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M神侃(一个职业秘书对官场秘闻的高谈阔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方兆祥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像一条清澈的小河,众多的公务人员和职场人士犹如“枕河人家”,必要时随手汲上一桶清泉,便可作清心涤虑的“一瓢饮”。这本书也像大千世界的哈哈镜,官场和职场的许多人士尽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绝妙形象,惹得世人哈哈一笑。这本书还像一位向导,可以陪同你走进领导机关的许多角落,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悟出许多平易却不浅显的道理。这本书就是一本书,可以作为正在争取成功和已经成功人士的枕籍,闲暇时随手翻翻,对夜寐和夙兴都可以发挥微妙的功效。这本书还奉献了一些哲理故事,古今中外的一些“小品”和“大戏”都在书中上演。如果你一天能品味出一出人生活剧,那么它就可以让你在消闲与沉思中度过愉快的100天……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作者方兆祥精心撰写的官场感悟随笔78篇,以一个跟随高级行政领导多年的资深公务员(老秘书,简称“老M”)的独特视角,揭秘当前高层行政领导和秘书们的各类生存状态和职场生态。作品文笔流畅,闪现着作者关于当代领导学、秘书学、行政管理学方面的真知灼见,可谓一部当代公务员的职场宝典。

目录

秘而不宣(代前言)

秘书三味

1.入门要学会“爬格子”

2.办事要学做“变形金刚

3.强将手下无弱兵

4.打是亲来骂是爱

5.宰相府里七品官

6.识人应做“二郎神”

7.不要以为“干好了就不是人”

8.在家很容易感到有愧

9.不要以人划线,也不必抱成一团

10.秘书也是个“腕儿”

11.离岗之后才知道是个小人物

人乎神乎?

12.诚惶诚恐,高山仰止

13.总也赶不上领导的节奏

14.他们好像伴么都懂

15.有时候凭威信有时候凭德行

16.他们总让人感到有希望

17.好一只“领头羊”

18.一封信解决一辈子问题

19.大山深处的灯光

20.洗澡堂里泡出的自来水

21.别小看了“胆大一点”的

22.风雨飘摇的小楼

23.一条汉子

24.从冷眼旁观到刮目相看

25.在领导面前“吹”牛

26.军中无戏言

27.己之所欲 必施于人

28.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29.办事成本高乎哉?

30.怕的是:日计有余,岁计不足

31.先放面条还是先放水?

32.举人并非唯亲

33.在帅才与将才之间游走

34.青衣小帽纪事

35.达摩克利斯之剑

世间百态

36.不好说大权旁落

37.为政不在多言

38.既然如此,何必当初

39.投桃焉能报李

40.服务员整老干部

41.难堪总在不该时

42.不知足者常戚戚

43.借题发挥为哪般

44.怪哉,捧不如挖

45.谁当谁的家

46.人前与人后

47.“捧”与“棒”一笔之差

48.比比皆是的地下组织部

49.办事非得有“天线”?

50.活得潇洒与活得够累

51.谣言与身价相等

52.不要下达无法执行的命令

53.外面何人击户?

54.摇橹的与背纤的

55.受惠最多不一定意见最少

56.何苦掏学生腰包

57.熬出头的媳妇会当婆?

58.别舍不得割韭菜

59.事到头来不自由

60.切不可自欺欺人

61.荒唐的借口

62.夫人干政祸水多

63.软柿子也有不怕捏的时候

64.文件很好,执行不了

65.圈套与套圈

66.昙花一现的遗撼

67.不受宠的“宠儿”

68.何必自寻烦恼

69.怎么看怎么像“吃烤鸭”

70.歪瓜裂枣与冰糖葫芦

71.何苦弄假成真

72.切莫闭目塞听

73.一夜之间出现个“小康村”

74.见微未必知著

75.老地方老问题老解决不好

叶落归根

76.胆子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77.退而决不干政

78.有孙万事足

老秘的辉煌(代后记)

试读章节

秘书者,何许人也?现代人一闭眼就知道,秘书就是领导身边很风光的人。与领导打过交道的人还知道,秘书还是领导的“门槛”,领导有多大,门槛就有多高。

其实,秘书这类角儿,自古以来就有。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设过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和秘书郎之类的官职。所谓秘书郎,就是秘书郎中之谓也。对这些官儿的职能,界定得也很清楚,就是专门掌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函牍和皇帝宣布命令的宣示,以及宫禁的图书等工作。这些工作以后都纳入了翰林院。

