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乡贤(林语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荣才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透视一代世界级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内心世界与生命历程的书,从立体多维的角度深入研究大师林语堂生活的点点滴滴,追寻林语堂命运的轨迹,钩沉故乡平和坂仔和闽南文化对林语堂的人格修养和创作风格的影响。本书力求以丰富的细节、细腻的笔触,立足故乡的视野,让读者知道细节真实和魅力无限的林语堂,了解林语堂,走近林语堂,感悟林语堂,品读林语堂。

内容推荐

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

在当今物质化的、喧嚣的世界,我们需要林语堂,我们呼唤林语堂。然而林语堂,始终像一个离我们忽远忽近的谜……

追寻开拓文化“丝绸之路”的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本由福建省平和县本土作家写的关于林语堂的书。

目录

家乡意象

 平和林语堂

 张望的窗口

 曼妙的西溪航道

 生命的河流

 哀伤的南山

 梦里青山

 钟声永远悠扬

 永远的琅琅书声

 梦乡水井

 残墙

 清幽夜月

 寻访林语堂故居

 解读林语堂在坂仔写的对联

 林语堂与铜壶宫

 林语堂与十尖、石起

 林语堂与竹帘

 林语堂与五篷船

 林语堂与兰花

 林语堂与闽南小吃

 林语堂与坂仔香蕉

 林语堂与蜜柚

 林语堂与平和瓷

 林语堂与闽南话

 林语堂提及的慈禧太后幼年的故事

 茗香名人

尘世物语

 卧在床上的快乐

 漂泊的林语堂

 赤足的林语堂

 快乐的林语堂

 喜爱散步的林语堂

 林语堂的笑容

 林语堂的婚姻

 林语堂的家庭

 林语堂的梦想

 林语堂与烟

 林语堂与烟斗

 林语堂与茶

 林语堂与饮食

 林语堂与音乐

 林语堂与钓鱼

 林语堂与农家生活

 林语堂与鸟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命里过客

 乐观的父亲

 善良的母亲

 忧郁的二姐

 林语堂与陈锦端

 究竟谁是林语堂的初恋情人

 林语堂与鲁迅

 林语堂与季羡林

 林语堂与范礼文

 林语堂与赛珍珠

 林语堂与郁约翰

 少年林语堂的两个“冤家”

生命节点

 平和:林语堂生命的源头

 小溪:林语堂行程的停靠点

 厦门:林语堂生命的驿站

 上海:林语堂激情飞扬的码头

 北京:林语堂步入社会的起点

 美国:林语堂生命的拐弯

 新加坡:林语堂不堪回首的记忆

 港台:林语堂生命的终点

 海峡两岸林语堂故居

附录

 四十自叙

 王文成祠碑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林语堂的笔下,写到家乡平和坂仔的文字不少,尤其是坂仔的青山,“十尖石起时入梦”。坂仔层峦叠嶂的青山让林语堂心存感激,所以他带着感恩的情怀在《林语堂自传》中说到:“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不仅仅是人到中年,有所感慨,坂仔的青山一直没有走出林语堂的梦境和记忆,于是在《八十自叙》里,林语堂饱含真情的笔墨再次留给坂仔的青山:“坂仔村之南,极目遥望,但见远山绵亘,无论晴雨,皆掩映于云雾之间。北望,嘉溪山矗立如锯齿状,危崖高悬,塞天蔽日。冬日,风自极狭窄的狗牙谷呼哨而过,置身此地,人几乎可与天帝相接。”在另一篇文章中,林语堂则是这样描写的:“前后左右都是层峦叠嶂,南面是十尖(十峰之谓),北面是陡立的峭壁,名为石缺,狗牙盘错,过岭处危崖直削而下。日出东方,日落西山,早霞余晖,都是得天地正气。说不奇就不奇,就奇是大自然的幻术。南望十尖的远岭,云霞出没。幼年听人说,过去是云霄县。在这云山千叠之间,只促少年孩子的梦想及幻想。”这是对山的描述,也是对山的解读和接受,“十尖石起”在林语堂的笔下有了更具体的形象。

“十尖”与“石起”是坂仔南北相对的两座高山的名字。十尖位于坂仔的正南方向,是绵延几公里的丘陵,其中最突出的十个山峰就像人张开的十个手指头,故当地人称它们为“十尖”。十尖山其实也就是现在坂仔人说的南寮山,南寮山群山绵亘,山峦积翠,峰外有峰,重重叠叠,神秘莫测。山中怪石古洞、飞瀑流泉、幽谷虬松,随处可见。而石起则在坂仔的正北方向,就是现在坂仔西坑农民新村所在地,因为此地多石头,那起伏不断的一座座的山峰恰如人的牙齿,所以当地人也称其“十八齿”。林语堂笔下的“石起”应该是“石齿”之误,因为在闽南话里,“起”和“齿”是同音的。

