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北漂》是一部北漂题材的自传体回忆录。全书以作者谭西林作为一个北漂族的真实经历为主要内容,以作者的事业奋斗历程为主线,与馨儿的爱情为副线,重点叙述了作者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编外栏目导演、后因栏目撤销而结束北漂的工作经历以及在此期间和馨儿从美丽邂逅、执着相恋到情感出轨、最后黯然分手的爱情生活,揭示了以媒体人为代表的众多北漂族身份的尴尬和拼搏的不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那年北漂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谭西林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年北漂》是一部北漂题材的自传体回忆录。全书以作者谭西林作为一个北漂族的真实经历为主要内容,以作者的事业奋斗历程为主线,与馨儿的爱情为副线,重点叙述了作者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编外栏目导演、后因栏目撤销而结束北漂的工作经历以及在此期间和馨儿从美丽邂逅、执着相恋到情感出轨、最后黯然分手的爱情生活,揭示了以媒体人为代表的众多北漂族身份的尴尬和拼搏的不易。 内容推荐 谭西林编著的《那年北漂》是一部北漂题材的自传体回忆录。全书紧扣“漂泊”二字,不仅真实记录北漂族工作生活的不稳定,同时反映出这个群体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真实描写了一代怀揣梦想的北漂族酸甜苦辣的奋斗故事和追梦历程。 目录 PREFACE自序 梦想的孤舟 CHAPTER ONE 北京一梦 第一章 “你真的要离开这里吗?” 第二章 找寻北京一张床 第三章 幸福是什么 第四章 暂住中国漂在北京 第五章 导向之忧 第六章 知青的信仰 第七章 一个包子引发的憧憬 第八章 混进导演队伍 第九章 谁在给我支撑 第十章 导演处女作首演成功 第十一章 临时导演的新发现 第十二章 梦想的距离 第十三章 人生三选一 CHAPTER TWO 我是导演 第十四章 家长在京见面会 第十五章 导演组里无间道(一) 第十六章 导演组里无间道(二) 第十七章 导演组里无间道(三) 第十八章 导演组里无间道(四) 第十九章 导演组里无间道(五) 第二十章 导演组里无间道(六) 第二十一章 至少还有你 第二十二章 惶恐之后还是惶恐 第二十三章 北京看房记 第二十四章 新北京老朋友 第二十五章 一张40万元的银行卡 第二十六章 给导演做助理 第二十七章 致敬黄山挑夫 第二十八章 勇斗赞助商 第二十九章 天涯磨砺(一) 第三十章 天涯磨砺(二) 第三十一章 天涯磨砺(三) 第三十二章 天涯磨砺(四) 第三十三章 天涯磨砺(五) 第三十四章 天涯磨砺(六) 第三十五章 人生的冰灾(一) 第三十六章 人生的冰灾(二) 第三十七章 人生的冰灾(三) 第三十八章 除夕夜夜无声 第三十九章 一封起死回生的书信 CHAPTER THREE 梦里花落 第四十章 重返《神州飞歌》 第四十一章 暗战泰城(一) 第四十二章 暗战泰城(二) 第四十三章 暗战泰城(三) 第四十四章 暗战泰城(四) 第四十五章 暗战泰城(五) 第四十六章 暗战泰城(六) 第四十七章 傲慢的代价 第四十八章 明星那点事 第四十九章 北戴河的约定和天安门的旁观 第五十章 遗失的美好(一) 第五十一章 遗失的美好(二) 第五十二章 遗失的美好(三) 第五十三章 北京!北京! 第五十四章 裸照风波 第五十五章 谢幕兴北(一) 第五十六章 谢幕兴北(二) 第五十七章 谢幕兴北(三) 第五十八章 谢幕兴北(四) 第五十九章 谢幕兴北(五) 第六十章 谢幕兴北(六) 第六十一章 人生没有下一次 第六十二章 最后的刺痛 第六十三章 冬去春未来 POSTSCRIPT后记 我的颓废我的明灯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眼下一个热门词语,对于幸福,我始终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的幸福观很简单: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和自己挚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人生就足以幸福。 按照我自定义的这两个标准,此刻的我不正处在幸福之中吗?幸福其实和房子无关,和车子无关,幸福只关乎每个人的心境,还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 《城市风云》节目通常需要做大量的街头采访,那时候还不流行逮着人就问“你幸福吗?”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经历了一次特殊的采访之后,我对幸福又有了新的感悟。 2007年清明节前夕,栏目组交给我一个选题,让我做一期殡葬工人的人物专题节目,走近殡葬从业人员的生活,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 一些女同事听到这个选题吓了一跳,我倒没有什么阴影。我这个从小就立志做新闻记者的人,对于未知的人和事总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感,我欣然接受了这个选题,并很快联系了昌平殡仪馆前去采访。 采访之前,我查阅了许多信息资料,媒体对于殡葬业的报道多以负面居多,暴利、惊恐这样的字眼充斥眼球,殡葬这个神秘的行业在公众的心目中又多了一层阴影。而作为专栏记者,这些报道和资料只能作为参考,我需要打开我的视角走近殡葬工人,发现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第二天,我如约来到昌平殡仪馆,馆领导首先带我参观他们的工作间,讲解操作流程。