今天,按照《辞海》的解释,“秘书”是一种职务,是领导的助手。秘书工作是一种机要工作,他的任务是收发文件,办理文书、档案和领导交办的事项。

照此看来,秘书的活计主要有两大件:

一是办文,要会写,领导叫写什么,就写什么,要写成什么样就得写成什么样。

二是办事,要会做,领导叫做什么就做什么,领导要求做多少就做多少。

这些都是对秘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秘书们的看家本领。如果是既不会写、也不会做的人,那一般是和秘书工作无缘的了。

说到秘书“耍笔杆子”,我忽然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汉朝的东方朔。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还播过一部关于他的电视剧,讲的是东方朔求职、做官和挂冠而去的故事。

从电视上看,此公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才高八斗,足智多谋,把个汉武帝侍奉得舒舒服服、得意扬扬,而把朝中那些宠臣和佞臣耍得晕头转向。东方朔效忠朝廷的结果,倒是帮助刘彻实现了“千古一帝”的梦想。

据史书记载,这个曾被汉武帝当做弄臣使用的传奇人物,倒是个天下少有的大才子,按今天的说法,是个高产而知名的作家。他早年就是因为会写,所以才会被汉武帝相中的。

汉武帝登基不久,就野心勃勃,想博取千古美名。

他看见身边的老臣们,已经不堪重负,难以成就大业,于是放下天子的架子,亲自出马告示天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由于皇权的撬动,惹得天下读书人跃跃欲试、兴奋不已。在这个躁动的人群中,就有东方朔这个山东人。

东方朔本是一介贫儒,行于市而无人顾问。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抓住这个时机,端出满肚子学问,也不知花了多少时间,给汉武帝奏了一本,陈述自己治国安邦的建议。应该说,这篇文章有点自夸自大,把自己比做历朝的贤臣良将,宣扬自己作为“天子大臣”的许多条件,就好像一块待价而沽的美玉。

他的这份自荐书写得很长,究竟有多少万字说不清楚了,反正那时的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总共用了三千多片竹简,要两个人同时用力才能扛得起来。他雇了一辆牛车,从山东陵县(或说是惠民县)拉到了陕西长安,一直送到朝廷。

汉武帝一见这阵势,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但为了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还是断断续续,花了两个月时间把它看完了。最后,从欣赏东方朔自荐的勇气出发,将他提拔使用,先诏拜为“郎”,然后又封他为“常侍郎”和“太中大夫”。

由此可见,用文字表达思想多么重要,历朝历代都少不了类似秘书这样的人物。如果东方朔写不出汗牛充栋的好文章,就休想得到汉武帝的青睐。而如今,一个连千字文都写不好的秘书,又怎么能完成好领导交代的任务呢?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些老秘书在一起忆旧。有位秘书自我调侃地说,在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曾奉命陪同领导同志出席过一个群众集会。那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会议的主题自然是“斗则进、不斗则退”了。那个群众大会开得很好,群情激愤、斗志昂扬,口号声此起彼伏,喊声震天。领导同志听了很高兴,认为会议的“火药味”很浓,符合斗争大方向。散会以后随口交代这位老兄“把今天的会议搞个小材料给我”,说完甩手就走了。

这位老秘感慨地说,今天看起来,这是何等容易的小事啊!可是那个时候他还不懂这些,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小材料”怎么个写法,领导也没交代意图,他也不敢问,一时犹豫着,就像个“丈二和尚”。更加奇怪的是,那位领导同志交代过之后,就一直不再提及,也不催不问,见了面就跟没事人一样,所以那个“小材料”最后竟不了了之。那位老秘自嘲,这是他初当秘书时头一次交的白卷,颇有点汗颜,事隔多年仍然记忆犹新。

自那以后他才感觉到,原来他是不会“爬格子”的。尽管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很能写”,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杂文、小说和诗歌之类的东西,虽说每次只有豆腐块那样大小,但他俨然已经成为“名人”了,素有“才子”之称。然而这一切,到了秘书岗位全用不上了,写作品和写公文完全是两码事!

