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己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成功的人生往往存在一颗快乐的心中。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也许辛苦,但他们会说:“我很充实,我感觉快乐且满足。然而今天商业经济的浪潮滚滚涌来,使人感到这种乐观的情绪不再如以往轻易掌握。你的智商可能很高,那么你的情商是否也一样高呢?
对于平凡的人来说,试着培养一种平和乐观的成功心态,更加重要。
终南山麓,水沛草美。听说在这一带盛产一种快乐藤,凡是得到这种藤的人,一定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不尽的快乐,不惜跋千山涉万水,去找这种藤。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终南山麓,在险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快乐藤。可是他却发现他并没有得到预想中那种快乐,内心反而感到一种空虚和失落。
有天晚上,他在山下的一位老人屋中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老人闻声而至:“年轻人,什么让你这样叹息呀?”于是,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已经得到快乐藤的自己,却没有得到快乐呢?”
老人一听乐了,说:“其实,快乐藤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的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得到快乐。”老人的话让这个年轻人觉得耳目一新,就又问:“什么是快乐的根呢?”
老人就说:“心就是快乐的根。”
人生一世,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一生,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
雨果曾经说过:“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人心浩瀚,可以容纳许多东西,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那就不论我们富甲天下或是位极至尊,也不能求得快乐。但如果我们的心灵能不断得到坚韧、顽强、刻苦、质朴之泉的灌溉,那就不论我们一贫如洗或是位卑如蚁。也可以求得快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境总是多于顺境,苦难总是多于快乐。也许20个逆境能换来一次顺境,也许20次苦难能带来一次快乐。走过曲折,走过坎坷,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变得强壮和勇猛,所以逆境是勇敢者的天堂。
生活中的一大要务,就是你的心灵保持宁静与和谐。你的生活才能得到安宁,理想的人生才有依据。千万别让那些孕育胡思乱想的莠苗长满你的心田。一有不安和浮躁的情绪,就得赶快检查你的日常生活的内容,是不是脱离了应循的正轨?如果是的话,就应该把那些能够振作精神、添加生气的项目放进你的生活与工作中。
杜绝一切烦恼的根源,逃脱出你为自己制造的樊笼,过朴实而有规律的生活,你就可以避免人生的许多失望。培养正当的生活兴趣,多多接触这个世界的美丽事物,才能建立美好的家园。
天上只有鸟在飞。一位锄田的人叹气道,它真苦,四处飞翔为觅一口食。另一位依窗惜春的少女也正好在看这只鸟,她叹气说,它真幸福,有一双美丽的翅膀。
面对同一种境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理解。满怀激情,你就会有一种振奋的感觉;失意悲观,你就会有一种痛苦或失落的感叹。当一个人的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者见解、行为不为世人所理解时,都会使人迷惘、失意。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绪,都会使人对境况产生相同的或近似的联想、类比。
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鲜花不可能在忧伤的眼睛里产生诗意,俭朴的生活能给知足者带来快乐。这就是境由心造。但太简单的道理,往往被人忽略。
余秋雨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曾担任六年院长,做过学校的行政工作。每评教授职称,有限的两个名额会使大家明争暗斗,互相攻讦;结果某位老师尽管评上职称,从此却再无法与教研室人融洽相处。下课后只能去传达室。与一位跟他年龄相仿的老人聊天。这位老人没文化,但大家都记得他,每天早上来学校第一个看到的是他,下班回家最后一个走的也是他。传达室有个锅炉,无论教授讲师,甚至被打倒的老师,只要到他那里。他都会一样微笑着请他们坐,请他们喝水。他的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很可能免除了那个年代委屈老师的苦难感。可是那些争职称的人呢?他们真正成功了吗?但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却真正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送大家一个微笑、一杯茶水、一个问候,获得的也只是简单的生活温饱,但老人没有忘记境由心造的简单道理,他没有文化,但他对有文化的人有他的简单理解:我都知足啦,你们当然更应该知足!他把他的微笑和问候带给大家,没有想到这种快乐居然是具有教授资格的人非常珍惜的快乐。所以余秋雨说,我成为院长后就对所有这位老人式的人物和老师表示了感谢。他们这种关爱一切人的没有任何偏见的心,给了我们活下去的一种动力,一股暖流。
玄武湖公园靠城墙的人行道旁有一个公厕,门口有一个小房子,里面仅放一桌,仅容一人,墙壁是三合板,屋面是两块玻璃。管理这个厕所的是位50多岁的妇女,她养有一条小狗。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