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孟老庄,概括性比较强,论述比较简约。这种简约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大的框架,大有发挥、充实、发展的余地,所以我们今天来寻找孔孟老庄的基本思路,和他们各自的贡献,同时又可以以我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经验、政治经验、文化经验,去补充和充实孔孟老庄的论述,我们会从中得到非常好的启发,而且也可以更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我们周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阅读王蒙著的《王蒙讲孔孟老庄(共3册)(精)》,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会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更雄厚的资源,使我们本人也变得更强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蒙讲孔孟老庄(共3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蒙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孟老庄,概括性比较强,论述比较简约。这种简约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大的框架,大有发挥、充实、发展的余地,所以我们今天来寻找孔孟老庄的基本思路,和他们各自的贡献,同时又可以以我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经验、政治经验、文化经验,去补充和充实孔孟老庄的论述,我们会从中得到非常好的启发,而且也可以更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我们周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阅读王蒙著的《王蒙讲孔孟老庄(共3册)(精)》,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会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更雄厚的资源,使我们本人也变得更强大。 内容推荐 儒家和道家是两千年来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两大学术流派,中国文人往往是“仕则儒,退则道”,儒和道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一体两面。这套书从儒和道的经典源头,将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分享给大家。 王蒙著的《王蒙讲孔孟老庄(共3册)(精)》包含《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游刃有余:王蒙谈老庄》《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三册,是王蒙近年的心血之作,再现了中华经典的微言大义。在本书中,王蒙先生对孔孟老庄的经典进行了精彩睿智的“王解”与“评点”。“王解”是作者以生动流畅的文学笔法,对原文进行了译解。而评点的追求是将经典的智慧展开,以具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方式提供给大家。 王蒙以八十年的人生阅历为基础,以六十年的写作功底,对中国文化之源的孔孟老庄进行了风趣而深刻的解读。本书近乎完美地融合孔孟老庄与王蒙诸位大家的智慧,阅读本书必将受益匪浅。 目录 天下归仁 斯文济世,天下归仁 第一部分 王读《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第二部分 《论语》的义理 一、孝悌而仁 二、君子之德 三、为政之道 四、礼的秩序 五、好学 六、担当与使命 七、知人论世 第三部分 关于孔子的十九个问答 第四部分 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于人心 从民族文化基因中寻找价值认知 从人心中寻找美好、积极的共识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 几点说明 游刃有余 老子篇 第一 你为什么需要一个大道 第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是关键 第四 谁能做到宠辱无惊 第五 力挽狂澜,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 老子的养生之道 第七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八 人生路上的得与失 第九 我独昏昏,得道者的风度 第十 大仁若伪,大智若妖 第十一 知白守黑 第十二 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第十三 老子智慧的快乐与烦恼 庄子篇 第一 突破自我,神旺九万里 第二 无用之用,大于有用之用 第三 自由、自主、自如,无待始能无忧 第四 不要追求虚名 第五 就是需要精神胜利 第六 人生的程序困惑与程序花招 第七 天下第一梦的启示 第八 上善若水,顺水而行 第九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第十 螳臂当车,是悲怆还是滑稽 第十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十二 盗亦有道,道亦有盗 第十三 混沌与神全 得民心得天下 人性·民心·天意·精英主义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几点说明 试读章节 在礼的推行上,孔子十分重视面容表情,提出“色难”命题,他重视苦练内功,他要抓灵魂,要培育“无违礼”、“三月不违仁”的喜怒哀乐与面部表情。