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生,这是读这部书产生的想法,现在的人对读已经讨厌了,除了赚钱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外,再也没有什么兴趣谈读书了。作者写出的散文集是具有针对性的,可是是否打动读书心灵,还需要观察。
这部散文集里有的文章读过,然而还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生在世,难免有愧,细数来时路,有多少痛苦的往事不堪回首?永久的悔是自酿自斟的苦酒,却也使人沉吟缅怀,反顾自审,是一杯饮不尽的精神浊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久的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小蕙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思索人生,这是读这部书产生的想法,现在的人对读已经讨厌了,除了赚钱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外,再也没有什么兴趣谈读书了。作者写出的散文集是具有针对性的,可是是否打动读书心灵,还需要观察。 这部散文集里有的文章读过,然而还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生在世,难免有愧,细数来时路,有多少痛苦的往事不堪回首?永久的悔是自酿自斟的苦酒,却也使人沉吟缅怀,反顾自审,是一杯饮不尽的精神浊醪。 内容推荐 七十多位作者,都是文化界的名家,他们被众多光环包围,而他们背后隐藏的“悔”却鲜有人知。他们依“永久的悔”这个绝佳的人生角度,打开回忆的闸门,反思自己的生平,剖析隐秘的灵魂。 这些大家、名家写就的“命题作文”,闪烁着真性情的光辉,是泣泪泣血泣灵魂的至文! 目录 人生难得一痛悔(再版序) 序 无怨无悔说 来新夏 无怨无悔说 冯牧 但求无愧无悔 邓云乡 如何能谈悔不悔 公刘 悔,还是不悔? 周 涛 从李甲说起 杨闻宇 说“不肯过江东” 袁可嘉 该悔不该悔 叶延滨 悔与不悔的选择 永久的悔 荒煤 我记住了这一天 张中行 忆法书二卷 张世英 一个幽灵的叹息 郭启宏 悟已往之不谏 柳 萌 只有遗憾 徐兆淮 陈翔鹤之死 韩小蕙 永久的悔 毛志成 苦果 梁晓声 少年初识愁滋味 贾宏图 冰凌花 饮不尽的苦酒 朱寨饮 不尽的苦酒 吴冠中 歧途 邵燕祥 活着,但要记住 吴奔星 烂缦胡同之恋 李国文 失去的手书 雷 达 求和的悲剧 叶廷芳 绿色废墟的凭吊 牛汉 我偷了孔夫子的心 楼肇明 啊,老师 肖复兴 诺言 申慧辉 痛悔生命只有一次 李佩芝 告别三村 池莉 一双红拖鞋 毕淑敏 呵护心灵 朱 鸿 暗悔 方方 永远的内疚 永远的怀念 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 唐达成 父亲的悔恨 叶君健 永远的怀念 洁泯梦 绕于永久的悔 何为 我的祖母 叶楠 无尽的悔恨 张玲 “这辈子我没白活” 陈祖芬 爸爸 张抗抗 北去的列车 陶 然 最后一面 傅天琳 半枝莲 一封无处投递的信 冯亦代 一封无处投递的信 范用 只有一年 何满子 往昔难忘的负疚 张洁 天地悠悠 赵玫 只有一条路 王开林 昨日的阳光 人格,人格 刘梦溪 晚年的吴宓与陈寅恪 王 宁 难忘的诺思洛普弗莱 何西来 人格,人格 乐黛云 透过历史的烟尘 张凤珠 无以诉说 李锐 骄傲与尴尬 王干 酒之悔 张爱华 别样亲情 周佩红 黑水 不 悔 谢冕 不悔 金克木 不悔少作 马识途 未悔斋记 周汝昌 不悔——知愧 黄宗英 我不后悔 唐敏 今生无悔 苏 叶 玫瑰 赵洛 编书无悔 刘邦厚 被遗忘的古堡 附:《永久的悔》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HK〗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卜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距”,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义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梁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家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上,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 