部复兴,国家交通部门对济宁以南运河的全面整治改造,形成了今天长达近900公里的黄金水道,成为南北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发挥着水利灌溉、防洪抗旱、南水北调、城市用水、生态保护等重要功能。正可谓:国家兴,运河畅;国家衰,运河败。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自西向东的天然河流和洪泽湖、太湖等湖泊。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大运河彰显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包罗芸芸,丰满流华,无愧为中华文化的金山银矿。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运河大省”:京杭大运河开凿的最早河段在江苏;大运河在江苏的河段最长,里程达690公里,占总长度的近2/5;江苏段运河沿岸人文荟萃,声播远扬,文物胜迹,不胜枚举;江苏运河沿线留下的遗址、遗迹最多,保存最为完好;运河城市多为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境内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分布在运河沿线;大运河直接将徐文化、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串联起来,促进了江苏区域文化问的交流与融合;市镇网络经穿纬插,物产聚会,万商云集,充满活力的运河城市经济带正由江南向江北延伸。 江苏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是全国第一的“水运大省”。境内平原比例大,水域辽阔,集江、河、湖、海于一体,通江达海,为构筑现代水运交通体系提供了优越的天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水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全社会完成的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28亿吨和2515亿吨公里,分别占全省综合运输量的1/4和2/3。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通航条件较好,常年有10多个省、市的船舶在运河航行,其中苏南运河货运量超过2亿吨,苏北运河货运量达1.48亿吨,成为最繁忙的“黄金水道”。 水运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货物运输量大、运输费用低廉、耗能低、污染小、占地少、安全好等比较优势,对于交通运输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资源投入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研究成果是在江苏交通文化建设系列课题中的拓展性项目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由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组织实施,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等院校相关专家潜心研究。作为通俗性学术著作,作者采取多学科(特别是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交通运输经济学等)综合交叉研究的方法,将运河及其沿岸地区变迁置于中国和世界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此,我对专家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也对为课题策划、组织实施以及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感谢。我也希望以此阶段性成果为新的起点,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弘扬大运河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保护大运河的责任意识,大力发展水运事业,促进运河沿岸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曾经长期在运河新兴城市宿迁工作,对迤逦迷人的运河风光有着深深的眷念:碧波荡漾的骆马湖,绵延数十公里的黄河故道,直冲云霄的意杨所构成的绿色长廊,乾隆行宫古建筑群……特别是对世代生活在项王故里朴实敦厚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我也深知保护大运河,科学开发和利用大运河,对改变苏北落后面貌的战略意义。当然,对彰显运河独特个性与魅力,弘扬运河内在气韵和力量,抒写运河文化缤纷流华的篇章也十分关注,特欣然作序。 千年运河惠中华,江苏儿女恋运河。只要我们像善待母亲一样,保护好这条曾经给我们带来莫大恩惠的人工水道,大运河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沿岸人民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福祉! 后记 2006年可以说是“大运河年”:年初,全国“两会”期问,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提案;年中,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运河考察团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全程考察,沿运河17个城市的市长齐聚杭州,发表了《杭州宣言》;年末,国家文物局把大运河列为我国申遗名单之首。全国掀起了一个“大运河热”,大运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迎来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宝贵遗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江苏是“运河大省”,大运河的最初起源于江苏,即今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运河在江苏的河段最长,达690公里,占总长度的近2/5;江苏段运河主线支线构成的网络体系最健全,历史文化最为丰富,留下的遗址、遗迹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目前京杭大运河的主要通航航道也在江苏;大运河是历史留给江苏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好京杭运河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和发掘运河的航运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运河沿岸区域、特别是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江苏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足江苏省交通厅2006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的成果,由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完成。各章作者为:导言:田伯平、荀德麟,第一章:荀德麟,第二章、第三章:王明德,第四章:沙郑军,第五章:朱智武,第六章、第七章:王健,第八章:田伯平、王健,第九章:田伯平,结语:王健、荀德麟。全书由张鸿飞策划并组织;田伯平通稿并对部分章节做了较大篇幅的修改。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外事办公室的符明荣承担了导言的英文翻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高峰博士承担了序和目录的英文翻译。插页中未署名的彩色图片均由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提供。 本课题研究将运河及其沿岸区域置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新的视野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开展对运河的综合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京杭大运河从开凿、兴衰及复兴变迁历史,系统地总结运河与沿岸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互动影响和变化规律,结合京航运河和沿岸区域的发展现状,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研究探索振兴水上运输、促进运河复兴、加快区域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本课题研究自始至终得到了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交通厅潘永和厅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江苏省委研究室范朝礼副主任,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黄玉生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钰研究员,江苏省交通厅办公室朱培德主任、政治处汪祝君处长、科技处金凌处长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本课题的论证会或成果的专家评审会,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指导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 者 2008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