直到当代,我们讲到一些人们不喜欢的人、说法与文字的时候称之为“面目可憎”。中华民族历史上某些家伙的“面目可憎”问题,已经存在至少两千五百年。消除可憎面目,是我们至今仍在奋斗的历史重任! 孝发展而为忠,其理自明。悌发展而为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顺理成章,不由得你不喝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内及外,“郁郁乎文哉”(本是孔子称颂周礼语)!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道,这个道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德——仁义——文化——仁政——礼治。这个道是诚意也是正心,是修身也是齐家,是治国也是平天下,是忠恕也是仁义礼智信,是恭宽信敏惠,是温良恭俭让,是四维八纲——“礼义廉耻”或者加上“孝悌忠信”,是四德“恭敬惠义”,是克己复礼,是忠孝节义也是浩然正气,还可以加上一切中华美德,一通百通,一美俱美。 从这个“一”出发,孔子乃有如下的一些重要主张: 第一是正名。基于汉字的综合信息量,培育了炎黄子孙的看重整合,不喜条分缕析的方法论。除少量外来语外,命名就是定义定位,就是期待,就是价值宣示。命名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诸人诸事诸物的认识与把握,命名就是认识世界,命名就是治理安排拿捏。名中有义,名中有理,名中有礼,名中有分。正名就是整顿纲纪,就是名实相符,就是政策待遇确定,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有道,就是有章法,有秩序,有规律,有整顿,无乱象。 不仅孔子如此,老子同样强调命名的重要性,他说的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不命名等于无万物之母,即无万物。 直到一九四九年后,我们仍然极其重视命名,例如人民国民之辨,例如敌我友区分,例如姓社姓资,例如地富反坏右戴帽子摘帽子,例如敌我与人民内部矛盾结论,例如左中右区分。有的人干了一辈子革命还在苦苦地等候一个人民内部矛盾的“名”——“结论”。有的为了争当“左派”而不惜兵戎相见。此种思路,外国人怎么琢磨也琢磨不透,学学《论语》就会明白得多。 第二是君子与小人之区别,这也是一个大命名工程。孔子对社会大体上是两分法:一部分人是治人,即权力体制中人;一部分是治于人,即被管理者。君子从社会地位来说是权力中人或候补权力中人。对于权力中人的文化要求与道德要求,当然要比从事生产劳动等“鄙事”的人众要高。 “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君子周而不比”,即君子讲究的是义理,是原则,是大局,是世道人心,不陷于教条与具体行业。而“小人喻于利”,小人看得见的只有实打实的眼前利益。 “君子和而不同”,是真和; “小人同而不和”,是假抱团的宗派山头黑手党之类,终必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君子之争,争起来彬彬有礼;小人之争,无所不用其极,坚如磐石团结假象,一朝败露。 “君子坦荡荡”,正如故宫里皇上的题字,到处是“正大光明”,透明度一百一。皇上最痛恨的是底下的臣子与他斗心眼耍诡计。“小人长戚戚”,小人鼠目寸光,不会自我调节,小人多是低级性恶论者,他们感觉到的永远是轻蔑、妒恨、阴谋,不是他嫉妒坑害或轻蔑旁人就是旁人嫉妒坑害或轻蔑他。 孔子对君子的期待既务实又理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都很老到,堪称精明入化。他的斯文救国论,他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但理想,而且纯正天真大气。 而他对于小人的论述,干脆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同而不和”啦,“言不及义”啦,“巧言令色”啦,“小人穷斯滥矣”啦,“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子夏所言)啦,“小人不可大受(承担大事)”啦,“小人比而不周’’啦,“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啦……甚接地气,眼里不掺沙子。读之甚奇,“申申如也,天天如也”,一副士绅派头的孔圣人从哪里了解那么多小人的世情洋相?孔子不火不温,不“道学”,不冬烘,绝对不书呆子。 这样,“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 (朱熹),绘出君子的道德文化风范与小人的低俗可悲,君子与小人之辨就不是社会地位问题,而是文化教养问题了。孔子的君子小人之说不利于民权平等观念的形成,但有利于保持权力系统中人精神面貌之精英性、示范性、先进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的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对于实行精英政治,集中权力治国理政,其实具有相当实惠的劝勉性与可操作性。 这样的君子小人之说,还有被民人服膺的便利处。一是,你的权力来自道德文化,而不仅仅是世袭、血统、异兆、武力,老百姓听着舒坦,好接受。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