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站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以差异性研究为立足点,在通透的国际框架下以融通的世界视角,在与国际及台湾、北美华人比较文学的比照中,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处于华北、华南、西南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大学术组团的学术成就、特色与短长,研究了三大学术组团的名家及其理论、学术主旨、理论追求及现实实践差异性,建构了比较文学差异性研究的学科框架,并阐发了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立场。本书将中国学派这一标志性特征首次用系统分析的方式确定下来,使中国的本土理论实践性对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一本颇有创获的学术著作。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三、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四、差异性理论的内在线索
第二章 差异性研究理论和实践分述及其内置的理论交锋
中西思想资源启发多元差异性的建立
一、多元差异性: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批评
二、多元差异性的建立:适度与理性
三、差异性传递研究
可比性悖论与践文化场
一、差异性的不可通约与可比性
二、跨文化场与跨文化传递的现实模式:反思的具体差异性
三、附议:其他跨文化传递模式与方略
跨文明——异性质观念的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跨文明——异质性的比较文学理论的哲学渊源
三、差异性并置研究
差异性研究内置的理论交锋:比较思维本体论和比较视域本体论内涵的同一性研究取向分析
一、“比较就是理由”——从思维形式到生存本体
二、比较视域本体论——汇通诗学
三、黑格尔的终结兼及理性、主体、二元、本体、共同规律
第三章 重要问题及命题的关联性合述
一、比较文学差异性理论对当代文艺的扩展
二、差异性理论意见的一致及差别
三、一个分析主义的分析: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入思途径
第四章 结论:差异性研究——生态人生类诗学理论
一、差异性研究——基于生态人类学诗学的比较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差异性研究的话语方式的引出
三、题域的预设和元语言的诞生
四、差异性出场的学理动机
五、差异性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家族类似概念的并置分析
六、差异性概念的有限性和整体性分析
七、差异性研究的生态学依据
八、跨文化传递的现实目的
九、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