殡仪馆的工作间干净整洁,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阴森恐怖,偶尔传来一片哭声和哀乐,这才让人感觉到一丝悲凉。 最悲凉的是火化车间,殡仪馆领导特许我们进入火化车间拍摄。我看到了家属目送亲人最后一程的悲痛场面,第一次看见由人化为灰烬的悲凉场景,我凝视着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引发了我关于“一生何求”的思考。 人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呢?不管荣华富贵,不管卑微贫贱,人的结局都一个样。富贵也好,贫贱也罢,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殡葬工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给人无限的神秘感。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采访了解殡葬工人的生活,殡仪馆领导推荐了他们单位的一对未婚夫妻作为采访对象,男的叫聂亮,女的叫汪婷。 聂亮和汪婷都是80后,东北人,他们是大学同学,毕业之后一起来到昌平殡仪馆工作,并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聂亮高大帅气,从事遗体整容工作,汪婷端庄秀美,足有一米七的个头,从事葬礼主持工作。 我和很多人一样,不理解两位仪表堂堂的年轻人为什么选择了殡葬服务工作。汪婷告诉我,她第一次见到遗体之后,当天晚上就不敢睡觉,不敢关灯,心里的阴影挥之不去。聂亮从事遗体整容工作,经常遇到高度腐烂的遗体,那种恐惧感更是不言而喻。 聂亮和汪婷在昌平殡仪馆工作了三年,对逝者的恐惧感早已淡去,但是来自生者的不理解又让他们感受到另一种恐惧。 “最开始我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家里人就强烈反对,我姑姑就说,给我多少钱我也不干这个工作。”汪婷说话的时候很淡然,殊不知她的背后却遭遇了各种冷遇和尴尬。 在常人的眼里,与殡葬如影随形的词语包括死亡、尸体、恐怖,殡葬工人很难融入周围的社会。他们很少有朋友,逢年过节很少走亲串门,没有人愿意和他们握手、吃饭、聚会,他们总是生活在狭小的自我世界里。 “是什么让你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呢?”我问汪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从事着正当的社会职业,我也有自己的梦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我的梦想很简单,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北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就足够了。”汪婷的脸上露出自然的微笑,她告诉我,她和聂亮从大学开始恋爱,整整五个年头了,他们凑足首付款在昌平买了房子,并且计划在年底步入婚姻的殿堂。 “我每天主持葬礼,我结婚的时候一定要亲自主持自己的婚礼,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汪婷性格开朗,说到婚礼她格外兴奋。听她这么一说,我一下子肃然起敬,因为自信,因为执着,此刻汪婷在我的面前显得如此美丽。 “这个创意不错,还有别的创意吗?”作为未婚青年,我很乐意倾听她对于婚礼的各种想法。 “我们的婚车希望是黄包车,他驮着我过去,我不希望坐什么加长的林肯,坐一个小时林肯,不如一辈子安安心心坐黄包车。” 汪婷说完之后,我看了看坐在一旁的聂亮。聂亮明白了我的意思,但是他的话不多,他一脸憨厚地说:“婷婷的浪漫情怀多一点,这事由她做主,反正我都听她的。” 说着说着,我也被感动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采访结束后,我主动和汪婷、聂亮握手,并且对他们说:举办婚礼之前通知我,我一定向你们道喜。 参加一对殡葬工人的婚礼,这是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事情。这个社会对殡葬工人有着太多的误解和偏见,而我主动打破这些禁忌,因为我被汪婷和聂亮的执着深深打动,被他们的幸福深深感动。 幸福是什么?从古人造字的角度来看,福者,一人一口一田,各自修行于业田,衣食无忧即为福。古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如此简单,而今的许多人物质生活早已衣食无忧,却永远感知不到幸福的真谛。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主观感受,没有客观标准,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聂亮和汪婷被社会边缘化,不被常人所理解,然而他们的生活一定有着别样的幸福。他们的幸福是对事业的执着,是对爱情的忠贞,他们的幸福感由心而生,由内而外,按照我的自定义来说,他们可谓是幸福的样板。 当天晚上,我把今天的采访故事说给馨儿听,她同样被聂亮和汪婷的故事深深感动。 “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幸福,在北京也会有自己热爱的工作,也会有属于我们的家。”馨儿向我表达了她的意见。 我点了点头。 “我们要是办婚礼,你就开着坦克来接我,因为你是坦克手贝塔。”馨儿一边说一边大笑。 “好!反正我也都听你的……” 我和馨儿有说有笑,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P12-15 序言 梦想的孤舟 100多年前,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弗洛伊德在专著《梦的释义》当中开创性地指出“梦是愿望的满足”,从精神科学的角度阐述了“梦与愿望”的关系。 