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个白面馍馍米,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人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家的地里“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长工割过的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顾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以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厂对我加以奖励,夏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额”,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准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开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以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后卖掉,老牛肉难煮,实在没有办法,农民就在肉锅里小便一通,这样肉就好烂了,农民心肠好,有了这种情况,就昭告四邻:“今天的肉你们别买!”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子,也只能用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片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梁地里去劈高梁叶,劈高梁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梁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梁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同众走过一人高的大门从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所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红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不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如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归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厂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序言 人生难得一痛悔(再版序) 韩小蕙 历史永远都是现实的。 2006年12月初的一天,我去中华书局参加一个座谈会。同去参会的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的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先生,突然走过来跟我索要一本书,说是多年了,他每次到书店都询问而始终没有买到,它就是现在您手上的这部《永久的悔》。 我当时心里一热:这部缘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无奖专题征文而编纂起来的书,的确是一本内容非常特殊、随着社会心态的巨变而再难现身的书。七十几位作者,基本都是文化界著名、知名的专家和作家,他们以“永久的悔”这个绝佳的人生角度,打开回忆的闸门,反思自己的生平,袒露个人的秘密,剖析隐秘的灵魂。当是时,商品经济大潮虽已在商场官场滚滚滔滔,所幸还没席卷到文坛,远未达到今天这样的出席活动给钱、发言给钱、写文章给钱的后现代程式,当然更还没有书法绘画能卖大钱、炒股能挣大钱(也能赔大钱)的“公民合法的财产性收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普遍是宁静的,大多数人选择的尚是“立言、立德、立身”的传统学人之道,安于寂寞,沉下心来做学问;也还愿意真诚、虔诚、至诚地“日乎三省”,严肃地思考有关灵魂、品格、品位等等方面的问题,并敢于撕破自己的胸膛,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灵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很难再回头,更无法复制了。“行行复行行,与君生别离”,大幕已经拉上,我手头珍存的这部书也随着时代的舞步,渐渐隐没于岁月的帷幕之中。我遗憾地跟张梦阳先生抱歉,实在无法报知遇之恩了。 偏偏事情都爱成对成双。三个月后,有一天我们报社的李春林副主编也来跟我索要这部书,说他刚从外地参评中国新闻奖回来,与会的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姜丽彬台长跟他说,她也是几年寻购《永久的悔》未果,始终心心念念的,这回好不容易碰上《光明日报》的人,遂托他跟韩小蕙主编要一本。 这样的事,在早些年《永久的悔》刚出版时,我碰上过好多回,不稀奇。但却真没想到已经过了十多年,全社会都已告别“农业文明”而在“电子时代”飞腾时,这部书居然还能被这么多读者忠实地惦记着,这在当下这个人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时间读书(姑且包括网上读书)的社会风气中,恍若神话,真有点让我“心潮起伏”了! 