在《林语堂自传》中,林语堂曾写道:“北部的山巅上当中裂开,传说有一仙人曾踏过此山,而其大趾却误插在石上裂痕,因此之故,那北部的山常在我幻想中。”这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发生在坂仔的枯桥山,在山路岔口一块巨石上堆叠着一块较平坦的巨石,巨石高高伸出,像一只托天的巨掌。巨石上面,有两只五十多厘米长的脚印,足迹清晰。传说在石尖山修炼的道人,经百年修炼,终得正果,成仙之前,行善于此,并在此踩石升空,羽化成仙。这美丽的传说可谓是生命力极强,不知道何时开始已在坂仔民间流传,到了林语堂那个年代,给了儿时的林语堂许多遐想,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依然留下深刻印象。

绕过巨石上的“仙人”脚印,爬上十余米,便来到一条古道。顺着古道盘旋而上,步行大约两公里,便可见路口直耸一石壁,壁高五丈有余。这应该就是林语堂笔下写到的“过岭处危崖直削而下”。在石壁之巅,立着一块呈倒三角形的巨石,形状像农村里扬谷场的风柜斗,所以村民们都戏称它为“风柜斗石”。石壁之下,有一个直径约四十厘米的圆洞,洞深漆黑,不见其底。据说当年元末起义军首领李志甫率义军路过此地时,饥饿难忍,便生气一踢石壁,没想到竞把石壁踢了个大洞,洞里哗啦啦地流出许多大米,从此军心大振,拥者如云。所以,村民们把这个神秘的洞叫“出米洞”,此石就叫“出米石”。顺着山道继续前行,转过大弯,便可看到一大簇石头堆积在一起,形状像一头昂首远望的雄狮,被称为“雄狮望月”。在雄狮望月的左边,有个柱形巨石,四米多高,柱面石头高低不平,宛若巨龙缠柱,这就是有名的景点石龙柱。极目远眺,雄狮望月的右边,是一条深不见底的峡谷,峡谷之上,巨大的石壁直耸云霄,而在石壁之中,有一个约五米宽的黑洞,依稀可见洞里有一块巨石,状若观音坐莲之势,端庄肃穆,惟妙睢肖,这就是让村民们虔诚膜拜的石观音。石观音旁,一条瀑布从石壁之间飞珠溅玉,飞泻而下。如此集奇、险、秀为一体的山野风光,童年时期的林语堂肯定无法一一领略其美,远古传说更有诱惑和神秘色彩,也就难怪林语堂产生了诸多幻想。

坂仔的青山在林语堂1923年最后一次回到坂仔之后,逐渐远离乃至淡出他的视线。但林语堂从来没有忘记坂仔的青山,并且把坂仔的青山当成他评判山的唯一的、最高的标准。1962年,林语堂67岁时,他的女儿接他到香港游玩。女儿对父亲说,香港有山有水,风景像瑞士一样美。林语堂正色道:“不够好,这些山不如我坂仔的山,那才是秀美的山。”女儿将父亲林语堂带到落马山峰。见到一片片田地和薄雾笼罩的山丘,女儿很激动,以为会引起父亲的好心情,林语堂却只是眯起眼睛望了望,不吱声。大为惊讶的女儿就问父亲,坂仔的山是什么样子。父亲连说了三个“山”字:青山、有树木的山、高山!接着他批评香港的山好难看,许多都是光秃秃的。女儿将父亲带到山顶,此处有树木,是青山,从山顶往下望,四面是水。女儿以为林语堂肯定会因为这山和坂仔的山相似而高兴,谁知道林语堂还是摇头。在他的心目中,坂仔的山是重重叠叠的,山中有水,不是水中有山!直到这时,女儿才明白过来,原来父亲林语堂一直沉浸在童年记忆里的那片山陵,无论什么山,都无法替代父亲记忆中的山了。这种记忆不仅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结,而且已经和血液融为一体,无法剥离,让林语堂因为坂仔的青山而“从此不再以别的山峰为高”了。这是深入生命深处的记忆,无法抹杀和消减。P35-37

