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说的话
那场武斗发生在午后。本是难得的暖阳天。
我拎着收音机到屋前的草堆前晒太阳,听刘兰芳的《岳飞传》,正说到岳飞大战金兀术,只战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三军悚惧,鬼神皆惊。
我的耳朵在听,眼睛在看。当然不是看收音机,而是看吵架。
吵架的是牛四爷和牛五爷。牛五爷是我家的邻居,牛四爷是牛五爷的邻居。他们是亲哥俩。
亲哥俩吵什么架?亲哥俩也有说不拢的时候。
听说午饭前,这哥俩高高兴兴结伴向后村去的,后村是他们姐姐牛大姑家。
过年了,乡下人难得清闲下来,走亲串友,大玩几天,大口大口地喝酒,大把大把地耍钱。
姐姐请客,哥几个多喝了几杯。喝完了,本要耍一会儿钱的。可都喝得有点多,就散了。
牛四爷和牛五爷家住在一起,就结伴往前村走,边走边聊。本来聊得火热,到了家门口,却“呛”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的。
本来,“呛”两句就完事了,可那天他们真喝高了。
这个说,我非把这理“扳”直了。
那个说,我非把这理“扳”正了。
就指手划脚,指天划地,互相喷着唾沫星子,来扳理。
但这理扳不直,越扳越弯。
当收音机里,岳飞指责金兀术无端犯境、金兀术狡辩“有德者居、无德者失”的时候,牛四爷和牛五爷也在相互责问;当岳飞催马向前,与金兀术“金枪会钢斧”的时候,牛四爷和牛五爷也交起手来。
此时,我的收音机里,岳爷把沥泉金枪一挥,大吼一声:还我河山。宋军冲过去,跟金军混战起来。
这时候,牛四爷和牛五爷家里都有人出来了,出来不是劝架,而是男将对男将,女将对女将,混战起来了。
这两家已不是动拳头了,而是各找兵刃。这个找来粪叉,那个找来钉耙,还有的就地捡起一块砖,拍向对方。
我们这里的规矩,吵架的时候,没人劝。怎么说呢?动动嘴皮子,累了,也就过去了,没什么好劝的,越劝反而越乱,弄不好连劝架的也搅和进去。
一旦打起来,就得劝了。不劝,非打死人不可。况且,已经升级带混战,那么大动静,不出来说不过去了。
本来都在屋里打麻将、玩牌呢,这时候,一呼啦全冒出来了。拉,劝。
晚了,局面已经失控。
真是一场恶战呀。
是我见到的村里最激烈的一场武斗。
一年后,我在街上电影院看电影《少林寺》,结果电影没看着,却看到了一场打架。是街上的两个痞子的老婆看电影因座位问题吵起来,各自叫来丈夫。丈夫又叫来各自的团伙,在电影院里打斗起来。
那场打斗,也没牛四爷家和牛五爷的武斗激烈。
武斗终于在村干部的全力协调下,停止了。古人云,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两牛”相斗,是两败俱伤。两家都有好几口被送进医院。
武斗停止了,剩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村干部要来调查武斗的情况,关键是谁先动的手。村人吵架,一般是不动手的,一旦动起手来,村人的标准,以先出手为理亏。
排来排去,村里唯一的目击证人是我。 村干部就来到我这里取证。取证前,我父母对我说,二品呀,你心里要有数。
我知道他们的意思。我家一直跟牛五爷家不和,经常吵架,而跟牛四爷家的关系一直很好。
那是我唯一一次做证人。我怎么能做伪证呢?做人要诚实嘛。我就对村干部说了实话,是牛四爷先动手打的牛五爷。
我还绘声绘色地讲了他们交手的经过,跟说《岳飞传》似的。
村干部夸了我一句,不错,长大能到收音机里说书。
我笑了,在村干部的记录上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那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签字,感觉很好。
当然,这种良好的感觉很快就没了。一到家里,我就被父亲褪下裤子,狠揍了N鞋底。
我父亲还专门跑到牛四爷家道歉,痛心疾首地说:
二品这孩子,太让我失望了!
这事过去好多年了。现在想起来,心还隐隐地痛。
去年,我们这里的文坛也吵了架。散文和诗歌吵起来,互相在网上撰文章骂。有大义凛然署上自己名字的,也有披着马甲说话的。吵得不可开交。
我是写小说的,本来想说两句公道话,可我什么也没说。
吵两句就吵两句吧。好在都是文化人,不至于打起来。
P151-153
一种文体和一个作家群体的崛起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序
最近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开始接触并关注小小说文体和小小说作家作品。在我的印象中,小小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体,它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代典籍。可我又觉得,小小说更是一种年轻的文体,它从上世纪80年代发轫,历经90年代的探索、新世纪的发展,再到近几年的渐趋成熟,这个过程正好与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同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昭示着小说繁荣的又一个独特景观正在向我们走来。
首先,小小说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符合读者需要、很有大众亲和力的文体。它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历经20年已枝繁叶茂的小小说,也被国内外文学评论家当做‘‘话题”和“现象”列为研究课题。
其次,小小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小”,因此有人称之为“螺丝壳里做道场”,也有人称之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些说法都集中体现了小小说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滴水见太阳,以平常映照博大,以最小的篇幅容纳最大的思想,给阅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提供另一种可能。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小小说文体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文坛有识之士的推波助澜,离不开广大报刊的倡导规范,离不开编辑家的悉心栽培和评论家的批评关注,也离不开成千上万作家们的辛勤耕耘和至少两代读者的喜爱与支持。正因为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小小说才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
特别是2005年以来,小小说领域举办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出版了不少“两个效益”俱佳的图书,也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家和标志性的作品。今年3月初,中国作家协会出台了最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正式明确小小说文体将以文集的形式纳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评奖。而且更有一件值得我们为小小说兴旺发展前景期待的事:在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业态中,小小说已开始在“手机阅读”的洪潮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这一点的未来景况也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出来。总之,小小说的前景充满了光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的出版就显得别有意义。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最后,希望通过广大作家、编辑家、评论家和出版家的不断努力,中国文坛能出更多的小小说名家、大家,出更多的小小说经典作品,出更多受市场欢迎的小小说作品集。让我们一起期待一种文体和一个作家群体的崛起!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 何建明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百部小小说名家出版工程,旨在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集结杨晓敏、许行、聂鑫森、孙方友、孙春平、刘国芳、谢志强、陈毓、周海亮、海飞、曾颖等当代小小说最华丽的作家阵容和最具经典意味的力作新作,由100名小小说名家一人一册单行本(共100册)组成,兼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内容不同风格,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小小说的系统出版工程,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社会人生、充实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写作能力的最佳读本。
本书收录了邓红卫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本书是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系列中的一本,精选了邓红卫的67篇小小说精品,同时收录了6篇作品评论和作者的3篇创作心得,并附上了作者的创作年表。
本书广泛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寓意深刻,给人回味无穷的阅读乐趣。作品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于质朴中见幽默,于调侃中见温情,于娓娓叙述中蕴含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厚体验和独特思考,对广大读者和写作者有着极其特殊的启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