这位老秘向我们介绍,说第一个教他写材料的人,并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什么作家、评论家,而是农村的一个区委书记,级别只能算是区区一个科级干部。此人年龄不大,文化程度也就是初中毕业而已,但那人经验丰富,当他的老师绰绰有余。

那位区委书记告诉他,给上级写汇报材料或者总结个典型经验什么的,用不着那么多华丽的辞藻,也不用说那些空泛的理论,文字呢,更不能又臭又长。领导嘛,是传授理论的,我们总不能把领导教给我们的理论又说给领导听吧?领导缺的是实践,最感兴趣的是实际状况。所以我们写这些材料,基本要领就是“观点加例子”,每写一个问题,先是简要地说说我们的观点,然后举一个例子,加以证明就行了。例子要说透,文字也不用长,长篇大论的谁爱看?

这位区委书记的精辟见解,简洁明了,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技术含量也不低,可谓金玉良言,让这位老秘受用了很长时间。此后他写的专项材料,逐渐上了路子,质量有了提高,对上了领导的口径,报纸、电台也认可。这一点简直太重要了,对上号就被采用,对不上号就是废纸一堆。

据我们平时观察,一般说来,领导干部大概以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开会或准备开会,即便是下基层调研,也还要花一部分时间在基层听汇报、作指示,说到底还是要开会。既开会就要讲话,要讲话一般都要讲话稿,而写稿子就是秘书天经地义的事。所以,“爬格子”是秘书的一项基本职能,而要想写好材料,就必须和领导想到一起,口径一致。

不过,要想摸清领导的口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领导只重视交代任务,不习惯交代意图,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想到的秘书也能想到,自己知道的秘书也一定知道,因此交代任务很简单。遇到这种情况,秘书就很“作蜡”,不知究竟怎样才能写出领导想说的东西,只好根据一个时期以来的上级精神,结合平时掌握到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一个讲话提纲来。这当然是件不轻松的活,因为首长的秘书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把自己拔高到首长那样的高度,对于工作思路等等,都很难拿捏得准确,写出的材料能有多大把握实在难说。碰得巧,领导满意了,幸运过关。碰不巧,领导不高兴,打回来重写,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再不行,可能只有把领导的高度降低到秘书的程度了,那可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事。

有的领导同志正好相反,不仅给你交任务,而且给你出思路,告诉你他想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甚至把大小标题、主要观点和基本素材都说得明明白白。这样整理起来,秘书可能就轻松得多。但是,大凡这样的领导人,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文字,都力求上乘,十分讲究演说效果,每次都要“出精品”,所以真想写得好也非常不易。有时秘书班子改了多少次也通不过,甚至到最后需要领导同志“御驾亲征”,把秘书们找在一起,一句一句地改、一段一段地抠,才能完工。一篇讲话稿写下来,秘书们往往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有的领导讲话过于谨慎,别人没讲的他不讲,别人讲过的他也不讲,每次都在别人讲犹未讲的空间内,寻找自己的话题,而且还要求能够“出新”。这就像让秘书走钢丝,不偏不倚、摇摇晃晃,不断把握着平衡,才能由此岸走到彼岸,其中的难度和甘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领导同志喜欢完全放手,一切由秘书代劳,秘书写什么是什么,秘书装什么“药”,他就放什么“炮”,不在讲话上费脑筋。他们常常认为“工作也不是说出来的嘛”,所以有时一边进会场,一边从秘书手上拿到讲稿,上台以后照本宣科,居然还能念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真叫人不得不佩服。这样的稿子看起来容易写,但殊不知这种类型的领导同志往往是什么都要秘书代笔的,哪怕讲个几分钟的话,也得让秘书准备好。所以跟随这种领导当秘书的人,经常称自己是“高产作家”,每天不停地“爬格子”,所写的文字可能比一个专业作家还要多。

有的领导人喜欢脱稿讲话,对着听众侃侃而谈,显得胸有成竹、光彩照人。其实脱稿并不是不要稿子,而是把稿子记得滚瓜烂熟。这种类型的领导同志,往往要求秘书提供比较详尽的讲话素材,包括国际和国内的、过去和现在的、高端和基层的、数字和比例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后他再择善而从,综合运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演绎成讲话内容。给这样的领导人当秘书,需要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以便起草时旁征博引,解疑释惑,以源源不断的“水源”,供领导同志作“一瓢饮”。

总之,领导干部看似相同,但究其言表风格,那可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就如在一片森林中,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样。

一般说来,不论给哪种类型的领导人当秘书,“爬格子”都是一种又苦又累的基础活儿。

记得有一次,领导让三位秘书共同起草一个讲话稿,采取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把材料分成三个部分,每人写一块,写好后合并送审。其中有位秘书用24小时连续作战的办法把它完成了,一天一夜没合眼,吃饭也没离开办公桌。送审以后正打算回家睡觉,却见领导同志笑吟吟地走过来,热情地拍拍他的肩膀说:“辛苦你了,另外两块材料还不够精彩,都一并交给你了,你再接再厉吧,一支笔写到底也好啊!”

