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教生活的艺术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净空法师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教生活的艺术》是一部关于佛教生活艺术的书。它集合了近现代最著名的高僧大德在论述佛教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言论,提供给读者修学过程中一个参考和赏鉴的模本。

希望各位能够借本书而获得对佛教生活艺术的感悟,并真实获得增上之缘的帮助。

内容推荐

佛教的宗旨是出世间的,但在修行时,又不离世间。佛教的实践者,兼具世间和出世间两种义蕴,所以丛林的生活也不离俗世的生活。在他们的修行中,依旧要讲求生活的艺术性、生活的道德性和生活的智慧以及养生之道。

本书是一部关于佛教生活艺术的书。它集合了近现代最著名的高僧大德如太虚法师、黄念祖居士、李炳南居士、净空法师、星云法师、元音法师、圣严法师、王骧陆居士、于凌波居士、一行禅师在论述佛教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言论,提供给读者修学过程中一个参考和赏鉴的模本。

目录

第一部分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

 附:问答

 佛法不离生活

 佛法就是生活

 佛法与生活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认识我们的心

 五蕴世间

 无常与无我

 生自何来死往何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人生苦乐的探讨

 随缘——随的什么缘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如何使我们的感情与理智平衡

 福、惜福、如何惜福 

 戒杀与吃素

第二部分 生活与道德

 学佛先从做人起

 生活与道德

 一、道德与非道德

 二、世间的道德生活

 三、佛教的道德生活

 四、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

第三部分 生活的智慧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灵性

 看淡世俗的缠缚——出污泥而不染 

 一、基本的信念

 二、应具的志愿

 三、在家与出家

 四、实修的要径

 五、具足资粮直登觉岸

 生活之心法

 气不起来了

 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

 不上进的借口

 赶而不急

 戒掉坏话

 回到自己身上

 与蚊子和平共存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

 别再执着了

 不要再射自己一箭

 安心就能安世界

 从心安起步

 办公室的沟通智慧

 办公室哲学

第四部分 养生与健康

 金刚寿王

 养生论王

 谈养生之道

 养身要诀

 养生祛病法

 病人自己疗养法

 调气摄心法

 摩擦强身法十二则

 如何劝导蔬食

 疾病的根源及防治

 慈悲是最好的解毒特效药

 心理的病态

 如何欢度老年生活

第五部分 禅修与悟道

 打坐的方法元音法师

 心地法门

 功夫程度

 修行的六个要点

 两个世界的味道 

 (甲)娑婆世界的味道

 (乙)极乐世界的味道

 身心安住的家园 

 一、身心活动的情况

 二、身心净化的方法

 三、身心安住的家园

 四、身心永恒的归宿

 生命之泉源

 苍凉的人生

 非干我事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孝道与责任

 在苹果树下享受人生

 幸福源于对生命的觉照

试读章节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居士,今天承蒙达拉斯侨界的同修们,要我在这个地方跟诸位做一次讲演。我跟此地的缘分虽然不能算很深,总算是有缘,这是义不容辞的应当为大众所做的服务。

现在各地的净宗学会大概有二十多所,我不是会长,这是我首先要跟诸位说清楚的,但是是我促成的。每个学会都是独立的,彼此有联系,有密切的合作。我在里面没有兼任何职务,我也没有道场,所以生活就比较自在一点。这次你们给我出的题目叫“生活的艺术”,这个题目很好,实在讲佛法就是教我们怎样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

佛教传到中国已经接近两千年的历史,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在中国确实是发扬光大。中国的佛法比印度要殊胜很多,中国人得佛法的利益,这是历史上都有记载的,我们也都能够看得到的。任何一样东西要是传久了,总免不了要产生变质,佛法也不例外,原本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可是在近代,这是民国初年有些大德们的说法,大概在最近三百年,佛法变成宗教,这就是相当不幸,这个是变质。可是在近代二三十年间,实在讲变化太大了,有变成学术的,佛法变成哲学了,还有很不幸的就是佛法变成邪教,邪教是欺骗一切众生。因此我们发心学佛,对于佛法一定要认识清楚。前些年我在旧金山,旧金山有一个妈祖庙,是台湾鹿港分到美国来的,供养妈祖,也供养神明,主持人是高可达居士,他听说我在旧金山弘法,就邀请我到妈祖庙去给他们做一次讲演。我很欢喜到这个神庙里面去讲佛法。我的讲题就是“认识佛教”,因为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不能充分说清楚。以后有一个机会在迈阿密弘法,正好那个时候有这么一个缘分,曾宪炜居士那个时候没有出家,主持那个法会,他的英语能力很强,可以给我翻译。同时也有不少外国人在一起听,我看到这个情形很欢喜,临时把讲题内容换了,就换成“认识佛教”。这个题目讲了七天,以后也留有录音带,在台湾也有些同修从录音带上把它写成小册子,这边都有流通。所以“认识佛教”是我们第一门的课程,最基本的课程。我们学佛不可以说佛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是迷信,就是盲修瞎练,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佛是我们的老师,佛不是神,把佛菩萨当做神明看待就错了。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菩萨是佛的学生,早期的学生,我们是现在的学生,所以我们跟菩萨的地位是平等的。

