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史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规划并陆续出版的一套大型学术书系,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重点图书项目。“百科史学”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坚持原创性、权威性、独特性的出版理念,选题多为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史、传记、回忆录及史学著作,绝大部分图书系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肜新春编写的《抗日正面战场(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是该系列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抗日正面战场(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百科史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规划并陆续出版的一套大型学术书系,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重点图书项目。“百科史学”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坚持原创性、权威性、独特性的出版理念,选题多为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史、传记、回忆录及史学著作,绝大部分图书系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肜新春编写的《抗日正面战场(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是该系列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约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总数的70%。肜新春编写的《抗日正面战场(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选取亲自参与对日作战的国民党高级、中级将领在正面战场中的所做、所为、所想,力图客观地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其中有令人荡气回肠的会战之血雨腥风,也有对部分国民党军队腐败军风军纪的揭露,更有中国空军、海军面对强大的日本军队的艰难对决,以及抗日义勇军和学生军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豪迈民族气概的展现。 目录 导言 本书口述者简介 第一章 不屈不挠的正面抗战 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二、豫西及南京抗日战场 三、从南口会战到华南大反攻 四、从平汉路作战到江西作战 五、从保卫武汉到宜昌撤守 六、卸甲坪上敌卸甲 第二章 以弱敌强的布雷海战 一、抗战中海军作战经过 二、保卫大武汉 三、抗战前期布雷工作 四、香港突围与赴美接舰 第三章 不惧牺牲的中日空战 一、中日空战全接触 三、空战主力部队的成员 第四章 配合正规战的敌后游击战 一、八年抗战中之游击战 二、抗战时期的干训与敌后工作 三、十万青年十万军 第五章 义勇军及学生军轶事 一、策动东北抗日工作始末 二、广西学生军轶事 第六章 考核县长与训练新兵 一、从考评县长到进入军中 二、练新兵、送新兵 第七章 抗战中有关会战的检讨 一、几次重要战役的检讨 二、对于抗日战役的几点教训 三、战区军风纪见闻 试读章节 禧于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二日奉委员长蒋公电召于八月四日飞抵南京,对抗日战争我方之作战计划奉命参与。大本营之对日军作战指导原则,即为以后各战区所根据之作战要领,今特简述如下。 对日战争之指导。日本之侵华政策订自于明朝,历代相沿,自民国二十年“九一八”后更为积极。中央有感于中日战争终不可免,为未雨绸缪计,亟力备战。 第一,战争指导方针。我们以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争取民族自由、生存;建立三民主义富强康乐之国家为目的。对日之凌辱一再忍让,愿望争取时间,俾积极建设国防,充实军备,增进国力。待和平绝望之时,举全国力量对敌进行持久消耗战,当时我们的口号是“奋斗到底,以求最后胜利”。 第二,备战时期之指导大纲。对日战争必须有充分之准备而行之。对日之挑衅,一本委员长之指示“和平未至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作基本国策,委曲求全,所求者为宕延战争爆发之时间,以便于备战时期增进国力,充实军备,整编国军,充实国防,整理交通通讯,开发资源,发展军需工业,实行征兵制度,普及国民军训,策定整军五年计划(民国二十三至二十七年完成)。 第三,军事。整顿军事教育,举办庐山训练,提高军队素质与军队技能,促进精神团结,增进国军战力。备战未完成以前,对敌之挑衅,务求限于地方性,以免爆发全面战争。 第四,政治。全力贯彻援外必先安内之主张,先肃清国内动乱,绥靖地方,安抚边疆,使内部安定然后方可一致援外。 第五,外交。向世界各国揭发日本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之阴谋。提醒英美之警觉,使全世界皆知日本是破坏集体安全之祸首,期藉此获得国际对我之同情与支援。 第六,财政。稳定金融以利教战事之进行,宣布法币政策,对战时所需要之财力、物力、粮食、日用品、军需等物品,谋求自给自足。 对日战争时期之指导大纲 前言: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运用全国之人力、物力与敌人抗战到底,以求最后之胜利,纵令情况艰险也不中途妥协。指导大纲因时机之不同而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消耗战)。敌人以优越之装备,期于短时间内消灭我野战军,进攻我军之重要据点,迫使我作城下之盟,达成速战速决之目的。我洞悉敌人之阴谋,此时期内之战略指导:以空间换取时间,为保持实力避免与敌人决战,除部分兵力重叠配备于平汉、津浦、平绥各线,牵制敌人,?肖耗敌军实力外,主力分布于长江流域,诱敌人山岳地带,使其优越之装备不能发挥效力,以奠定我长期抗战之基础。 第二期(持久战)。武汉会战之后,我方主力退守于西南山岳地带,扩大战场。敌人因兵力不足分配于伟大中国之战场,为准备战争长期化,变更速战速决之战略为以战养战,因而由攻势转为守势。我方鉴于敌大战略之改变,更改战略指导大纲为积小胜为大胜。一面在前线发动有限攻势,与在敌后发动广泛之游击战,消耗敌人之实力,并加强沦陷区之管制,尽全力阻止资助敌人之物质,迫使敌人困守点、线,破坏其以战养战之策略。民国三十年底,太平洋战事爆发,我与盟军并肩作战,战略指导由持久抵抗转为攻势防御。我军在大陆牵制敌人兵力约一百二十万,同时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与英美共同作战,打通中印公路争取外援,获得新式装备,支援太平洋盟军之海上攻势。