于是那位老秘又回到办公室,重新收集资料撰写,等到全部完工,三天三夜过去了。那是个冬天,办公室没有暖气,只得烧火盆取暖。五十斤木炭让老秘烧掉了一大半,办公桌被烤得发烫,房间里严重缺氧,当他最后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有点摇摇晃晃了。

秘书“爬格子”如此辛苦,局外人有谁知道呢?P3-9

序言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当官的感兴趣。公侯伯子男,一到七品官,那么令人神往,又那么令人生厌。很多人怕官,很多人又想当官。人们不想与当官的打交道,却又不得不与当官的打交道。

自从尧舜禅让,到大禹之后,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官管的社会。不管你喜不喜欢官儿,那官儿就成了你的影子,简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你的衣食住行、荣华富贵、福禄寿禧,无不打上官管的烙印。你想退隐山林吗?那山林是归林官管的!你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可人们笑称和尚不也是分个什么科级、处级的嘛!所以,有社会,就有社会的管理者。

自打有了这些管理者开始,社会就不平静。官位虽然只分三六九等,但官品却有天壤之别。清官能使百姓衣食丰足、歌舞升平,贪官却能整出个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无论哪朝哪代,无论书香门第还是凡夫俗子,无论茶余还是饭后,人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当官的评头论足。人们固然想知道好官为什么那么好,更想知道坏官为什么那么坏。人们甚至不知道到底是好官多还是坏官多。有人把街头巷尾流传的儿歌俚语提为佐证,自认为看穿了做官的花花肠子。到底当官的是个啥样,人们真想走进官府看一看,识一识这些管理者的真面目。

有鉴于此,不少电影、小说披挂上阵,不断演绎“官场现形记”,仿佛抖搂出官场老底,让人们确信无疑。岂不知,这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人常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知道是不是包括秘书这一行。我可是当了一辈子秘书的人,到老也没熬成个什么状元。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就稀里糊涂地被派了个领导秘书的活,也不知是干得好还是干得不好,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当初我看领导人是鹤发童颜,现如今领导人看我是童颜鹤发。年轻的时候,是领导坐着我站着,领导说着我听着,领导指示我办着,领导批评我兜着,领导高兴我笑着,领导发愁我苦着,领导工作我看着,领导闲着我忙着。现在岁数大了,虽然还是个秘书类人物,但领导就不把咱当秘书看了,很多情况下,领导就显出一副和老秘(老秘书,简称“老M”)平起平坐的样子。坐小车,领导让我和他肩并肩。我给领导递支烟,领导赶忙给我对上火。领导布置任务,往往先和我商量商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领导也不好意思让我办了。

我服务过的领导,包括县处级、地厅级和省部级,更大的官我也见过一些。现在,下面的人来给领导汇报工作,还是先找我这个老秘,但从态度和口气上看,好像也把我当做一位领导了。按照他们的想法,几十年人海沧桑,在领导秘书这个层面上,我也算是个有阅历的人了,就算是一段历史吧,也值得尊重一二。

但是,我的脑子很清楚,我只是一个老秘书,永远是领导坐台上、我坐台下,领导说我听,领导做我看,领导交代我办。我是领导的影子。

把自己的一辈子和当官的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们家人老几辈没当过什么官。我们这代人的经历,简单地说,就叫做“与共和国一道成长”。从小学读到大学,本打算当个什么“家”之类,结果却当了个“秘书工作者”。秘书随首长,首长管什么,秘书就随什么。首长管过七十二行,我也就随了七十二行。首长还管过不同级别的干部,我也就随着见识了不少这些级别的官员。本来,我无意于领略这些社会生活,但实际上我们就在这种社会生活中生活着。我并不想刻意记住这些人和事,但某些人和事的确叫人难以忘怀。本来不想再和文字打交道,可是老了老了,就只剩下几千个常用字与自己做伴儿。此所谓大干世界,芸芸众生,终难免俗。既然人们对官宦中的事那么感兴趣,而且社会上的版本、流派又日渐增多,那还不如听一听我这个老秘书的所见所闻,虽为一家之言,但毕竟持之有故。

这些秘而不宣的事,只对你一个人说。

后记

已经说到领导干部退休,本书该就此打住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表达水平有限,再加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只能作如此交代了,请诸位海涵。

现在,再拐回来说几句关于老秘本身的话,算做是本书的后记吧!

