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客气地讲,三岁小孩都会,尴尬的是,很多成年人的说话水平竟然连三岁小孩都不如。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点原因:成年人在说话时要么无心,故而说出来的话无味;要么有意,但说出来的话依然无情。当然,小孩在说话时也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逻辑上的错误,甚至说些童言无忌之类的尴尬话,但成年人多会去包容、理解。然而,对于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智慧方面都臻于成熟的大人而言,话没说到位,那就是错了,很少有人会为你的错话埋单,更别提让那些被你的话伤害的人买你的账。
无心而无味多因无知,有意还无情多因无方。无知也好,无方也罢,它们的结症往往在于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到点子上。有些人可能觉得能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我不排除他们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因为当一个人一无追求,二无原则时,任何有助于他提升能力的行为都是荒诞的。这种情况就如同给燕雀讲鸿鹄之志,给井底的青蛙讲奔腾的长江大河。还有一些人不擅长讲话,总觉得自己在说话的艺术性、技巧性方面缺乏灵性,我同样不排除他们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因为把话说到点子上的能力亦如同人身上诸多其他的潜力一样,你对它的自信心越强,它的爆发力也就越大;你对它的自信心越弱,它的爆发力也就越小。所以,你觉得可以把话说到点子上,你是对的;你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把话说到点子上,你也是对的。
如果回味一下周边的人物或者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很容易就会发现,不把话说到点子上,轻则影响效率,伤害感情,重则有可能危及生命。反之,那些会说话、擅长把话说到点子上的人,小则在人前春风得意,大则在国家社稷方面扭转乾坤。正面的例子古有苏秦、张仪游说诸侯变战国格局,诸葛亮劝说孙权促三足鼎立;今有奥巴马凭借出众的口才问鼎总统宝座。反面的例子可以从每个人身上发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说错话、得罪人的时候。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可以给那些自认为在说话方面缺乏灵性的人一丝曙光,因为没有谁的口才是天生的,想要把话说到点子上,除了岁月的磨砺、挫折的启迪之外,还需要一颗勤学好问的心,多向他人请教,从书本中感悟。
把话说到点子上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用初学者的心态对待这门学问,乐趣无穷;用好奇的心钻研这门学问,动力十足。做到这些,你会发现,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说话技巧,还有你那或许已经看腻了的人生风景。
陈建伟,书作家,口才达人,勤奋的撰稿人。码字几百万,研究国内外口才类书籍十几车,主要专注于语言技巧类图书的研发和出版。其作品虽然立足全面深入的理论内容,但行文风格轻松、幽默,追求朴实、自然,创作素材也巧妙结合鲜明案例,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代表作品《超级聊天学》《跟谁都能聊得来》《职场沟通学》。
话不在多,点到就行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常说,名人说的话就是名言,但至少这句话能够流传至今,绝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名人说的,更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部分真理。既然是真理,自然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才有了和本节主题遥相呼应的巧合:话不在多,点到就行。但凡对说话有点常识性认识的人,应该一眼就看出了这句话的真谛,但问题也会接踵而来:说话的“点”是什么?它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找?
在回答这几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人过生日请客吃饭,看时间已经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到,便焦急地说:“怎么回事,该来的还不来?”几个敏感的客人听到后,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他们就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走了几位客人,更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的是不该走的,言外之意就是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他们也走了。
最后剩下一个跟主人关系较亲密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道:“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措辞,否则说错了,就收不回来了。”主人感觉有点委屈,忙解释说:“我并非叫他们走啊!”