打小时候起我就喜欢做梦,常常白天玩得不亦乐乎,晚上闷头酣睡进入梦乡,在梦的世界里遭遇各种希奇古怪的人,感受各种趣味横生的事。小时候做过很多无厘头的梦,一觉醒来自己也说不清梦里那些事情的前因后果。长大后,做梦的日子还在继续,我也无时无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人生之梦。 梦想无论怎么模糊,总是潜伏在心底,让我的内心无法宁静。我成长在湘东南一个山区小县,和许许多多山里的孩子一样,我从小就梦想着走出大山,梦想着成名成家,我甚至还做过“明星梦”,梦想成为一名大红大紫的影视演员,成为山乡父老的骄傲。 双鱼座是天生的梦想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我总觉得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可怕的。 新闻记者是上了高中之后的职业理想,是心智日渐成熟之后给自己设定的人生愿望,相比梦想更加容易满足,不再虚无缥缈。 上中学那些年,我们县里搞过几次大型活动,山里人没见过世面,活动当天必定万人空巷,现场人山人海。我经常插在人缝里看热闹,但是核心区域往往凭证入场,难以逾越,即便削尖脑袋挤到了门口,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鱼贯而入。除此之外,一些扛着摄像机的年轻人也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我打心眼里羡慕这些人,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都是记者。 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记者,就这么定了! 我从小不爱看动画片,不看电视连续剧,记得小时候家里只有一台14时黑白电视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这些很多大人都不看的节目,我几乎每天都不错过。 我的人生注定和广播电视结下不解之缘,倘若现在让我离开这份事业,我一定就是一个废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为广播电视事业而生的人,至今虽业绩平平,但依旧爱我所爱,对于事业的挚爱未曾改变,我庆幸自己年少时的愿望得以满足,梦想成真。 上天总在眷顾为梦想而奔跑的人,我在初入媒体圈子之时就渐入佳境,一路坦途。然而这一切在我25岁时发生了变化,那一年,那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我选择了漂泊,毫不犹豫,毅然决然。 漂泊,因为年轻,因为梦想。 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会离梦想更近一步,还是越来越远?我只是固执地认为二十来岁的自己还经得起折腾,此时不折腾,又更待何时? 我是一个还算恋旧的人,记得离开长沙的前一天,我站在楼道注视着窗外,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失声痛哭。前往北京的当晚,火车开动许久,我仍然透过车窗久久凝望这座城市。痛哭、凝望,这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也是对漂泊的深度迷茫。 我还记得当我以北漂族的身份第一次来到北京,拖着大箱子从北京西站打车去魏公村,人生地不熟的,老是担心出租车司机绕路坑我。好不容易找了一辆黑车,付了45块钱安安心心抵达目的地,后来在北京熟门熟路了,这才发现从北京西站打车到魏公村,通常不会超过30元。 北漂第一天,一下车就被黑了一把。这似乎就是一个暗示,暗示我的北漂之路将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一路上荆棘丛生,无不充满艰辛和挑战。 真正的漂泊者总是有一颗超然洒脱之心,能笑对各种艰难险阻,却从不放弃对于梦想的追求。想想当初放弃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力排众议选择漂泊,不就是为了满足人生愿望,不就是为了离心中的梦想更近一些吗? 青春终将逝去,我在二十来岁花一样的青春年华里选择了漂泊,却也无怨无悔。梦想是太诱人的东西,只要有梦想,青春就没有后悔,即使梦想不再,曾经的付出也是给死去的梦想一个无悔的祭奠。 有人说,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漂泊的孤舟。我等梦想满腹之人却也选择了漂泊,成为一叶孤舟荡漾在人生的蓝海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大海,有多少人在海面上迷失了方向,成为漂泊的孤舟在大海里沉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孤舟,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漂泊荡漾。漂泊是一种生活状态,漂泊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北岛说:如果你是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当漂泊成为我的生活状态,当梦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念想,我甘愿成为一叶孤舟,在属于我的大海上漂泊荡漾。 梦里花儿知多少,唯有漂泊,才是真实的自我。 后记 我的颓废我的明灯 这些年来,总有人问我:当年选择北漂后悔吗? 我回答说:从不后悔。 有人还追问我:在北京待着好好的为什么又回来了呢?我总是笑着说:生活压力太大,买不起北京的房子。 我说的都是实话,当然逃离北京的原因绝不仅仅因为房子。 重新回到长沙之后,我从不主动提及我的这段生活经历,我也很少和别人聊起这段漂泊的日子。