序言

这是一本由福建省平和县本土作家写的关于林语堂的书。平和县在什么地方?当年林语堂从福建平和一个叫坂仔的地方出发,登船沿着西溪到厦门求学,行程要两天两夜。当然,林语堂可能不觉得有多远,顺着溪流弯弯曲曲地往南行走,云天山水如织,风光似锦,好不怡人。以致许多年后,回忆往事,他仍说影响自己“最深的还是西溪的山水”。平和县隐在闽南西部偏僻的山里,峰高林密,贫苦农民曾揭竿而起,红军曾出没其间。由于这段历史,这座县城被“中央苏区县”的荣誉光环笼罩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努力,这里的蜜柚名满天下,成了平和县二张耀眼的名片。但是说到林语堂是从这里走出来,似乎还是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林语堂出生在平和县坂仔镇,祖籍是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两地虽相距上百公里,但同属漳州。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上海南云楼风波的文章,讲述了林语堂和鲁迅之间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引起过现代文学史研究者的关注。事情发生在1928年8月28日,鲁迅的日记中亦有记载。当时林语堂已享誉文坛,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1949年以后,大陆媒体似乎很少宣传他,有一张在一些博物馆或书籍里出现过的宋庆龄、鲁迅、林语堂等人的合影,林语堂的位置也被做了技术处理,人们对他渐渐陌生了。他的书出现在公共场所的书架上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播出,使林语堂的名字走进百姓家中。近年,关于林语堂的研究林林总总,不在少数,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有心者从偏远的平和县坂仔镇这个角度切入,了解和研究生养林语堂的山区家乡同他的成长之间的某些逻辑关系。如果有,这本书将会提供许多生动有趣的文字和资料;如果没有,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将填补上一个空白。一个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的作家从一个曾经不为人所知的穷山僻壤走出来,这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吗?

林语堂是一个“两脚踏中西文化”的作家,亦是一个普通人。小时候在家,他同二姐最好,他调皮地躺到地上撒娇,只为让二姐洗衣服;他耍赖不打水,要二姐到井边劳作。这位二姐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上中学不久就辍学出嫁了,将求学梦交给弟弟,后来又因鼠疫早亡。“我青年时代所流的泪,多是为二姐而流的”。《忧郁的二姐》一文,对这些值得回忆的生活片段都有生动的描写。林语堂认为“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这些山陵中就有坂仔的南山,当地百姓称之为“番仔山”。“番仔”一词带有外邦的意味,这里指的是基督教的墓地。林语堂的二姐和四哥都葬在这个地方,因此也牵动他绵长的思绪,在《哀伤的南山》我们可以读到这种动情的文字。涉及林语堂同家乡关系的文章在书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如《曼妙的西溪航道》、《林语堂与闽南话》、《平和:林语堂生命的源头》、《乐观的父亲》,等等。在黄荣才的笔下,这些充满乡土情趣和温馨情愫的片段,通过流畅悦目的方块字,被一一清晰地勾勒和展现出来,使人感受到林语堂深深的故乡情结。书中还有一些涉猎林语堂生活其他方面的短章,如《林语堂与陈锦端》等,同样写得非常感人,让人得以窥探到林语堂情感深处不为一般人所知的隐秘,很值得一读,我也特别喜欢。

黄荣才是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他写小说和散文,拥有优越的文化资源。他勤奋笔耕,不断突破自己。相信在他的开掘下,会继续有鲜活明亮又厚实的成果问世,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林语堂已成为平和县的一张文化名片,相信这张名片在未来会更加重要。

后记

这是一本透视一代世界级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内心世界与生命历程的书,从立体多维的角度深入研究大师林语堂生活的点点滴滴,追寻林语堂命运的轨迹,钩沉故乡平和坂仔和闽南文化对林语堂的人格修养和创作风格的影响。本书力求以丰富的细节、细腻的笔触,立足故乡的视野,让读者知道细节真实和魅力无限的林语堂,了解林语堂,走近林语堂,感悟林语堂,品读林语堂。这也是我创作生涯中的第四本书,它将忠实记录我在文学道路上的努力。

最初接触林语堂,是在我很久之前读到他的文章的时候。那时候,我只知林语堂是从平和县走出去的世界级文化大师。那种感觉就像得知自己的邻居中出了一个人物,如此而已。2005年,缘于漳籍现代三作家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召开的契机,平和林语堂研究会成立,与会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平和林语堂研究会的成立仪式。从那时候开始,我才真正走近林语堂。2006年,林语堂故居重修后开放;2007年,平和林语堂文学馆建成,参加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近四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落成典礼。林语堂成为平和县通往世界的一张宝贵的文化名片。

在平和县对林语堂的研究、宣传逐渐升温的时候,本人因为参与其中,越来越发现大师的无限魅力,于是开始走近林语堂,慢慢品读他的人生,于是有了这本书的诞生。书稿的完成只是本书面世的基础,此书能够有幸与广大读者见面,还要真诚感谢南京快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倾心策划,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给予的大量指导,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著名的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著名作家、福建省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西北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共平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群明和我的老乡、企业家陈和平,感谢我的老师——《闽南日报》的编辑苏衍宗,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摄影家朱连生、吴泽龄提供了本书的部分图片,书中还有一些图片选自台北林语堂故居纪念明信片和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林语堂相册》,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黄荣才

2010年6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

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

——林语堂·《四十自叙》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哨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