朋友听了很生气,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仔细揣摩故事中这位主人的话,便会发现,他的话并非没有“点”,只是说话的对象、时机、口气都不对,反而成拙了。比如第一句话如果让没来的那些朋友听到,第二句话如果让那些第一波走的客人听到,心里面都会比较舒坦,但是他的话到最后都成了“马后炮”。
可见,说话如果不讲技巧,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如果说这个故事讲的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那下面这个故事可谓“言者有意,听者有心”了。
当年,吕布被曹操所擒,念其武功绝世,欲为己所用,遂向一旁的刘备征求意见。刘备考虑到若吕布归顺曹操,不利于自己日后一统天下,便建议处死吕布。此时,刘备原本可以列举出很多吕布的劣迹恶行,但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达到了目的。他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仅道出了吕布反复无常的秉性,很难成为其心腹,同时也刺激到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结果就必然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
刘备从来都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能言善辩的智者代表,但仅此一例就足以体现他作为人君的强者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说话人的目的。以刘备为例,便是劝说曹操处死吕布。其次,我们还要明确听者的喜好或者特征,这样一来,说出来的话才可以投其所好或者直指人心。在这个例子当中,刘备准确抓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但是他并没有说出吕布将来有可能会对曹操不忠的猜测,而是巧妙搭建了一个让曹操自己意识到这一猜测的心理暗示。明示与暗示哪个威力更大,想必大家的心中已然自明。最后,我们还要选好说话的素材,比如刘备用到的就是吕布不忠的两个赤裸裸的事实。君为臣纲,而忠又乃君臣关系的核心纽带,其他环节有瑕疵尚可讨论,但如果做不到忠诚,几乎是无药可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备说话的点抓的就是吕布的不忠。这个点既在吕布的身上,同时也在曹操多疑的性格中,而刘备所做的就是把这个点放大,并混为一谈让大家都看到,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不妨借助想象力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刘备和曹操的位置互换,而且刘备也问曹操同样的问题并得到了相同的回复,那么刘备是否会坚持杀吕布呢?结局当然是靠猜的,但不妨分析一下刘备的性格,看看我们猜刘备不杀吕布的可能性有多大。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这也绝非曹操这样的富家子弟可以比拟的。吕布擅长骑射,膂力过人,被称为“飞将”,而且在各种民间艺术的演绎中,向来也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所以在武功方面,吕布绝对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如此良将,刘备岂能一杀了之?再者,刘备向来以汉室正统自居,而且倡导以德服人,所以对于吕布过往的不忠行为,多会采取宽容的态度,或者将其转嫁为丁原、董卓等人的不义。如此推测,即便是同样的故事情节、同样的语言环境,刘备不杀吕布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针对不同的人和事,说话的点子也会因为对方的性格、兴趣以及说话的时机、环境、表达方式、角度等而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寻找“话点”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善于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体悟,寻找话的点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心里面不要把说话当作一件很随意的事情,而应把它当成一种技能去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只要“话点”到位了,说话的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沟通力是21世纪的通用货币,会说话的人成功的机会比别人多200%。在这个人人都是“推销员”的时代,会说话,尤其会说瞬间抓住人心的话,成为职场生存和商业竞争的重要技能。从求职面试、新产品推介、商业谈判到吸引投资,都需要语言技巧和沟通技能的助力。
说话不考虑,等于射击不瞄准。——塞万提斯
不怕别人说过,怕的是自己没说出新的角度和有新意的东西。——白岩松
1.让人舒服的“说话之道”。
一本不可不看的人际沟通类实用口才指南。好玩、有趣、幽默、机智的“说话之道”。
2.情商高的“说话之道”。
讲对关键的一句话,你的努力将会获得10倍的回报;说对关键的一句话,就能跟客户成交,跟陌生人成为朋友,化解谈判僵局,和喜欢的人成为情侣,把对方拉入自己的圈子。
3.一句话打动人心,一句话击中问题要害,一句顶一万句。
教你化解复杂的、难以掌控的局面,实现完美沟通;教你不说多余的话,开口就能说重点,瞬间就能抓住机会;教你全面提升你的说话水平,从此成为沟通高手。
4.口才类畅销书强势来袭,一本有内容、有力量、有深度的沟通宝典。
飙升你的魅力指数、装逼指数。不绕弯弯,一招让你搞定所有人,完美。
5.让你不论时间、地点,能轻松应对任何人。
不知道如何表达?经常让人误解?经常产生无力感,挫败感,恼怒感?别让不会说话耽误你,别让说错话毁了你。无论你是赞美、拒绝、提问、回答、说服,还是求助、批评、圆场、谈判,都能机智地化解棘手局面,用一句话点石成金。
6.聪明人能够用一句话说清一件复杂的事。
真正会说话的人,懂得用*简单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到位,知晓在*短的时间内把话说到点子上。教你把话说得明白、说得得体、说得出色,适用于交流、面试、交友、谈判、招商、销售、演讲、恋爱、困境等情景,适用于演讲、职场应答、答记者问、谈恋爱、提亲、推销等场合。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 主要内容包括: 话不在多, 点到就行 ; 赞美的话, 要说到别人的心坎里 ; 巧言说“不”, 你的生活你做主 ; 求助的事再小, 也不能将就着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