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盖地的宣传资料告诉我们,能源危机好像张牙舞爪的恶兽,正在从文明和繁荣的影子里偷偷逼近,并且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是一百年后,也许就是明年元旦节,把我们拥有的一切抢走。那时候,我们没有热,没有电,没有卡通电影、汉堡和薯条,更没有游乐园、网络游戏和PSP。我们只有长长短短的塑料盒子,以及大大小小点不亮的液晶面板。而这一切悲剧的原因,竟然是黑糊糊的煤和石油快用光了!
亲爱的小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你着急吗?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新能源,每一种都储量丰富,潜力巨大,循环再生,永不枯竭。
亲爱的小朋友,请你理解唠唠叨叨的老师和妈妈,从随手关灯这样的小事开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从航天飞机到远洋巨轮,从高速列车到钻井平台,从摩天大厦到城市地铁,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发动机轰鸣,让机器运转,让黑夜和白天一样明亮?又是什么力量,让人类能超越自身极限,获得神话一样的速度和动力?如果视角再广阔一些,站在幽暗的宇宙空间俯视地球,我们忍不住要问,究竟是谁,在驱动这颗蔚蓝色的行星,让它能够创造出这样耀眼的文明成就?
依然统治世界的化石能源
煤是怎么来的?
煤炭是什么?煤炭是黑色的金子,是工业的食粮。正是大规模的煤矿生产,带动了18世纪以来的人类工业的飞跃。现在,虽然煤炭的重要地位已经逐渐被石油所替代,但随着石油资源日渐枯竭,储量巨大的煤炭重新进人人们的视野。通过汽化和液化技术,科学家能在煤炭场地把煤变成天然气或者石油,让“老选手”变身“新尖兵”。
黑色的煤炭来源于绿色的植物。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成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殖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被埋人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腐殖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得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露出地面的煤矿,我们称为露天煤矿。这种煤矿开采起来很方便,只要有大型采掘机械,基本没有太大技术困难。要想获得深埋在地下的煤炭,可就不那么方便了。采矿工人必须打通巷道,把一筐筐煤从地层深处运送上来。
有的科学家对煤炭形成的原因提出不同观点。他们提醒人们注意这样的现象: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常常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堆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无比巨大——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另外,厚厚的煤层是说不通的。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殖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周而复始,最终被埋人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这样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不过,只要对煤炭进行观察,就能发现煤炭的确是植物残骸经过一系统演变形成的。拿起一块煤块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甚至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埋藏那么深厚,而且又是如此的优质呢?
理论推测总是枯燥的,让我们这样来想像: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随着雨季过后,小溪也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干涸。但是,在这条临时小溪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被冲下来的木棍、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村民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即便是城镇居民,在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水流,堵塞下水道的现象。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绿色生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大水淹没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大小植物被连根拔起,它们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根须和枝权的大小树木和草类植物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汊就会搁浅。它们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像筛子一样把所有的大型漂浮物堵塞在那里,很快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堆积植物残枝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那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让人痛心的是,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平原上到处是农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洪水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而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棵树木被洪水连根拔起,就会带走成片的树林,这个道理就和放木排一样。大树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洪水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为所欲为了。人们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抵消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洪水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现在,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人类,服务人类。
不但洪水可能导致植物堆积,最终形成煤炭,潮汐、台风和海啸也很容易办到这样的事。海啸能够掀起三四十米高的海浪,在顷刻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席卷一空,更别说一些大树了。
P10-13
铺天盖地的宣传资料告诉我们,能源危机好像张牙舞爪的恶兽,正在从文明和繁荣的影子里偷偷逼近,并且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是一百年后,也许就是明年元旦节,把我们拥有的一切抢走。那时候,我们没有热,没有电,没有卡通电影、汉堡和薯条,更没有游乐园、网络游戏和PSP。我们只有长长短短的塑料盒子,以及大大小小点不亮的液晶面板。而这一切悲剧的原因,竟然是黑糊糊的煤和石油快用光了!
亲爱的小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你着急吗?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新能源,每一种都储量丰富,潜力巨大,循环再生,永不枯竭。也就是说,只要这本书里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真的,我们就永远不用担心一觉醒来,噩梦成真。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预测未来总是无比困难的。当科幻小说家描述基因的时候,没有人相信这个小小的东西几乎决定了生物的一切生理特征;而仅仅在50年以前,还有大批科学家认为登上月球是不可能的。所以,请你不要忽视这样一些问题:海洋能和风能太过分散,能源集中的地方,我们却不在那里;太阳能运用有限,高精度硅电池无比昂贵;核聚变只是理论,科学家甚至不能在实验室里轻松重复试验过程;至于生物质能和核能,如果你不想在家里挖一个沼气池,在院子里造一座反应堆,它们离你并不是那么近。
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新能源是那么丰富多彩,还是没有一个科学家敢保证,人类已经或者终将拥有不竭动力。相反,我们只能面对日渐减少的煤储量和高涨的国际油价,这才是理论以外的现实生活。因此,亲爱的小朋友,请你理解唠唠叨叨的老师和妈妈,从随手关灯这样的小事开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今天的点滴努力,在将来看起来,都可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