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在人们一坐下来就各自翻手机、刷微信的今天,有谁愿意静心倾听我这段尘封的故事,我的这些故事又岂止是一次促膝长谈可以诉说的呢? 我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只好用这些倾尽心血的文字致终将逝去的青春。在这段漂泊的青春岁月里,我一度以梦为马,激情澎湃,为了心中的梦想上下而求索。而在梦想绽放的另一面,我又是那么自私自利,贪财又花心,这些人性的弱点在我身上暴露无遗。我是一个漂泊的凡人,我总是担心要不要把自己写得那么坏,还是我本身就有那么坏。我试图在文字中隐去那些人性弱点的内容,可是终究没有这样做。 2012年夏天,我在一次和作家龙应台的交流中,她说她的新作是为了铭记一段尘封的历史,并向失败者表达致敬。龙应台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逃离了那座曾经寄予梦想的城市,俨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我的这些文字不足以记录一段历史,但客观上是我用青春写就的一段真实的人生,这段人生尽管失败,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实话,如果不是接近奔三的年龄,哪怕蜗居地下室我也愿意继续在北京漂着。人生真的很巧,2009年3月15日,我29岁的生日,这一天我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挥泪告别北京,结束了整整四年的北漂生涯。 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在我二十几岁光景的最后一年,我这一叶漂泊的孤舟注定要靠岸。 北漂对于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其中也难免有些消极的影响。这些年来,我发现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不愿意主动交流,对很多事物难以提起兴趣,缺乏曾经的激情和冲动,心态也变得更加淡定。 当梦想照进现实,梦想总在现实生活的折腾中渐行渐远,我骤然发现自己没有了梦想,这是尤其可怕的一件事情。而且最近几年我的头发白了很多,客观上我的年龄已经变老了,我的心态也渐渐变老,有了未老先衰的颓废主义倾向,我从一个失败者变成了一个颓废者。 淡定,这是历经漂泊之后内心疲态的症状;颓废,这是在人生大海上自我沉沦的表征。 无论如何我都无法接受三十来岁就梦想淡去的现实,我试图不再颓废,重新燃起梦想的火焰,这些付梓的文字浪费了诸君宝贵的时间,却也是我这些年来一个根植于心的梦想。 成为作家也曾经是儿时的梦想,遗憾终究未能变成现实,还死心眼地认为写一本书实在太难。刚开始动笔确实艰难,断断续续难以坚持,直到后来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思绪如泉涌般一发不可收拾。此后慢慢少了和友人同事打麻将、喝咖啡的时间,把自己关在独居的陋室里潜心码字。尤其到了周末,不自觉地早早醒来,无论阳光多么灿烂,哪儿都不去,写作成了乐在其中的一种习惯。 卡夫卡为了写作常常需要孤独,甚至把自己变成隐居的“死人”。卡夫卡自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地窖,穿过所有房间去取暖是唯一的散步,然后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 我们现在写作不需要蜗居地窖,也不需要纸和笔,唯一缺少的就是那盏灯光,那盏心中的明灯。 回首我这四年的北漂生涯,一路坎坷,风雨兼程,却总有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感谢北京,点燃了我灵魂深处的人生梦想,一度是我心中那盏最亮的明灯。 感谢冯诗燕,初来乍到就让我放手大干,给予我非同一般的信任,又在我犯错之后一再宽容。我在信任和宽容中收获工作的成就感,那样的感觉前所未有。 感谢《神州飞歌》栏目组的同事们,包括陈宽,是你们让我在工作中不断历练和成长。 最应该感谢的是馨儿,感谢你的陪伴和付出,让我度过最美好的漂泊时光。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你,是你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时至今日我仍在茫茫人海找寻唯一灵魂之伴侣,我发誓要找到她,用我一生的真情珍惜并深爱着生命中唯一的她。 感谢这段漂泊的日子,让我的人生有了第一缕波澜,尽管梦想未果,但是我的青春无怨无悔,这何尝又不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感谢潘送求、潘毅两位兄长,在我漂泊前后给予我一如既往的关心和鼓励;感谢朱智记者、孟静律师对书稿提出诸多宝贵意见;感谢肖贵飞、段莉苗两位编辑,为本书的付梓呕心沥血;感谢杨跃先生,在工作中给予我悉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热爱的事业中继续前行。 这每一盏明灯都是我前行的光源和动力,倘若没有这些明灯,我的生活一定暗淡无光,就如同生活在地窖里一般。 19世纪颓废派宣扬悲观情绪,主张在黑暗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梦想的年代,却常常还把自己困在黑暗的地窖里,做一个坚定的颓废主义者。 在黑暗的地窖里,近乎颓废和病态的卡夫卡写出了传世杰作,因为他的地窖里还有一盏明灯,我们的世界里同样需要一盏明灯,即便不再漂泊,这盏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谭西林 二〇一四年六月·长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