当时国内之战事进展,光复广西之桂(林)柳(州),肃清桂省之敌人,转而进攻雷州半岛,进出广州,收复广东以为反攻之基地。 第三期(反攻时期)。国军之战斗力充实后,决定以全力配合盟军作战,发动大规模之攻势,消灭当前之敌人,收复已失之土地。正当我肃清桂省敌人,拟向广东进攻之际,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日皇召开御前会议,以为无法抵抗此种科学利器,遂决定无条件投降,我向广东进攻之计划因而中止。不久,日在华之军队分别投降,我全面抗战,经过八年之艰苦奋斗终获得最后胜利。P4-6 序言 近些年,“口述历史”在学术界风靡一时。作为一种史学新流派,虽说发端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然考其源流,实滥觞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众多形同“口述历史”的经典了。“六经皆史”,其中就有大量的口述。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延续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论语》,亦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口述历史”。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问夫子之语也。”《论语》除了其思想、人文价值外,我们从中亦可探寻到当时的社会制度、礼俗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其史学价值自不待言,或可称作“有韵之史记”。《礼记·玉藻》中有言,“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中国古代早就有专门记载“口述历史”的史官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不是由后人写出来的,而是由当世人共同塑造的,对他们言行与感悟的记载才是最真实的历史。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对中国古代“记言修史”传统的传承与光大。 “口述历史”项目最初是由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拟订并组织实施的。历时40余年,共收集整理了70多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记忆资料。受访者都是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知名人物,或是与重要人物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士,包括国民党党务要人、民国军政元老、科学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经济及工业界人士、社会名流等,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而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从“台湾口述历史”项目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访谈录中,精心筛选后,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这些内容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士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命运多舛、艰难困苦的时代,亦是一个奋发图强、英才辈出的时代。这套书里既饱含了当事人血泪沧桑的经历、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一种痛入骨髓的情感,也饱含了他们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感叹和抵御外辱、献身民族的理想与志向。这样的历史才是丰厚鲜活、有血有肉的历史。但是,该书的口述者大多是当年国民党的党政要员,其忆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所述内容皆为个人所见所闻,其中难免有记忆不周之处,亦有主观成见或为名人、友人、亲人讳。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能兼收并蓄、去伪存真。他们许多看法观点,我们不一定赞同,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因为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历史的另一面,只有多面向的历史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这也使得这套书的出版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其一,补阙拾遗。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明白,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难研究。单凭文献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局限性很大。许多重要事件,不是没有留下文字,就是重要档案尚未公开,。甚至有许多东西被涂上了太多的脂粉。那么这套口述厉史,或许可以给我们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带来一份惊奇与裨益。 其二,承前启后。按照“春秋三世”的说法,书中的口述者是“所见世”,在今天我们这些人是“所闻世”。我们能听到当世人的讲述,是我们的幸运。但是我们亦有责任把这些“所见世”者掌握的资料记录下来,把许多事情弄清楚,留下信史,这样才有“所传闻世”。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才不会因此而断绝,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繁荣发展。 其三,鉴往昭来。回顾近现代的中国,天灾人祸,更迭相加,国破家残,生灵涂炭。如今时过境迁,进入21世纪的中国已与往昔大不相同,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处处散发着和谐之气。然《易经》有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版这套书,不仅是要提供一个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完整视角,更是要“以史为鉴”以“知兴替”,从而可拒乱,乃至升平,直至万世太平。 愿我中华民族从此复兴,永享盛世。 泛泛为之一序,无以益其善美。 辛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