人常说:“秘书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说得通俗而深刻。

这可能是贬我们秘书吧,鞍前马后跑跑颠颠,只能算领导的一个马前卒而已。

也可能是我们秘书自嘲的,跟在领导身边像个“腕儿”,大小也是个纯爷们;离开领导就像个“婉儿”,更多的像个小媳妇。

也可能是有人激励我们这些老秘,怎么着也得混个“师长”、“旅长”当当。

您别说,先当秘书,后当秘书长的,还真不少。在我服务过的一个领导班子里,5个党员领导干部,其中有3个,是先当秘书,后当秘书长,再进领导班子的。

如果哪位有心人搜索一下,在现职的省、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部门负责人中,找一找有多少人当过秘书,没准会吓一跳,先当秘书,后当这“长”那“长”的人,可能占秘书的八九成以上。

依我们此时此刻掌握的资料看,在一个相当级别的四套班子中,有三套领导班子的秘书长,都当过领导同志的秘书,现在都成了领导机关的大管家。

再看一下还发现,有两位在一个领导机构先后连任的秘书长,后来都相继调到更高一级领导机关去连任了秘书长。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刚进领导机关工作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处级秘书有远见,向领导申请下基层锻炼。尽管大家有点舍不得,但主要负责同志拍了板,支持他这样做。这位秘书下去没提拔,只是同级安排到一个市的经济开发区工作。这个秘书是个文人出身,从未做过经济工作。但是,他的最大长处,就是能扑下身子,在实践中学习,在企业中摸爬滚打,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这个市决心上一个白手起家的大项目,提出来吓人一跳,很多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有关主管部门也坚决反对,当时的市场行情也极为不好,中国的市场几乎为几大强国所霸占。在这种情势下,想上一个与世界强国相抗衡的项目,谁有这个胆量?

但是,他们那个市领导班子看准了,那位秘书也看准了,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名言也用上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省领导班子和领导部门,特别是省主要领导同志,对他们积极支持,千方百计为他们扫清障碍,廓清道路。

有一次,在非议之声不断的情况下,我遇见了这位秘书,关心地问他:“我想知道,这个项目到底能上不能上?”他很简洁地说了四个字:“肯定能上!”口气之坚决,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楚。

后来这个项目真的上了,但其中的艰难苦楚,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更不是一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可以说从“婴儿”状态起,那些不厚道的竞争者,就想把它掐死在摇篮里,所采用的手段,可以叫做“无所不用其极”。对主抓这个项目的秘书个人,进行人身攻击的程度,也不亚于放进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去烧烤。

最后,还是中央领导同志独具慧眼,看到这个项目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之一,几乎所有负责同志都来视察过、表扬过、支持过,终于使这个产品有了出头之日,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的那位秘书,也从文人变成了公认的这个企业的掌门人,熟悉业务的程度,可以和专家们媲美。  我们仅仅是以这位秘书干部作例子,来证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然,这项艰巨的工程,是包括这位秘书干部在内的众多领导干部和群众共同完成的,既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人之力。这位秘书后来担任了这个市的主要负责人。从酝酿这个项目开始,到后来建设成功,先后经历了5任市委书记,是这5位书记领导下的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财富,是集体的功绩。

在我们看来,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情况是,在这5位市委书记中,有3位都当过秘书长或领导同志的秘书。

总之,秘书是很辛苦的,秘书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做好秘书工作也是很不容易的。要想把秘书和秘书以后的工作做好,有一个很珍贵、很直接、很有效的借鉴,那就是秘书们所看到的领导同志的经验和教训,不论成功、不足和失败,都是一面镜子。古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领导同志的成败得失为借鉴,防微杜渐,择善而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也就不枉为秘书一场,兴许还能创造秘书的辉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