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辞书出版社,在举国倡导反腐倡廉的背景下,集中出版《倡廉反贪史鉴事典》、《清心直道——历代廉政故事录》、《廉语清风——古今廉政名言警句录》等倡导正能量的书籍,希望展现多元的廉政文化,将更多正能量注入社会,以弘扬正气。
清心直道历代廉政故事录编委会编著的《清心直道:历代廉政故事录》特色:
1、内容丰富。有关廉政的一切这里都有——廉官、廉吏、廉政故事、廉政诗文、廉政对联;
2、主题符合反腐倡廉主题。多元展现廉政文化,将更多“清心直道”的正能量注入社会,以弘扬正气,引起广泛的共鸣;
3、形式多样,可读性强,可读人群广。
贪官污吏遗臭万年,廉官直臣名垂千古。
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巴蜀大地上,涌现出无数的廉官直臣。他们名彪青史,铸就了厚重而深刻的廉政文化。一代贤相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廉洁自律,死后只有“十五顷薄田、八百株桑树”,他用勤廉的言行为蜀地官员带来正能量;伟大的“诗圣”杜甫,一生辗转不定,为成都留下了杜甫草堂,也留下了忧国爱民的不朽诗作,供后人永久地品味;出生眉山的大文豪苏轼,为官一处,惠民一方,他光风霁月,在坎坷的仕途中保持了高贵的灵魂,令人钦佩……他们的品节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感人至深。
作为清官象征的包拯,将一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清心、直道、明志、致远……这是廉直之士生命的价值归宿,也是他们为人处事的箴言。廉直之士的奋斗,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也为中华文明注入浓浓的正能量。正所谓“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廉直之官与廉政之事正是来者以明得失的镜子、以思齐自省的典范。
清心直道历代廉政故事录编委会编著的《清心直道:历代廉政故事录》一书便是对巴蜀廉政故事的细致挖掘、深度体悟,是对廉政文化的多元展现。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历代廉政故事,将更多“清心直道”的正能量注入社会,以弘扬正气,引起广泛的共鸣。
第五伦:奉公守节的三朝元老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县(今陕西成阳东北)人。他的先祖原是齐国的田氏。后来田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人口增多,便分批次向西迁移定居,以迁徙的批次作为自己族人的姓氏。因此,第五是他的姓氏,名字叫伦。第五伦早年曾当过京兆尹的主簿,后来举孝廉,被光武帝刘秀任命为会稽郡(今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太守。汉明帝时任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太守。汉章帝即位后,调入朝内任司空,总管天下军马,成为“三公”之一。年老上书请求退休,数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西汉末年,王莽发动政变,建立了新朝,进行了大量不得人心的改革,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同时,气候的变化也引起了广泛的自然灾害,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引发饥荒,农民起义不断。第五伦生活的北方地区,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和人口聚居地区,这些矛盾尤其突出。
年轻的第五伦性格耿直,讲义气。在社会动荡之时,宗族乡亲争着依附他。他带领人们在地势险要处筑营垒自守,整个战乱期间,他们的营垒从来没有被攻克过。第五伦过人的才干得到了郡尹鲜于褒的赏视,鲜于褒认为他绝非寻常人,就请他做自己的属员。后来,鲜于褒因为犯了错被降职为高唐县令,离别时对第五伦说:“我和你是相知恨晚啊!”
鲜于褒后来向京兆尹阎兴推荐第五伦,在阎兴的手下,他担任主簿。当时的长安,允许民间私铸铜钱,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家铸的钱重量和成色都有很大的区别,给市场造成了混乱。这个问题官府之前不是不重视,但历届主管市场的官员都没能很好地解决,因为这涉及很多豪族的切身利益,工作阻力重重。阎兴便让第五伦负责监督铸钱的工作。第五伦性格耿直,很少考虑自身的名利得失,因此能无视外部的压力,坚决统一度量衡和铸钱的标准,重新恢复了市场秩序,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建武二十七年(51年),第五伦被长官推举为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王宫中负责医药事务的人员)的空缺。不久,他跟随淮阳王来到京师,得到光武帝的召见。光武帝初次见他,觉得他和别人很不一样,便向他询问政事,他对答如流,十分有条理。光武帝很高兴,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君臣二人一直谈到傍晚。两人彼此熟悉之后,光武帝开玩笑地对第五伦说:“我听说你当官后曾鞭打过你的岳父,而且去兄长家拜访也从来不留下吃饭,果真是这样的吗?”第五伦回答说:“我三次结婚,当时妻子的父亲都已过世。因为我年轻时遇到过饥荒动乱,实在不敢再随意留在别人家里吃饭。”光武帝的身边从来不缺那种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人,难得碰到第五伦这样的峭直之人,所以对他另眼相看。
太守任上反奢华 离开京城之后,光武帝下诏封他做扶夷长,还没等他上任,又提拔他为会稽太守。汉代太守一年有二千石的俸粮,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收入。尽管薪资丰厚,第五伦还是没有多余的钱粮来雇请仆人,日常割草喂马、生火做饭等杂事都是由他和妻子亲自完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身为父母官的第五伦看到自己管辖的境内仍有很多贫穷的人,甚至连吃饭都很成问题,于是就计算好自己一家人需要吃的粮食,按月留拨出来,剩下的粮食都按照最便宜的价格卖给百姓中最贫穷的那些人。
后来他担任蜀郡太守。蜀郡在东汉时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这里土地肥沃丰饶,不论是官吏还是百姓都比较殷实富裕,官吏家财多至千万。长期安定富足的环境,造成蜀郡官员们互相攀比服饰车马、生活享受,浮华之风十分盛行。第五伦不满这样的风气,裁汰掉家财丰厚而为官平庸的官吏,把他们遣送回家,另选贫穷而有志向和德行的人担任官职,大力反腐倡廉。经过一番整顿,官场变得清明起来,浮华之风也得到了抑止。P1-3
贪官污吏遗臭万年,廉官直臣名垂千古。
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巴蜀大地上,涌现出无数的廉官直臣。他们名彪青史,铸就了厚重而深刻的廉政文化。一代贤相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廉洁自律,死后只有“十五顷薄田、八百株桑树”,他用勤廉的言行为蜀地官员带来正能量;伟大的“诗圣”杜甫,一生辗转不定,为成都留下了杜甫草堂,也留下了忧国爱民的不朽诗作,供后人永久地品味;出生眉山的大文豪苏轼,为官一处,惠民一方,他光风霁月,在坎坷的仕途中保持了高贵的灵魂,令人钦佩……他们的品节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感人至深。
作为清官象征的包拯,将一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清心、直道、明志、致远……这是廉直之士生命的价值归宿,也是他们为人处事的箴言。廉直之士的奋斗,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也为中华文明注入浓浓的正能量。正所谓“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廉直之官与廉政之事正是来者以明得失的镜子、以思齐自省的典范。
《清心直道——历代廉政故事录》一书便是对巴蜀廉政故事的细致挖掘、深度体悟,是对廉政文化的多元展现。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历代廉政故事,将更多“清心直道”的正能量注入社会,以弘扬正气,引起广泛的共鸣。
本书编委会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