既然佛教是教育,佛教给人是什么?这也就是说,佛教的经典,大家都知道,非常丰富。现在佛教变成宗教,我们不能否认,确实变成宗教了,那么与其他宗教做个比较,佛教的经典是最丰富的,这么多的经典,里面讲些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结集成为经典,再加上历代祖师大德们的著述,合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藏经》。而《大藏经》版本之多,现在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有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它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都把它包括了,那就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我们现在说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诸位想想看,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桩事情跟我们的关系更密切?没有了,世间任何教育也没有这个教育对我们这样的亲切。

前几年,我在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给他们一些教授们介绍佛法,他们听了之后都非常惊奇,说我们从来不知道佛教是教育,从来不晓得佛教教育对我们自己有这样的重要。现在中国大陆一些大学教授发心研究佛学的,前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陈校长告诉我,他所晓得的,现在已经有一百七十多位教授认真在学习,这是好现象。首先要把观念转过来,我们真正认识它,而后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受用。我们晓得它是教育,晓得它的内容是为我们说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白的人,在佛法里面讲觉悟,就是明了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菩萨是梵语,翻成汉语叫“觉有情”,这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我们是不觉,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众生,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可见得他不是神明。佛陀是大觉者,究竟圆满的觉悟,我们称他作“佛陀”。佛陀是梵语,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觉者。所以觉悟就叫佛,就叫菩萨,不觉则称为凡夫。可见得凡圣也是平等的,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佛菩萨觉悟,众生迷惑,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里面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而迷的人是被外面环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中国有句俗话讲“人在江湖”,这就自己不能做主宰了,那是凡夫。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做得了主宰。

我们要问,主宰是什么意思?自己能做主。我们在此地简单举几个例子。我们希望得到财富,这是举世之人都梦寐以求的,财富能否得到,那你做不了主宰,你做得了主宰就是有求必应。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萨求,不是向鬼神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求不老,求不生病,求不死,都求得到,这是佛法,这是真正的觉悟。大小乘经里面所谓了生死、出轮回,确实可以做得到,没有求不到的。如果求不到,总不外乎,一个是理论上的错误,一个是方法上的错误。如果是如理如法,你的求愿必定可以满愿,这是佛法给我们真实的利益,所以要明理。

佛法教给我们的没有别的,就是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唯有智慧才能满足所求,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讲高度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不是从外面来的。世间人常讲广学多闻,这样可以增长智慧,佛法所讲的跟这个恰好相反,佛告诉我们,智慧是每个人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它不是从外面来的。大家念《六祖坛经》,你看禅宗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向老师提出他的心得报告,其中就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就是没有欠缺,圆满的。刚才我说了,你的财富是圆满的,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圆满,它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求来的,那个难,那个不容易。所以佛法的求不是向外,是向内,因此佛法称为“内学”。印度“五明”当中,佛法称为“内明”。佛法要从心性当中求,也就是要从清净心里面求,那就对了,清净心是真心。

今年有这么一个因缘,在台湾有十几位教授,台大占的多数,还有中央研究所的。十几位教授来找我,他们想听《金刚经》,要我讲一遍,也找到我们馆长,馆长也很喜欢。我《金刚经》大概有将近二十年没有看过了,这一次他们要求,好,给你们再讲一遍。希望能够留一套录音带提供后学们做参考,帮助他们。P2-4

序言

本书是一部关于佛教生活艺术的书。它集合了近现代最著名的高僧大德在论述佛教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言论,提供给读者修学过程中一个参考和赏鉴的模本。这些虽都是高僧大德的一家之论,但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即是基于佛法指导下长期修证的心得和感悟,吉光凤羽,弥足珍贵,但散落人间,检拾不易,汇贯亦难,殊为可惜。今略加综合,以次编贯,脉络初备,精神并出,遽有满目琳琅之感,非仅省检拾之劳,亦且得共沐法雨,得增上缘之助,不可谓非有意义之事!

佛教的宗旨是出世间的,但在修行时,又不离世间。佛教的实践者,兼具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意蕴,所以丛林的生活也不离俗世的生活。在他们的修行中,依旧要讲求生活的艺术性、生活的道德性和生活的智慧,在某些时候,也要讲求养生之道,最终万途同归,达到悟道的目的。诸位高僧大德在长期的修证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经验,并将他们所感悟的精神传导出来,就让有心于佛教认识或研究的人们得到了一个登堂入室的阶梯,它直接通向佛教艺术的生活。

百丈怀海初悟,再参马祖,马祖目示绳床角拂子,于是即有“即此用,离此用”的公案。佛教生活的艺术也是如此,也是要“即此用,离此用”的。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使读者由此达到人生的感悟,并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修证者和得自在的觉者。

这就是要集合诸位高僧大德有关佛教生活艺术所修证的心得以供献给读者的本意,希望各位披卷一阅,能够借此而获得对佛教生活艺术的感悟,并真实获得增上之缘的帮助。

谨此诚挚致谢太虚法师、黄念祖居士、李炳南居士、净空法师、星云法师、元音法师、圣严法师、王骧陆居士、于凌波居士、一行禅师!

2010年8月伍恒山于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05:54