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生的《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战传》:
萧劲光,1903年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苦手艺人家。1919年,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使萧劲光产生了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1920年,萧劲光成了东方大学第一批中国学生中的一员。在学习上萧劲光认真刻苦,出现在成绩评定表上的总是个优字。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索绕在他头脑中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枪杆子打出来的,中国要走俄国人的路,军事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圆了他学军事的梦。一所初级红军军官学校招生,东方大学根据学生填写的志愿推荐了萧劲光……
《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战传》的作者是罗元生。
《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战传》:
萧劲光,1903年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苦手艺人家。1919年,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使萧劲光产生了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1920年,萧劲光成了东方大学第一批中国学生中的一员。在学习上萧劲光认真刻苦,出现在成绩评定表上的总是个优字。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索绕在他头脑中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枪杆子打出来的,中国要走俄国人的路,军事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圆了他学军事的梦。一所初级红军军官学校招生,东方大学根据学生填写的志愿推荐了萧劲光。
1925年秋,萧劲光完成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业,立即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国民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和扶助下,发展异常迅猛。革命军首次东征,陈炯明的数千精锐人马被一举击垮,革命军占领潮汕,士气陡涨。萧劲光到广州一下船,就感受到一股灼人的革命热浪。不满二十三岁的萧劲光迎着周恩来热切而充满信任的目光,愉快地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年底,萧劲光加入了国民党,被正式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授予中将军衔。然而大革命失败了,他再次踏了赴苏学习的征途。
在萧劲光心目中,无论什么时候,都将毛泽东视为其引路人,心里有什么话,他都想找毛泽东倾诉,接受他的教诲和指点。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萧劲光经历了人生的生死沉浮。博古和李德说:“萧劲光和毛泽东是一条线的,不管怎样,从黎川失守到浒湾失利,都是他萧劲光指挥的,这是典型的退却逃跑、右倾机会主义,不折不扣的罗明路线,不整他们还整谁?!”
第一章北伐中将
艰难求学路
1925年秋天,萧劲光一接到中共湖南省委的通知,就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广州。在举行悼念二军阵亡将士的大会上.中共中央赠给大会的挽联上写着:“二军之功名已把孙吴打倒了,吾辈之责任果能擒拿张蒋;萧劲光默诵着这副挽联,才从中悟出了北伐将士流血牺牲却替他人做了嫁衣裳,成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资本。一团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萧劲光原名萧玉成,1903年1月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天马山洲港一个贫苦人家。
天马山是岳麓山的群峦之一,风景秀丽。有人曾云:“天马山出天马,此去处风水好。”这一天灵地秀的风水宝地,确实培育出了让长沙的父老乡亲为之自豪、中华民族为之荣耀的一代强将。然而,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一好去处却布满了灾难和贫穷。
在萧玉成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父亲死后,三十六岁的母亲便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六个未成年的孩子。
在童年萧玉成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茅屋角落里那台称为“传家之宝”的旧式织布机。母亲以纺织为生。他记不清父亲的面容,也不知道父亲叫什么名字,只是后来听到长辈们提起父亲时叫他“萧十二”。长大以后他才明白,旧中国无数的老百姓像父亲这样以数字来作名字的,其中包含了多少难以言状的苦涩和辛酸!
为了生活,坚强的母亲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租了一块荒芜的土地,种下几棵桔子树,开出几畦菜地。三个哥哥每天上山砍柴,把卖得的钱用来换米。两个姐姐替人家绣花赚几个钱补贴家用。就是这样,一家人过着辛辛苦苦仍难以维持温饱的生活。
从懂事起,年幼的萧玉成就深深体会到了日子的艰难。
一天,哥哥们像往常一样进山砍柴。傍晚,妈妈把水烧开,等着用哥哥们换回的米下锅,可是左等右等,天渐渐黑下来,却始终不见哥哥们回来。母亲急得坐立不安,拉着小玉成到门前的树下向通往渡口的小路张望……等啊,看啊,直到掌灯时分,哥哥们的身影才出现。母亲和玉成急忙迎上去。
“伢子,怎么才回来?出了啥子事?”看着哥哥们手中空空的米袋,母亲心里咯噔一下。
“我们砍的柴被人抢走了!那人可凶了,捏得我手腕子现在还疼呢!”三哥抢先回答。 “娘,没事儿,明天我们再去,一定小心!”大哥很懂事,他怕母亲着急,所以赶快安慰母亲。
母亲心疼地看着饿了一天的孩子们,心如刀绞。她默默地回屋拿起来一个米钵,到邻居家借米。
日子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勉强度过的,萧玉成也在无数次这种伤感的记忆中一天天长大。
直到后来大哥萧玉林在一家饭馆学徒出师当了厨师,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好转。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当时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人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改变社会地位、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何况长沙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文化之乡,在南宋时期,岳麓山上就已建有著名的岳麓书院。文化发达的地方,人们对读书、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就更高。
萧玉成渐渐长大,母亲开始考虑他的前途,她希望儿子将来能有点出息。
一天吃过晚饭后,母亲和大哥商量着说:“老大,满伢子已经不小了,我想是不是送他去读点书?”萧玉成的乳名叫满哥,母亲唤他满伢子。
“是该让他念念书,我们兄弟四人总该有一个读书的,现在家里条件比原来好了些,满伢子也挺机灵,读点书,长些见识,日后或许能有点用。”大哥同意母亲的看法。
“那就这样定了。我们多辛苦点,送他读书学些本事。”母亲的声音充满着通达、希望和深深的母爱。
听说要送自己去读书,萧玉成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他是多么羡慕啊!现在他终于也能进学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
就这样,萧玉成进了天马山西麓的一家私塾。尽管每天要翻山越岭,课余时间还要上山砍柴,但他总抓紧一切时间用功读书。他深知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不容易,而且在他的身上还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不能让母亲和哥哥们失望!