这也就勾起了我的一桩老心事:当时我们的征文虽然“无奖”,然而由于荒煤、冯牧、公刘、叶君健、叶楠、邓云乡、张中行、季羡林、吴冠中、马识途、李国文、张洁等多位大家的倾心鼎助,掏心窝子地捧来泣泪泣血泣灵魂的至文,一时间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据说当时很多读者每周专等着看这一天的光明“文荟”(我们副刊是每周出一期),有的人是期期不落,剪报、装订、珍藏……能被读者这么忠心地拥戴(今天的时髦话叫“追星”、“粉丝”),我心里甚感欣慰。同时。也出于一种自己给自己加压的“责任感”,我就四处“活动”,想要出成一本书,从而留下那段在历史的倏忽之间未被遮蔽的心灵史。 最终,是华艺出版社的金丽红女士一锤定音,帮我圆了出书梦。然而当时的华艺出版社才刚刚起步,远没有后来红透中国的辉煌;金丽红也还没有成长为中国出版界的大腕,未及后来的叱咤风云之概,故这部29.7万字的《永久的悔》被印成了密密麻麻的小16开本,而且只印行了一版5000册,更没有发布会、研讨会之类的造势运动,因而很快就湮没于金风银雨的“婚外恋”中去了。 再后来的岁月里,我又主编了各种各样选题的散文集,至今已达51部,不可谓不多。把它们排成阵势,“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内容到文字水平,部部都可以说是地平线以上的天马行空;而从装帧和印刷追求上,更是百花吐艳龙风呈祥,越到后来越精美,确实不虚“赶超世界水平”了(而决不是上世纪50年代起被我们说惯了嘴的那种虚枉的“超英赶美”)。更有2003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我主编的反映在美300万华人生活状况的6卷本大型散文集《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荣耀地走进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首发式,第一次把华文出版物捧上了世界图书展台,轰动一时辉煌一时。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却总是系着一根不断的红丝线,始终铭心刻骨地牵着《永久的悔》——大概,是因为它是和我的心灵、精神、魂魄最契合的一部书吧?有时在万籁俱寂、心如止水的阅读中,我会突然从文字中抬起脸来,环视头顶上的冥冥苍天做如是想:每个人的一生中,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里,都是有着属于他的几部书的,那就是他的生命图腾吧? 同时,《永久的悔》又是我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的镜子。其中那些君子的道德操守,他们所体现出的人类的大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永远是引导我心灵的北斗。无论我在滚滚红尘中怎样雾失楼台,在人际场上如何月迷津渡,还是在风云际会中被庸人、坏人、小人陷害排挤而败走沙场失了乐园,没关系,只要捧上《永久的悔》读上几篇,一颗躁动的心立刻就干净了、安静了,花洗尘,月涤霜,树欲静而风亦静,只一忽儿,就把坏人坏事怀情绪的毒素排了出去,把君子高贵高洁高妙的情操引了进来。好比当空飞来一支响箭,划开了一条境界完全不同的天河,顿时,高空大地、远山近水、自然万物,都明澈得无须复言,只觉得我是向着神圣飞升了……这,应该就是哲学家们所言的“升华”吧? 这些年来,在看惯了的秋月和春风中,我的确从《永久的悔》中得到一次又一次升华。感恩的心,也就使我一次次动起重新出版这部书的念头。然而,这一次更难了,市场经济,利润先行,对没把握赚钱之书,避之唯恐不及属于编辑的正当防卫,这是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当然的生存权利。然而我不死心,而且执拗地认为,这部能够安抚灵魂的书不但不会赔钱,还能成为长销书……不是吗?今天我们大家都已日益感觉到,越是身处“电子时代”,肉身飞腾得越高,灵魂的不安宁也就越来越频繁地来袭了,寻求安全的精神泊地,将会越来越成为认真生活者认真生存的重要支撑点。 现在,我终于可以满怀激情地对人民文学出版社道上一声“感谢”了,不愧为国家第一大文学出版社,大手笔,肝胆皆冰雪。我的感谢当然不仅代表我自己,还代表着珍惜这部书的所有读者同道。 最后,我还一定要表达对那些逝去的文学前辈的悼念。风雨匆匆,世事匆匆,转瞬间,《永久的悔》中离我们而去的,已有冯牧、邓云乡、公刘、荒煤、张中行、吴奔星、李佩芝、唐达成、叶君健、洁泯、叶楠、冯亦代、金克木(排名不分先后,按本书目录排序)等10多位大家!人生不再相见,每一忆及,更分外地让我想起当年向他们约稿时的情景,那时的他们还都是雄姿英发,谈笑间,稿子写成了;而今却是“笑渐不闻声渐悄”,“枝上柳棉吹又少”了,悲夫! 不过,我相信文字有灵……在高高的天国云端上,他们也一定看到了今天这部重新出版的、印着他们椎心泣血文字的新书。薪火相传的孕育就在他们的微笑中对接完成。而对于仍活在人世的我们来说,山一重,水一重,境界一重,澄明一重,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必须走得更好,永生永世,都要选择君子大道! 2008年3月25日于北京协和大院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