两年以后,萧玉成又进了镇上的一家洋学堂。他更加珍惜时间,刻苦攻读。小伙伴们戏称他为“书憨子”。但这个“书憨子”心中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1917年,萧玉成终于不负全家人的重望,以优异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长沙很有名气的长郡中学,成了萧家的第一个中学生。
这就是童年时代的萧劲光。贫寒的家庭出身和阶级地位,从小就锻造了他勇敢、顽强、深沉、坚毅的性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
P1-3
萧劲光,1903年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苦手艺人家。1919年,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使萧劲光产生了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1920年,萧劲光成了东方大学第一批中国学生中的一员。在学习上萧劲光认真刻苦,出现在成绩评定表上的总是个优字。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索绕在他头脑中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枪杆子打出来的,中国要走俄国人的路,军事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圆了他学军事的梦。一所初级红军军官学校招生,东方大学根据学生填写的志愿推荐了萧劲光。
1925年秋,萧劲光完成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业,立即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国民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和扶助下,发展异常迅猛。革命军首次东征,陈炯明的数千精锐人马被一举击垮,革命军占领潮汕,士气陡涨。萧劲光到广州一下船,就感受到一股灼人的革命热浪。不满二十三岁的萧劲光迎着周恩来热切而充满信任的目光,愉快地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年底,萧劲光加入了国民党,被正式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授予中将军衔。然而大革命失败了,他再次踏了赴苏学习的征途。
在萧劲光心目中,无论什么时候,都将毛泽东视为其引路人,心里有什么话,他都想找毛泽东倾诉,接受他的教诲和指点。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萧劲光经历了人生的生死沉浮。博古和李德说:“萧劲光和毛泽东是一条线的,不管怎样,从黎川失守到浒湾失利,都是他萧劲光指挥的,这是典型的退却逃跑、右倾机会主义,不折不扣的罗明路线,不整他们还整谁?!”
在延安,萧劲光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八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经历革命受毛泽东教诲最经常、最深刻的一个时期,也是他们俩人配合默契、加深理解、相互信任的一个时期,更是萧劲光在毛泽东的直接教诲和关怀下,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
建国之初,为组建新型的人民海军,毛泽东从众多将领中选中萧劲光。“现在要着手筹建海军,我们想让你来当司令员,今天先给你打个招呼,并听听你自己的想法。”直来直去的萧劲光,见毛泽东用征询的目光盯着他,便坦率地说,“主席,我是个‘旱鸭子’,又不懂海军,哪能当海军司令员!我晕船挺厉害,连海船都坐不得。这辈子我就坐过五六次海船,每次都晕得不轻。”毛泽东笑了笑,“是让你去指挥又不是让你成天出海!”
1954年1月份,萧劲光决定在我军前沿岛屿上建立观通站,随时掌握了解敌军行动情况。痛击“太平”舰,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国民党海军拉开了海上一次生死较量。登陆一江山岛,万炮轰金门……
萧劲光说:“海军刚组建时,我集中概括了大家的意见,提出海军建设的方针是“精干”这就是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这一点区别于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海军,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的战略方针的。……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海军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海军必须是一支强大的海军。历史、现实、未来都在呼唤着中国人民海军更快地强大起来。”作为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感慨万千:“在海军工作的三十年,苦甜皆有,如同陈年醇酒,总觉得很有兴味。大海炽热,大海以它特有的韵味吸引着我,我非常喜欢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